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4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仓促集结起来的西域胡人便溃不成军,纷纷丢下了手里的武器,抱头鼠窜,四散而逃。

    “铛!”冯高乘着战车冲击过来,替子启架住了魏冉直劈下来的一记矛击,又转过头道,“公子快走!这里由我挡着!”

    “不!我不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看见二人在那里旁若无人地说了两句,魏冉不由得脸色一沉地道:“今日我看你们谁都走不掉!吃我一招!”

    子启与冯高又合力抵挡魏冉的一通乱击,“叮叮当当”之声不绝于耳,力大势沉的招数让人防不胜防。而随后又有一众的宋卒冲杀上去,挡住了魏冉前行的脚步,子启和冯高这才得以往后方逃去。

    ……

    宋国都城,朝歌。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宋王偃接到奏报之后,顿时怒不可遏将将桌案上的东西横扫一空,又站起来暴跳如雷地道,“秦人安敢如此?”

    “大王息怒!”群臣山呼道。

    宋王偃闻言,打手一挥道:“你们让寡人如何息怒!寡人的启儿!寡人的八千锐士全军覆没,尽皆葬身于西域!此仇不报,寡人誓不为人!”

    苏秦硬着头皮站出来道:“大王,请为国家计,万勿一时冲动,而坏了我大宋国的百年大计啊!”

    “是啊大王,此时不宜出兵伐秦也。”匡章作揖道,“宋秦两国并不接壤,鞭长莫及,即便借道于韩国或者魏国,其战线太长,补给无法跟上,而且劳师远征,秦国正好可以以逸待劳,凭借崤函之险消耗于伐秦之军,故而大王兴师动众,征伐秦国,最后多半是损兵折将而一无所得的呀!”

    “寡人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宋王偃气急败坏地道。

    其实,早在当年出兵征辟西域之前,宋王偃便已经想到过秦国会扑灭西域的宋军,但是没想到秦人的反应会如此迅速,会如此迅猛,以至于让宋王偃都有些措手不及了。

    宋王偃当然很清楚,现在绝不是伐秦的最佳时机。且不说经过这些年的大战,各国都在休养生息,不想卷入任何的大战当中,单凭秦国坐拥崤函之险,可以以逸待劳这一点,宋军便难以取胜。

    说不定最后把大量士兵和粮秣都搭进去了,连函谷关半步都进不得!

    绕是如此,事情已经发生了,宋王偃再不甘心,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宋王偃心里最担心的,还是王后干婉。

    过了半晌,已经冷静下来的宋王偃说道:“邹衍。”

    “臣在!”

    “你出使一趟咸阳,质问秦王为何无缘无故攻我西域?另外,公子启生死未卜,你要在秦地发动一切力量,搜寻公子启!寡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诺!”

    下了朝,一回到后宫,宋王偃便被干婉找上了。

    看着来势汹汹的干婉,宋王偃不由得有些尴尬。

    “大王,臣妾的启儿呢?启儿是死是活?”干婉柳眉倒竖地道。

    宋王偃赶紧将干婉拥入怀中,说道:“婉儿你放心,启儿与寡人一般福大命大,他是不会有事的。寡人相信秦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唯恐我宋国与他秦国结下不死不休之仇,秦人一定是不敢乱来的。”

    “寡人已经派出了人手去秦国,相信很快就能找到子启的人了。”

    “但愿如此吧,唉。”干婉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

第569章 居心叵测() 
燕国都城,蓟城。

    “张子,真是好久不见啊。”一见到张仪,燕王职便兴高采烈地上去搀着他的手臂,似挚友一般寒暄起来。

    燕王姬职礼贤下士之名人尽皆知,若是说这普天之下,哪个君主能在礼贤下士这一块能与宋王偃比肩,便是这姬职。毕竟建造黄金台,以达到招贤纳士的目的,这还是姬职效仿宋王偃干的。

    张仪为宋国使者,出使蓟城,为表示礼遇,表示对宋国的敬重,燕王职直接出到宫门口,大摆架势,以隆重的礼节欢迎张仪。

    在简单的仪式之后,走个过场,燕王职与张仪便对席而坐,偏殿之内,别无他人。

    “张子,不知道宋王此番派你出使蓟城,所为何事?”燕王职垂询道。

    张仪随之将宋王偃的诏书递交上去,说道:“这是我王的亲笔诏书。燕王,我王以齐国为害也,有灭齐之意,故而想邀燕王共谋大事,以平分齐地。”

    看过宋王偃的诏书之后,姬职作沉思状,过了一会儿又道:“张子,汝之来意寡人已经知晓,但伐齐之事着实不可行也。非是寡人不欲灭齐,而是我燕国刚刚复国,国力尚未恢复,实在很难有余力再起刀兵!”

