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5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准确的测绘数据,大家听听就行了。

    于大明国土的测绘正在不断的进行之中,在前人留下的资料和现如今皇明军事学院里,地图学的研究,大家都在源源不断的扩大,数据也更加的详细。

    “现在有具体的资料吗?”

    建文皇帝朱允文又问了一句,其实他担心的是之前和方中愈讨论的情况。

    “现目前来说,探查队探索的地方还不是很多,但是能种地是肯定的,但是据臣所了解,那一片土地上恐怕还有一部分难以利用,当然有大明以外的草地适合放牧。”

    对于方中愈这样的推测,建文皇帝朱允文并不诧异,因为他知道方中愈对于地图学和星象学的研究,远远超越于他们,所以有这样的猜测,他丝毫不觉得惊讶,反而觉得是应该的,要是连方中愈都不能猜测的话,那么她之前提出来的那些理论都没有什么用处。

    “好好,没事儿,竟然还能种地,那就意味着咱们的人在那边是能够养活自己的,既然如此这般,咱得抓紧时间了,海军的扩军还得不断的进行这么远,咱们还得把这一块飞地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这是自然,臣昨夜已经和之前联系成的勋贵们通过气儿了,老侯爷会亲自劝说那些勋贵们参与合作。”

    “你的速度倒是快,那是不是是不是飞地确定了,燕王的事情就该解决了?”

    对于方中愈这么快的速度,建文皇帝朱允文还是理解的,毕竟方中愈与之前做事就是一板一眼的快速完成,现如今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再加上之前已经有人盯着了他,自然要把这件事情快速地决定好,对于长兴侯耿炳文和那一帮勋贵们的想法,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是非常的明白,他们想要建功立业,他们想要更进一步。

    所以对于朝廷的各项政策都是非常的支持的。

    再加上现如今,各方子弟都那么多,想要为他们谋得一份更大的功业,自然要在一些没有太多人参与的事情上,帮助朝廷获取最大的稳定。

    “陛下,您的想法呢?”

    虽然之前计划是方中愈提出来的,但那个时候对于燕王朱棣和其他诸位王爷的封地悬而未决。

    但是如今发现了这么大的一块飞地,就算是锦衣卫和朝廷愿意压制住信息,也会很快的传出去的,所以到那个时候,就算是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没有权利阻止朝廷对燕王朱棣的处置。

    毕竟现如今,将燕王朱棣囚禁在京城,已经让很多大臣们觉得不可思议了,毕竟燕王朱棣是真正的乱臣贼子。

    如果是燕王朱棣成功了,他们恐怕不会这样说,但是如今朝廷占据着最大的优势,道德的制高点也依然在朝廷这边,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评论燕王。

    “朕也不知道,不过朕确实希望四王叔能够离太近,是离开大明的国土。”

    建文皇帝朱允文摇了摇头,打乱自己投中的思绪对方中愈说道。

    “既然如此,也是时候解决了,就陛下决定就可以了。”

    “正打算分封,两位王爷在飞地之上,你看除了燕王爷还有哪一位比较合适?”

    两位王爷?

    方中愈倒是没有想到,建文皇帝朱允文看来还是没有从之前的担心中走出来之前,方中愈建议的时候说到海外之地,不可能打到京师之来。

    如果到时候海外之地的藩王真的打到京师来,只能说明中央朝廷的皇帝已经完全没用了。但是现在看来,建文皇帝朱允文还是不放心,所以选择两位王爷,既然在同一个地方,有两位王爷自然会相互提防。

    虽然他们亲如血脉,但是真正到了权力相争的时候,有些事情是说不准得,再加上各自的手下都有一大波人,一大波百姓要养活到那个时候,很多事情都说不准。

    “这个臣还真没有这个想法,陛下,您还是自己决定吧,皇室之事由您决定最为妥当,臣子不管谁进言,都有干涉皇家内部事务之嫌疑,所以陛下乾纲独断就好。”

    这倒是实话,不管方中愈推荐哪一位王爷分封飞地,都将出现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别人愿不愿意了,而由建文皇帝朱允文自己做的决策,也就怪不到方中愈身上了。

    建文皇帝进了之后,也觉得方中愈说的有道理,所以心中还在思索,到底要派遣哪一位王爷,分封海外。

    。

第0713章 大明帝国的延伸() 
有些事情过得太过平淡,也让人难以接受,或者说平淡之中,谁也不能清楚自己这短暂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们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努力活着。

    在活着之后,用自己的努力,给家人换一份更好的生活。

    方中愈没有想到,他现在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如果是之前建文皇帝朱允文什么都没有说的话,他或许还会考虑一下其他的。

    或者说建文皇帝,朱允文在之前就问他,如果真的发现了这块飞地要怎么处理的话,他或许还会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如今到了这个时候。

