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屠夫-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智终于到了会州新城,刘法已死,尸体已入棺材,还未下葬。

    郑智祭拜了一番,就在大帐搭起来的灵堂之上落座,开口道:“小刘相公,叶落归根,且派人把灵柩送到平夏下葬吧。”

    刘正彦拱手答道:“郑相公,老父生前,一心想剿灭党项。如今战事未定,末将便带着父亲上阵,击败灵州党项,再行下葬,便葬在灵州城。灵州本就是汉地,末将自请,世代镇守灵州,定不教异族再出沙漠!”

    刘正彦话语之中并未多少伤心,唯有一腔热血,父为子纲,便是说的这个道理。

    郑智闻言,颇有几分触动,开口道:“好,便带刘老相公一起上阵,且看我等后辈为他完成未晋之夙愿。”

    刘正彦听言答道:“多谢相公成全。”

    刘法这等忠良之将,一辈子保家卫国,历史中也是奋战而亡,代表了军人最为崇高的理想与荣誉,郑智回头看了看牌位上的几个大字,开口道:“来人,把党项皇族都带来给刘老相公磕头!”

    左右军将出帐而去,不得片刻,提来十几个党项男子,头前一个便是李乾顺。

    郑智起身,开口说道:“皇帝陛下,我大宋老将刘法刚刚去世,合该吊唁一番,便请皇帝陛下在此跪拜三日,以示哀伤。”

    李乾顺闻言,回头看了看身后十几个人,转头答道:“刘老将军素有威名,朕也时常耳闻,理应凭吊。”

    说完李乾顺迈步上前,第一个跪拜在地。如此大辱,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却是真去做了。在场众多军将个个目瞪口呆,便是在众人心想,皇帝之尊,虽然被俘,也应该礼送到汴梁听候处置,皇帝赵佶也不会让他死,便是南唐后主李煜,赵匡胤也只是囚禁起来。

    却是这皇帝竟然能俯首答应在此地跪拜三日,实在出人意料之外。

    大概是李乾顺心中知晓,但凡不允,身后十几条人命,儿子孙子,如何忍心。仁忠仁礼的人头还历历在目。

    郑智闻言点了点头,开口道:“吊唁乃悲伤之感,需闻哭泣。”

    “理应如此!”李乾顺轻声而答,低下的头颅更是咬牙切齿。

    郑智点头之后,出门而去。

    刘正彦急忙跟了出来,眼眶里豆大的男儿泪低落而下,几步奔到郑智面前,矮身拜倒,口中说道:“多谢相公大恩,有党项皇帝如此一拜,家父九泉之下,必然含笑心安。多谢相公!”

    郑智连忙上前去扶起刘正彦,说道:“小刘相公不必如此,刘老相公一辈子尸山血海,如今党项已灭,只剩一个李仁明苟延残喘,这皇帝合该在此谢罪!”

    刘正彦却是不随郑智起身,而是坚持跪拜在地,口中说道:“相公,但有吩咐,我刘家在这秦凤之处,一定鼎力相助,不敢有辞!再拜相公大恩。”

    人这一辈子,活得过的就是一个名声,一个尊严。刘法于诗书,一行字,刘正彦于史书,多了几行。但是有此一拜,史书之上,该有本纪。

    刘家在华夏,名声鹊起。党项皇帝一拜,西北就此一家。

    郑智在此发力去扶,口中说道:“你我在这西北,同命于阵前,战事还未定,便请你再带刘家子弟随某上阵,一战平定西夏党项。”

    “谨遵相公之命,末将不敢辱没先辈之名声,于阵前百死不悔!”刘正彦话语铿锵有力。

    本来称呼郑智都是用“郑相公”,却是这一段话语,皆是“相公”。郑智并未多想,更没有多余的心思,只是表达对刘法作为一个军人的崇敬之心。未想带来的事情出乎了意料。

    新城并未有专门的校场,却是有大片的空地,空地之上,四万多人聚在一处,骑兵便有五千不止。

    郑智打马逡巡许久,回到简易的将台之上,台上坐的都是高位之人,折可求首当其冲。

    “折相公,此番北伐,粮饷之事还需相公多多操心,时不我待,还请相公派人多催促一番。”郑智心中也是急切,四万大军北去,北方完全没有一点补给,粮草皆要从秦凤熙河兰湟等地调运,这个过程实在难等。

