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武圣-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师惶恐。

    刘宏急忙以皇甫嵩为车骑将军,以董卓为中郎将,发兵征讨,屡攻不克。

    边章、韩遂声势更甚,投者不计其数,很快就拥兵十万,天下为之震动。

    刘宏心中畏惧而又震怒。

    他下令罢免皇甫嵩车骑将军职位,准备另择良将讨之。

    或有人进言:“北中郎将关云长,自十七岁参军出塞以来,经历大小战事不计其数,无一败绩。”

    “陛下若令北中郎将出兵征讨,定可大获全胜。”

第166章 心寒() 
云中郡,将军府。

    “十常侍害民之辈,因其亲族、门客强占功劳,居然人人册封列侯。”

    “将军两破鲜卑,又平黄巾,战功赫赫,天下皆知,却只是一介亭侯。”

    “封赏如此不公,真是气煞我也!”

    张飞暴跳如雷,毫不顾忌的高声喝骂,徐晃、高顺、关雄等人,亦面露愠色。

    今岁天下叛乱四起,尤以冀州张牛角声势浩大。

    张牛角率领大军,围困巨鹿郡首府瘿陶,却不幸中箭身死。

    张让等人将功劳据为己有,刘宏居然把十常侍全都册封为列侯。

    消息传到云中,本就因为关羽没有受到封赏,而满腹怨言的诸将,当即爆发。

    就连以沉稳著称的徐晃、高顺,也毫不掩饰眼中愤怒。

    “十常侍害民之辈,却有如此封赏,岂不让天下有功之臣心寒?”

    “如今陛下受十常侍蛊惑,征收天下田税,又向官吏大肆征收钱财,以致民不聊生。”

    “就连司马直这等清廉官吏,都被逼服药而死,简直荒唐至极。”

    “今大将军与十常侍不合,且屡次书信于主公,主公何不投至大将军麾下。”

    “一旦大将军下令诛杀宦官,主公即可挥兵入雒阳,杀十常侍以清君侧,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徐晃也是面沉如水,沉声喝道。

    徐晃口中司马直,乃河内名士,素有清名,与后世赫赫有名的司马懿,也算是同族。

    巨鹿郡由于先后遭遇张角、张牛角叛乱,变得民不聊生。

    刘宏素闻司马直乃清廉之人,就想要令其担任巨鹿太守,安抚百姓。

    考虑到司马直的清名,刘宏甚至特意减免对方三百万钱,司马直只需缴纳两千多万钱,即可前往巨鹿郡赴任。

    司马直缴纳不起钱财,只得推迟不就。

    朝廷却不罢休,再三催促司马直前往雒阳交钱,司马直无奈,只得启程。

    行至孟津,司马直看着百姓惨状,不由悲从心来。

    当天晚上。

    司马直奋笔疾书,痛斥天子卖官鬻爵之事,泣血参奏十常侍祸国殃民之举。

    书写完毕,司马直服毒自杀,以死相谏。

    刘宏看到司马直遗书,想到如此忠诚、清廉的官吏,居然被自己活活逼死,不由深深自责。

    正是司马直的遗书,以及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才让刘宏下诏暂缓催缴修宫钱。

    饶是如此,此事在九州传开,不少清正廉洁之士,也都痛心疾首,嚎哭不已。

    许多忠于朝廷的官吏,甚至纷纷效仿司马直死谏之举,以遗书参奏十常侍乃祸国殃民之辈。

    一时间,大汉境内为此自杀者不可计数。

    不谈这些自杀死谏之人,刘宏以及十常侍所为,也让徐晃等人彻底死心。

    若非关羽据理力争,刘宏又担心逼反云中黄巾降卒,恐怕云中也要遭受祸害。

    饶是如此,云中如今也越发艰难起来。

    盖因各地民不聊生,百姓知道云中轻徭薄赋,纷纷举家搬迁至此。

    关羽为了安置几十万黄巾,已经被弄得焦头烂额,再加上那些蜂拥而来的流民,每日都是疲惫不堪。

    何进担任大将军职位以来,就与十常侍相互争权夺利。

    关羽战功赫赫,手握重兵驻扎边塞,名义上也归何进这个大将军管辖。

    何进也是有心拉拢关羽,经常写信嘘寒问暖,招揽之意显露无疑。

    此次,诸将也是被天子彻底激怒,才会有如此激烈反应。

    试问一下,诸将讨伐黄巾之时,不顾生死奋勇杀敌,所为何事?

    如果仅仅说是为了能够平定叛乱,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未免也太过虚伪。

    绝大多数将官,想的却是建功立业,升官发财。

    可惜的是,诸将此次的确立下赫赫战功,张飞、高顺等也的确受到了封赏。

    然而。

    无论关羽还是麾下诸将,所受到的封赏和功劳相比,都明显有不小差距。

    若仅仅如此,诸将还不会如此愤怒。

    刘宏却自己作死,不重赏有功之臣,反而把十常侍这些宦官封为列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诸将想着自己浴血拼杀,最终封赏寥寥无几,十常侍仅仅将别人小功据为己有,就可纷纷成为列侯。

    如此不公正待遇,莫说麾下诸将,就连关羽自己都感到心寒。

    不过很快,关羽就下意识觉得,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黄巾起义以来。

    刘宏对于十常侍就开始冷遇,为何黄巾刚刚平定,天子就再次宠信十常侍?

