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新甲说到这里,魏照乘忽然很不礼貌地道:“石柱宣抚使公忠体国,若入能顺利入京援兵,自当备齐粮饷。然则广西狼兵倭寇用时所有滋扰地方之举,再入京师,路途三千里,靡费不可数。若中枢一力承担,则不如尽数用于整顿京师。若中枢如故,不加粮饷,则依狼兵习性,恐乱省县。臣议以京营为重。”

    魏照乘为人朝中评价,多是才能庸劣。今日这一番议论倒是让崇祯目光微亮,缓缓颔首:“有理。”

    按照正常的议事节奏,兵部提了办法,阁臣点评了意见,接下来这接力棒就该到户部这边接手了。

    毕竟陈新甲所言无非就是要钱粮来的,而兵事之算,过半也得看钱粮是否能跟上。

    事实上,大多数扯皮也就在这里。这一次,崇祯也没指望能让户部如何开口。

    听着兵部的部议结论,傅淑训心下微沉,脑海中过了一遍所需费用,刚刚要开口,却见一人忽然朗声开口,让傅淑训双目顿时微瞪。

    “陛下。裁汰老弱三千,计一人需归家路费,伤残病弱医药并衣食一月之用,则一人所费折银五两。再建军额,每兵照比关宁一月银一两四钱米一斛,岁该银十六两八钱,米六石。二万名共该银三十三六千两,米十二万石。若计马兵所用,则再加十万以备。合计共需银四十五万一千两,米十二万石。户部若保三月京官所用,不计四月黄河清淤所需,暂缓河南人事,则能挪银三十万两,粮米十万石。”

    王正志将一个个数字爆出,井井有条,逻辑严密,登时让傅淑训的面容变得格外凝重。

    另外一边,另一个人更加激动。

    只见崇祯腾得站了起来,凝视着王正志急忙喝问道:“王卿,君前不得戏言!”

    与此同时,崇祯脑子里顿时急剧思索了起来。

    王正志什么时候如此能干了?

    户部的情况,什么时候一下子好转了?

    李侍问执掌户部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这么宽裕过!

    虽然户部能够筹措出来的数字比起实际上所需要的数字还有一段距离,但兵部也可以凑啊!兵部管着太仆寺,太仆寺作为为军队购买战马的部门,为了战马的草料,实际上掌握了一部分征收田赋的权力!

    户部这边的家底崇祯不太能掌握,但兵部的陈新甲可是心腹,余下的钱粮,兵部八成能凑出来!

    “难道,上苍也可怜了我,让国势重振了吗?”

    崇祯脑海中最后一个发散的念头收回来,目光凝视在王正志身上的时候,也顿时看到了王正志身后,傅淑训凝重的表情。

    此刻的傅淑训心思不断下沉,暗暗骂了一声奸贼误国,心中急剧思索了起来。

    王正志这是再给他挖坑啊!王正志显然是得到了户部胥吏的支持,只要让胥吏们少贪一点,挪出四十万两军饷还是有可能的。

    相反,此刻被胥吏视为眼中钉的傅淑训别说四十万两,便是有办法挪出十万两也会被胥吏坏事,此战不胜胥吏,便再好的妙计也无法施展。

    可这番话,能在皇帝面前说吗?王正志能拿出四十万两,傅淑训连十万两都拿不出,说出去不丢人吗?身为户部长官,连胥吏和副手都治不住,更是能力问题了!

第二十五章:暗流涌动的朝议() 
“陛下!王侍郎用事心切,其诚可嘉。京营事重,君前无有戏言。京营粮饷实务之策应具于文字,成于部内为部议再做议论。京营财赋归属为云南司所计,臣请陛下稍宽心思,等云南司郎中南云吉附议奏章,书于筹措银两之策,而后臣自当上奏陛下,再做他论。”傅淑训沉声回复,表情很是不太好看。

    陈新甲眸光闪动。

    副手给正职挖坑,上司给副手拆台。户部这一场戏,要闹到君前上了啊。

    傅淑训说完,王正志微微垂首,目光锐利。傅淑训的拆台并不止于字面意思。王正志得到了胥吏的支持,可户部运行,权力都在官员手上。云南司的郎中、主事可不一定听你王正志的话!