    折可求起身答道:“郑相公放心,某已派了几路人马前去催促,皆有回信,五日之内便可开拔。”

    “如此便多谢折相公了。”郑智客气一句,要论资排辈,在这西北之地,郑智资历与辈分差得远了,不说种家两位,便是面前的折可求便不是郑比的。虽然领了皇命主战西北,但是这些礼节上的事情郑智也多有注意。

    折可求听得郑智多谢的话语,连忙摆手道:“郑相公,要说多谢,某还要多谢郑相公救命之恩,城门之下,若不是郑相公之火药,某岂能还在此处安坐。拜谢郑相公救命之恩啊。”

    折可求与种师道刘法这些人,对于郑智的称呼,大多都直呼其名,便是郑智为四州经略使了,刘法开口便是“郑智来了”。

    如今这折可求也称一句“郑相公”,显然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与尊敬。人在这世上,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实力便是第一位的,郑智把这李乾顺从两千多里之外擒了回来,这个大宋还有谁能比?

    “折相公折煞我了,岂敢受礼,相公快坐快坐。”折可求拜谢之声,自然伴随拱手躬身,郑智连忙回礼之后躬身作请。

第一百七十八章 郑智的为难() 
东京皇城垂拱大殿之上,种家兄弟二人再一次进来,跪拜在前。

    头前一次,兄弟二人刚入东京面圣,还容不得二人多说几句话语,便被被押入大牢。

    事情过了月余,兄弟二人终于从乌台的大牢之中被提了出来。

    童贯开口往上禀道:“陛下,郑智之奏,陛下已经读罢,坚壁清野之策,利弊也有陈禀,种师道完完全全是战事得胜才出此下策,并无一丝一毫私心啊,还请陛下明鉴。”

    赵佶看着案台之上的书信,正是郑智派人快马送来的,先是千里奔袭擒拿西夏皇帝之事,再是党项退兵捷报,然后是说明坚壁清野之策是如何高明有效,对于党项人退兵起到了很大作用。

    战略上的转守为攻,郑智也多做阐述。更加说明了一点,便是西夏此战之后,国将覆灭。

    童贯终究还是要帮着种师道的,郑智这一封奏折,也是在帮种师道。若是不把坚壁清野之策的正当性加以解释,种师道自己完全是百口莫辨。

    赵佶眼神盯着郑智这篇奏折,久久不语,手指慢慢敲打着案台,心中也在思考。

    此时显然没有种师道自己说话的份。

    但是秦桧却出言了:“陛下,依臣之见,郑够得胜,完全是因为陛下英明之断,临阵换帅之明智,此时已然凸显在眼前。所谓坚清壁野之法,只是说词,郑智一到秦凤,立马与党项开战,便得了大胜,可见种师道所谓坚壁清野,是有问题的。”

    童贯一听,怒斥道:“胡说八道,秦桧,你不见奏折之中,郑智说得明明白白,没有坚壁清野,哪里来的守城之胜?若把士卒分散在十几个城池中,只怕早已全军覆没,党项人只怕已经破了京兆府了。”

    秦桧闻言,口中也道:“童太师,下官身居御史台,岂能不为陛下谏言?你所说之意,别无其他,不过就是想包庇种师道而已。若非种师道未战先退,党项人此时哪里还有灵州可以退守?早已全军覆没,奈何现在郑智还要聚集重兵再攻灵州,不知又要死多少大宋儿郎才能再收失地。这些人的命在童太师心中难道一文不值?”

