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武圣-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当羌人来犯,郡守当即征调板楯蛮前往征伐,由于板楯蛮勇猛善战,羌人死伤殆尽。

    及至后来,羌人屡次兵犯巴蜀,皆被板楯蛮所破,后来亦助车骑将军冯绲平定武陵。

    哪怕灵帝时期盗匪四起,板楯蛮仍旧没有叛变,反而帮助汉军征讨盗匪,屡立战功,可谓是忠勇无比。

    然而就在这两年,十常侍亲属在益州为官,以致板楯蛮赋税加重,负担不起。

    不仅如此,那些长吏乡亭对待板楯蛮人,甚至比不上昔日楚国的奴隶。

    板楯蛮不堪受辱。

    他们为求生存怒而叛乱,由于其骁勇善战,汉军耗时日久,却屡攻不破。

    直到三年以后,这场平叛战争消耗钱粮无数,官府也在支撑不住。

    灵帝无奈,问计汉中益州计吏,汉中程苞表板楯蛮之功,并且为其述说冤情。

    灵帝采纳程苞建议。

    他派遣廉洁官吏前往赴任,而后派人招抚板楯蛮,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乱。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如今板楯蛮叛乱尚且不足一年,御史中丞萧瑗仍然领兵在益州平乱。

    其实,如今不仅仅是板楯蛮叛乱。

    由于此时大汉天灾人祸频繁,贪官污吏横行,以致流民遍野,盗匪四起。

    很多地方,甚至由于死人太多瘟疫横行,导致某些郡县人口几乎死伤殆尽。

    曾经无比辉煌的大汉,此时已经满目疮痍。

    若非还有数百年威严,大汉真的要分崩离析了。

    落入这般境地,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奈何灵帝宠幸宦官,公然卖官。

    那些真正有才学之人却得不到重用,大汉前途变得昏暗没有光亮。

    很多人都以为,黄巾起义是大汉动乱根源。

    其实纵然没有黄巾起义,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百姓,也许也会在刘角、李角的带领下,爆发蓝巾起义、红巾起义。

    大汉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许多有志之士都在寻求救国之道。

    故此,关羽以破鲜卑中郎将提出这个问题,倒也并不显得十分唐突。

    贾诩听到关羽询问,却是沉默下来,脸色凝重。

    足足过了盏茶功夫,贾诩才摇头叹息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顽疾太多,已经病入膏肓,岂能一眼而概之。”

    大汉沦落到这种程度,有着很多方面因素,哪怕智慧如贾诩,也不敢说能够看得透彻。

    毕竟,王朝兴衰乃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

    在滚滚历史洪流中,纵然那些惊才绝艳之辈,也只能融入这道洪流,通过点点滴滴尽力书写新局面。

    “病入膏肓么?”

    听到这个词,关羽已经明白贾诩意思。

    只要大汉有任何希望能够得救,贾诩也不会使用‘病入膏肓’这个词。

    病入膏肓,那就代表已经没救,哪怕神医降世也无能为力。

    除非,这个时代再出现刘秀那等豪杰。

    能够以大智慧、大毅力、大魅力,将病入膏肓的王朝先粉碎,然后再重新建立。

    破而后立,就是大汉唯一选择。

    可惜的是,这个时代豪杰太多,随着天下乱象渐生,豪杰们野心也在不断膨胀。

    野心,带来的不是稳定与统一。

    而是,无休止的战乱与杀戮。

    “将军胸怀天下,诩敬佩不已。”

    “然愚以为,将军如今应该先考虑自己身家性命,而非大汉未来会如何。”

    看着满脸怅然的关羽,贾诩内心也仿佛有些触动。

    犹豫半晌,贾诩道出这番令人心惊肉跳之言。

    关羽闻言,瞳孔猛然收缩,心中也在不断揣摩贾诩言下之意。

    “先生何出此言?”

    揣摩许久,关羽仍不清楚贾诩为何会如此说,只得放低姿态询问。

    “将军能够成为破鲜卑中郎将,固然因为战功赫赫,却也是踩着十常侍上位。”

    “将军刚受封之时,由于鲜卑初败,十常侍又在朝中占据劣势,将军自然无忧。”

    “及至后来,阳球整顿朝堂,几乎要将十常侍彻底铲除,他们自顾不暇,当然也不会对付将军。”

    “然阳球死后,十常侍很快就能再次权倾朝野。”

    “如今鲜卑畏惧将军神威,再也不敢南下劫掠,将军这破鲜卑中郎将职位,也成了虚职。”

    “以十常侍睚眦必报性格,将军以为,自己还能安稳多久?”

    关羽闻言,当即冷汗淋漓。

    他以前始终认为,自己在边塞担任破鲜卑中郎将职位,十常侍手伸不到这里。

    可他却忘了,如今天下尚且没有大乱。

    待在云中的关羽,十常侍自然拿他没有办法。

    然而如今鲜卑不敢南下,十常侍只需在天子面前进言,将关羽调回朝中任官。

    那个时候,关羽恐怕就会和阳球拥有相同下场。

    最为重要的是。

    一旦天子降诏调任关羽回京,他还不能违抗圣旨,继续呆在云中领兵。

    “还请先生救我!”

    关羽起身,对着贾诩郑重拜道。

第78章 养望于野() 
大汉虽病入膏肓,然余威犹在。

    阳球等人死去以后,十常侍很快就能再度权倾朝野。

    若十常侍决心对付关羽,纵然他如今身为破鲜卑中郎将,亦是自身难保。

    来到这个时代,关羽从才开始的惶恐与不自信,到如今却已经充满抱负。

    他想改变这个时代,纵然明知前途艰难,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后悔。

    他想让这个时代,留下自己名字。

    他更想改变历史上近百年的混战,给这个民族多保留一点血液。

    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被十常侍打倒。

    贾诩眼皮耷拉着,好像没有看到躬身行礼的关羽。

    时间缓缓流逝。

    盏茶时间不怎么长,对关羽而言却仿佛过了许久。

    他仍旧保持着躬身行礼的姿态。

    关羽手臂、双腿却有些僵硬,若非身体素质过人,恐怕已经坚持不住。

    “还请先生救我!”

