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偃表示很犹豫,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熟读史书,知道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好处和弊端。其实这两个制度利弊都差不多,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

    历史上,秦国一统天下后,便确立了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秦始皇原以为这样会让他的帝国万世一系地传承下去,殊不知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便轰然倒塌了。

    历史是有着惯性的,新建立的王朝往往会吸取教训,譬如汉高祖刘邦。

    刘邦意识到分封制的好处,于是将自己的儿子、侄子和一些功臣都分封出去(后来异姓王全部被杀,诸侯都是刘汉子弟),拱卫汉王朝的统治。

    刘邦推行的分封制,的确使得汉王朝的国祚很长,甚至在王莽乱汉之后,东汉王朝还能从废墟上建立起来。

    到了三国,曹丕意识到分封制的弊端,故而没有分封自己的兄弟、儿子和功臣,最后被司马懿父子三人篡魏。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见到没有分封的魏国这么快就灭亡了,在篡魏的时候没人出来帮忙,故而司马炎便大肆分封诸侯,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

    此后的隋、唐、宋、元四个朝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分封,最多就是册封子弟和功臣,然后给一些食邑而已,封地也仅仅是一县之地,不足为虑。

    正是因为没有分封,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王朝还好一些,不过乱于藩镇,与汉朝的下场差不多,盛极而衰的。

    再到后来,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分封了自己的儿子镇守边关,结果酿成了靖难之役,不过天下还是朱家的,倒也无伤大雅。

    凡此种种,让子偃犹豫不决。

    秦、魏这两个朝代,因为没有分封诸侯,没有忠心自己的诸侯国而迅速灭亡,在亡国的时候,宗室们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反抗!

    分封诸侯,可以拱卫中央,但是会极大地削弱中央对于各地方的影响力。而且,分封诸侯,很容易酿成祸乱的,什么“八王之乱”、“七王之乱”和“靖难之役”就是明证!

    到底搞不搞分封呢?

    退朝之后,子偃找来了太子恒,在御花园的凉亭中,对席而坐。

    “恒儿,你刚从北方回来,一路辛苦了。”子偃一开始就是嘘寒问暖的。

    子偃称“始皇帝”之后,干婉自然为皇后,子恒自然为皇太子。只不过,那个时候,子恒这个皇太子还在塞北视察,代替子偃,视察河套地区,还有雁门郡、代郡和云中郡,慰问军队,在军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

    这一行,让子偃对于子恒更为满意。

    几个月不见,子恒消瘦许多,被晒黑许多,但是子偃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子恒的体魄比以前强健多了,肤色也很健康。

    “父皇,儿臣幸不辱使命,不敢言苦。”子恒还是很谦逊地道。

    “恒儿,怎么样,依你看,匈奴可为祸患?”

    “匈奴为边患也。父皇,儿臣在塞北待了一些时日,据说匈奴人已经装备了大量的马蹬和马蹄铁,开始混战,有强大的匈奴部落已经消灭了弱小的匈奴部落,更有甚者,还侵略东胡、丁零、大宛和大月氏等游牧民族,草原上已经乱作一团了。”

    “那你认为我宋国应该如何应对?”

    “以不变应万变。”

    “愿闻其详。”

    “匈奴混战,草原上的部落混战,没有个十年八年的,绝分不出胜负!就算出现了强势的一方,我宋国也可扶持另一方,给予物资,乃至于出动兵马帮助亲宋的一方,使塞北草原,那些桀骜不驯的胡人部落,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乱中。”

    闻言,子偃不由得含笑道:“很好。恒儿,你已经长大了,心性也很成熟了!对于胡人,咱们绝不能心慈手软!如今我宋国刚刚一统天下,百废待兴,不好进行大战,以逸待劳,转攻为守才是正道。”

    “孩儿受教了。”

    子偃又垂询道:“子恒,你风尘仆仆地赶回朝歌,可曾听说过,近日来朝野上下的一些传闻?”

    “有的。”子恒从来都不会欺瞒子偃。

    子恒身为宋国的太子多年,私底下也有无数的眼线,庞大的势力遍及全国,这些人,虽然都是子偃的臣子,但也是子恒的臣子,至少子恒在朝野上下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亲信。

    子偃会禁止诸公子和大臣们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但是对于子恒能这么做,他是由衷得感到高兴。

    这小子终于开窍了!

    “是何事?”

    “朝野上下,近日来一直在争辩,刚刚大一统的帝国,是确立郡县制好,还是分封诸侯,管理各地方好。”

    “那你认为呢?恒儿,朕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父皇,请恕儿臣斗胆直言。”子恒低着头道,“儿臣为储君,乃是将来的二世皇帝,统御天下,儿臣自然是不希望中央对各地方的影响力被削弱,皇帝都无法号令诸侯的情况出现的!”

    “退一步说,即使儿臣在位期间,各诸侯国能相安无事,服从朝廷的管理,遵从儿臣的号令。但是三世、四世、五世呢?无论是血亲还是功臣,其后裔之间的感情必将随着时间,日渐稀薄,直到中央失去了控制力,皇帝无法号令天下的时候,大争之世就会来临!”

    闻言,子偃蹙眉道:“这么说,你是支持郡县制吗?”

    “郡县制和分封制各有千秋,儿臣不敢擅专,故而此事还要请父皇自己做主。”

    听到这话,子偃幽幽地叹了口气道:“恒儿,父皇亦不是神人啊。分封制也好,郡县制也罢,若不能适应当前的时局,若不能适应我宋帝国的国情,必将引起一场不必要的动乱呀!”