    蔡京老神在在看着童贯与秦桧两人言语交锋,便是头也不抬一下,态度已然明显。

    童贯怒不可遏,呵斥道:“秦桧,你读了几本兵书?见过几个士卒?岂有资格在此侃侃而谈?战阵长个什么样子,你见过吗?无知之辈,大言不惭。我大宋与党项交战近百年,范文正公以下,哪一次不是转守为攻?哪一次不是坚城以拒,才能往前推进?御史台什么时候变成了颠倒是非黑白之地?”

    赵佶此时方才出言:“别吵了,种师道,朕且问问你对此事有何看法?还未开战就弃了十几座城池,你自己且解释一番。”

    种师道跪在堂下,心若死灰一般听着童贯与秦桧对话,在大牢中一个多月了,种师道不是不明白这些事情,心中早已了然,开口只道:“陛下,臣无话可说,如今战事已胜,陛下英明,只要能败党项,何人用何办法,臣心中皆是欣喜非常。一战而胜,西北再无战事,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种师道也明白,事情对错并自己话语中,此时也没有什么意义。便看皇帝赵佶会有一个什么处置。帝王之心,从来没有对错,皇帝也乎对与错,只求自己心安。

    赵佶闻言,面色微微一松,开口说道:“如此也罢,念你们刘家世代在西北苦战,你们兄弟二人便在东京找个住处吧,再派人把西北家眷都接过来团聚,暂时就不要离东京去了。”

    种师道闻言,心中其实是欣喜的,赵佶这么一个处置,虽然不准出东京,但是至少没有降罪,一家老小也算保得一个平安。连忙答道:“多谢陛下恩典!”

    赵佶也不多言,只是挥了挥手,几个军汉上前带着种家兄弟二人便往大殿而出。

    童贯也轻轻松了一口气,心中还是比较满意的,只要不定罪,以后的事情当以后再说。

    秦桧面色并不好看,这种家一直是童贯的心腹,如今不能置之死地,总觉得未晋全功。

    赵佶又道:“命郑智快快把西夏皇帝送到东京来,朕当与之促膝长谈一番,国破家亡之君,也当感受大宋恩惠,显出大宋正统之心胸。”

    童贯闻言稍稍有些诧异,童贯一个底层出身的太监,对于这种事情哪里有什么多余的仁义,最先想到的就是杀。却是赵佶一语,童贯心中不免留了一个心眼,口中答道:“陛下,此时传令于郑智,就怕郑智已经到了灵州前线,无暇他顾啊。怕这党项皇帝一时半会还送不回来。”

    赵佶闻言,只道:“那便叫他派一队人马把党项皇帝从灵州城护送回京吧。也不会有多少麻烦。”

    童贯点了点头道:“那臣便派人去,就怕兵荒马乱的有个差池。”

    童贯倒是没想有些什么其他的操弄,只是下意识想把这件事情拖一拖。

    蔡京却是猜透了皇帝赵佶的心思,开口道:“童太师,此事有甚为难,多派几路人去传令便是了,一个被俘的皇帝还能翻起什么浪花来。彼之国亡,必有缘由,陛下与之促膝长谈,定是教诲之意,两国之君,彼亡我兴,为君者,陛下可作榜样也。既然党项皇帝被擒,陛下岂能不亲见之?”

    赵佶闻言,面带笑意道:“蔡卿深知朕意,童贯,你便速速去办吧。”

    童贯也只得点头答是,却是心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赵佶要见李乾顺,或者赵佶要见草原上到处逃跑耶律延禧。归根结底,不外乎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与仁义之心罢了。赵佶之意,意思说白了就是:你看看,我们都是皇帝,你治理的国家灭亡了,我就是那个胜利者,我治理的国家蒸蒸日上,这就是我们两个皇帝之间的差距,你明白了吗?但是我不杀你,还要厚待你,你要感恩戴德才是。

    兴许也是高处不胜寒,身为皇帝,天下也就只有其他皇帝才能与自己进行比较了。这种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