    哪怕贾诩无动于衷,关羽仍旧没有丝毫恼意,语气反而越发真诚。

    他知道。

    贾诩虽不似那些出身豪门的名士,不屑追随寒门主公,却也有自己的气节。

    哪怕关羽才开始打算,纵然贾诩不答应投奔自己,也要将其绑走。

    然而,这只是下下策。

    强扭的瓜终究不甜,哪怕有一丝可能,关羽也想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贾诩。

    刘备名闻天下之时,都能不顾身段三顾茅庐,这才请得诸葛亮出山。

    更何况,关羽如今无论出身还是名望,都远远比不上那个时候的刘备。

    再次听到关羽声音,贾诩才仿佛猛然惊醒,眼睛终于睁开。

    “将军请坐,无须多礼。”

    贾诩嘴角,露出微不可查的笑意,眼中光芒明灭不定。

    “还望先生救我!”

    关羽并没有跪坐下去,脑袋反而垂得更低,语气越发真诚。

    “若将军坐下,诩就将破解之法告知将军。”

    贾诩并非摆架子。

    他是在试探关羽是否真心,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看看对方心性如何。

    假如关羽沉不住气,因为贾诩的姿态而恼怒,然后佛袖而去。

    那么,这种人成就终究有限,贾诩也没必要为对方出谋划策,敬而远之就好。

    关羽表现,却让贾诩颇为满意。

    盏茶功夫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关羽被冷落这么长时间,仍旧没有丝毫恼意,反而虚心问计。

    这种胸怀,纵然多智如贾诩,也不得不在心中暗自感叹。

    更让贾诩满意的却是,关羽这种虚心求教的态度。

    对顶级谋士而言,他们不在乎主公是否智慧,只在乎对方是否有胸怀,能否采纳谏言。

    主公有胸怀,则可以海纳百川,能够不断长大自己。

    主公能够采纳建言,才可以让谋士人尽其才,否则纵然谋士多智如妖,主公不予采纳,谋士也无可奈何。

    贾诩这次有些失礼的试探,起码能够看出关羽胸怀,以及采纳谏言的决心。

    关羽闻言大喜。

    他舒展了下略显僵硬的身体,而后跪坐在贾诩对面。

    “敢问先生,有何应对之策?”

    看着关羽脸上期待神情,贾诩眼睛再次微微眯起,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朝中士大夫与十常侍势同水火,虽十常侍占据优势,仍旧有士大夫一席之地。”

    “将军既是臧将军旧部,想必也能归属士大夫派系。”

    “若十常侍怂恿陛下召将军回京,将军不妨先拜访朝中士大夫,有朝中公卿背后相助,只要将军小心谨慎,未尝不能与十常侍争斗一番。”

    说完这番话,贾诩却没有再次闭上眼睛,反而目光灼灼盯着关羽。

    关羽闻言,并没有因为贾诩乃顶级谋士,就对对方言听计从。

    相反,关羽经过慎重考量以后,却是非常坚定的摇了摇头。

    “一入洛阳,则如龙游浅水,虎落平阳。”

    “先生之策,虽有可能让羽苟活于朝堂,却也只能沦为朝堂争斗棋子。”

    “更何况,朝中公卿与十常侍争斗日久,却屡次败北,就连皇亲国戚也有许多死于党争。”

    “羽不过乡野武夫,如何能在朝堂众人算计中苟活下来?”

    听到关羽拒绝自己建议,贾诩非但没有生气,目光反而变得越发闪亮。

    “此乃下策,若将军不予采纳,诩还有一策。”

    关羽闻言转忧为喜,急忙说道:“还望先生明言!”

    贾诩整了整衣冠,口中吐出十个字:“养望于野,静观天下风云。”

    “养望于野,静观天下风云。”

    关羽回味着这十个字,目光却是越来越亮。

    关羽熟读三国历史,非常清楚在这个时代,名望究竟有多么重要。

    先说枭雄曹孟德。

    此人先是怀刀刺董卓,后来明知必败而追杀西凉,甚至为此险些丧命。

    难道以曹操智慧,不知道自己两次冒着生命危险,所做的事情成功率微乎极微么?

    他当然知道。

    然而,曹操还是毫不犹豫那么做了,将仅有家底折损殆尽,甚至差点赔上性命。

    曹操这么做,为什么?

    名望!

    怀刀刺董卓,让天下人都觉得曹操乃大汉义士,为其在陈留募兵打下坚实基础。

    酸枣会盟后期,曹操孤军追杀逃走的西凉军。

    曹军此战虽然几乎伤亡殆尽,却让心向汉室豪杰都觉得,其余诸侯皆有私心,唯有曹孟德为除国贼不畏艰险,乃真正想要复兴汉室的英雄。

    从那以后,曹操真正名满天下,无数仁人志士蜂拥来投。

    这,就是名望的重要性。

    再观刘备。

    刘备起点相比其余诸侯,可谓相差甚远,前半生几乎都没有顶级文士愿意投奔。

    他担任平原相时,北海孔融遭黄巾围困,危在旦夕。

    那时,刘备还没有什么名声。

    孔融却听说刘备有仁者之风,就派遣太史慈前去求助。

    刘备与孔融在此之前,没有丝毫交情。

    然而得到求助的刘备,却尽起平原兵马前往相救,此等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