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5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文士。

    这样的文士,南怀仁一路从江南北上见的实在是太多了。但他除了赞叹一下这些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外,便没有更多想要点评的地方。或者,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来形容可以恰当表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此刻,又见朱慈烺也是这样的气质,南怀仁心中有些不以为然。只是,如果说这一位皇帝也是一如那些年轻书生一样,却又有些不对劲。

    在那些年轻书生眼中,南怀仁见多了对功名的狂热,对权势的追崇。而这一位,却无法在目光里看到什么特别多的意味。平静,淡然,从容,带着强烈的自信。

    “尊敬的皇帝陛下也对海上确定经度的技术有所了解?”南怀仁操着有些声音的大明官话,行了一个似模似样的礼,问道。

    朱慈烺缓缓颔首:“地球之上想要确立方位,自然是需要经纬度都能确定才可以定位。海上航行,能定经纬,则能免去迷航之忧,是可以活数十百万人,开拓海路的关键性技术。”

    听南怀仁发问,汤若望细细看去,略微猜到了南怀仁的心思。他有些担心这个年轻助手的发文会触怒这位性情未了解的皇帝。

    但显然,结果是好的。朱慈烺对于提问并不感觉冒昧。

    这让汤若望心中稍稍放松,稍一思虑,便放任南怀仁继续下去。

    归根结体,汤若望与南怀仁是传教士。他们不远万里来中国,为的不是旅行玩乐,而是心中的信仰:传教。他们要将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中华大地上。

    在利玛窦等前人的努力之下,汤若望明白中国说到底是一个权力社会。在中央集权的国家,一切权力都在中枢,而中枢的最大权力者,显然就是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

    故而,当京师大学堂的李天经邀请汤若望来京师大学堂担任教职的时候,汤若望二话不说,便立刻来了。

    因为,他早已听说了朱慈烺在京师大学堂的演讲,甚至听闻朱慈烺偶尔闲暇还会在京师大学堂旁听讲课。

    这样的听闻让他敏锐察觉到了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能够获得皇帝陛下的信任,那么传教的事业显然就能获得极大的提升。

    那么,获得信任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说起来有些难以置信,曾经在中世纪充当科学发展障碍的宗教到了东方,却是先进科学传播的带头人。每个传教士来到中国,都要竭力搜肠刮肚,将西方的知识传播到东方,以此成为敲门砖,首先获得士大夫的认可,最终获得当局掌权高官的青睐。毫无疑问,此前的徐光启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只可惜,徐光启早已仙逝,这几年汤若望困顿于此,也都感觉苦闷,看不到希望。

    此刻得到这个机会,如何会放过?

    就是此刻见南怀仁行险,也顾不得了。只有让皇帝陛下认识到他们传教士身上拥有的价值,传教的任务才能获得发展。

    “经度问题……我恰巧有所知晓。”南怀仁顿了顿,娓娓道来。

    相较于纬度较为容易用象限仪通过测量星体高度获得纬度,经度测量的难度就大多了。

    因为地球一直在转,没有任何天体能够用来直观地显示经度的差异

    “但是,有一种办法,却是格外简单!”南怀仁说罢,信誓旦旦:“这就是钟表法。地球十二个时辰自传一周,一周三百六十度,一个时辰就是三十度。只需要测量出两地时间差,便可以明白经度多少。只需要简单的估算一下航行时所处的时间,再对比基础时间点的正确时间,就可以确定出海船的经度位置!”

    李天经闻言,顿时恍然大悟。

    南怀仁身边另一个天主教徒,汤若望的徒弟李祖白听了,更是忍不住惊叹道:“如此上佳妙法,我怎么没想到?”

    “这一点,一百二十余年前的荷兰人伽玛?弗里西斯便提出过了。只需要制作出一台钟表始终保持阿姆斯特丹的时间,然后带到船上测定当地时间,对比时间差便可以得出经度差,从而通过运算,得出航海时所处的经度。”南怀仁说罢,忍不住去打量朱慈烺的眼神。

    通过传播西方的知识,南怀仁在不少明国士大夫的眼中都看到过惊异、不可思议、惊叹的表情。当然,也少不了那些说酸话,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微末小道的道学先生。对于这样的人,南怀仁倒是很明白。

    这些人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目标群体,他们既然对西方的自然科学不感兴趣,不为认同,那就不会了解到这其间蕴含着的巨大价值。

    但显然,这一位皇帝陛下不是这样的人。

    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这一位新的伟大皇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务实。

    崇祯皇帝的务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是让汤若望去督造火炮,因为他们明白西人有造火炮的技术,格外厉害。

    同样,朱慈烺也看出来了西方人在自然科学上的造诣。为此,南怀仁相信,朱慈烺也一定能明白钟表法的意义有多么深刻。

    尤其是这种简单易懂,又蕴含着巨大技术含量的事情,更是适合用来震撼这个明国的皇帝陛下。

    只可惜……

    朱慈烺却悠然的对视上了南怀仁的目光,依旧平静,从容,不疾不徐,不仅带着那种仿佛刻到骨子里的自信,更有一种颇为玩味的眼神。

    这样的眼神,让南怀仁预感到了不妙。

    只听朱慈烺道:“的确是个上佳的思路呀。”