    “燕王,吾王要你做的非是灭齐也,吾王知道,以燕国当前之国力也办不到这个事情,但是我王希望的,乃是燕国出兵骚扰、挑衅齐人之边军,乃酿成齐燕之战,以便让我宋国插手,兴兵灭齐也。”

    “张子,寡人有寡人的难处,还请你与宋王可以见谅。”

    如历史上的一般,燕王职继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这才不过两年的时间,燕国的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只是还大不如前而已。

    历史上的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

    只不过由于宋王偃的横空出世,邹衍、剧辛已经被他收拢,重用之。绕是如此,燕国的能臣干吏还是不在少数的,诸如屈庸、乐毅等人都是名士,还有宋国来的苏贺,亦是当世赫赫有名的能臣。

    值得一提的是,燕王职不仅效仿宋王子偃建造黄金台,还别开生面地为入燕的苏贺修建了一座碣石宫(这本来是邹衍应该享有的待遇)。

    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

    燕王职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

    姬职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

    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

    姬职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

    姬职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惟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聚集于燕都辅助姬职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

    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王职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

    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姬职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毅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

    而此时的燕国,已经经过苏贺与乐毅的改革,愈发地强大起来。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

    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廓清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

    再次,建议姬职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

    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燕王职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燕王职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张仪又道:“燕王复国已有两年,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燕国的国力不断提高。难道大王忘记了齐人破国之屈辱了吗?先王哙、前太子平,大王的王兄不正是死于战乱,见解地死于齐人之手的吗?齐人几乎灭了燕国,这是国仇;齐人杀了大王的父兄,这是家恨。如此之国仇家恨,大王都能忘却!”

    “呵呵。燕王,恕敝臣斗胆直言,汝之贤名不过是虚有其表,一个连自己的血海深仇,国仇家恨都能抛却的人,可为贤君否?可能主掌一国否?”

    燕王职拍了拍手道:“世人皆道张子巧言令色,一张嘴,胜抵十万大军!今日寡人算是见识过张子这一张嘴之犀利了。不过张子,寡人未曾忘却过与齐人的世仇,然则我燕国刚刚复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兵戈简陋,国库几乎是一贫如洗!”

    “如此之燕国,又怎敢轻易去招惹齐国?纵然齐国已经衰弱,仍有血气之人,仍有兵戈之利,试问,寡人又如何能相信,在出兵扰齐,燕齐两国交战之后,宋国会真的出兵灭齐呢?”

    “退一万步说,宋灭齐,予我燕国有何裨益?有百害而无一利也。燕齐世仇,又为邻邦,假设齐国灭亡,只怕宋王下一步,就会将宋矛对准我们燕国了吧?”

    张仪闻言,不由得赞赏地看了姬职一眼,说道:“燕王此言,未免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吾王乃堂堂正正之王,吾军乃堂堂正正之军,吾国乃堂堂正正之国,焉能做此下作之事?”

    燕王职摆了摆手道:“扰齐之事,还请张子万勿多言。寡人为燕王,绝不能以燕国之兴亡为玩笑,置国家之安危于不顾也。”

    听到这话,张仪缓缓地起身道:“既然如此,敝臣这便告退。”

    “且慢。”

    燕王职起身,走到张仪的面前,一把抱住了他的双臂,真情流露地道:“张子,寡人深知汝有大才,寡人对张子慕名已久,只是过去恨不能深交也。今张子为宋使,入我蓟城,又怎可匆匆离去?寡人欲一尽地主之谊,还请张子万勿推辞。”

    “这……”张仪表现得颇为迟疑。

    “张子可是担心朝歌那里?无碍,寡人这就去书信一封,请人转呈宋王。相信宋王一定不会拂了寡人的颜面的。”

第570章 航行() 
燕王职与张仪的书信几乎同时到达朝歌,便摆到宋王子偃的桌案上,供其阅览。

    张仪迟迟不归,在燕都蓟城做客,宋王偃不由得心生狐疑,遂请人将相国苏秦召进宫里议事。

    “苏秦,汝说张仪这是何意?”宋王偃将两封书信都递给了苏秦,对席而坐。

    苏秦道:“大王,燕王的为人大家都很清楚。可以说他为了招纳天下贤才,无所不用其极,故而贤名远播,为天下唱。张仪有经天纬地之才,眼光独到,擅于诡辩,燕国正是缺乏了这样的辩才!试问,燕王又怎会不为了招纳张仪而尽心尽力呢?”

    “你是说,张仪会像乐毅一样,对于燕王纳贤之举心生向往,有意留在蓟城,辅佐姬职?”

    “不外乎这种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