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4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二十四章 霸气侧漏() 
水陆并进,元起和孙策带着各自的部下,经过十数日的奔波,来到了江东的政治、军事中心——建业。

    和元起到达襄阳时一样,江东的文武百官们摆出了最高规格的礼仪来迎接元起。不管在内心中是愿意归顺的,还是不愿意归顺的,至少在接待的礼仪上而言,他们都对元起显示出了足够的尊敬之意。毕竟,如果没有当初元起的借兵,是不会有江东如今这番局面的。

    站在近百位文武官员首列的,自然是代替孙策留守江东的孙权了,现在的孙权已经快二十岁了,比之前些年更显得稳重、老练了很多,江东地区内政上的绝大部分事宜和协调江东各个大家族之间的平衡,孙策早已是放心的交给了孙权,由孙权来全权处理。可以说,孙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称作是江东的半个主人,擅长带兵打仗且性格刚烈的孙策主外,擅长处理内政,性格沉稳的孙权主内,兄弟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一外一内之间,将江东打理的井井有条。这兄弟二人联手,共同构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将整个江东很好的保护了起来,久而久之,他们便被江东子弟冠以“江东双雄”的称号。

    一个军事集团内存在两位主宰,除了孙策和孙权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外,江东地区特有的人文气息,也是促成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在江东,世家林立,而世家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就是人丁兴旺,家族中往往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以血亲为集体,才能组成一个庞大的世家。为了迎合江东的地域特色,孙氏兄弟便形成了分政而治的管理模式。当然了。一应壮汉大事,最后拿主意的还是孙策,毕竟他才是江东真正的领袖。

    向前踏出一步,孙权向着元起的方向纳头便拜:“弟子权,拜见师尊。”站在孙权身后的一众文武官员们自然不敢怠慢,一边拱手施礼,一边齐声说道:“臣等拜见摄政王。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和在襄阳时,对周瑜的态度完全不同,元起没有翻身下马,而是笔直的坐在马背上。沉声说道:“诸位平身。”语气中,透着不可侵犯的威严,神圣不容抗拒之意,若有若无的通过话语传递到了每一名江东文武大臣的心中。

    元起之所以会用这样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语气说话,是有原因的。在江东,大部分人都愿意归顺,但还是有极少数人出于保护家族的目的,而暂时处于观望的态度,元起采用这样的语气。是为了能对江东的众人起到震慑的作用,让观望的人群感受到元起收复江东的决心,不配合那就等于是向宣战!同时,元起也不能确定那些愿意归顺的人。究竟是怀着几分真诚的,必要的敲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江东众人投效之初树立自己的威严,远比以怀柔的手段收复江东。却在日后让江东出现变乱要强得多。

    人的名,树的影。元起小霸王的威名早已是名扬天下,就连被江东子弟推崇备至的孙策。都被元起一招击败,从而心甘情愿的拜元起为师,那么可想而知元起的本事肯定是远在孙策之上的。江东的建立,和孙策的武勇、韬略分不开关系,没有孙策就不会有江东今日的局面。作为弟子的孙策都已经如此厉害了,那么作为师尊的元起,其本领已经远远超出了江东众人的想象。在元起如此威严的口吻之下,除了孙策、孙权兄弟之外,江东其余人等,莫不噤若寒蝉,整个迎接的队列中,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没有人再敢发出丝毫的声音来,只是默默地遵照元起的命令,缓缓地直起了身体,然后肃立在孙权的身后。

    见到自己一句话便震慑住了江东众人,元起缓缓地继续说道:“孤今日前来,无他,只是想问诸位一句,可愿真心归附于孤吗?如有不愿者,请站立到孤的右手边,只要说出足够能说服孤的理由,孤便绝不会故意刁难。但若是没有站到孤右手边,在表面上归顺,可私下却做出阳奉阴违之事者,一旦查出,必将严惩不贷!孤给诸位三十息的时间考虑,现在开始计时!”

    本来,像这样的大事,是要放在朝堂之上商议的,而且还要做好充分地保密工作,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一般来说是不会被公诸于众的。可是现在元起却一反常态,不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出来,而且还给江东的众人限定了时间,没有留给江东众人任何回转的余地,言语如刀锋般直来直往,在给与了他们巨大的心里压迫感的同时,也将自己内心中对收回江东的决心凸显无遗。

    沉默,沉默,还是沉默。江东众人站在原地陷入了短暂却又像永恒一样的沉默中,直到二十息的时间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跨出自己的脚步。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在快速的天人交战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元起只是要在形式上收回江东,而江东的实际权力,还是会操控在孙策、孙权兄弟手中,可是现在从元起强硬的语气来判断,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元起这是要真的收回江东,将江东重新划归到皇权的统治之下了。

