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了点头,宇宫照烈伸手指向盘中的青梅,又笑着说道:“年前。某奉天子诏,出兵讨伐青州的时候,军士们在半路上口渴难耐,眼看就要走不动了。当时,就连某的口里,都感觉渴的要冒出青烟来了,最后,某心生一计,指着前面的大路说道,二十里外,有一片梅林。军士们听了,舌底生津,欢欣鼓舞而努力向前,最终按时达到了目的地。”

    元起早已在后世听过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但是今天听到宇宫照烈说出来,却感到别样动听。端起面前的酒杯,元起向着宇宫照烈举杯道:“司空处事机智,令人敬佩,本侯敬司空一杯!”一仰头,元起一口喝光了杯中的酒水。

    宇宫照烈笑着也喝下了一杯酒,然后问道:“君侯如此豁达,某敬君侯,干!”

    元起杯酒入腹,笑问道:“司空睿智,起深感佩服,而今天下狼烟四起,英雄辈出,敢问司空,元氏帝国中,谁可当得起英雄?”

    宇宫照烈喝了一口酒,缓缓说道:“当今天下,诸侯割据,麾下控弦之士数以十万计者,不在少数。君侯以为,日前身死的袁白,曾经割据淮南,兵精粮足,可为英雄否?”宇宫照烈第一个提出袁白,是有目的的,袁白僭越称帝,是对皇权的藐视,任何一位忠贞与元氏的人,都不能原谅袁白的作为。因此,宇宫照烈希望能够从元起的回答中,判断出元起对元氏的忠诚到底有多少。

    元起摇了摇头,他的回答让宇宫照烈大感失望:“逝者已矣,司空不必再说了。”显然,元起以死者为安的理由,拒绝对袁白进行评论,同时也断绝了宇宫照烈试探自己的心思。

    得到元起的回答,宇宫照烈显然不太满意,于是,宇宫照烈又说出了第二个人来:“河北袁丁,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现今虎踞冀州和青州半部,手下名将、谋臣多如过江之鲤,可为英雄否?”即使试探不出元起对元氏的忠诚有几何,宇宫照烈也就改变了策略,他想从元起的口中,得知元起对袁丁的看法,试探一下元起有没有联手对抗袁丁的可能。

    宇宫照烈知道,元起和袁丁之间的仇恨,几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袁丁从一开始暗中撺掇范进假天子诏,征召董猛进京开始,元起和袁丁的矛盾,就已经结下了;后来在讨董之战中,元起又和袁丁争夺各路诸侯联军的盟主之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更是在虎牢关前,袁丁因不遵元起号令,把两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在后来,袁丁不知道哪个筋搭错了,竟然轻易就被王诺给忽悠住了,在沙县联合其他几路诸侯,埋伏下二十万大军试图一举杀死元起,虽然最后元起活了下来,但是元起的未婚妻孙尚香却因为替元起挡了一箭。差点香消玉殒。再加上天归、地归两军精锐,在此役中损伤殆尽,导致元起安全回到幽州之后,也只能是暂时忍下这口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笔账。一直到数年后的今天,元起依旧没能讨回;之后,元起为了拉拢上官家。潜入邺城,说服上官家投效的同时,还一把火烧了袁丁的粮仓,让袁丁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了一年多节衣缩食的日子,总之,元起和袁丁的仇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基于两人之间的仇恨,宇宫照烈认为,元起应该对袁丁十分痛恨,所以,宇宫照烈第二个就把袁丁说了出来。

    元起轻笑着说道:“听闻司空和袁丁自幼相识,亭前院后,一起嘻乐,想必司空对袁丁的了解,要比本侯清楚多了。”元起的话,再次让宇宫照烈陷入摸不着头脑,还把宇宫照烈幼年的事也翻了出来,也是对宇宫照烈的一种试探。

    宇宫照烈没有让元起失望,笑着说道:“想不到君侯对某的旧事,竟然也有耳闻。”

    元起摆了摆手,笑道:“本侯只是比较八卦而已,不光这些,还有司空的长子宇宫昂,似乎并非丁夫人所生,而是丁夫人的侍女元夫人所生。”

    元起的这句话,顿时让宇宫照烈的脸色一变。丁夫人,是宇宫照烈的原配夫人,也是第一任夫人,但是丁夫人却不能生育,宇宫照烈屡次努力无果之下,一次醉酒之后和丁夫人的侍女元夫人发生了关系,谁料无心插柳柳成荫,元夫人竟然怀上了宇宫照烈的孩子,生出来之后还是个男孩,让宇宫照烈不胜欣喜,给这个男孩取名宇宫昂。但是元夫人毕竟是侍女身份,不能做宇宫照烈的正室,于是,丁夫人就把宇宫昂抱养了过来,视若己出。为了隐瞒宇宫昂庶出的身份,宇宫照烈杀死了大部分知情者,又对元夫人下了严令,禁止她告诉宇宫昂事情的真想。一直到两年前宇宫昂身死时,他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原来是元夫人。这件事情,宇宫照烈一直秘而不宣,保密工作做的极好,没想到现今却被元起一语道破。

    现在宇宫昂已死,也就没必要在隐瞒这件事的真想了,宇宫照烈自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勃然变色。令宇宫照烈变色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宇宫照烈忽然感到元起很可怕,他不知道元起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这件事的,但是宇宫照烈清楚,元起一定是组建了一支十分优秀的情报部队,否则,元起不肯能知道十几年前的事情。

    牵强的一笑,宇宫照烈言不由衷的说道:“没想到君侯手里还有一支顺风耳,人言君侯麾下有四支冠绝天下的精锐部队,今日看来,大谬矣,应该是五支才对!”

