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5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献俘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诸侯向天子献捷献俘,天子“亲受而劳之”,并且常常举行典礼对诸侯颁布册命和给予赏赐。向天子献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诸侯奉王命伐四夷而有功;二是献俘者必须是诸侯或诸侯国的天子“命卿”。

    如果不符合条件者即使献俘,周天子也可以驳回不接受。​

    献俘于庙后就是“饮至”和“大赏”。《左传·桓公二年》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其中“饮至”、“舍爵”,就是国君安排酒席,和群臣宴饮并行慰劳之事。

    “策勋”就是将有功者书于简策,以示表彰,还要遍赏有功者,是为“大赏”。

    如果军队作战失败,败军回国时就要用“凶礼”,正所谓“以凶礼哀邦国之忧”。最典型的莫过于着丧服的“哭师”之礼!

    秦穆公迎接殽之战后被晋人释放的三帅等俘虏时,“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因为士卒散失、士气低落,故败军回国时不“振旅”。“不振旅”也就是战败的代名词,欲至就曾说过:“韩之战,惠公不振旅”。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一方面是诸侯兼并;另一方面,华夏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也逐渐加剧。

    在新的战争背景下,战争礼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总的表现就是: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有所衰落。​

    子偃想要耀武扬威,借此以震慑宵小,获取帝国子民的荣誉感,献俘礼是必不可少的。

    在献俘礼结束后,如何治理原本孔雀王朝的地盘,又成了子偃与群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子偃又召开了大朝会。

    邹衍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在印度设置一个都护府。帝国已经无力在印度这么广袤的土地上设置郡县管理,也没有那么多的官吏可以派遣,没有那么多的百姓可以迁移,故而对新并入帝国版图的印度,可以实行军事占领,再教化其黎民百姓。”

    “臣附议。”许多大臣都表示赞同。

    这时,儒家出身的淳于琼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请说说你的看法。”

    “如今帝国已经拥有方圆几万里的疆域,幅员辽阔,陛下日理万机,只是依靠郡县制的话,已经无法行之有效地管理,而只是设置都护府,实行军事占领,只怕各地生乱,帝国无法好好的进行教化。所以,臣以为,陛下应该分封诸子于各地!”

    分封?又来了!

    子偃并没有立即驳回,还是任由群臣在陛台下辩论。

    子偃又询问了鹖冠子。

    鹖冠子回答道:“陛下,臣以为,已经到了分封诸侯的时候了!”

    “何以见得?”子偃淡淡的道。

    “诚如淳于琼适才所说,光是设置都护府,已经无法行之有效地管理各地。帝国现在有安东、北庭、西域、安南、吕宋、夷洲、海南扶桑八个都护府,在海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殖民地!欲教化这些地方,不知需要多久的时间!而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教化?唯有分封!”

    “分封?”

    “是的。陛下可以将诸皇子和功臣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拱卫皇室,陛下当可垂拱而治,使我华夏之文化远播!”

    “此事,随后再议。”子偃拒绝讨论这个问题。

    鹖冠子又道:“陛下,此事必须尽快解决,若不确立分封制,久则生变!据我所知,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孔雀王朝分若干省,靠近都城的东部和中部省份由国王直辖,边远省份往往由王子统治。帝国境内还有很多半独立的部落。印度凡有一百一十八部落!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的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和监督。”

    “远征军能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孔雀王朝,与其疏于对各地的掌控,强于军事,弱于政治、经济、文化这几个领域不无关系。”

    子偃微微颔首,认为鹖冠子说的没错。

    孔雀王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普遍存在着家庭奴隶制,似乎并没有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土地为国王所有。国家有60万步兵,3万骑兵,9000只战象。

    孔雀王朝的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地方长官,主管修治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之公平分配;也管猎户,有权酌情予以赏罚;还负责收税、监督与土地有关的行业如伐木、采矿等,还负责修治道路。

    第二类是城市长官,分为六组,每组五人。各组分别主管手工业、外侨、生死登记、市场交易及度量衡、产品检查以及征收什一之税等事项。

    第三类是军事长官,分为六组,每组五人。各组分别主管海军、后勤辎重、步兵、马兵、车兵以及象兵。

    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这个靠武力统一起来的国家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阿育王死后,帝国逐渐分裂,其势力仅及恒河部分地区。

    约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至此,孔雀王朝灭,巽伽王朝兴。

    分封诸侯,的确能在几十年内,使帝国加强对各个化外之地的控制,但是久而久之,帝国与诸侯渐行渐远,迟早是要生出大乱子的。

    子偃又垂询道:“鹖冠子,朕听闻,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极为凝重的国家,其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奴隶平民,大多信仰耆那教、印度教和佛教对吗?”

