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这是最新快马送过来的消息,咱们的兄弟快马送过来的,王先生给的最终的情报分析,用过印了,您看看。”

    在路旁树林里休息的时候,小十二拿过来一封密函,上面还封着火漆,盖着锦衣卫的大印,当然是锦衣卫百户的大印,中愈升了千户之后,就提请他们,给了百户职位,毕竟在手下也这么久了,他们要是不提上来,手下人就得一直干着校尉的活,得给他们升职的希望啊,不然可就糟糕了,谁还不想奔个更好的前程,还好还好,中愈升了官啊。

    这也是要提拔起来更多的人啊,不然人才不够用啊,还得不断的招新人啊。

    送信的人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载一旁休息,喝水,今天他一路狂奔,跑的自己和马都受不了,才追上他们,不然再往后,可能就追不上了,还好,他们还可以在镇江找到他们。

    中愈接过来,拆掉火漆,打开一看,直接站起来了,心中有些着急,居然这么快。

    “大人,出什么事情了?”

    小十二问道,他也发现了中愈似乎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难道京师出事了。

    “你自己看吧!”中愈递给他刚刚的书信,现在心里也在嘀咕,怎么会这么快呢。

第0326章 宁教我负天下人() 
中愈(洪俊)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明朝的史书或是小说,像什么《明朝那些事儿》,《大明帝国》,《明史》等等,也知道一些大概的历史走向,可是他即便知道历史的最终走向,燕王攻进了京师,建文帝不知所踪,建文朝廷毁于一旦,却似乎没什么用。

    但是,这中间的过程就有些难了,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写书的人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些。

    毕竟古人的智慧还是很强的,他们力求用最少的文字叙述最多的事情,所以呢,历史上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办法知道,短短的几百字,说不定就能介绍一个人的生平,将这个时代数年的事情交代的清楚,但是没有细节,就只能依靠猜测了。

    而如今,他就是只知道官军会败,最后的几场大战之后,朱棣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宿州到扬州,过镇江就直接到了京师,灭亡了朝廷。

    可是中愈还是不知道沿线剩余的这么多的卫所兵到底干嘛去了,还有,梅叔父,那个拥兵四十万的淮安总兵官,为什么坐看朱棣进了京师,却没有多余的行动。

    思来想去,也只有一个解释,这里面的故事多了去了。

    他也告诉自己,如果不能摸清每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再对此做出相应的决策,那么他仍旧无法改变天下大势,将燕王阻挡在京师之外,护住整个朝廷与方家,当然还有手下的这帮兄弟。

    而做好这一切,真正把握好每个环节,就只有靠更多的情报人员和智谋之士相助,这一切就是中愈现在跟北方抢时间,还好这段时间,他们已经追赶了不少,毕竟锦衣卫起复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力量的。

    小十二接过中愈递过来的信,一看信上的内容,心里也是一惊,怪不得公子的脸色都变了,“燕逆已经到了凤阳府宿州附近,这怎么可能,徐州守军和沿线的卫所居然就这样放他们离开了?也没有围追堵截?”

    他是不敢相信的,现在他们对于大明的疆域图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自然是知晓宿州在那里,现在燕逆居然这么快就到了那里,而且徐州可是军事重镇,就算是一时不敌,也不应该任由他们长驱直入,都到了宿州啊。

    “唉,看来咱们耽误的时间还是太多了,没有及时的跟进消息,现在出了这样的问题,就说明沿线肯定出了大问题。雨辰说,沿线卫所似乎投降的较多,看来朝廷的威望确实是不好使了啊。”

    中愈一阵感叹,情报分析组根据多重情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看来卫所制度的弊病已经显现出来了,逃兵多,上级压榨下级的事情应该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了,这是爆发了啊,还有就是宣传教育不到位,军户的思想还是要抓啊,一人降带动了其他人,这,是不好的风气。

    “你怎么看?”现在其他人都不在身边,自然也要问一问小十二的意思,跟他讨论一下,也算是采纳问政了。

    小十二想了一下,是很认真的想了一下,毕竟之前他这样的行为还是很少的,也是近期阿良不在,他接手之后才会独立的思考的。

    “公子,依现在的情况来看,似乎比咱们预料的情况还要差,燕军主力竟然已经到了凤阳府,这可是非常严重了。

    这要是按照我的想法来说,当务之急,有两件事情咱们必须做了:

    第一是将沿线重要的卫所和府衙清查一遍,看看那些人的情况不稳定,有投敌的嫌疑,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宁杀错,不放过。

    第二嘛,咱们得快点赶去淮上大营,去和驸马爷汇合,现在我还是觉得只有军队在身旁,才有可能有胜算啊,燕逆跑的太快了,这样下去,真的有可能跑到京师来的,说不定淮上大营的兵马才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小十二回答道,他的主意不错,要清查所有的卫所肯定来不及,那么就要重点的大的卫所,关键的地点,重点排查。

    在公子身边的日子,他也学到了不少,自然是知道是在怎么回事的,学习分析,看重大局,现在这一切也是他要做的,阿良哥不在身边,六鹰又走的另外一条线,他自然要担起讨论商量的重任,和公子一起分析情况,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说的不错,思路很清晰,头脑也很清楚,还要加上一点,让朝廷派出巡防使,正大光明的巡防应天府和附近的地方。你说的这个咱们现在就做,拿纸笔来。”

