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起很在意江东的稳定,或者说,让孙策带领江东,比把江东交到其他人手中,让元起更为放心。不管怎么说,元起和孙家的坚实感情,从孙坚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孙策又是元起的首席大弟子,同时还是孙尚香的哥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孙策统帅江东,对元起平定天下的宏伟目标,都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元起绝对不希望江东从孙策的手中被人夺走,尤其不希望夺走江东的人,是那个腹黑的伪君子泰山。

    元起的担心,孙权自然明白,当即点头答应了下来,然后连午饭都不肯去吃,而是立刻提笔给孙策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要在燕京逗留一段时间,拜在燕王门下学艺修身治国之道,至于修习的时间长短,孙权根据江东的局势,初步拟定在半年左右。书信写好之后,孙权立刻让跟随在身边的护卫将军贺齐,坐船沿海路送回江东。

    接下来的十几日之内,孙权一挨元起得空,便会跟随在他的身边,随时请教一些问题,元起对此也是悉心做出解答,短短十几日之内,孙权便感到获益匪浅,这更加坚定了他留在燕京,向元起学艺的决心。

    十几日之后,贺齐马不停蹄的赶回了燕京,一路昼夜不停的奔波,让他看上去整个人都似乎瘦了一圈,不过贺齐倒是带回来一个好消息,孙策对孙权的要求,一口答应了下来,并且让孙权安心留在元起身边学习,学习的期限是一年,比孙权自己提出的时间还要多出半年。作为元起的首席大弟子,孙策自然是对元起的本事清楚得很,他知道元起的本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自己学习的武艺,另一部分就是孙权想要学习的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元起才会被宇宫照烈称作是霸王重生,韩信转世。

    孙策还知道,自己在元起门下的一年时间内。最多也只是学会他武艺那部分的五成本领,可即便如此,依旧让孙策受益终身,进而跻身当世一流武将之林,因此,孙策希望孙权可以在元起门下多休息一段时间,学得更多的本领,可惜现在的江东时刻面临着泰山的威胁,驻扎在襄阳的关威所部早已磨刀霍霍,孙策所能给孙权挤出来的时间。也就只有一年而已。

    在收到孙策的回信之后,孙权大喜过望,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元起,当夜,元起就在燕王府中正式收孙权为第二个弟子,传授其治国之道。江东孙氏兄弟先后拜在元起门下,各自主修的方向却是文成武德两个极端,并在日后被人合称为江东双主。

    不过在孙权拜师的过程中,却发生一幕尴尬的情形,当孙权端着第四盏茶,来到孙尚香面前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自己的妹妹了,按照礼仪,他应该称呼孙尚香为师母,可是这个称呼。孙权实在是叫不出口,但若不叫的话,他前面却又已经称锦衣、上官宓为师母了。此刻对孙尚香改口,也显得不是太合适。

    这笔糊涂账,别说孙权了,就连元起都感到一个头两个大,颇有些哭笑不得,最后只好各论各叫,让孙权另行称呼锦衣和上官宓为师母,而对孙尚香,还是按照以前的称呼,该怎么叫就怎么叫,也免得孙尚香尴尬。

    从这一刻起,孙权便正式拜在元起门下,成为了元起门下的第二个弟子。可能是孙权带来的蝴蝶效应,也可能是一些不知名的原因,在元起收下孙权没多久之后,镇守西凉的马越十分突然的让马岱带着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来到了燕京,并请求元起收这个孩子为徒。对此,元起表示十分诧异,他不明白马越为何会如此重视这样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经过询问之后,马岱的回答,让元起打消掉了一切的疑虑,并立刻收下了这个孩子。

    事情是这样的,马越在一次出巡郡县的过程中,来到了天水郡,在天水城外的山脚下,看到这个孩子为了救护自己的母亲,不惜豁出性命和一只体型壮硕的野猪搏斗,当时马越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并没有系统的练过武,最多也就是只会使用一些十分粗浅的招式,可是这些粗浅的招式,却被这个孩子运用的十分合理、到位,大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没有超人一等的悟性,和对招式的深层理解,是绝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最为难得的,是这孩子过人的胆色和对周围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即便是练过武,也很难是一头野猪的对手,就在马越准备出手相助的时候,这个孩子凭着以上两点特质,竟然一边和野猪搏斗,一边调整着步伐后退,最后成功的把这只壮硕的野猪引到了两颗交叉生长的大树前,野猪在这孩子的引诱下,一头扎进了树桩之间,然后身体就被死死的卡在了树桩内,任凭如何嘶吼挣扎,也无法从树桩内挣脱,这孩子控制住野猪之后,趁着野猪嘶吼的时候,迅捷的把手中的木棍捅进了野猪的嘴里,接连几下捅刺之后,他刺穿了野猪的咽喉,猎杀了这头凶物。

    看到这个情景,马越不由得对这个孩子大感好奇,于是来到这孩子面前,仔细的摸索了一遍他的根骨,最后马越惊诧的得出结论,他是一个练武的上乘好料,似乎他的筋骨,就是为了练武而生的。马越甚至可以预见,这孩子未来武艺大成之时,必定不再自己之下。于是,马越就产生了想让元起收他为徒,传授其武艺的想法。为了引起元起的重视,马越甚至让马岱亲自带着这个孩子回到燕京,为的就是让马岱劝说元起收下这个弟子。

