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名侦探-第5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想到丈夫同弟弟,此时正在孙绍宗面前千恩万谢,她心头就又是羞惭又是无奈——真不知王爷怎么想的,竟非要亲自登门道谢。

    却不知那姓孙的受了这份抬举,背地里又会如何得意。

    锵~

    越想越是心烦,翘起的尾指无意间就撩动了琴弦,卫滢手上的动作一滞,干脆把那锦缎做的抹布,丢到了一旁的铜盆之中,愣愣的发起呆来。

    不知不觉间,她的手便在小腹上轻轻摩挲着,似乎感受到了里面,正悄然的发生着某种变化。

    让她惶恐不已的变化。

    唉~

    许久,北静王妃长叹了一声,将麻木着的长腿舒展开来,有一搭无一搭的捶弄着。

    冷不丁脸上又是一红,却是记起了那日自己舒展双腿,却被那姓孙的趁机轻薄之事。

    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自也是历历在目……

    “呸呸呸~!”

    她连啐了几口,想要把那恼人的记忆赶出脑海。

    “怎么,滢儿可是吃到了脏东西?”

    这时一个声音忽然自门外传入,卫滢举目望去,却不是北静王水溶还能是哪个?

    她半是惊讶半是心虚的起身,一边往外迎,一边问道:“王爷几时回来的?”

    说着,又体贴的上前,帮水溶解下了身上的披风。

    “也就刚到家没多会儿。”

    水溶那模糊不清的嗓音里,还杂了一股熏人的酒臭。

    若换了以前,卫滢说不得就要退避三舍了。

    可如今自觉有愧于他,便强自忍耐着把那斗篷挂好,又搀扶着水溶坐到了软垫上,更柔声劝道:“王爷最近身体不大康健,还是少饮几杯为上——来人啊,速去端一碗醒酒汤过来!”

    眼见她非但没有厌恶自己刻意喷出的酒臭,反而一副关怀备至的样子,水溶心下不由大是受用。

    暗自琢磨着,若早知道卫若兰出狱,她会有这等转变,当初自己真该早些促成此案开审!

    当然,这也多亏了那孙绍宗,若非是他做了主审,这案子怕也没那么容易理清。

    怀着对孙绍宗莫名的好感,水溶往旁边拍了拍,示意妻子坐到身旁,顺势揽住她的纤腰道:“这次去孙家,那孙绍宗倒是挺客气的,可惜始终也没松口,答应尽快了解兰哥儿的案子。”

    卫滢对此倒并不在意,毕竟卫若兰这次出狱之后,颇有些大彻大悟的之感,已经几次言说不想再混迹官场了。

    既然不想再当官了,牛家又已经烟消云散,这案子是早一些了断,还是晚一些了断,又有什么区别?

    不过这话落在水溶耳中,却让他大摇其头:“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何况兰哥儿如今也不过才二十出头,这吃一堑长一智,说不得以后还能走得更远些。”

    说到这里,他把头凑到妻子耳边,嘿嘿笑道:“我瞧那姓孙的言语间,其实也有些松动之意,容我与他多走动走动,兰哥儿的事必然会有转机。”

    这句‘多走动走动’,却是让卫滢大吃一惊。

    现下她记起那些事儿,就每每羞愤的无以复加,若是孙绍宗日后常来常往,那还不……

    “王爷。”

    卫滢急中生智,急忙劝说道:“兰哥儿既然无心官场,您何必还要降尊纡贵,去俯就那姓孙的无赖?”

    她到底不是谨小慎微的性子,说到最后那‘无赖’二字,便不由自主的带了情绪。

    好在水溶也不是个仔细的,并未听出有什么不对来,还在哪里得意洋洋的笑道:“爱妃这话可就想岔了,那孙家兄弟现如今,就已经是朝堂上不可轻忽的一股势力了——而孤更看重的,还是他兄弟二人的潜力。”

    “那孙绍祖是荣国府的女婿,孙绍宗也同荣国府的几位公子私交甚密——偏与此同时,那孙绍宗又被太子视为股肱之臣。”

    “日后甭管哪家得势,这孙家怕是都要更进一步。”

    “故而本王此时与他兄弟结交,一来是为了解决兰哥儿的窘境;二来也是为了以后着想。”

    听得这一番长篇大论,卫滢自然知道,再劝也是无用——除非她愿意把实情吐露出来。

    于是无奈的暗叹一声,又下意识的摩挲起了小腹。

    这举动落在水溶眼里,却以为她是在为子嗣忧愁,当下那手便往下一滑,顺着卫滢的左腿往下滑弄。

    王妃这一双长腿,真乃是天下绝品!

    想当年也不知多少人为之夜不能寐,不过最后却也只有自己,才能如此细细把玩。

    这般想着,他得意洋洋的把嘴凑到卫滢耳边,嘿嘿笑道:“爱妃,那醒酒汤到不忙着喝,不如先点一道子孙汤如何。”

    “呸!这大白天的,说什么胡话!”

    卫滢一把推开了他,胸脯急速起伏着,满面的恶心干呕之兆。

    水溶见她似乎真的恼了,当下忙软玉央告,心中却是不无遗憾,王妃美则美矣,在这方面却太过古板了些,从不肯像那些贱妾一般,无所不用其极的讨好自己。

    真真可惜了那樱桃也似的小嘴儿!

    然而水溶却如何知道,卫滢会如此厌恶,却是想到了那日在船上的遭遇,故而才觉腥气扑鼻、恶心欲呕。

    恰巧这时丫鬟捧来了醒酒汤,水溶忙借坡下驴,捧了那温汤一口一口的抿着。

    约莫是那醒酒汤真有些功效,他喝了小半碗之后,突然就想起桩正事来,于是忙吩咐道:“对了,三日后我要宴请孙绍宗,爱妃不妨先提前张罗着,总也要让他宾至如归才是。”

    孙绍宗三天后要来赴宴?!

