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5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商周之后,称帝的王朝国祚不过两三百年,秦、西汉、东汉、晋、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除了隋朝之外,差不多都是二百多年的国祚。

    子偃存在这种奢望,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江山永固!

    “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子偃称帝以后,固然气势更胜往昔,但是他还不会太过自负,最基本的礼贤下士,子偃还是能够做得到的。

    那个中年儒生见子偃问起自己的名讳,不由得心中窃喜,连忙垂手道:“回禀陛下,草民淳于琼。”

    “淳于琼?不知已故的淳于髡是你的?”

    “正是家父!”

    闻言,子偃微微颔首道:“你与你的父亲一样,都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当年,你父亲淳于髡历仕齐威王、齐宣王二位齐王,为上卿,允文允武,其才能当不下于邹忌、孙膑也,朕甚是仰慕。只可惜,令尊早逝了几年,不然朕一定高官厚禄以待之!”

    “承蒙陛下厚爱,不敢当。”淳于琼忙不迭地道。

    子偃捋须道:“儒家之学,应为治国安邦之学,济世安民之学。朕一向很厌恶空谈,空谈误国也!真正有能力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朕都会重用!”

    “朕素闻齐鲁之地多儒生,尊孔孟之道,学圣人之学,作君子之礼,今日一见,却是不同凡响。”

    “不敢当,不敢当。”被子偃这么一位尊贵无比的皇帝陛下吹捧、奉承,在场的儒生,原本对宋帝国,对子偃还有些许芥蒂的,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好感直线上升。

    子偃笑着道:“帝国以法治国,然则法不可安民也,法度森严之国固然强盛,但并非长久之计也。法家之学如猛药,儒家之学如甜水,一刚一柔,夫治国者,应当是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才对!”

    “诸位,朕知儒生皆是博学多识之人,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今孤本甚多,流落于天下,朕欲搜集天下之孤本、典籍,聚于朝歌,并建立一个帝国图书馆。淳于琼。”

    “草民在。”

    “朕封你为帝国图书馆的馆长,秩比两千石(等同一郡郡守),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如此轻易地就能获得高官厚禄,得到皇帝陛下的青睐,淳于琼不禁大喜过望,当即跪拜下来道:“微臣,敢不从命!”

    “善。”

    任用齐鲁之地的儒生,任用这些空谈多于实际才能的儒生,子偃自有主张。

    诸子百家,子偃都能摆平,至于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情,子偃是不会干的,也是很反感这个事情的。

    在原来的历史上,汉武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目的的确是达到了,但是,自此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世人皆以读书为荣,认为只有读书才是能出人头地的最好途径。

    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学术争鸣,衍生出来的文化不知凡几,十分的活跃、璀璨。

    而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没有了其余学说的压力,儒家一家独大之后,原有的文化便失去了活力。

    这个时代,儒生们还是允文允武,学习君子六艺的。在读书的同时,他们还会为了强身健体而习武,或者是周游列国,周游天下,增广见闻。

    而自秦汉以后,儒家的思想就变得面目全非起来,儒生们只会死读书,懈怠了武艺,华夏自古以来的尚武之风由此荡然无存了!

    子偃这一回重用淳于琼,重用齐鲁之地的儒生,自然有他的用意。

第703章 帝国图书馆() 
而子偃建立这个所谓的大宋帝国图书馆,将天下所有的典籍、孤本都聚于朝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纯粹地想要保存一下华夏的珍贵的著作,保存好这些文献,以便代代相传,不至于失传。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后世,就子偃知道的,外国人只承认华夏有四千年的文明,因为遗迹、甲骨文等,承认了商朝的存在,但是之前的夏朝、虞朝,外国人一概不敢苟同!

    当然了,自己的文明又何须外人承认?

    绕是如此,子偃的心中还是存在不少的缺憾的。

    而为了留下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子偃不得不建立一个图书馆,放置这些著作,以便后来人阅览,明辨是非。

    中华文化灿烂多姿、上乘之作不胜枚举,由于战乱使许多古代大家著作的文学作品散佚,想到这里子偃都很心痛和可惜。

    失传的书中最有分量的可那要算《乐经》了,原本是四书六经,因为没了它,所以叫四书五经了。

    其他有名的如《连山》、《归藏》这两本和《周易》合称三易,三合一就是完整的易经。

    《吴子》,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现在的《吴子》是汉朝人的托名之作,原文大多失传。

    华佗的医书,在断头前想请狱卒帮他将之流传于世,可惜狱卒胆小,华佗只能将它付之一炬,很遗憾,那么好的东西失传了。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古的文献,春秋时还在。今文尚书诸篇。

    夏侯阳算经,算经十书之一。

    山海图经,图的部分失传,唯存经文。

    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许慎著作。

    石氏星经,战国天文学著作,汉朝后失传。

    《法经》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法典。

    《剑经》明朝将领俞大猷所编。

    《鲁班书》是中国古代一本奇异之书。据传为圣人鲁班所作,上册是整人的法术,下册是解法和一些医疗法术。但除了医疗用法术外,其他法术都没有写明明确的练习方法,而只有咒语和符。

    据说学了鲁班书要“缺一门”,鳏、寡、孤、独、残任选一样,由修行时候开始选择……因此,《鲁班书》获得另一名——《缺一门》。

    《奇门遁甲》是中华民族的精典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又为夺天地造化之学,后世已失传。

    而在子偃的计划中,大宋帝国图书馆建立之后,这些珍贵的书籍和文献都将保存在那里,多抄录几份,放置于各地,好好的保存起来。

    原本的古人没有这个意识。

    譬如,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只是对于坑儒,后世的史学家们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其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

    其二,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秦始皇焚《诗》、《书》,医、卜之类的文籍,不在焚烧之列。

    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所焚何书?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一本方士《道经》。这道经非现在的老子道德经。此经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

    所坑何人?为何而坑?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因方士所言长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长生也非是小小丹药所能达到。(己心不净,何以修行?何以长生?人人本有长生草,己心不净,田园荒芜,何以种得长生。海外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不过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处求……)

    方士接近始皇,非要炼药寻丹,乃是要传《道经》于天下。

    始皇恼羞成怒,认为方士们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不过,不管怎么样,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时候,还将那些书籍备份了,就藏在咸阳的宫殿里,只不过后来被项羽这个匹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在斋戒沐浴十日后,随着开辟通往泰山之顶的车道已经竣工,宋皇子偃随即动身,在一众臣民的簇拥之下,千呼万拥地登上了泰山的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子偃没有乘车驾,而是徒步走上泰山之顶的。

    子偃在拜祭完上苍之后,原本是要下山去的,这时,他的脑子闪过一道灵光。

    “邹衍!”

    “臣在!”

    邹衍一听见子偃在传唤自己,顿时一个激灵,连忙从背后蹿了出来。

    子偃指着祭台的一侧的空地,说道:“朕既来此祭拜,便要立碑于此,以待后人评论。你文采斐然,著书立碑之事,便交给你吧。”

    “诺!”

    邹衍自认为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故而接了下来,随后大笔一挥,在石碑上便写了密密麻麻,一共222字的碑文,都是小篆字体的。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七暴强。

    廿有十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泰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子偃看见了这一块碑文之后,不禁拍手叫好。

    在不知不觉中,子偃就变得好大喜功起来,原本的他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是现在的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十分的高调了。

第704章 琅琊台() 
在泰山封禅之后,子偃并没有启程返回朝歌,而是继续东巡,前往驾临多次的琅琊台。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曾三巡琅琊台。

    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

    秦始皇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