    “是的。被攻灭的孔雀王朝,信徒最多的还是耆那教!孔雀王朝的先王,旃陀罗笈多是个虔诚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大概四百年前所创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解脱,业报轮回,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行善积德,而对禁欲和苦行的提倡则远超过佛教和印度教,其部分教派甚至主张信徒裸体修行,以示一文不名。”

    “旃陀罗笈多在俗世间的业绩已圆满,便转而追求灵魂上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以一个耆那教信徒的方式生活,抛弃了王位出家,最后竟至绝食而死!由此可见,印度人是十分信教的。”

第716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朕并不迷信武力。”子偃眯着眼睛道,“欲征服一个国家,必须要从文化上击败他,泯灭其文化,再输入自己的文化,如此才能做到帝国化胡为夏的目的!”

    “朕始终相信,依靠强大的武力,只能维系一时的统治,不可长久。所以,只是使用武力的话,是无法从根本上同化印度人的,朕打算派遣巫教进驻印度,宣教教义,使其归附。”

    “陛下圣明!”群臣山呼道。

    巫教,是宋帝国的国教,子偃作为帝国的皇帝的同时,还是巫教的教皇!

    子偃之所以神化自己,神化日后的皇帝,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让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帝,在是世俗的统治者的同时,又是上天派来普度众生的救世主。

    “巫教”一词,对于后世人或许很陌生,但是,巫教的的确确是道教的前身。

    巫,在那个时期,代表的不是力量,而是一种信仰。人们都相信,巫能够带领他们战胜恶劣的生存环境,繁衍下去。

    无数巫用自己的生命和一代一代的积累,为那个时期的人们指明的生存的方向!

    华夏文明的根源在于上古巫教。

    上古巫教历经夏、商、周三代,统治中国数千年,对华夏文明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大家所熟悉的如周易八卦等,皆是此中产物。

    到了东周,随着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原有的上古巫教也面临种种社会新问题的考验,旧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分封制度和周天子的宗教、政治权威随着诸侯之间“无义战”而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

    对此,华夏先民开始了新的探索,出现了百家学派。

    当然,这些探索离不开当时上古巫教的大环境,不可能平空造楼,都是在上古巫教的基础之上的改造和发展。

    因此,这些学派可以看做是上古巫教的根上生出来的不同枝杈,若将上古巫教看作是土壤,也可以看作是同一土壤上的不同的几棵树。儒家由孔子提出,他经过删编书籍,对上古巫教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改造。

    由于当时天子的宗教权威已经衰落,为了重新解释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权构造,使之更加合理,孔子删除了一些过于“怪力乱神”的东西,而强调血缘伦理,企图以此来重新建立社会秩序,使周代得以延续。

    作为上古巫教的继承者,孔子依然保留了如“昊天上帝”之类的上古信仰。

    儒家学说可以看作是上古巫教的“新教”。道家由老子提出,他主张复古,恢复到更古老的先王原始时代,回到上古巫教的源头去,也就是社会的最初形态,来以此解决当时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换句话说,老子是上古巫教的“原教旨”主义者。

    因此,道家保留了更多的上古巫教的文化,如周易八卦、鬼神信仰、风水占卜等等。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于道教,指的就是道教的原始巫教性的一面。

    墨家由墨子提出,他主张兼爱非攻,可以看作是社会低层民众对当时社会混乱而提出的自保思想。墨子本质上是实用主义者,他的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非乐等,他认为儒道都过于贵族化,不能体现下层利益。

    当然,作为以“先王”的继承人而自居的大贤,他也主张“明鬼神”,人死后有鬼魂,神灵自然会赏善罚恶等等,体现出墨家思想中的上古巫教影响的一面。

    因此,把墨家完全排除在道统之外是不准确的,严格说,墨家属于道统大树上比较另类的一枝,比较贴近下层民众,属于上古巫教的“底层另类派别”。

    法家由韩非子提出,他的思想为“法、术、势”,强调帝王之学,注重国家管理和帝王之术。他的学说是针对当时周天子权威全面削弱,宗教上的崇高地位荡然无存,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的局面提出的。

    他主张帝王用强力来恢复社会秩序,再现先王政治上的权威,来弥补其在宗教上地位衰落的不足。属于上古巫教的“上层另类派别”。

    另有其他百家学说,影响相对较小,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综上所述,儒家是新教,道家是原教旨老教,墨家是下层民众的政治幻想,法家是上层社会的强权思想。都是一条根上结出来的不同果实。

    到了后来,儒家走进上层,以伦理为主,宗教为辅,治理国家。

    法家也走进上层,以术、势为主,法为辅,来保证帝王的权威和儒教的执行。

    道家走进下层,(后来也多次向上层进军),以巫术为主,主要针对各阶层民众的宗教救赎,由于其自身的政治性的依然保留,成为多次农民暴动的思想武器。墨家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后来,其中一部分为儒家吸收,一些为道家吸收,部分思想为底层民众的思想武器,演变为侠客之风。

    各分支多以“主流”自居,互相争论,当然,若以强弱论,儒家和道家作为新旧两大派别,是所有的枝杈中最粗壮也最大的。各家互补互通,互相摄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