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第6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又不同意我们搜查陛下的住处、拿回国玺,很多事情便无法继续下去。或是您再果决点,逼陛下禅位与您,也没了今日这一场兵祸……”

    “你这是在埋怨孤?”

    萧纲气笑了。

    “埋怨孤没有对付自己的父皇?”

    “臣不是埋怨您,而是在告诉殿下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天家无父子,殿下与陛下到了这等地步,已经注定不能共存。若殿下还一直顾念着这些,等七皇子入了京,可会顾念手足之情?未必吧?”

    他抬出素来和萧纲不和的七皇子萧绎。

    “恐怕就连同泰寺里的陛下,也未必会如同殿下这样顾念骨肉之情啊!”

    这一番话振聋发聩,震的萧纲嘴唇翕动,半天说不出话来。

    “殿下如果实在顾念陛下,也大可不必完全照侯景说的去做,等事成之后,殿下便宣称陛下病亡,仍将他送到哪里出家,好生照料看管就是了。哪里有您说的这么严重……”

    几个臣子对视一眼,心中实在是惧怕各地的勤王之师,退而求其次地劝谏着萧纲。

    萧纲微微心动。

    说实话,刚才听着那胡人胡说八道时,虽然被惊吓到差点昏厥,其实内心里,却隐隐觉得这样肆意妄为、毫无拘束的行事,其实极为痛快。

    只是多年来的礼法和教育让他学会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他的言行举止都是被条条框框限制死了的,现在乍然让他放开这些约束大胆行事,也实在是太过荒谬。

    见萧纲并没有一口拒绝,徐勉之侄压低了声音,对他小声道:“殿下,您可以假装顶不住各地勤王的压力,先自请卸任储位,而后昭告陛下在寺中病重,请各地宗室和皇子入京侍疾听命……”

    以萧纲的性格,若说不堪重压选择退让,必然能取信于人。谁也不会想到他有这样的胆子会谋取皇位,否则也不会仅仅是自封太子了。

    “等事成之后,您再将罪过推到侯景身上,他就那么点人马,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萧纲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我就怕事情不密,提前泄露了。”

    他扫视着殿中的臣子们。

    东宫诸心腹纷纷指天誓日绝不泄露,甚至愿意送出家中子女入宫为质,换取萧纲的信任。

    他们是见过萧纲如何杀了傅翙的,现在禁卫军又掌握在这位“太子”的手里,也许还没出宫门就被杀了。

    至此,萧纲脸上终于稍霁。

    “如果要重用侯景,那便要好生拉拢他和他的部将。我刚刚看他出去时的脸色,不是太好。”

    有人迟疑着说,“他想求娶王谢之女为妻,是不是……”

    萧纲看向东宫詹事王筠。

    “我家没有适龄的女子。”

    王筠赶紧摆手,“不是我推脱,殿下也应当知道,我族中的女郎不是已经嫁了,就是许了人家,无法悔婚。”

    为了拉拢朝臣,王筠也牺牲了家中子女,再怎么说也是和高门联姻,即便门第不如谢家,也比羯胡好。

    “那你去劝说谢举吧。”

    萧纲心中不悦,“你去和谢举说,若他愿意牺牲一个家中的女子与侯景为妻,解了如今建康之危,我便让禁卫离开乌衣巷,还让他执宰……”

    他看向王筠。

    “如果谢举不愿意,就只好委屈王卿先悔了一门亲事,暂时和那羯胡周旋一阵子。反正只是先定亲,等六礼齐备至少要一年半载的,到时再悔婚不迟。”

    王筠听得这苦差事到了自己头上,心中叫苦不迭,却不好拒绝,一旦拒绝就只能拿家中声誉去填了,只能应承下来。

    出了东宫,他长吁短叹,在腹中想好无数腹稿,却一丝把握都没有。

    扪心自问,要有人在自己面前提出这样的事情,他肯定要让家人把那人打出去……

    王筠一肚子苦水的到了乌衣巷,出具萧纲的手谕入了谢宅,没费多少周折便见到了谢举。

    此时天色已黑,一身葛袍的谢举散着发在院子里乘凉,见王筠来了,摇了摇蒲扇指了指廊下,示意他和自己一同赏月。

    这是王筠来了,哪怕他代表的是萧纲,谢举也不会怠慢他,而是和他平起平坐。

    大概是谢举的平和给了王筠一点信心,他傻乎乎地坐在廊下陪着谢举看了大半天月亮,才状似无意的将羯胡的求娶之意说了出来。

    “……殿下允诺,只要您答应,便撤走禁卫,回复您的尚书令之职。”

    王筠声音越来越小。

    “更何况,只是定亲,拖延一阵子……”

    “这个话题就到此停止吧!”

    他看着一脸羞愧的王筠,面无表情道。

    谢举料到了萧纲此次派人来是为了和解或威逼利诱,却没想到他竟是为了这个。

    听着王筠的话,他渐渐坐正了倚靠在廊柱上的身子,细长的眼睛在黑夜的掩映中闪着冰冷的眸光。

    “请回去告诉‘晋安王殿下’,便是我陈郡谢氏断子绝孙,我也不会将家中的女郎,许配给一个胡人的屠夫!”

    作者有话要说:  来晚啦。

    最近几天要出门,可能不能更新这么多字了,不过我会努力结尾的!

