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给予支持,除非遇到什么抄家灭族的大事情。

    众位大臣对于方孝孺的表现并不奇怪,一般牵扯到家中亲人的事情,随便发言,不管是好是坏,多少有些偏袒的意味,这样也好,免得大家伤了和气。

    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离开紫禁城,宽宽的御道上,几个人影,大明的天,还是大明的天。

    北方的军队,已经在山东附近转悠了很长时间,说不上人困马乏,北伐大军的部队,也没有松懈,几次遭遇战也是各有胜负,朱四急了,嘱咐军师快速让应天府里的密谍把军事信息传过来。

    兵部与大都督府已经重新制订了计划,但是一些重要的关隘与驻军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不管怎么调整,都是重中之重,所以,那份情报依然有用。

    京师里京营调动频繁,演练加深,人们已经对排查抽检的京营士兵习惯了,所以没什么二样。

    人群中有些人,走来走去,东看看,西瞅瞅,哪里人多哪里去。

    回家的勋贵之后,读书少爷,都将自己在中愈那里看到的事情告知了身边最亲的人,有自己袭职的父亲,有大门不出的母亲,有忠心耿耿的跟班,有一奶同胞的兄弟,总之,他们在像他们身边的人宣传廖镛的想法,来决定最后是否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就是人心。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有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但是,人心难料,不知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于是有了规则,只是规则之内,便是道德伦理,道德伦理也是最大的却是效用最奇怪的规则。

    一个大学生白天去上课晚上去夜店里做兼职,人们会骂她不要脸,丢人。可是一个夜店女晚上上班,白天去学校听课,人们会说,这孩子真不错,虽然生活所迫,但是人家肯努力,不想那谁谁谁,一点都不努力,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建文帝现在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削藩早期的错误抉择,致使四位王爷被贬为庶民,一位王爷身死,现在还有最强大的燕藩作乱,暗地里也有百姓责怪建文帝残忍,对自己的叔叔们都不放过。

    建文帝只好说,不要杀我的叔叔,虽然还有一句,不改,就还是杀了吧,可人们还是一句,真虚伪,刀子都伸到别人脖子上了,还说这样的话,太不要脸了。

    可是,谁又知道,作为皇帝,臣子造反,难道不该诛吗?纵然这个臣子,是他的叔叔,就这样把皇位白送给他?谁又能确定,朱家四子就没有造反的心,他就不想当皇帝?

    朱棣要真是好的话,他为何在攻破应天府后,大肆屠戮建文朝的忠臣,还祸及家人好友?

    道德底线,是需要维护的,中愈决定要好好运用这个底线,觉不让更多的人败坏良心。

    国子监祭酒陈适学陈老大人今天来到了方府,方孝孺和中愈在书斋与他相见。

    老大人是方孝孺的熟人,之前方孝孺第一次进京的时候,也就是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高皇帝召见的时候。老大人就已经在国子监任职了,那时候见过。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老大人在国子监任职十多年了,是远近闻名的博士,大儒了。方孝孺给中愈讲了这段往事,惹得大家是唏嘘感叹,都感觉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今日上门一为见见故人,自打希直进京,也没有几次正式的见面,二嘛,也是为贤侄的句读之法而来。”老大人开门见山,即是对方孝孺所说,也是对中愈所说。

    “方贤侄,之前大明报和逊志报上的那个句读之法可否传授?老夫和博士,助教等讨论了许久,终不得其法,还请贤侄赐教。”

    “不敢当,不敢当,可以”,中愈当着老大人的面,写下句读之法的用处,也就是标点符号。

    前面写的是标点,后面是他相应的用法,当然,都选择了相对简单的用法,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中愈大学后自己手写的长篇大论已经很少了,很多具体的用法已经不记得了。

    第二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用法,中愈不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今日他给了这些用法,也是希望他们能根据这个时代做以延伸和改变,不能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大人,您可曾想过,为什么太祖高皇帝定都应天后,选择了应天一代的语言作为官话?”

    中愈记得前世和同学们讨论普通话的时候了解到,明代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十五韵,失去了传统汉语的特点;但是当时的语音距离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误以为宋代的《广韵》是出于江浙一带。

    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宋濂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因此,南京话也是官话的代表之一,只是后来迁都北京,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北移,北方方言渐渐取代了南方官语,至此,北方官话反而成了正统。

    老大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当年太祖高皇帝,命溪廉先生,聚音改正,花费良久,成书《洪武正韵》,可惜的是,中原人口太多,各地方的言语也不一样,《洪武正韵》并未推广开来,只是在应天府江浙一带盛行,现在嘛,朝廷开科取士,官员也各执方言旧语,推广甚为缓慢,效果不好。”

    中愈心里想到,当然不好了,学校这么少,人员不流通,能好才怪呢?

第0080章 立万世之功(求收藏)() 
中愈也没有跟老大人和父亲绕弯子,看着他们,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道:“老大人,父亲,不知您二位想过没有,若是大明疆域内,人人都说官语又会怎样?”

