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路救赎-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如同美国独立战争时差不多人手一本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复兴会也经常印制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阐述革命理论,指明革命方向,树立领袖权威。在民间这有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启蒙力量,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极大的变化;在革命军和复兴会内部,则鼓舞着斗志,统一着认识。

    语言是浅显易懂的,问题是常见却为很多人困惑的。在用激昂铿锵、清晰睿智的语言嘲弄了君主制的昏庸、抨击了世袭制的荒诞外,还为人们描述了理想中的共和政体。

    什么是共和?为什么要共和?世界上采取共和体制的国家有哪些?中国实行共和有哪些困难?

    为什么要革命?要怎样革命?革命要改变什么?革命的方略有哪些?革命什么时候能成功?

    这些在后世看来极为普通的问题。在当时却几乎没有完整而明确的阐述,很多高呼革命者只是停留在改朝换代、推翻皇帝上,更有革命者认为只要恢复汉家江山,便是革命成功。

    自古人间英物并非横空出世,亲人朋友必然有相互辉映者,带动和引导她们走上革命之路。油灯下。秋瑾终于静下心来研读。身处在现实的革命环境中,抛开了在东京留学生中的浮躁和热情,冷静地思考、判断,无疑是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十年之内,甚至更短的时间,革命必会成功,共和国必会建立!慷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将忠义献于民族祭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光荣。诸君,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

    秋瑾推案而起,十年磨一剑,十年大成功,能充满自信地做出此论断,多么豪气冲天。多么令人热血奔涌。

    好,十年。甚至时间更短,这样一个坚强、自信的团体难道不值得自己加入并追随,见证历史的一刻,见证革命成功的荣耀。

    晚清时候有太多去我、灭我而成全自我的人,比如自沉颐和园的王国维,比如横刀弹歌的秋瑾。比如舍生取义的徐锡麟,这种追求是朴素的,他们的追求更接近义的本原。

    但他们也需要一盏指路的明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我,用坚定的革命信仰去完成心中不懈地理想追求。而在改变和引导上。身体力行的实绩比宏大美妙的理论更有效果。

    革命军在琼州纵横不败,吸引的不仅是秋瑾,更有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革命者,投身到他们认为最是革命无疑的战斗之中。

    ……………

    十年之内,甚至更短的时间。

    做出这样豪气干云的论断,却并不只限于复兴会内部的小册子,而是正从大革命家宋复华的口中,以慷慨激昂的气势宣之于世。

    宋教仁,嗯,现在是更有气势的宋复华,复兴中华的意思。他本来就既才华横溢,志气逼人,且行动非凡,在复兴会这个坚实的后盾支持下,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更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东京掀起一股革命狂潮后,大革命家宋复华开始了巡回宣传,兼筹款之旅。之所以大胆作出前所未有的论断,定下革命成功的时间表,便与筹款大有关系。

    革命是伟大的,但要实现伟大理想“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有陈文强在幕后的资金支持,但钱没有嫌多的,复兴会也采取了先进的集资手段,走“海外上市”的路子,与保皇党争夺海外会党势力,开展“集资竞赛”。

    这与陈文强吸引海外资金入股,创办实业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均属“风险投资”性质。但革命的风险更大,投资革命便是为政治博弈下注,谁胜谁负天知晓。

    所以,革命筹资的对象便大多是心系祖国,对**无能的朝廷不满的海外华侨华人。对这个群体,以及考虑到华侨华人多属洪门,除了鼓舞并激励他们的爱国之心外,还要有另外的政策以增强吸引力。

    《告全体洪门人士书》便由此应运而生,在南洋,在美洲,在欧洲,在国内,报纸媒体都登载了大革命家的建议和对将来的承诺。宋复华希望洪门能够改堂为党,重订章程,成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正规团体,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同时,宋复华还承诺革命成功、民国建立后,将视洪门改党情况以及对革命贡献大小,为其在国内登记立案,并邀请其党派参政议政。

    由秘密到公开,从被打压管制到合法参政议政,这无疑是对洪门人士极大的诱惑。但如何把旧式会党改造成现代合法的政团组织呢?宋复华显然也研究不深,只是指出了大概的方向:遵纪守法、教育会员、职业培训、兴办社会生计事业以安置无业会党成员……

    尽管如此,大革命家的承诺依然会令洪门人士心动不已。况且,革命筹款不是白拿白捐,复兴会已经定出了章程:光复债券分五十元、一百元两种面额,十年利息为百分之三十,购买时提前扣除;持券人在十年期满后,向革命政府或其他海外代理机构兑取现银;百元者记功一次,千元者记大功一次,待民国成立后颁发奖状奖章,以示功赏;购买万元以上者,授“革命义士”牌匾,其名列入《中国革命史》后记;购买十万元以上之团体,复兴会可派人协助其改党事宜,可预登记预立案,民国建立后即是注册合法之政治团体……

    好家伙,名为筹款,其实复兴会只是借钱而已,还本返利,只不过把钱存十年罢了。况且利息提前扣除,也就是买一百元债券,只须花七十元;然后呢,革命成功后,还要记功表彰,还有青史留名的机会。会党呢,复兴会可以帮你改组,合格后便预先登记立案,等民国建立便自动合法,再不用怕复兴会出尔反尔,说话不算了。