    至于马越为何不亲自传授他武艺,有着两个原因,第一,马越知道自己性格急躁,虽然武艺高强,但却不适合当师父,如果不能完全开发出这孩子的全部潜力,那可就等于是浪费了他的天赋了;第二,通过猎杀野猪的场景,马越预见到这孩子不但是天生练武的好材料,而且心思缜密,若是调教得当,将来说不定会成为将帅之才。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马越才会让马岱带他来到燕京,而最后的结果,也是马越希望看到的,元起十分痛快的收下了这个弟子,继孙权之后,他便成为了元起的第三个弟子。

    因为马越很是喜欢他,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名为麒麟儿,至于他的真名,则叫做姜维。

第三百三十六章 坐山观虎() 
转眼之间,又是半年的时间匆匆流逝了。

    半年之中,元起终日悉心教导孙权,让孙权的学问和治国之道突飞猛进,处理事情也是越来越沉稳,现在的孙权回到江东之后,一定会是孙策绝佳的帮手,他们兄弟二人,孙策主外,而孙权主内;孙策负责东征西讨,而孙权负责运处理政事,再加上这兄弟俩本身的感情极好,元起有理由相信,江东在这兄弟俩的通力合作之下,一定会更加稳定,为以后天下大一统打好坚定的基础。

    一年之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到来了。孙权十分不舍得离开元起这位良师益友,可是孙权明白他肩上的责任,他知道自己最终还是要回到江东,去帮助兄长孙策一臂之力,想必让江东稳如泰山,也是元起的心愿。于是,在一年期满这一天,孙权向元起提出了辞行,元起也没有挽留孙权,正所谓学以致用,孙权学的的理论知识再多,那也是虚的,必须要辅以处理日常事务的锻炼,才会让孙权真正的成长起来。

    孙权离开燕京的这一天,元起和孙尚香亲自送孙权出城,看着孙权离去的背影,孙尚香忍不住流下了两行晶莹的泪水,依靠在元起的怀中,频频向逐渐远去的兄长挥手作别。孙权不时回过身来,回以孙尚香一个个洒脱的微笑,并大声叮嘱着:“妹妹,千万要保重自己啊,江东的事情有某和大哥在,你就放心吧,有时间的话就回来看看。还有,照顾好师父。”

    当孙权的声音终于消逝,当孙权的身影再也看不见,元起这才环抱着孙尚香,策马飞奔回了燕京城内。刚刚进入城内,元起就看到李儒带着焦急的神色。向城门跑来,显然,他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通知自己。

    “发生何事?”元起沉稳的问向李儒。李儒是个天生的密探统领,如果不是特别大事,是不会让他露出焦急的神色的,元起深知这一点,但还是显得十分沉稳,上位者的气度和胸襟,体现无余。

    元起的沉稳,让焦急的李儒感受到了。在元起气息的带动下,李儒也平复了下来,从怀中掏出一张小纸条,一言不发的递给了元起。作为元起麾下的潜龙统领,李儒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宣诸于口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是密探的基本规则。

    接过小纸条,元起只看了一眼。别把它捏在了手心里,随后转头向身后的十几名天归军精锐喝道:“通知百官,速来府中议事。”天归精锐们不敢怠慢,留下数人继续跟在元起身后。其余的人立刻策马向四面八方散去。

    “怎么了?”坐在元起身前的孙尚香,脸上带着些许的担忧,回头问向元起。元起缓缓伸出右手,把手心的纸条打开。孙尚香看到纸条上用红色的朱砂写着一句话:宇宫照烈率军十五万,意欲西取汉中。红色,是潜龙成员显示谍报重要性的一种体现。只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他们才会用红色的朱砂来书写。孙尚香虽然不懂军事,但她却知道这一行字,代表着十万火急,说不定潜龙成员为了把这条消息送到元起的手上,已经不知牺牲多少人了。

    孙尚香不懂军事,看不清楚宇宫照烈的意图,但元起却看得很明白。这是宇宫照烈觉得中原四周,北有元起,南有荆州的关威,江东有孙策,西南有泰山,这几个人都不是轻易便能够解决的,因此,宇宫照烈把目光放在了汉中张鲁的身上,意图一举拿下汉中,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再说,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可以南下进兵泰山的益州,也可以北上攻打元起的凉州,甚至可以来一个迂回,掉头把兵锋所指,对准元协直接掌管的关中地区和三辅地区。而最后一点,才是元起真正担心的,一旦宇宫照烈拿下了三辅地区,那可就是在元协的地盘上,狠狠地钉了一颗钉子,再想拔除他,可就难了。

    元起回到燕王府后不久,文武百官陆续赶了过来。元起向旁边的李儒一点头,示意他把事情告诉大家。李儒会意,走上两步,然后把刚刚收到的潜龙成员送来的消息,说了出来。

    百官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的推断和元起先前的推断差不多,这是宇宫照烈要扩充实力,进而威胁天子的节奏。如果让宇宫照烈把元协捏在手中的话,那可就太被动了,以后的一切事情,就都要受到宇宫照烈的节制了。前提条件是,宇宫照烈必须有那么大的野望,肯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向元协伸出魔爪。

    不管怎么说,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不能让宇宫照烈掌控元协是必须的,否则元起苦心建立起来的大一统雏形,就要分崩离析了。鉴于此,百官立刻统一了意见,决定发兵汉中,抢在宇宫照烈之前击败张鲁,如果不能的话,至少也要陈兵长安,把宇宫照烈挡在长安之外。不能让他进入三辅和关中。统一了意见之后,元起立刻做出部署,决定征调幽、冀、并三州的部分兵力,组成大军出征。

    最后,元起在幽州抽调了五万人,其中包括天归军和飞龙军各一万名,普通士兵三万人;在并州抽调了两万人,将由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