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廖大哥,咱们是冲你的面子来的,不过,下回能不能换个地方,连个粉头都没有,一点热闹劲都没有。”这是来挑刺的吧,谁不知道这家酒楼背后站的方中愈,你要找乐子也别在这里啊。

    “就是就是。大哥,要不咱去欢喜楼叫几个唱曲的来吧,光吃饭也太无聊了吧。”大家一阵同意,年轻人想玩,只是家里管得严,今天人这么多,蹭蹭好像也没什么关系,况且这里面还有御前红人方中愈呢。

    这就轮到廖镛尴尬了,他是知道这些公子哥的秉性的,让他们去找乐子,明天应天府里就有一大堆的老鸨到他们家里要钱,这个锅,他可是不背。

    “说什么呢,今天咱们是来谈正事的,要找乐子,现在就可以走了,我廖镛不留了。”廖镛直接把酒杯放下。

    众人一看,好吧,乱说什么话,那小子一看没人帮自己,惹了众怒,讪讪的低下了头。

    这时徐泾站起来了:“方公子,你写的那些都是小孩子过家家的,虽说我是写不出来,不过你写的不适合咱们这动刀子动枪的主,小弟没别的意思,要不你给我们也写一首霸气点的。”这小子是个胖子,一说一笑的时候,有个双下巴,众人乐了,就你,还要来个霸气点的,那得先回家把你的肚子减下去。

    对啊,就来个霸气点的,你不是牛吗,整点武人们的东西。

第0070章 喜欢胖胖哒(求收藏)() 
早春时节,吹拂过小小绿叶的风,格外温柔,太阳也变得暖洋洋的,微风中,它们轻轻摇曳着,给应天府增添了不一样的青春气息。

    大家一听,似乎找到了重点,对啊,只是这读书的公子到是有些不太欢喜,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是喜欢中愈写的故事和诗词的,不过对于中愈的表现还是挺期待的,毕竟他们的了解都来源于百姓的宣传。

    三俊楼里,二楼的雅间里,坐满了京师里与廖氏兄弟关系还不错的官宦子弟和勋贵后代,这些人看着胖胖的徐泾,他们笑了,是的,笑了,就喜欢你这样的,加油,我们看好你额。

    中愈听了,看了看身边的廖镛和廖铭,心想,这小子不会是你们俩找的托吧,能不能来点新鲜的,想点别的注意,我接着就是了。

    非要让我写诗,你们都没有写过诗吗?每次都要逼我,唉。中愈的心里还是很郁闷的,这都碰见的是些啥人啊,交友不慎啊。

    中愈有些无语,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墨水都要被借光了,以后要是每一次吃顿饭都要让我写点东西,纪念纪念,我上哪里找去。

    我这不是掉坑里了嘛我这,真有你们的。

    看着周边满脸笑意的这些人,中愈暗自想到,不过也对哦,你们都是些纨绔,不愁吃不愁穿的,学堂肯定是没好好上的,也不知道坑走了多少老夫子,平时受的打骂怕是不少吧,看来是来我这里找平衡了,看你们一个个笑的那贼样。

    “真要写?”中愈问了问廖镛,廖镛没做声,廖铭说道,“那当然,老四,你就写一个吧,也让他们开开眼,免得老说我是在吹牛。”

    咳咳,有一帮人立马就咳嗽了起来,像是被抓住了什么一样。

    “那,写些啥呢,你不早说,我都没准备啊。”中愈一脸为难,大家就更开心了,叫你小子装,之前写的诗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吧,这不就露馅了,等着看你的笑话。

    “那就请方公子随便写写吧,咱们这么多人,总还是有懂的诗词的,不会埋没了你写诗的才华。”胖胖的徐泾此言一出,大家都哈哈大笑,之前看好中愈的公子哥也都暗自等待,想看看中愈是不是浪得虚名。

    “那好吧,我这就写一首,各位世兄,各位朋友,献丑了。”中愈向他们拱拱手。

    三俊楼里笔墨纸砚都是备好了的,廖镛帮忙铺好了纸,中愈开始下笔,一大群人纷纷起身,围在了桌子的旁边,看着中愈动笔。

    廖镛站在了中愈身边,廖铭爱凑热闹,挤在了最前面,中愈写一句,他就念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首句一听倒是简单,上过学堂的人,看见浩浩汤汤的长江也能吟诵出来,不足为奇,毕竟长江是通过应天府的,见的多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

    只是这后句,似乎有些用力过猛,英雄无不是经过层层淘汰,千辛万苦才能成就,人群顿时鸦雀无声,似乎被惊到了。

    但也有通诗词的想到,看似浩大,若是收不回来,只怕此句就是败笔,况且也有人想起了苏东坡写过的《赤壁怀古》,起首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怕是中愈也是化用此句。

    仔细读来,竟有些控制不住之感,顿觉浩大无垠。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青山依旧,夕阳西下,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

    此句一出,众人有些奇怪,就你,刚刚才升了官,还不在乎是非成败,不斤斤计较,蒙谁呢。

    廖铭继续读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

    众人的脑海里都出现了一幅画面,波涛汹涌的长江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而去,多少英雄豪杰就像那翻飞的浪花一样消逝了。

