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屠家子-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知公路与本初,能否安然渡过这一劫。”袁逢长叹一声道。

    “陛下既然迟迟不敢提问我等,便是公路与本初皆已逃出重围。否则的话,早就抓来给我们施加压力!”

    听到袁隗的分析,袁逢顿时茅塞顿开,焦虑之心稍减,盘膝而坐问袁隗道:“大哥,你再分析分析,这小皇帝到底要将我们关押到什么时候?”

    “那夜的信笺,可曾派人送出?”袁隗不答,反而问袁逢道。

    “大哥放心!袁福武艺高强,忠心耿耿,定然会将那份信笺平安送至陇西!”袁逢拍着胸脯道。

    “既如此,那我等离出去的日子,也便不远了!”

    “大哥,你那信笺之中,究竟是何内容?”

    “不可说!不可说!”袁隗笑道。

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阳强军() 
该来的总要来,正如该走的总要走。

    何咸在宛城外二十里的地方,迎接到何进的遗体。相比于何真逝世时的伤心欲绝,这一次,何咸有些麻木。或者说,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有这个心理准备。他试图抗争过,试图改变过,但到头来,何进还是死了。本来应该死在十常侍的手中,现在死在了袁术的手中。

    何进虽然死了,但针对何氏的风暴并没有结束。起码,还有何苗这个二叔,有黄月英这个未过门的未婚妻,还有麾下这帮依附与何氏的兄弟们。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

    “各位兄弟!先帝驾崩前,曾托付我守护大汉,守护汉室!现如今,朝廷奸佞当道,大将军不幸被害。无论是报父仇,还是完成先帝的遗愿,我,何咸,必将兵发洛阳,清君侧,还大汉一个太平!”

    “我等愿追随主公,清君侧,还大汉一个太平!”郭嘉突然下马,第一个随身附和。

    这一声“主公”可是意味深长。

    何咸略感意外,赵云、文聘、张辽、魏延、高顺等将纷纷下马,单膝跪于地,齐声附和:“我等誓死追随主公!”

    “我等誓死追随主公!”北军五校的五千人齐声起誓!

    “我等誓死追随主公!”何咸的身后,李严、文祥、魏和等率领着数百南阳郡兵,也单膝跪地效忠道。

    这一刻,何咸感觉全身的十万八千个毛孔全部打开!这就是大权在握的感觉吗?怪不得刘辩在登基之后,心性大变。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不择手段,甚至泯灭亲情。帝王,怪不得都是这么冷笑。相对而言,汉灵帝那个只知道享乐的昏君,反而对亲人还有一份包容,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何进的遗体也被运回了舞阳,就在何真墓的下方不远处。何进生前的时候,常年在外做官,算不太孝顺。死后,就让他好好陪着何真吧。十常侍张让、赵忠、郭胜等人的尸体则统一埋在了南阳城外伏牛山上,何咸命人立了一碑:十常侍之墓。好歹让这些可恨、可怜之人死后有个归宿。

    简单的处理完这些事情,何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南阳军务之上!何咸有一种预感,大战,一触即发!

    南阳郡,自五千北军校尉的进驻,南阳郡的正规汉军超过万人。实力大涨的同时,军队装备,军需用品,钱粮物资也统统加倍!但所幸,现在的南阳郡已经不是五年前的南阳郡!

    自黄巾之乱平定以来,南阳郡肃清吏治,清缴山匪,吸收流民,开垦荒地。而何咸当初恶作剧般,在山贼里面搞起来的人民公社运动,竟然在南阳郡生根发芽,搞得如火如荼。在这个生产物资相对却放,但以诚信为本,人民大多不懂得偷奸耍滑的时代,互助互利的计划经济,简直是为战乱后的南阳量身订造一般。

    而当时被俘虏的十余万黄巾贼寇,为南阳郡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这五年的劳动改造,官府只需给他们提供的基本的衣食住行,其他的全部产出全部属于官府与南阳人民所有。现在,这些当年的黄巾余孽基本都转为南阳籍居民,享有同等的大汉子民的待遇。

    现在的南阳郡算不得发达水平,但起码家里的库房都堆满了粮食,一家老老小小都有像样的衣服穿。逢年过节,还能吃一顿肉食,给孩子扯几匹新布。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地炕下面的暗格中翻出几块散碎的金子作为救命的储备货币。而在南阳郡下辖36县,各个县里的官仓都堆满了储备粮食。每年收了新粮,多余的旧粮就会买给周围的郡县,换来铁矿石、棉麻等原材料。这些原材料通过南阳铸铁厂,南阳纺织厂的加工之后,制作成成品,优先供应南阳地区。富裕的成品再卖到周边的郡县。如此行程循环往复,南阳大冶!

    计划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最大化,去做最紧迫需要做的大事!

    铸铁厂纷纷停止民用物资的打造,全力赶制铁甲,大刀,长枪,箭矢等武器盔甲。黄月英作为墨者机关术的集大成者,在抵达南阳之后,就对铸造工艺进行了改进。他主张采用流水线、标准法的模式来打造,让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其实,早在秦代的时候,中国就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模式的优势。秦军的箭矢,长城砖块的铸造,都是有统一标准,流水线的模式。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对工匠个人技术的要求不要,只要人人按照一定的模式操作,打造出来的东西,都不会差。这就大大增加了产量。其次,标准化的有点是可以随时进行替换和补充。对于箭矢等消耗品而言,标准化尤其重要!