    这样一个敲打让王正志心下一凛,对这个正职上司的厉害多了一点了解,但他的牌可不止于此!

    只王正志他眯着眼睛笑道:“不敢欺瞒圣上。近日云南司库房走水,文牍付之一炬,故而云南司尚未具文,而臣下心忧陛下焦虑,便斗胆先行说了。既然大司农如此,臣下三日后便具文上书。想来大司农亦是能得妙计,以安陛下之心的。”

    在场之人哪个不是人精,眼珠子一转便听明白了两人彼此之间针锋相对之声。

    堂堂户部,岂是那么轻易走水的。

    就当傅淑训再想说什么的时候,就见魏照乘笑着说道:“王侍郎如此勤勉于事,堪为干吏。钱粮既然有望,京畿安危也就多一份保障,老臣为陛下贺。”

    魏照乘开了口,众人目光若有若无地聚焦到了傅淑训身上。魏照乘这一击加码过来,傅淑训躲不过去了。

    被逼成了这样,傅淑训哪里还会怯战,咬着牙说道:“筹措军饷,解君上忧患是臣之本分。臣三日后亦当……上书陛下,京营军饷筹措之策。”

    看着户部的正副长官彼此针锋相对,竞相进言,眼看就能解决军饷之事。这让崇祯面上浮现了良久未曾有过的激动喜悦之色:“好,好,好!朕等两位爱卿的喜讯!”

    四位大臣离去后,崇祯脑海里忽然间浮现起了朱慈烺的身影,那个颇似自己有几分刚强的皇太子。

    崇祯登基十五年,权数心机都已经渐渐熟悉。加上王承恩传来的消息,很快就明白了原委。

    化名秦侠的太子朱慈烺进了户部,靠着戏耍了京派土著胥吏得到了浙江绍兴一派胥吏的信任,拿到了机密的账册,随后找到傅淑训,没有暴露太子的身份,竟然也说动了傅淑训压上了筹码,倒向了朱慈烺这一边,开始了一场风险巨大,成功率看起来颇为低微的战争。

    真是……

    十四少年入户部,一朝风起……涌京华啊……

    …………………………

    紫禁城对于旁人而言是巍峨高不可攀的。但对于高官显宦而言有权有势之人而言,这里的就如同一个筛子一样,消息仿佛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到了相关人等的耳中。

    比如陈皋文,比如南云吉,比如户部诸多傅淑训的心腹,王正志的心腹。以及……云南司郎中南云吉,主事余静这样一个个不慎被拉入漩涡,自命是大人物的小人物。

    这一夜,傅淑训的府邸很不安静。

    次日。

    通往澄清坊的路上,一顶小轿子一摇一晃,速度不慢。轿子的小窗上已经被外面一个身材健硕的年轻男子掀起。

    这年轻男子浓眉大眼国字脸,肤色也显得晒黑过度的麦色,穿着一身不太符合气质的长衫,骑着马,一边看着路,一边时不时回望着身边的男子,听着一段段噼里啪啦传出的抱怨声。

    “区区一个武清乡下的破落书生,不知怎的被大司农瞧上了,竟然蹑窜着大司农发动了如此危险的举动。”

    ……

    “本官不说文选清华,却也是大部主事,正六品官位。竟是要上门为一区区无品胥吏谋划,简直有辱斯文!”

    ……马上国字脸男子笑而不语。

    “要不是傅翁盛情,说什么此战一开就没有回头箭可寻,说什么胜算大半就看傅翁此次眼光,这意思便是胜算大半都要落在秦侠身上?这是何道理?哎呀呀,要是那秦侠仗势欺人,不尊士子,我绝不伺候!”