    卫滢闻听此言,当即心里又是咯噔一声,起身欲要反对,却又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几次欲言又止险些露了行迹。

    最后却只能又暗叹了一声,默默的抚弄着小腹。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天听多了孙绍宗的名字,那小腹里‘尤若实质’的异样感,似乎变得愈发清晰起来。

第789章 弘法() 
“阿嚏!”

    孙绍宗独坐在书房里,刚将草稿在案上舒展开,忽觉鼻孔发痒,忙偏头转向空处,打了个大大的喷嚏。

    这是谁又惦记自己了?

    是不久前才离开的北静王——王妃,还是昨天晚上阴差阳错,于自己的薛姨妈?

    孙绍宗揉着鼻子,不得要领的胡思乱想了一阵,这才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桌上的草稿上。

    打从入职大理寺的第二天,他就琢磨着该如何立威破局,虽说后面查案时,这威风已经立下了,可破局二字却远远没有做到。

    他要突破的,不是自己在大理寺中孤立无援的局面,而是整个大理寺在三法司中尴尬的现状。

    其实起大理寺现在的症结,无非是‘上下脱节’四字。

    虽然名为天下纲纪之总宪,但现在的大理寺其实就是个‘等靠要’的衙门,对地方官府几乎没有辖制的资本,只能等着对方主动上交疑难案件。

    偏偏地方官府,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官声,对此又极为的抵触。

    于是这一来二去的,大理寺就如同风中飘萍,几乎没有根基可言。

    而失去实际意义之后,大理寺在三法司、乃至整个朝堂上的地位,自然也是节节下降。

    现如今甚至隐隐成了都察院的附庸,一年到头的经手的案子,倒有大半是都察院转交过来,而且只需要按照对方意思宣判就行。

    越是如此,下面的亲民官儿,也就越是不把大理寺放在眼里,于是进一步形成了恶性循环。

    要想扭转这等局面,无疑需要重新为大理寺培植根基,然后再从刑部、都察院夺回一部分权利,才有可能做到。

    其实翻看卷宗不难发现,魏益刚上任的时候,也曾想过要重新振作局面的。

    当时他主政的头一年,就先后求得三道旨意,又是让各地官员主动申报疑难杂案,又是派工作组下去排查摸底的。

    可这番举动最后却都无疾而终。

    原因么,一是出在大理寺对地方官员,实在缺乏辖制的手段;二来么,这大理寺也实在没几个精兵强将,到了地方上两眼一抹黑的,非但没查出什么,反闹了不少的笑话。

    再搭上魏益并非什么强项令,也不过就是想要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已。

    见主动上报案情的旨意,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回应,而派出去的工作组,更是惹出了不少的非议,魏益当下就缩了卵子。

    自那之后,大理寺的威望进一步下挫,继而导致了今日的窘境。

    如果仔细分析魏益当初失败的原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完全寄望于皇权,却不敢触碰都察院、刑部的利益。

    结果这自上而下的风潮,也只刮起些浮沉罢了,离沙尘暴都还差了好几条街呢,就更别说是改天换地了。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在魏益头上。

    刑部就不说了,在现有体制当中,刑部处于监督地位,以大理寺这衰颓的现状,想要从刑部夺权,基本属于痴心妄想。

    当然了,若是日后形势逆转,从刑部剥夺一部分权利过来,也完全没有可能的事儿。

    至于都察院……

    虽然对大理寺,并无直接的监督权限,可人家本身就是监管百官风纪的,对文武百官的威慑力,可比顶着‘天下纲纪之总宪’,内里却并无什么实权的大理寺,要强出百倍不止。

    故而想要从都察院夺权也是难上加难。

    尤其这些人本就是笔杆子、打嘴仗混饭吃的,真要是当面锣对面鼓的闹将起来,没个能站稳脚跟的切入点,想夺权谈何容易?

    故而孙绍宗上任之初,也曾为之头疼过一阵子。

    好在他虽然不是法院、检察院系统出身,对这一套也还算有些了解,最后从中借鉴了一些思路:

    既然夺权不易,借助皇权施压又不怎么奏效,那干脆就另起炉灶,弄一套可以顺理成章扎根地方,又符合大理寺核心职权的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也是四个字:普法下乡!

    大理寺除了稽查各地上报的疑难杂案,或者奉皇命处理钦案之外,还负有编修、宣扬律法的职责。

    前面那一摊,如今是孙绍宗掌管,却和刑部、都察院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叠。

    后面那两部分,按理是右少卿李文善掌管的。

    不过历年来,大理寺右少卿也只是负责编修法律,对于宣传方面,却是几乎是极少涉足。

    非但如此,依照孙绍宗做治中时的所见所闻,地方官府对于普法工作,同样是消极怠工。

    因为时下流行的论点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法律只要掌握在官员手中就够了,至于那些小老百姓,懂的法律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生事的讼棍。

    这种言论与思维,其实后世也还没能完全杜绝。

    好在孙绍宗也没指着能完全杜绝,对他而言,只要能借着这个由头,在三法司的职权中另辟一条蹊径,也就足够了。

    不过凭空提出要‘普法下乡’,肯定是不可行的——至少也要先找些依凭,证明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而不是自寻烦恼。

    正因如此,孙绍宗才让柳湘莲等人,查阅统计近年来,各地百姓聚众械斗的记录。

    之前他在京城为官还不觉得如何。

    等南下湖广之后,才发现民间因为争水、争田、甚至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