    见到宇宫照烈猜出了潜龙的存在,元起也不否认。他之所以会把这件事说出来,就是想警告宇宫照烈,你的任何事情、任何心思,都瞒不过我元起的耳目!现在,目的已经达到,元起也就不再继续逼迫宇宫照烈了,有些事情,点到即可,让宇宫照烈自己去领会,远比元起说出来。要有效的多。元起把话题又转回到了袁丁的身上:“袁丁为人色厉胆薄。刚愎自用,外宽内忌,好谋无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非英雄所为。”

    这是自宴会以来,宇宫照烈在元起口中听到的第一句想听到的话。把心中的震惊瞬间掩藏起来。宇宫照烈似乎已经忘记了元起那只神出鬼没的情报部队的事情,饶有兴致的问道:“君侯对袁丁的评价,可谓精辟至极,某也这样看。那么,连袁丁都不配称之为英雄,君侯觉得荆州牧元表,可为英雄么?”

    元起笑着对宇宫照烈摇头道:“元表有名无实,困守荆州而已,实在是当不起英雄之称。”

    宇宫照烈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又问道:“那么,益州元璋、汉中张鲁二人,可为英雄否?”元起这次直言了当的回答:“守成犹有不足,谈何英雄!”

    宇宫照烈笑道:“某所列举众人,均被君侯一一否定,敢问君侯,何人可称之为英雄?”

    元起没有直接回答宇宫照烈的话,悠悠说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乘时变化,如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当世英雄。”这番话中,元起清楚明白的把判定英雄的准则给框划了出来:能屈亦能伸,进可战无不胜,退可转瞬千里,看准时机,成就大业者,方为英雄。一席话说完,大帐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元起的话中,揣摩这番话的含义。

    宇宫照烈细细品味着元起话中每一个字的含义,良久之后才叹服着举起酒杯,对元起说道:“听闻君侯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君侯高论!请满饮此杯。”

    元起举起酒杯,和宇宫照烈对饮了一杯。放下酒杯之后,元起把话题又抛回给了宇宫照烈:“以本侯适才的标准,司空认为,当今天下,可称英雄者,能有几人?”

    宇宫照烈伸手向元起一指,然后又缩回手向着自己一指,答道:“天下英雄,唯君侯与照烈耳!”

    元起不置可否的笑了起来,说道:“司空可是小看天下英雄了,江东猛虎孙伯符,年纪虽轻,却威震江东,日后若是能收敛脾气,变得沉稳一些,那将是司空十分棘手的劲敌啊!”

    宇宫照烈哈哈笑了起来,举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

第二百零四章 反间计() 
最终,元起和诸葛亮商议过后,决定把张龙和邓芝留下来,负责稳定高句丽的局势,对境内各种事项进行整顿。张龙一战扬名,在高句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邓芝政能出众,谋略过人,无论治政、治军都是一把好手,让他们两人联手治理高句丽,必然会让高句丽在短期内迸发出活力,并成为元起大军的坚固后盾。

    至于高句丽军民的意愿,元起也做出了相应的决定。首先,对于自发的奉上钱粮的普通百姓,元起严令军士,不许拿取他们手中的一针一线,违令者严惩不贷;其次,那些拿起武器,自愿跟随元起北上征讨扶余的将士,元起也对他们进行了嘉奖和安抚,把其中大部分人都遣散,让他们留下来协同张龙、邓芝镇守丸都,只挑选出五千精锐随军北上。

    整顿完毕之后,元起一刻也不肯再耽搁,立刻踏上了征程。平定高句丽,已经用去了十几天的时间,元起在此后有限的一个半月之内,还要相继平定扶余、击败东部鲜卑,留给他的时间相当的紧迫。

    扶余比高句丽建立的时间还要长久,地域还要辽阔,很早之前,扶余人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并向元氏称臣,数百年来,对元氏帝国恭敬有加,并且得到了稳定且快速的发展,成为北疆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权。直到近几十年来,因为内战不休,奸佞当道,国力衰弱,扶余当代国主阿猛儿趁机断绝了和元氏帝国的往来,不再以属国自居,而是勾结辽东太守公孙度,霸占着北疆大量肥沃的土地,隐隐有自称一霸的趋势。

    与高句丽不同,扶余人崇尚的是武力,想要征服扶余,根本就不可能像征服高句丽那样,仅仅凭借神迹这些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想要让扶余人臣服,必须依靠武力,把扶余人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会产生畏惧,才会乖乖的听话。

    对此,元起也做足了心理准备,决心和扶余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争取一战而定。三日后,元起就从丸都城率军来到了和扶余交界的难水。一边策马狂奔,元起一边指着结冰的难水对诸葛亮说道:“孔明。这条江,就是难水了,此江上下游都比较狭窄,导致水流湍急;唯有中游地带较为开阔,江水至此才流向平缓。”

    诸葛亮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尽快平定扶余,听到元起的话之后,双眼中猛然一亮,面带欣喜之色对元起说道:“主公,我军的胜算,就要着落在这难水之上了。”元起闻言一怔,随即反应了过来,追问道:“孔明的意思是,半渡而击之?”

    点了点头,诸葛亮又说道:“眼下是隆冬时节,扶余人世代生活在难水边,长久以来的习惯,必定会让扶余人认为,难水的冰面结实无比,我军大可在冰面上动些手脚,一战而击溃扶余主力。”

    听着诸葛亮的分析,元起随即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之后,元起忽然勒住了战马,坐下的玉麒麟猛然收力,后蹄坚定有力的插在地面上,一双前蹄高高扬起,载着元起在空中停顿了片刻之后,才重重的落下前蹄,激起一片尘土。

    “传某军令,停止前进,在难水边选择最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