    “哎呀呀,如圭兄,你说说,是不是这个理?”

    被唤作如圭兄的是户部尚书傅淑训二子傅如圭,轿子上那个肤色白净,脸上微汗,叨叨絮絮的男子自然就是云南司主事余静。

    对于余静的吐槽,傅如圭只是无奈地笑,依旧不语。

    “唉,听说昨日乾清宫议事……再过两日,左侍郎与大司农就要分别上书京营军饷筹措之策了……”

    余青与傅淑训具是湖广孝感人,是官员结党之中门槛最低的一种:乡党。听着余青唠唠叨叨说着,傅如圭安静地骑着马,缓慢跟着轿子,前面诸多唠叨纷纷充耳不闻,只是到了余青最后一个提及军饷筹措之策的时候,面上神色终于才多了一点动容。

    只听这被余青唤作如圭的年轻魁梧男子道:“家翁今日让你我前去,也正是为了此事啊。近日之事,都因此子而起。困局破局之点,终究是在他的身上。或许他能有办法筹措粮饷吧。”

    余青闻言,不知觉微微皱眉了起来。

    这算是什么狗主意?费继宗、陈皋文等人是户部胥吏的代表,面对生死存亡的危险,可以让出大利让王正志顺利解决军饷之事。

    可秦侠呢?

    一个来路不明,显然也只是个穷小子的年轻胥吏,竟然有本事变出银子?

    心中满是不信,更带了几分对傅如圭的不屑。

    傅如圭是傅淑训的次子,年岁不小,已经将近二十。这个年纪在一般的家庭之中都是早就该有一番事业了。

    但傅如圭却不喜文学八股之道,气得傅淑训每每念及此处,都是要发一通脾气。但不同于沉稳守拙的长兄傅如金,傅如圭在很多事上都颇有见地。跟随其父傅淑训总督南北直隶,各省剿饷,在实务处理上都有独特的眼光。更有几次护卫左右,让傅淑训避过危险。让傅淑训渐渐也心平气和,接受了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二子。

    但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看在余青的心里,只有四个字:不务正业!

第二十六章:秦府来客() 
看着不务正业的傅如圭也不理会自己,余青的心中憋闷,心里就更加肆意地吐槽了起来。

    “部里都不知道吵成什么样了,那些得势便猖狂的胥吏之辈这些时日简直将公堂当做私家,公务尽皆荒废,平时本来就十之五六不在,近日甚至都有将公家器物拿回家的事情。论及户部筹粮饷之事,若是王正志在场,便殷勤前后,无不出谋划策,让其竟有户部长官的气象。反倒是我们这些亲近大司农之辈,但凡路过,无不是被冷漠对待。”

    “如圭公子啊!你难道不知道,这户部里,如我这样还能坚持团结在大司农身边的同党,已经没有几个了吗?搞得我在户部找个人商量都没有办法,更别说筹饷之策了,还要具体细务,那不该是胥吏之辈所为吗?我等儒臣跟着大司农,今日就要开始受苦了啊!”

    ……

    不管余青心中如何吐槽,但终究抗拒不了大司农的命令,跟着傅如圭一步一步到了澄清坊的秦府。

    只是刚刚走到这边,傅如圭便紧张起来,左右看着屋舍,频频皱眉。

    见傅如圭紧张,余青便问道:“如圭公子,怎么了?”

    “有些不对劲。这里太安静了。”傅如圭回道。

    余青摇摇头:“这有何不对劲的,哪家回去不是静守家中的。”

    傅如圭只是摇头,却没有再回答。

    朱慈烺的秦府是在澄清坊的西北角,也算得上是诸多人家时常要过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竟是安安静静的,显然不合常理。

    两人这样说了会儿话,秦府的门口也就走到了。

    余青看了一眼傅如圭,想到傅淑训这次寄予众望,让余青为主找秦侠,便清咳一声,昂首挺胸,踏步走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