    这话一出,方孝孺和陈老大人心中一惊,脸上也渐露诧异之色,两人都在安静的思索。

    “若此事可成,便是教化万民之功,有如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效。”

    “希直言之有理,不仅如此,若真是那样的话,我华夏文明定然不灭,可保后世子孙万年不绝。”

    真的是霸气啊,保后世子孙万年不灭,这话可真敢说啊!

    方孝孺和老大人对视一眼,眼光明亮,似乎看见了一条延绵汉室江山的康庄大道,毕竟他们两人都是经历了外族统治的时期,知晓汉人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如今有个方向,当然要狠狠的抓住。

    中愈也不吝啬自己的夸耀之语,立马一顶大帽子扣上,“老大人果然心思敏捷,目光高远,一语中的,学生还有其他想法,愿与老大人和父亲讨论。”

    “哦?愿听高见。”陈大人是愈发的喜欢这个年轻后生了,之前只以为他年少轻狂,不遵礼法,放荡不羁,如今看来,心中自有韬壑,常人有所不及啊。

    “倘若朝廷全力推广官语,那么各个地区就都会有懂官语的人,如此交流的障碍就不会存在,至少会减弱,纷争就会减少。为什么唐宋元三朝不能有我大明现在的疆域之广大,西域和河西走廊为何得而复失,数次易手,那是因为语言不通,就算一时占领,也不是长久之计,无法维持正常的统治。

    倘若人人都讲官语,那么民族间,地域间的隔阂也会大大减少,老大人想必知晓,云南国公府,沐国公为何常年镇守云南,皆因民族不同,语言不通,人心不齐,倘若在尊重他们本族语言以后,号召他们学习官语,消除隔阂,凝聚人心,我大明岂会再有边患,当然用在其他地域也是如此的道理。

    倘若此事成功,老大人当名垂千古,青史留名,这也是教化万民的功绩,老大人当为当代孔师啊!”中愈自己也知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总要有个开头,不是吗?

    中愈说的是老大人和方孝孺是心情澎湃,只是二人高兴之余,还是想到了此事的弊端。

    老大人平复了一下心情,还是说道,“贤侄所言,老夫也甚为赞同,只怕此事难度不小,太祖高皇帝花了那么长时间没有成功,这恐怕老夫做不到。”

    “老大人何须自谦,学生这里还有一套语音学习之法,方便推广官语,我将他称之为大明普通话学习法,取普遍共通之意。老大人您先看看。”

    中愈取出了后世的汉语拼音方案,递给了老大人,“您看一下。”当然也递给了方孝孺一份,中愈做什么事,只要是不需要保密的,老爹手里肯定得有一份。

    这可是中愈花了三个晚上才整理出来的,没办法,他只记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还有一些简单的标记法,能想起来一大部分已经很了不起了,还要把发音的拟声改为繁体字,还是花费了一番功夫。

    中愈在一旁慢慢喝着茶,等着老大人慢慢看完,只见老大人脸上笑着的表情,渐渐散去,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惊奇,时而郑重,

    最后他笑了,是的,很兴奋。

    “贤侄,从哪里得来的?”到现在他还不相信这是中愈的杰作,毕竟这是在后世耗尽无数人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制定出来的,后来又花费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广泛推广开来,如今中愈一个未冠少年,拿出如此惊人的方法,换谁来也不会相信。

    方孝孺到是没那么惊讶,现在他已经对自己的儿子千奇百怪的想法习以为常,不管他拿出什么,都不会让他奇怪。

    “哈哈,老大人,这也是胡思乱想的,没想到就那么的顺口,就记下来了,这么多年慢慢修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过还不是很成熟,还是需要老大人和其他的博士们一起研究研究,增减修订,适合传播为好。”中愈知道,这毕竟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现在南方话是官话,当然要做调整,不过中愈肯定是希望越方便越好。

    “贤侄,这些表格,看着简单,却有些玄机,老夫暂时看得有些吃力,可否教老朽读一遍?”

    “长者意,不敢辞,倍感荣幸。”

    “老大人,跟着我念,b波,p坡,m摸,f佛,…………zh知,ch吃……”方孝孺也在一旁跟读,自己试一下,居然能用得上,的确不错。

    中愈一字字的解释,一个符号一个符号的介绍,老大人也认真的听着,不愧是博学鸿儒,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在中愈不断的领读和解释下,也能渐渐的读起来了,自己也尝试写了几遍,感觉还真不错。

    “确实不错,比我们当初的洪武正韵要好的多。”老大人发自内心的赞赏。

    “老大人过奖了,小侄怎能比肩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才是年轻人的楷模。”虽然嘴上说的好听,可是中愈的脸上却是一片笑容,哪有谦虚的样子。

    “老夫回去了,会组织国子监的博士,助教讨论,看看能不能优化一些,如果到时需要贤侄去教学教学这个普通话,希望贤侄不要推辞啊。”

    最高学府啊,中愈当然想去看看了,“老大人说笑了,您只要说一声,小侄一定到,这是小侄的荣幸啊。”

    “老朽看贤侄想法新颖,涉猎广泛,不知有没有兴趣去国子监讲学一次,给学生们讲讲,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天高地厚。”

    “啊,讲学啊,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