    什么是非,成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之间都会过去的,只有青山绿水依旧,日落日升依然。那江上打渔的白发老翁,早已了然了春夏秋冬的变化,不在心思幡然。

    和老朋友难得见面,痛快的畅饮一壶浊酒,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小事情,都成了闲谈的话题,下酒的菜肴,哈哈一笑,此事已过。

    难道真是我们没文化,人家咋写的这么好呢,这都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学的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楼里安静了一会,大家都还在想着刚刚的词,是的,他们的心里也有疑惑,中愈的年级比在座的大多数人的年纪都要小,却能写出这样饱含沧桑的诗词,着实让人心惊。

    这首词是当年的杨慎杨升庵写得,正德年间,他获殿试第一,后来因为得罪世宗朱厚熜,因“大礼议”受廷杖,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毕竟他的父亲可是杨廷和,那位历仕四朝,二朝首辅,革除弊政的杨文忠杨先生。

    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时,正好看见,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还好还好,中愈两世为人,心里也被这首诗的情怀所感,一脸的沧桑,倒也说得过去。

    “好好好,中愈此词,足以证明是有真才实学的,既然这样,咱们就喝酒吃菜,再不吃,这菜可就凉了。”梅顺昌就站起来打了个圆场,其他人看见颇通诗词的梅大郎也说中愈是有真材实料的,便不再疑虑,哈哈一笑,各自回到各自的座位上。

    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早就知晓中愈跟他们不一样,从他能写故事,又能整出这么大的铺面,还能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成为实打实的锦衣卫百户,那可是实权的,不是他们这里面有些人是凭借祖宗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虚职。

    他们的羡慕,不是假的。

第0071章 酒醉好办事() 
年轻人是最容易崇拜的,只要那个人比自己稍微强一点点,但是,他们碰见的是中愈这个变态。

    他们早就佩服的不得了,只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总得自己亲眼看看才能做罢,只是,有些时候亲眼所见的东西也未必是真的。

    以胖胖的徐泾为首的一批人,到最后也只能摇头叹息,不得不佩服啊,徐泾的圆圆的脸蛋更是红了,似乎有些害羞,根本不像一个男孩子,他自己好像也意识到了刚刚好像冲的太猛了,坐下来的时候,脸蛋还一颤一颤的。

    诗词也做了,风头也出了,目的达到了,廖氏兄弟心便放下了,便组织大家开始吃饭。

    吃饭的时候,在座的年轻人都在想着刚刚发生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中愈,这是个异数,在座的没有谁像他一样,也没有谁可以像他一样。

    大明开国勋贵的家教促使他们的子孙尚武,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可是,一入侯门深似海,来生愿做江湖人,这也是矛盾的了。

    儒家文臣的家风时刻告诉他们,天地君亲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真正考中的,又有多少人呢,这也是矛盾的了。

    恰恰是这样的风气,勋贵中不缺乏一批羡慕读书人的纨绔,文臣中也不缺少向往战场奔驰,提枪饮血的快意厮杀的人。

    也许,这才是刺激他们向前的动力,这不是恰好说明,得不到的往往才是最好的。

    徐泾的胖手抓住烤鸡一直不停的吃,梅景福的小扇子还在不停的摇,陈丹山摸着自己的小手炉不知道在想着什么,邓愈的小儿子,摸着自己的大毛笔,吃着臭豆腐,似乎已经忘却了这里还有其他的人。

    其他人也在窃窃私语,勋贵之后,大碗喝酒,大快朵颐,文臣之子,举止端庄,扭扭捏捏,只是,酒似乎让他们有些迷醉,有些意外,这酒,好像不一样。

    人性,在喝酒之后,就不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无懈可击。

    廖镛在安排的时候耍了个小性子,过来的贵公子都是穿插着坐的,虽然开始似乎界限分明,只是酒到酣处,氛围使然,似乎再端着架子也没有什么用,便彻底放开。

    原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是这么爽,这么的妙,原来这帮读书的小子也没那么坏,那么假,只是之前我们怎么那么看不惯对方呢?

    这是大家心里共同的疑问。

    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酒是中愈最新酿出来的,闻着香醇,但是后劲大,他们也有过疑惑,好像从来没有喝过这种酒,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人们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十五度左右。

    中愈记得,自北宋时期起,辽国、金国、元朝等国家占据华夏故地以后,才发明了蒸馏酒。

    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在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王朝时候的杰作,通过蒸馏来提高酒精度。

    太祖高皇帝起兵赶走了蒙古人后,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也因此蒸馏酒的工艺就有些失传了。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日夜加工的突破,终于在前天有了第一批的成果,中愈给出了指导思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又结合本来就存在的蒸馏知识与工具,将坐监加班加点的干,才有了第一套简单的偏现代的效率高的蒸馏装置。

    试验了多次,才有了这么一点的成果,中愈感叹还是太慢,但终究还是起步了。

    廖氏兄弟看见酒桌上不一样的他们,不一样的勋贵之后,不一样的读书人,他们笑了,准备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现在他们激动的就要笑出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