    尽管元起的强硬,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但却并没有引起江东众人心中的不满。不管怎么说,是元起在江东内忧外患之际,伸出援手挽救了江东;更是元起在击败袁白之后,力荐代表着江东集团利益的孙策坐上了扬州牧的位置,成为了江东的最高统治者;还是元起帮助江东击破了荆州军,让江东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元起可以说是江东军事集团的半个缔造者,现在,他要收回江东,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只是,对江东众人而言,他们在江东崛起的过程中,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的,现在元起如此强硬的要收回江东,他们虽然找不到辩驳的理由,但心中终归还是有一丝不甘的,仿佛他们辛苦获得的胜利果实,最后却被元起轻易地摘走了一般。不过谁的心中都清楚,江东是绝不可能站到的对立面的,首先孙策、孙权兄弟这两位江东的最高统治者,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其次,以江东军目前的实力,远远不是强大的的对手,即便是联合盘踞中原的宇宫照烈,也是没有胜算的。

    在赵虎数到第二十五息的时候,孙策第一个迈出了脚步,从中间的队列中坚定地站到了元起的左手边,表示愿意真心的归附于,归附于元起。在孙策之后,孙权也动了,他和孙策的步调一致,同样站到了元起的左手边位置上。

    随着孙策、孙权兄弟的移动,在江东众人中,几乎是所有的武将都同时迈动脚步,向着左侧横跨而出,站到了孙策兄弟的身后。对于这些率直的武将来说,他们没有太多的顾忌,也不需要考虑家族的利益,他们的心中只秉承着武人特有的理念:追随强者,去获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二十六……”赵虎的计数距离结束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江东剩余的文官人群中,老臣张昭第一个站了出来,走到了元起的左手边站定。张昭可谓是三朝元老了,在孙坚还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江东出仕了,他在江东文官的体系中,一直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对江东的文官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张昭之所以会站出来,是因为他心里清楚的很,这个天下,迟早是要被一统的,与其等在元起的统治下,将中原的宇宫照烈消灭之后在归顺,还不如趁早归顺的好,这样的话,还能在以后对宇宫照烈的讨伐中立下一些功勋,既能保住自己家族的利益,还能博得一份名留青史的美誉。

    和张昭同出一个家族的张纮,显然和张昭的想法是一致的,几乎是在张昭刚刚迈出脚步的时候,他的脚步也动了,紧随张昭身后,一起站到了元起的左侧,

    张昭和张纮是兄弟,他们被江东人称为“江东二张”,同时他们也是辅助孙权处理内政的左膀右臂。他们二人的态度一明朗,立刻带动了大部分文官做出了抉择。数十名文官停止了内心中的天人交战,打消了一切的疑虑,跟着江东二张的脚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江东二张是江东大家族的代表性家族之一,就连他们都已经愿意归顺了,那么自己这些人也就不必再多做考量了。

    当赵虎数到三十的时候,江东众人已经清楚地分出了派系,十成中有八成的人,都站到了元起的左手边;还有一成的人站在原地没有动,既没有向左跨出脚步,也没有走向反对归顺的右侧;剩余的一成左右的官员,则是站到了元起右手边,用行动来显示着他们内心不愿归顺的心思。

第四百二十五章 围三缺一() 
脸上带着微笑,语气中却透露着几许锋芒,元起对站到右手边的十几位江东大臣们说道:“说出你们的理由。如果能让孤接受,孤绝不会为难你们。”

    在站到反对这一边的江东众人中,步骘是最有才能,也是最出名的大臣了。在元起发出询问之后,步骘踏前一步,大声说道:“禀摄政王,江东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在江东境内,还有着大量的山越人存在,摄政王可曾考虑过如何妥善处理他们与汉人之间的对立吗?如果摄政王强行将江东纳入,那么请问摄政王,是否容许江东现有制度的继续存在?若不能,势必会引起江东的哗变,恐怕到时候,摄政王非但得不到江东,反而会弄得焦头烂额!”

    元起不置可否的转头看向其他人,继续问道:“其他人呢?说出你们的理由。”和步骘站在一起的十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带着几分不安,先后开口说道:“如摄政王能允许不废除江东士族特权的话,我等愿真心实意归顺摄政王。”这些人知道元起治国的理念,就是人人平等,凡是归纳到的大州,无论是北边穷困落后的光、明等州,还是河北地区富饶的冀州,无论是西南沃土千里的益州,还是南边幅员辽阔的荆州,无不被取消了士族特权制度,如果归顺的话,那么江东的士族特权制度势必就将保存不住了,这才是不少人不愿意归顺的根本原因,这些已经习惯吸食老百姓血汗的士族世家,是不能接受士族制度永远的被取缔的。

    当这十几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张昭和张纮等有远见卓识的人,立刻向他们投去了如同看待死人一般的目光。张昭他们也都是士族大家出身,可是在大势所趋的局势下,他们选择了牺牲家族的士族特权。来获得让家族传承下去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所在的家族,在的统治下继续繁衍生息,因为元起是绝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愿,而改变根本的治国理念的,那显然是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符的,在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做选择,元起肯定会选择多数人了,更遑论取缔士族特权制度。本来就是元起第一个倡导的!这些提出保留士族特权的人,竟然愚蠢到自己撞到了元起的刀口上犹然不自知,当真是愚蠢的可以。

    果然,在听到这十几个人的理由之后,元起的脸色逐渐变得冰冷了起来,语气也变得更加威严了:“先有国,后有家。个人得失比之国家荣辱,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岂可让自家的私利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你们的理由不能说服孤。至于步骘步子山。你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其中并没有掺杂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