    “父皇若还是犹豫不决的话,儿臣推荐一人,可解父皇心中的困惑,必可使父皇茅塞顿开的。”

    “是何人?”

    子偃不由得来了兴致,他知道,子恒向来都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他拍胸脯肯定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

    “鹖冠子。”

    “是他?”

第687章 各有千秋() 
子偃听闻鹖冠子对于新生的宋帝国,到底是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一些自己的主张,于是起身,前往鹖冠子的府邸。

    在朝歌城内,子偃自然是不便大张旗鼓地出行是。子偃作为华夏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皇帝,尊贵无比,他的出行,必定是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是!

    而天下初定,四海升平,子偃还不想如此铺张浪费,故而选择低调地微服私访,只穿着一身常服,带上几名宿卫便出宫去了。

    “咚咚咚!……”一名宿卫上去敲门,过了没多久,便有一个小厮走出来,开了门。

    一见到衣着华丽,气质不凡的子偃,这小厮愣了一下,随后便躬身道:“大人好,小的这厢有礼了。”

    子偃微微颔首,看上去鹖冠子将下人都管教得不错,一个个都知书达礼的,颇有学子之风范。

    而且,以子偃观之,鹖冠子的府邸颇为寒碜,本来以鹖冠子这个上大夫的官位,完全可以自己出钱打造一座豪宅,或者是向子偃讨要府邸,但是鹖冠子并没有那么做,还是使用了子偃最初赏赐给他的那座府邸。

    对于朝歌城内的大臣们,子偃一个个都很熟悉,譬如某某大臣有几个儿女,几个妾室,几个兄弟,祖上何人,父亲姓甚名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都已经被黑衣卫的人记录造册,子偃若是想要察看,随时都可以。

    “你好。小哥,我有事想拜访你家大人,不知鹖冠子大人可在家?”子偃亦是彬彬有礼地道。

    “在的。阁下请进。”

    将子偃请到大厅坐下,小厮又告罪了一声,说自己去请鹖冠子出来。

    不一会儿,鹖冠子果真是衣冠楚楚地站到了子偃的面前。

    “陛下?”看见子偃的模样,鹖冠子不由得勃然变色,随之作揖道,“臣鹖冠子拜见皇帝陛下!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还请陛下恕罪!”

    子偃摆了摆手道:“坐下说。”

    “谢陛下!”鹖冠子当即坐了下来,与子偃对席而坐。

    子偃没有多说废话,而是直接开门见山地道:“鹖冠子,这些日朝野上下都在议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事情,众说纷纭,可是朕看你一直是三缄其口,既不赞成帝国推行分封制,又不属意帝国在全国的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呀。”

    “陛下,臣也有自己的难处,还请陛下谅解。”

    鹖冠子是一个结巴,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那是很难听懂的。不过子偃跟鹖冠子相处久了,不以为意,倒是能勉强知道鹖冠子在说什么。

    “不要跟朕说什么难处。鹖冠子,你有何主张,可跟朕直言,朕恕你无罪也!”

    鹖冠子闻言,不由得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唉,其实陛下你说的没错,臣是既不赞成在帝国内实行分封制,又不看好陛下推行郡县制。不过,无论是是推崇分封制的大臣,还是推崇郡县制的大臣,其实都有着自己的难处!”

    “此话怎讲?”

    “相信陛下心里一定很清楚吧?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有其弊端和好处。这么说吧,臣若是建议陛下推行郡县制,则会被帝国的皇亲国戚,陛下的诸公子、侄子和兄弟,还有那些在帝国的大一统事业里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所厌恶!”

    鹖冠子低声道:“这是毋庸置疑的。陛下若是分封诸侯,镇守地方,这些人都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而臣若是建议陛下在全国的范围内推行分封制,则又违背了初衷,这样一来,不仅对不住对臣恩宠有加的皇帝陛下,还对不住天下的万千黎庶!”

    “长达了四百多年的混战,好不容易迎来了大一统。陛下若是大搞分封,岂不是又让一切重演了吗?这样陛下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几十年打下的基业,不是毫无意义了吗?“

    闻言,子偃还是摆了摆手道:“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鹖冠子,朕今日来找你,是想问你有无万全之策的。”

    “陛下认为郡县制和分封制哪个好?”

    “这……各有千秋吧。”

    鹖冠子颔首道:“既然如此,陛下又为何不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呢?分封制也好,郡县制也罢,都有利有弊也。臣建议,陛下不妨折中一下,在一些边远的地方,诸如辽东、南越、义渠、临兆等偏僻之所,蛮夷众多之地,分封陛下的子嗣或者是侄子等血亲为诸侯,使他们去建立国家,拱卫皇帝,同时教化黎民,让那些异族都加入我华夏的这个大家庭中!”

    “而且,陛下,我华夏固然大一统了,但是在四面,依旧有匈奴、东胡、月氏和南面的越人在虎视眈眈,不时地袭扰边关。为了镇守边关,陛下完全可以分封诸侯于四角之地,使他们掌握大权,抵御胡人的侵略!至于国内的富庶之地,陛下完全可以施行郡县制,将大权牢牢地握在手中!”

    “此事只怕没有那么简单。”子偃说道,“鹖冠子,朕打算将此事全权交由你负责!具体要分封谁为诸侯,封国于各地,还有哪些地方又应该设置郡县,这些东西,还要好好的搞出一个报表出来,朕要过目。”

    “诺!”

    忽而,鹖冠子又道:“陛下,你真的认为,搞分封制是长久之计吗?”

    “你还有何主张?不妨直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