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我不和,秦惠文王在世时,虽然重重的封赏于我,但是恩主不在,魏章一时之间无法适从啊。”

    宋王偃挥了挥手道:“秦王枉为人君也!张子,魏子,寡人求贤若渴,你二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得一人,胜抵十万兵!是故寡人请张子和魏子仕宋,助寡人成就一番霸业!”

    “宋王!”张仪和魏章一时之间泣不成声。

    呃,不知道是装的还是果真如此,反正大家都是能接受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在这个时代,哭泣还是真性情的表现。

    看来火候还不够,还要再加一把柴禾!

    宋王偃当即道:“魏子,寡人欲封汝为征东将军,赏赐良田千顷,岁禄五千石。张子,寡人欲封汝为谏议大夫,赏赐良田千顷,岁禄五千石。并赐宅邸一座!赏金三千镒。”

    这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张仪与魏章一来宋国,便得到如此的恩遇,着实羡煞旁人。

    不过这都是他们应得的,至于封侯、封地还有食邑什么的,因为他们二人在宋国寸功未立,故而没有这些东西倒是情有可原。

    张仪当即声泪俱下地道:“宋王,我张仪何德何能,敢窃居如此高位?”

    “张子休要再说!寡人知你二人之才也,知人善任有何不可?”

    “多谢大王!”张仪和魏章一起拜谢道。

    战国时代的大臣都是极为自由的,而国君跟大臣的关系,便如同后世的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一般。员工干的不痛快,不想干了,可以直接跳槽到别的公司,一样能被委以重任。

    在散了宴席之后,群臣已经各自告退,但是张仪却似乎有事,故而求见宋王偃。宋王偃在御书房接见了张仪,二人对席而坐,还沏了一壶热茶。

    “大王志在天下乎?”

    一坐下,张仪便开门见山地问了这么一句。

    宋王偃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寡人之志当然是天下。普天之下,不志在天下之君王,实在不是一个好君王。”

    闻言,张仪笑着道:“那么大王打算如何去成就帝业?”

    “横扫列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是寡人的毕生所愿。”

    “问题来了。大王要如何横扫列国?战略如何?”

    对此,宋王偃自然不好如实告之的,不过张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宋王偃已经猜的出来,相信以张仪的眼光,是能一探其究竟的。

    “还请赐教。”宋王偃表示得很谦虚。

    “宋国处四战之地,南接楚国,北连齐国,东临大海,西邻韩魏,还有一个赵国虎视眈眈。而今宋国虽强,雄霸天下,却亦不能敌对合纵之联军。不知道大王认为,当年的霸主魏国,与今时今日之强宋相比如何?”

    宋王偃认认真真地寻思了一下,说道:“当不相上下也。”

    三家分晋,魏得晋国上地,且又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法家李俚;兵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公孙座;大将乐羊、庞涓、犀首皆一时之人杰也。

    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声望的贤明之主,颇有王霸之志,纵览英雄、量才使用、思贤若渴。魏之强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

    战国时,铁器以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与当世。

    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

    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

    可见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险固,兼得物产之富饶。

    魏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却得地力之饶以充军国之资,魏之强大不能说未得地利也,不过,由于无山川之险,魏国在地利方面残缺不全只得其末未得其本。关于此点后文还将详述

    魏国是战国中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门豹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产力,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之基。

    后六国君主,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纷纷变法自强。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得天时,是一个根基深厚的老牌强国。

    在军事方面,魏国较早的进行了军事变革。建立了以精锐武卒为核心的常备军。魏军内部等级森然、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魏襄王时期,魏有武卒(重装步兵)二十万;奋击(轻锐步兵)二十万;苍头(裹头巾的待选新兵)二十万;厮徒(军工、勤务兵、辎重兵)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军事实力可谓雄厚。

    故苏秦语:魏乃天下之强国也。魏军精选武卒成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剑,操12担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可见魏军士兵正规化及军事素养极高,战斗力较强。

    战国初期,魏联赵和韩并三晋之力,向外扩张。三晋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故所向披靡。诸侯莫甘当其锋。以至于后来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强大发出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感叹。

    综合以上几点,战国初年,魏持人和,得物饶,仗变法之威,军力之盛、连三晋之势,兼弱攻昧,横行天下,终于在魏武侯时期,坐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魏之强盛始于魏文侯,而终于魏惠王,历时三代70余年。魏惠王时期,魏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于秦齐的迅速崛起。魏之霸业历经数次反复,尤其是齐国的强大对魏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强大的魏国之所以衰落,宋王偃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其一,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统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刚愎骄盛,刻薄寡恩,轻视贤才,致使人和渐失,霸业逐废。

    吴起、犀首乃魏之良将,屡建奇勋,却受魏主猜忌,一个南逃入楚,一个西奔入秦;公孙座临死举荐商鞅,而惠王不以为然;孙膑向魏王献兵书反遭刖刑;范雎出使齐国有功不赏,遭陷害下狱受刑,差一点惨死狱中。