    

525、虚张声势() 
第五百三十二章

    乌衣巷着火、谢家子无人逃脱的消息传来时,祝英台刚刚接到了马文才的书信; 请她去魏国暂时帮忙一阵子。

    “科举”的创意; 准确的来说是马文才偶然从祝英台那里所得。昔年祝英台刚刚穿越时; 怕自己来古代的时间久了会忘记自己这么多年教育学到的东西; 所以一有空就用自制的笔记本将自己学过的东西记下来。

    因为不知道哪些东西有用; 她记录的范围从天文地理到历史化学; 甚至连马哲这种无聊的东西都记了下来。

    简体字在古人看来都是缺字的错字,再加上有很多本全是公式定律和莫名其妙的符号; 没几个人都能看懂。

    这些本子是祝英台最大的秘密,也是祝英台在古代最大的倚仗。无论是为马文才制糖、炼铜; 还是和马文才一起做生意时; 她能为他提供很多有用的帮助; 都全靠她刚来时从来不敢放松的那种认真。

    不管如何欢脱; 本质上她还是个理性大过感性的理科生。

    五馆中以考试成绩和类别分甲乙丙科,再用甲乙丙三科决定课程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科举的雏形,这种方法只能在五馆推广; 概因国子学中全是达官贵族之后; 不会将律例、术算这样的学科当一回事; 如骑射这样的; 更是为了不愿和将种扯上关系而避之不及。

    只有为了给学生们多提供些就业路子的五馆,才会全科全通的教授。

    马文才要在魏国推行科举,首先想到的就是祝英台,以及祝英台十分宝贵的那个小本子。

    作为会稽学馆出了名的“全知全能”; 来帮出些题、给些意见还是可以的。

    祝英台收到信后,立刻准备动身,去向陶弘景和陆修远请辞,结果刚说出来意,陶弘景就给出了让人出人意料的决定。

    “英台,梁国即将大乱,你将茅山上的弟子,都带去魏国吧。”

    “都带走?”

    茅山上正式拜入上清派门下的弟子有几千,而且大多是南人,陶弘景一开口就让她全带走,跟老师带小朋友们去春游似的轻松?

    “陛下被软禁在同泰寺,萧纲性子优柔寡断又敏感多疑,梁国三年之内,必有变乱。”

    陶弘景想错了,以为祝英台是舍不得茅山,解释道:“陈郡谢氏是南方高门之首,谢家世居乌衣巷、无异于建康的第二个主人,门第之贵,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可清贵如谢家,在如今的建康都能弄出‘失火’的事情来,可见萧纲已经被裴御史传往天下的勤王令弄的方寸大乱,失去理智了。”

    “何况陛下要抑佛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取铜、土地和人口,不少人都想到铸币需要铜铁,现在佛门因萧纲而复起,日后难保不会把陛下抑佛的原因迁怒在我们铸币上,萧纲并不是个有器量的人。”

    陶弘景叹气。

    佛道之争,既残酷又不可理喻。

    “可是这么多人一起北上,不会被怀疑吗?”

    祝英台担忧地说,“而且离开容易,就不知道马文才能不能安置这么多人……”

    “你不必担心这个,其实从白袍军北上开始,我就在准备北迁的事情了,北方道门的龙虎山现在虽然凋敝,可原本的门庭道山都还在,只是没有人了,我们在那里暂居一阵子。茅山别的没有,却因为你的原因不缺赤金,既然要暂时放弃茅山,你们可以将茅山的赤金全部带走。”

    想起现在的梁国,陶弘景也是不胜唏嘘。

    谁能想象繁荣鼎盛的梁国,竟能这么快便局势连变,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而且,听到你刚刚说马文才准备在魏国开科取士,我已经决定,让茅山弟子们都去尝试下魏国的第一次‘科举’。”

    陶弘景笑道。

    “你要让弟子们都入世吗?”

    祝英台大吃一惊。

    陶真人是有多相信马文才啊!

    之前才让他带走了一批茅山上最杰出的弟子,现在又要让道门弟子全部下山去考科举?

    这这这这……

    这让一群数理化专业人才去考科举,难道她该建议马文才多开些实务科吗?

    “你莫小看茅山上这么多弟子,我年轻时先修的儒学,而后入道,这些弟子之中,很多原本都是我门下的弟子,也曾为出仕而精通经义策论。即便是茅山,也不会禁止弟子们学习五经。”

    陶弘景抚了抚胡须,“道门式微,概因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马文才愿意给天下有识之士一个济世安民的机会,我们也不能落于人后啊!”

    他没有说的是,之前在梁国,他还能安置、养活这么多弟子,一旦他们都去了北方,即便他再照顾,又能照顾多少?

    陶家是丹阳大族,但陶弘景修道后就和家中没有多少关系,他养活弟子们的是靠自己的庄园山林和田产,还有一些草药和炼丹之物的生意,这些全要靠人脉经营,到了北面就得重新一点点培养。

    祝英台并不是擅长经营的人才,陆修远才是。

    只希望马文才能看在他派出三千弟子为他所用的面子上,能够在掌权后善待已经式微的道门。

    祝英台从陶弘景那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即便如此北上既危险又麻烦,也要努力将这些人都带到北方。

    她想的比较简单。

    科举这种事,在这时代是第一次,在这世上也是头一遭,魏国现在又这么乱,马文才要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很可能都没几个人来,冷冷清清的简直打脸。

    以马文才这种傲娇的性格,花了这么心思和想法办了个科举,结果没来多少人,或者大家都一窝蜂跑去报进士科要当官了,也太凄惨了点。

    茅山上这么多人,有些擅长医术,有些术算惊人,有些出身天文或水利世家,所学庞杂,一科报不成就报好几科,不行都报了,看起来人多也有气氛些,这就跟后世商场搞活动找一堆人做托儿似的。

    而且名义上还可以说是南方来避难的士人,越发有逼格。

    茅山和北方一直有联系,马文才又做好了安排,他们现在去码头城,然后乔扮成黑山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