    他自然是什么都不愿意说的,选择难哪两位王爷去分封新得到的飞地,自然是要建文皇帝朱允文自己来决定。

    燕王朱棣肯定是其中一位。

    不管怎么说,能够让燕王朱棣离开京师,建文皇帝朱允炆考虑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不管他征不征询方中愈的意见,建文皇帝朱允文都会把燕王朱棣纳入第一人选,也就是说另外一个人才是重中之重。

    不管是为了制衡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燕王朱棣和另外一位王爷一定会一起离开京师,所以现在就等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决定了。

    在暖阁里方中愈,一直在等待着建文皇帝追完做决定。

    与此同时那些王爷们也在等待着,当然他们并不知晓现在他们的命运就要揭晓了。

    不过在很久之前,朝廷就已经有旨意传出来,那就是他们要做好准备外封的准备,所以虽然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到底会把他们封在哪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知道了,那就是他们必须做好准备。

    “朕决定了,齐王和燕王一起,外封,其他的王爷再说。”

    “陛下圣明。”

    既然见皇帝,朱允文已经做出了决定,放纵于自然,是要支持的,他也不可能接受什么其他的意见,这在他之前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准备一下宣诸位王爷进宫吧,今天晚上朕要在宫里大摆宴席,款待的诸位叔叔。”

    似乎是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建文皇帝朱允炆突然这样,对方中愈说到,按照之前这样的事情应该有建文皇帝和内务府共同完成,但是如今建文皇帝朱允炆,一个人就已经决定了所有的事情,其他人都只能照办。

    “陛下是不是太着急了?”

    在方中愈来,建文皇帝朱允文现在还是有些着急了,按照以往的构想,现在应该把发现飞地的事情大肆宣扬,但老百姓们都能接受了之后在行外封之事,这样可以帮助朝廷节省很多力气。

    “不是朕着急,朕知道,着急的是诸位王叔,在京师他们已经带了太久太久了,之前他们聚会,朕都知道,只是一直没说罢了,现在既然已经有这个机会了,那就直接做吧。”

    建文皇帝看了看方中愈。

    “臣遵旨。既然如此,臣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飞地一事,传播的天下皆知,还请陛下赐名,名正言顺,也方便百姓记忆。”

    方中愈低头说道。

    他倒是想直接建议就叫做澳洲的,可也就是想想,这正是宣传文治武功的时候,自然要由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己来命名了。

    说道命名的事情,建文皇帝朱允炆之前还真没想到过,方中愈一提醒,他立马就在头脑里思索起来,看看取什么名字合适。

    方中愈静静的等待着。

    皇帝朱允炆不出声,他自然也乐得清闲。

    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在思索。

    嘴里也在絮叨着。

    “建文洲?不行,太官方,百姓们还得避讳,不好。”

    “洪洲?也不好。”

    “大湖洲?不太合适。”

    “大海洲?”

    ……

    ……

    ……

    既然是孤悬海外,那么肯定是不能按照中原大地的朝廷机构设置的,得换个霸气点的,那么又在海洋之上,叫洲就挺不错。

    在大明东南方,那就大明南洲吧。

    “朕决定了,就叫大明南洲,广宣天下。”

    建文皇帝朱允炆,大笔一挥,御案上的白纸上就写了这个名字。

    方中愈有些郁闷,南洲,看这意思还得弄个东洲,北洲啊。

    得,自己的事情又得多起来了。

    “是,陛下。”

    中愈微微拱身,回答到。

    “中愈,你说朕要不要再派一位总督,镇守南洲?”

    看着自己刚刚写下的名字,建文皇帝朱允文似乎又想到了些什么,抬头问中愈。

    中愈一听,有些愕然,这是要三方牵制吗?

    可是现在是不是太早了,毕竟很多地方还没有探索明白,那里的土人们愿不愿意臣服还是个大问题?

    虽然中愈十分坚信,大明的天军一到,那些地方,土人们肯定是会臣服的。

    只是这个时候似乎有些太早了。

    “陛下,您的意思是?”

    “派遣两位叔父过去,分封给他们,朕确确实是有一些不太放心,他们还是属于大明的国土,所以朕觉得还是将未来的南洲一分为三,朝廷直辖一部分,两位王爷各拥有一部分。”

    方中愈知道建文皇帝朱允炆话还没有说完,所以他静静的等着。

    “只是到底是派遣一位勋贵世代镇守呢,还是朝廷派遣一位官员过去呢?这个问题,朕得想想!”

    建文皇帝朱允炆似乎在问方中愈,又似乎在自言自语,但这就是他的心里话。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况且这件事情,方中愈肯定要在里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若陛下不放心,可以仿太祖高皇帝例,着勋贵世代镇守。”

    仿太祖例,也就是沐英。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

    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

    方中愈提到这些,那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建文皇帝朱允炆,如果真的要这么做的话,自然是派人世代镇守了,原因非常的简单,地方隔的这么远,派遣官员过去,得多久才能到,而且这些人如果还有回到中原的机会,那么必定不会上心,那到那个时候,又该怎么弄了,这块飞地自然是不能放弃的。

    所以派遣勋贵镇守自然是最方便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把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