    一步先,吃遍天。这句后世的广告用语,也适用于当时的形势,当时的革命。

    复兴会率先成立,率先在南洋发展,率先以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明来维护团体,率先发起成功的暗杀和起义,率先定出令各方心动满意的筹款章程。再加上率先吸收各方人才,率先有了经济后盾,率先有了陈文强这个强助……革命之牛耳,无疑已执于复兴会之手。

    历史在变,无数人的命运和人生道路也在变,同盟会虽然号称统合各家,但却已落在复兴会之后苦苦追赶。更不用说历史上很多本应该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志士,已经先为复兴会所网罗,正在为复兴会的革命大业而努力奋斗了。

    …………(。。)

第一百三十章 一揽子合作,紧跟和猛追() 
重锤从二十英尺高处自由落下,撞击在样件上,发出轰响;然后又缓缓上升,在同样的高度停止,落下,再次撞击。技术人员推出样件,开始一番测量和检验。

    陈文强坐在二楼的办公室内,隔着玻璃望着车间内忙碌的工人,手指轻轻叩击着一撂化学分析报告,若有所思。

    按照强卓化学实验室和德国专家的化验分析,大冶铁矿石含铁6065,是好矿石,但含磷高>;0。1;焦炭则质量上佳;由于钢中含磷量高,超出了钢轨允许的含磷量,磷高钢铁冷脆,所以发生脆裂。

    从理论上讲,这就是汉阳铁厂所制钢轨容易脆裂,受到用户抵制,销路不畅,长期亏损的原因。实际上是否如此,陈文强还需要进行验证。所以,他派人从汉阳铁厂购买了铁矿、焦炭,利用崖州的炼铁厂,采取专家制定的炼制方法进行实际测验。

    从岑春煊的电报中得知,接手汉阳铁厂的事情差不多已经确定,只要陈文强确实找到了质量低劣的原因,并有办法改进,他便可以挺直腰杆,提出自己的条件。

    第一,将汉阳铁厂含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钢铁煤联合公司;

    第二,联合公司必须为纯商办,陈文强注资两百万,并招募商股三百万,以洽购设备、扩建工厂,使其成为“东亚雄厂”;

    第三,联合冶炼公司保证一年内赢利,以后每年产量不得低于一九零三年停产时的一万五千吨。由赢利之日起计算,每年获利之百分之三十支付给朝廷,总计二十年,以为先期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投入之偿付;

    …………。。

    敢于提出这些条件。是陈文强和张謇等立宪派工商人士不断商议,共同得出的判断。

    盛宣怀是什么人,论做官,他一辈子最高也不过就一个尚书;论德行,他的贪污问题一直就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人人都知道他花头多,但是人人都离不开他。包括最高当权者慈禧也是这样。

    原因很简单,盛宣怀经办的铁路、轮船、电报,这些都是当时的基础性行业,而且是官办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赚钱的大行业。一个很重要,一个能挣钱,盛宣怀把这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盛宣怀不能舍弃的前提是没有人能够取代他,庚子事变时他广为联系,实现了东南互保。置朝廷于不顾,这笔账慈禧可还是记得的。只不过,当时盛宣怀所管理的许多事业如电报、矿业、海关、铁路等是清廷的主要收入,因此对他奈和不得,反而褒奖他保护了长江流域的和平。

    而陈文强在数年内异军突起,无论是名望还是成绩,都后来居上,俨然压了盛宣怀一头。相反。盛宣怀的事业已经被袁世凯夺走了铁路和电报,现在手里只剩下一个汉阳铁厂。朝廷报复的机会来了。

    另外,之前盛宣怀没被彻底掏空的原因是因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死保他,武汉是张之洞的势力范围,他当然不愿意袁世凯染指。可换成岑春煊这个反袁派,以及陈文强这个立宪派新秀来接手,张之洞的态度便有些不一样了。

    张之洞并不喜欢盛宣怀这个人。因为对盛的私德素有非议,但是他又不得不用他。当年张之洞所创湖北铁政局,经开销公银六百万两而无成效,部门切责。张正在无措之时,恰逢盛宣怀来到湖北。两人便达成了交易。盛宣怀帮张之洞接下汉阳铁厂的烂摊子,张之洞则帮他摆平弹劾一事,而且保举他担任芦汉铁路督办大臣。可以说,张之洞是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换了一个经济砝码。

    此一时彼一时,张之洞当初是看中了盛宣怀的钱,利用盛帮他解决了汉阳铁厂的麻烦。现在呢,盛宣怀势力消减,汉阳铁厂不见起色,袁世凯步步紧逼,朝廷秋后算账的意图也显露出来。权衡之下,由第三方势力接手,比死保颇为外人诟病损公肥私的盛宣怀更为有利。

    总之,归结各方博弈的心思和算盘,如果陈文强真能在短时间内使汉阳铁厂起死回生,挤掉盛宣怀便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而陈文强的信誓旦旦,雄厚资金,优厚分润,无疑也会令朝廷为之心动。

    “陈先生,这是刚刚的测验结果。”崖州炼铁厂聘请的德国总工程师吕柏拿着表格走进办公室,递给陈文强,“经两次撞击,钢轨没有任何裂缝,且每次落下后钢轨的永久变形不超过四英寸。”

    “这么说是完全合格了?”陈文强在表格上粗略一扫,开口问道。

    “是的,从各项测验指标看,钢轨质量当属上乘。”吕柏很确定地点头,脸上闪过一丝得意之色。

    如果解决了汉阳铁厂产品质量低劣的问题,陈文强接手汉阳铁厂便有了七八分把握。接手之后呢,便是购买设备、扩建工厂。而陈文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