    中愈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手下人的成长起来是他最大的安慰,现在都做不好的话,以后更别说指望他们做更多的事情,独当一面呢,不过,似乎小十二的杀性有点大啊,刚刚那语气竟有些让他想起了曹阿瞒,大魏王曹操。

    小十二从自己身上的包袱里掏出笔墨和纸张,中愈就在他的背上写下了回信,将小十二的方法回复给了王雨辰和七鹰,也在里面告诫他们,宣传的消息一定要好好的做,尽快传递的越多人知道越好,三人成虎的道理大家都懂,那就好好的玩一场,就算是没有实质性的伤害,也要让燕王的日子不好过。

    京师还不能放松,暗卫那边的将作直辖司也要去催催,让他们按照图纸多做一些,加紧研发,必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东西,还有就是锦衣卫的训练不能撇下,训练基地还得不断地招人,训练,抽调,要在这锦衣卫权力还没有受到限制的时候,将更多地人才拉到锦衣卫来,为以后做准备。

    中愈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锦衣卫,不仅仅是北镇抚司,而是整个锦衣卫,他需要的是一个军事组织锦衣卫,而不是侦缉组织北镇抚司,这两者的区别太大了。

    将这一切都写完之后,他说道,“好了,换一个兄弟立刻送回去,让送信过来的兄弟跟着咱们吧,这样他们都能很好的休息。”

    中愈掏出自己的大印盖上,小十二将信封好。

    “是,就按照公子说的办。”说完,转身离开了。

第0327章 真心认错王爵复() 
中愈思绪万千,但愿还来得及,现在他突然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在京师待的时间太长了,他本以为自己的一系列操作会将他们拖住一段时间的,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失败了,没有起到大的作用,朱棣的靖南军依旧快速南下了,但是朝廷的准备似乎还是不足。

    看着手下的兄弟骑马快速往回奔,中愈知道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些事情,总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而这些感觉现在给他的只有压力,但是大家都还在努力,他现在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太多家庭的幸福,所以呢,不能不谨慎,也不能不加油。

    他现在想见一见那个争议颇多的燕王朱棣,这一位被后世广泛称赞的永乐大帝,五次亲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了蒙古诸部对大明王朝的威胁,但也仅仅是缓解,毕竟以后的瓦刺,鞑靼二部对于明王朝来说也是个大威胁。

    他做的大事不仅仅这一件,还有派遣郑和下西洋,南下安南,北上建立奴儿干都司,用招抚的手段管辖着东北的少数民族,还有编纂了《永乐大典》,中愈也认可他的功绩,这一点抹杀不了。

    但是同时也是因为杀戮无数,暴掠不堪而广遭诟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好皇帝,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

    如果他不是方中愈,不是大儒方孝孺的儿子,没有见过这么多还在为建文朝廷奔波的大臣,也许,他会选择朱棣,去他的身边,做一个臣子,去尝试一下伴君如伴虎的生活,可是,没有如果,上天让他再来一次,他就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至少要给他自己,给皇上,给家人,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来,这一点,他不曾改变,一直记在心里。

    也许,这叫做怕死。

    怕自己死。

    怕家人死。

    怕更多的人死。

    “走。”待大家都休息好之后,中愈一声令下,他们都翻身上马,一路狂奔,这个动作简直是行云流水,额,不,前面是行云流水,后面有点惨不忍睹,因为啊,屁股疼,一坐上去,就有点打哆嗦的感觉啊,还好中愈忍住了大叫,毕竟屁股疼是真的啊。

    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事情,中愈奔波在外,朝廷的事情,就由建文帝自己操心了,当然还有那一帮大臣。

    “宗人府”,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官署,在洪武三年,朝廷设置为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更名为宗人府,是大明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可谓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

    他们的工作也很特殊,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撰写帝王族谱,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

    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

    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

    总之,对于皇族子弟,他们是非常害怕宗人府的,你要是用《大明律》来束缚他,他可能会嗤之以鼻,但是你要是拿出《皇明祖训》,保证把他们下个屁滚尿流,而这一切也是来源于宗人府,他们就是干这个的。

    洪武朝时,宗人令,只有一人,一人(正一品),那个时候由秦王朱樉担任,左宗正,一人(正一品)由晋王朱棡担任,右宗正,一人(正一品)由燕王朱棣担任,左宗人,一人(正一品)由周王朱橚担任,右宗人,一人(正一品)由楚王朱桢担任。

    归礼部管理后之属官,还设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掌管发收公文。

    但是现在是建文朝,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早已去世,燕王朱棣现在已经造反,周王朱橚王爵被废,楚王朱桢现在藩地武昌,战战兢兢,既不帮助北方,也不诋毁朝廷,只是观望。

    也因此,宗人府现在是空壳,就是挂了个名头,主要事物还是由礼部在做毕竟管事的都不在了。

    之前的由兵部尚书齐泰说出的恢复诸王的名誉的事情也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