    比如打扫战场的时候,有的箭矢箭头坏了,不锋利;有的则是箭杆折了,但箭头依旧锋利。如果他们是标准化的产品,那么只需要将箭头和箭杆换一下,在前线就可以操作,操作完了直接可以投入使用,而不用再回到城里进行二次的修整和打造。里面里,相当于是多了好几层的箭矢。在平时,这是节约军费,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这可都是救命的因素。箭矢是这样,长枪、长矛都是一个道理。

    除了装备、武器,南阳服装厂按照何咸的要求,统一用新型布料主料制作新式汉军军服!这些军服是何咸参照后世解放军军服制造,经久耐用,利于潜藏隐蔽。更重要的是,统一的军服代表的统一的军队,统一的组织,这是一种归属感和象征感。从精神层面上讲,这让部队更有凝聚力。

    同时,何咸大力提高军队的待遇,妥善安置军属。让南阳郡形成一人从军,全家光荣的氛围。

    具体的练兵能力,何咸不如文聘、魏延等人,但是武器装备的保障,军队精神文明建设,何咸的思想绝对是甩这个时代两千年的距离。

    南阳军,绝对会成为大汉的至强军!

第二百三十六章 董卓来袭() 
洛阳南宫,崇德殿,汉帝刘辩正与宗正刘洪、刘备、吕布等人商议如何处理大将军、十常侍以及袁氏党人的问题。

    吕布道:“依布之见,将这些乱臣贼子统统定位反贼!谁有不服,布便替陛下领命灭了他!”

    吕布有些无脑,但作为帝王,刘辩偏偏很喜欢这类无脑的武将。这让他们有一种智商方面的优越感。

    “万万不可!”光禄勋刘洪大惊道,“陛下,何氏乃太后母族,袁氏天下党人之领袖,不可轻定反贼之名。倒是十常侍,无根无基,且天下人深恶之。定十常侍为反贼,最合适,且能凸显陛下之英明!”

    刘辩喜欢吕布的直爽,但不会真的听取他的无脑意见。刘洪说的,才是持重之言。

    “十常侍反叛,毫无疑义!只是卫将军何咸如何对待?袁隗、袁逢如果对待?袁绍、袁术、曹操三位叛逃的中郎将又如何定罪处罚?”

    “这个……”刘洪一时之间也没有好的主意,只好将目光转移到刘备的身上。

    洛阳动乱之后,这位籍籍无名的杂号校尉虽然还没有调整职位,但深得皇帝信任,一飞冲天不过是旦夕之间的事情!

    “依备之见,大将军何进被奸人十常侍所害,陛下应当追封大将军,以及大将军的父亲何真。卫将军何咸、右骠骑将军何苗按照祖制,在家丁忧三年。左中郎将曹操、右中郎将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三人平叛不利,致使大将军、太皇太后,左骠骑将军董重被害,应削去一应官职,撤职查办。至于司徒袁隗,太仆袁逢……”

    听着刘备的分析,汉帝刘辩频频点头。除了不能重办袁氏党人有些可惜之外,宦官集团基本被灭,外戚何氏一脉被死死压制,皇权得到最大的收拢和彰显!

    “报~”正当刘辩准备拍板的时候,宫外小黄门拉着长长的调子入殿而来,神色极为紧张。

    刘辩蹙眉,极为不喜欢这种无所把控的场景。

    “陛下,长安急报!”小黄门进殿之后,匍匐在地,磕头跪报。

    “讲!”

    “左卫将军卢植战死,长安沦陷!”

    “什么?”大殿之上的人们无不大惊失色,连汉帝刘辩也从龙椅之上站起。

    刘备快步上前,从小黄门手中接过急报,一目三行。

    “究竟发生了何事?”刘辩焦急问道。

    “回陛下,三日之前,凉州叛军再度袭扰三辅,逼近长安。左卫将军卢植率军出城与贼军作战,贼军诈败,左卫将军追击。半路,突然杀出前将军董卓,率领着五千西凉骑兵与贼军联手,左卫将军寡不敌众,最终战死沙场……长安令见贼势大,降了董卓。现如今,董卓率领着二十万兵马,从长安出发,紧逼洛阳。打得旗号,却是清君侧,诛……“

    “诛什么,皇叔倒是快说啊?”刘辩大急。

    “诛刘洪!”刘备艰难地说出后面两字。

    刘辩一阵无力,瘫坐回龙椅。

    “清君侧”之说,最早是发生在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的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平息叛乱,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晁错不知详情,穿着紫衣朝服上朝的途中,被腰斩于长安东市。但事实证明,“清君侧”不过是诸侯叛乱的一个借口。汉景帝诛杀了晁错,诸侯并不退兵,最后还是依靠武力镇压了叛乱。

    刘洪大骇,他不想当第二个“晁错”,但决定权不在他的手中,而在汉帝刘辩的手中。

    “陛下,如今之计,应当召集文武百官,共商大计!”刘备赶紧进言道。

    这是光明正大的叛乱,是阳谋,非阴谋所能解决!

    “对,对!宣文武大臣,崇德殿面圣!”刘辩像溺水之徒,抓住了救命稻草,大声下令道。

    不一会儿的功夫,凡是没有被前些天洛阳动乱影响的文武官员都来到了崇德殿。

    太尉张温,司空黄婉,廷尉马日磾、大鸿胪蔡邕,大司农荀爽,卫尉杨彪等纷纷在列。

    “董卓狼子野心,实在不为人字!“太尉张温听闻奏报之后,大怒道,”陛下,如今之计,应先集结洛阳之兵力,死守函谷关!”

    “太尉所言极是!只是,何人能担此重任?”刘辩目光灼灼地盯着张温,非常希望他能拍着胸脯说:董卓的二十万凉州叛军,不过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