    李祖白眼前一亮,他听出了朱慈烺的赞赏。但汤若望是见多识广,经历得多了,不再年轻,不再单纯,听出了其中不一样的意味。他扯了扯南怀仁,不让他继续着急开腔。

    果然,朱慈烺道:“只可惜,就是这么上佳的思路,一百二十余年了,却依旧没能做到。”

    汤若望叹息道:“圣明无过天子。尊敬的皇帝陛下,这并非是我们有意欺瞒于您。实在是想要制造出一台精确不受海船晃动影响的钟表太难了。”

    对此,朱慈烺表示理解。就是大明,想要认时间,也是依靠日晷呢。

    想起这一点,朱慈烺却忽然间想起了一个后世中流传的清人故事。

    英国使者打算给慈禧太后送一个礼物祝寿,鉴于当年马尔嘎尼觐见时被乾隆皇帝批的一无是处,认为中国之大,无所不有。于是英国使者便到了一个格外别致的东西:时钟。

    后世虽然钟表满天飞,石英表电子表都是廉价。有了手机电脑以后,所有人更是不需要担心无法看到时间。

    但在当时,想要明白自己是几分几秒依旧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

    白天靠日晷,晚上靠更夫,是十分原始的方式。

    如此一来,英国使者便想到了送时钟。

    礼物选好了,也高高兴兴送了过去。

    但收到礼物,慈禧太后便勃然大怒。

    朱慈烺依旧记得影视形象里,那个声音尖细的太监捏着嗓子说:“老佛爷,洋鬼子送了一个时钟,这是要给您送终呢……”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朱慈烺却感慨,时满清的落后与愚昧,压根没有看到一个准确时钟带来的意义。

    显然,依旧到19世纪,时钟都是一个先进的存在。那么,在惠更斯没有写出《摆钟论》发明摆钟,制造出史上首个精密计时器之前,这个时代也显然造不出能够在海上航行无误的时钟了。

    “所以,依靠钟表法,只能理论上做到,却实在无法切实做到呀。”朱慈烺不由感慨道。

    李天经却不由沉思了起来。他只是稍一沉思,便忽然间眼角一撇,看到了门缝里溜进来一人,将一个小纸条拆给了给他。

    此刻朱慈烺与汤若望、南怀仁谈得兴起,没人敢打扰。

    李天经微微一看,果然看到了门缝后的几人。赫然正是齐远、陆仲玉、陈荩谟以及一个小尾巴跟过来的吴万英。他看完纸条,惊喜的朝着朱慈烺禀告,得到应允以后,放了几人进来。

    一路跟过来的吴万英深得陆军精英的本事,没有被说得兴起的几人发现。

    这样的发现让吴万英有些自得,也有些张狂了起来,他打算直接流进天文学院的院长办公室,听听这几位先生们讲学。

    于是,吴万英装作警卫的模样,打算继续跟着几人进去。他掏出了自己的军官证晃了一晃,便打算继续入门。

    却不料,原本还风平浪静,看不到一丝奇异之处的会议室门口却忽然间不知道从哪个疙瘩角落里蹦出无数个精壮汉子。

    为首一人便是刚刚门前的岗位,此刻打起精神,一双眼睛犹如火眼金睛一般,看得人心中发慌。

    宁威手疾眼快的在吴万英打算将军官证收回去的时候抢到了军官证,扯过来一看,止住了几个将吴万英扑到在地的侍卫动作:“等等,动作轻点,还真是个真货。第一军的?咦,医护兵?哟,吴万英啊。这名字有点眼熟……来人,去给我那一份京华时报的报纸来。这个人么……就先压着……嘶,想起来了。押下去问问,一个正儿八经的战斗英雄溜过来干嘛。我去给陛下说说……”

    被无数警卫扑倒在地的吴万英一头雾水,只是觉得眼冒金光,实在是吃苦不已。正当他纳闷之际,却忽然间听到了宁威那几个字:陛下……

    陛下……

    陛下……

    自己竟然碰到了皇帝陛下!

    ……

    此刻,眼见朱慈烺识货,明白了钟表的问题,汤若望不由感觉沮丧,他明白,这个皇帝不仅识货,还懂行呢。

    这么说,光靠见闻这些虚的恐怕打动不了这位富有四海又眼光卓绝的大明皇帝陛下了!

    就当汤若望打算继续抛出心中所想的时候,不料朱慈烺抢先开口,一下子让汤若望惊得起身了。(。)

第九十七章:出使欧洲() 


    汤若望提出钟表法,其实为的也是证明自己的水平。眼下,大明可是连座钟都自己造不出来呢。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但朱慈烺既然是个识货的,也一眼看出了西方虽然也有时钟,但巨大的误差以及海上航行恶劣的情况都让将钟表搬运上船艰难。

    当然,想要测量出经度,也并非是钟表法不能为。

    可是,这一句话却不是汤若望率先说出。反而是朱慈烺抢先道:“钟表法,症结在于钟表。这一点,我大明的能工巧匠或许可以继续专研。李院长可以行文到匠作大院里,立个项目。这等大事,朕看可以好生筹措一番,立个高额奖金,定个长远项目以备将来。当然,想要解决眼下困难。朕看,更实际一些,还是用天钟法为妙啊。”

    听着朱慈烺所言,汤若望凝神细看,顿时收起了原本的心思。

    这一位皇帝,知晓的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多呢。

    如此一来,原本简单的用西方科技震撼皇帝陛下的想法便只能收起来。

    话归原题,还是得落到这定位经度的问题上。

    没错,时钟法存在着制造技术的难关。但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