    信陵君乃魏安厘王之弟,是战国末期优秀的贵族军事家,素有威望德才,曾率魏楚联军解邯郸之围两败秦军,反受魏王疑忌,数次被罢兵权忧愤而死。

第563章 魏国兴衰史() 
魏国开国于中原腹地,四面强敌环司。其势犹如围棋里的“草肚皮”,围棋对弈中,非棋力过人者岂敢在腹心开局焉?立足中原而争霸天下者,非仗人谋,得人和不可。

    五百年后,立足于中原腹地而统一北方的曹操,曾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此语可谓道出真谛。魏中原上国,人杰地灵,人才济济,可为人才大国也。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信陵、尉缭皆魏之贤才,魏轻视之,猜忌之,排斥之,迫害之,致使贤才奔他国而建功立业,骨肉受猜忌后含恨而亡。

    魏之所作所为足令天下有识之士寒心矣!“得士则强,失士则亡。”这句话与魏国盛衰兴亡相始终。

    其二,魏强盛时,蚕食天下,兼并中原但主要战略方向不明,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甚至于越境灭国,盲目扩张毫无方略可言。魏在最强时的疆域态势在其他诸侯国中也算绝无仅有的,可谓怪异。

    为何如此说?盖因魏国之形势可比为哑铃型或扁担型,一根扁担挑两头,两头重中间轻。魏国西部是晋西南的河西之地,东部则是以大梁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区则是以邺为首的河内之地;另外还有隔着赵国的飞地中山。

    而东部的中原地区与西部的河西地区,受韩国所阻,仅凭上党的崎岖狭窄的战略走廊相连,且迁都大梁后,东重西轻之势以成,一旦河西有警,魏国从中原地区调兵经上党山地驰援河西,道路崎岖,既远且慢,难以应急。

    尤其是秦强大以后,对河西之地志在必得,以河西之军难抗秦倾国之师,且中原为魏之根本又是四战之地,魏之精兵多被他国牵制,难以赴援,即使魏军千里赴援,秦军占地利之近,以逸待劳,魏军远来未必能占上风。

    此反客为主之道也。后魏惠王割河西七百里之地于秦,并非其智力不济,乃鞭长莫及耳。

    再看孤悬于魏国本土之外的魏之中山地区,原为中山国,前406年为魏大将乐羊所灭,魏在此地设将驻兵以守御。此地南联赵境,北接燕国,孤悬于外,与魏联系必越赵境,陆路交通受制于人,一旦有变,难以控制。

    (按:后中山趁魏国马陵之败,无暇北顾之际杀魏守将复国)可见魏国是举国三分,没有一块完整的国土,东西南北不得兼顾,正所谓张仪所言的四分五裂之道也!

    魏国地理大势之所以造成如此不利局面,主要是因为魏初盲目扩张,素无方略,贪利受地所造成的。魏国强大之时,正是六国不强之际,魏可谓是得其时也。

    魏国在夺取了秦河西之地后,对秦国已构成侧翼包围与高屋建瓯之势,如能趁秦国内部政理不修,国穷民弱之际,安抚各国,审时度势、鼓行向西,一举灭秦不是没有可能,即使不能灭秦,也可尽夺秦之泾渭平原,独霸秦川,之后魏对韩可造成四面合围之优势,韩国四面受敌,虽有三川之险,然其境不过千里岂能长久。

    韩与魏同赵与魏不同,赵与魏互为声援,唇齿相依。韩国对魏国而言则是将魏国一分为二,阻其东西相顾的腹心之祸。

    魏和韩势难长久,从长远来看,韩不灭则魏不强,其势然也。

    魏国如能削秦灭韩,使其国土东西相连成为一体。拥山河之险,控天下之枢,尽地利之饶、东向以争诸侯,既无西顾之忧,又可避免两线作战,魏国霸业可成。魏国计不出此,是为丧天时也。

    其三,三晋势分后,魏国轻外交伐谋,又地处中原骄横于世,树敌过多。魏自持强大,攻赵、伐韩、防秦、迫齐、逼楚。

    魏虽称雄一时,但无地利之险可为屏障,且四面受敌,一直未能摆脱内线作战的不利态势,魏国为维护霸主地位,两个拳头欲击天下之人,魏是四战之地、四战之国,岂能长久。

    尤其是齐秦两国相继崛起,对魏国已构成东西夹击之时,魏不合与齐,齐攻其东,魏不合与秦,秦攻其西。以魏国一国之力而与二强争衡,魏军穷于奔命,故此失彼,并力于西则东虚,并力与东则西虚,几个回合下来,魏国就招架不住,一败涂地了。

    这一点,倒有点同二战中的德国有些相似。

    一个国家统治集团的野心往往同这个国家的实力增长成正比。

    有吞并天下的实力才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战国初年魏国虽说强大,但似乎还不具备整合天下的实力。

    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无论向那一方向扩张,都将面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