    若其中没有蹊跷,关羽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

    “莫非,是为了制衡外戚?”

    很快,关羽就想到了东汉历史上,皇帝、外戚、宦官无休止的争斗。

    黄巾起义以前,何进虽然身为外戚,权利却也不大。

    叛乱四起时。

    灵帝担忧黄巾军攻入洛阳,这才任命何进为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

    “莫非何进如今尾大不掉,陛下这才再次宠幸十常侍,以作制衡?”

    略作思量,关羽就坚定了这个想法。

    历史上。

    何进也是与十常侍争斗不休,最后还死在了十常侍手中。

    何进为了对付与十常侍,甚至引董卓入洛阳,致使董卓废立天子,专权朝中。

    “陛下糊涂呀。”

    “纵然为了制衡何进,也不应该启用十常侍啊。”

    想通这些以后,关羽却是感到痛心疾首,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在此之前,刘宏对待关羽的确不错。

    关羽甚至在心中暗暗发誓。

    只要刘宏一心想要兴复汉室,自己哪怕拼上性命,也要助其成事。

    可惜的是。

    刘宏为了争权夺利,罔顾百姓生死,重新宠幸宦官的举动,却让关羽感到心寒。

    也许,刘宏并非真的不顾百姓生死。

    他的本意,只是想要制衡大将军何进。

    他只是为了从世家大族那里收刮钱财,然后充盈国库。

    可惜的是,天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宏只要考虑的稍微不够全面,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就足以动摇整个大汉根基。

    “事已至此,我又能做些什么?”

    关羽没有在意麾下诸将的愤怒,反而双目无神的看着屋顶。

    关羽来到这个乱世,已经有八年之久。

    他东征西讨,费尽心力想要改变历史,想要让更多百姓能够活下去。

    然而,关羽哪怕有再如何努力,终究抵不过刘宏一道荒唐的圣旨。

    “难道真要像公明所言那般,跟随何进杀入雒阳,诛尽宦官,才可以终止这可笑闹剧吗?”

第167章 车骑将军() 
关羽心中刚刚升起这个念头,就被狠狠压了下去。

    十常侍虽然作恶多端,却也是因为有刘宏在背后默许。

    如果刘宏自己,都不能醒悟且有所改变。

    纵然最后可以诛杀张让等人,天子还可以继续宠信其余宦官。

    “我,究竟该怎么办?”

    关羽收回思绪,看着贾诩、张飞、徐晃、高顺,这些三国时期鼎鼎有名的人物,心中忧愁略微有些消减。

    “陛下对我有知遇之恩,哪怕行事荒唐,若不负我,我必不负大汉。”

    不过很快,关羽就下定了决心。

    关云长前世因为崇拜自己祖先缘故,哪怕受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个人品德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

    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

    特别是融合关羽记忆后,云长性格更趋向于历史上的关羽,却也变得更灵活。

    他没有历史上关羽的愚忠,却保留了知恩图报的品质,眼光与胸中格局,也变得更为开阔。

    刘宏很多地方,的确做得不对。

    关羽听到刘宏做得那些事情,恨不能抽他几个大耳瓜子,却仍旧不能抹去,刘宏对他的提拔之恩。

    “肃静。”

    “陛下所为虽有失偏颇,却也不是我等臣子能够非议。”

    看着诸将面红耳赤,愤愤不平的模样,关羽只得出声喝止。

    不要以为,三国时期豪杰,真的有很多人会愚忠朝廷或者主君。

    这个时代,思想还比较开放。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想要得到豪杰效忠,也需要值得对方效忠,更需要付出代价。

    这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尚且不似清朝时期那般被扭曲,也并不推崇愚忠。

    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推崇的忠,首先要建立在君主值得属下忠诚上面。

    假如君王器重下属,下属则应该忠于君上,背叛则为不忠,当受天下唾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历史上的吕布,先是杀掉对其‘大见亲待’的丁原,博取荣华富贵。

    随后,更是为了一个婢女,杀了与其‘誓如父子’的董卓。

    这也是为什么,吕布会被世人唾弃。

    纵然抛开当时的儒家思想不谈,哪怕以现代人眼光看,这种行为也令人不齿。

    再举个例子。

    历史上徐晃背杨奉而投曹操,为什么世人都认为其乃忠义之辈,而非背主之徒?

    盖因杨奉并非明主,又出尔反尔不听徐晃劝谏,徐晃自然有另择良主的权利。

    当时就有人劝谏徐晃,杀杨奉再投曹操,以为晋升之阶。

    徐晃却言辞拒绝,不愿做此等龌蹉之事。

    再看郭嘉,先是北上投奔袁绍。

    袁绍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对待郭嘉也不错,却没有给发挥所长的机会。

    郭嘉当时就对辛评、郭图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认为。

    袁绍只是表面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能人尽其才,难成大事,而后果断离去。

    郭嘉弃袁绍而去,为何没人说他是背主之徒?

    盖因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比较较开放,君择臣臣亦择君。

    假如君主仅仅厚待属下,却没有能力折服下属,属下因此离去,也是情理之中。

    很多人错误的以为。

    中国儒家思想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其实遍观儒家经典,从没有这种说法。

    这种言论,乃后世、电视剧,歪曲了儒家思想罢了。

    左传乃儒家经典,对于忠君之事,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左传记载:“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