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4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阖闾见子胥,敢问船运之备何如?对曰: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令船军之教比陵军陆军之法,乃可用之。

    大翼者当陵军之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定骑也。”

    吴国战船大翼长12丈,宽1丈6尺,“容战士二十六人,棹卒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夫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中翼长9丈6尺,宽1丈3尺;小翼长9丈,宽1丈2尺。

    据考证,晚周到战国时的尺度,每尺约相当于O。23米,折合成今日的米制,大翼长27。6米,宽3。68米;中翼长22。08米,宽2。99米;小翼长20。7米,宽2。76米。

    其长宽比分别为7。5、7。39和7。56。这三翼战船船体修长,若顺水而下,再用50名桨手奋力操桨,则船行如飞。水战推进了战船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春秋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

    春秋时期,昊、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航运业成为当地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支柱,推动着造船业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很快发展起来,各诸侯国为确保航运畅通和防御邻国来自水路的袭击,都十分重视扩建水上武装力量。

    因此,在造船技术的线型设计上,开始注意建造水上防御和攻击的战船。

    于是根据水军战勤需要,出现了戈船,突冒,楼船,大翼,中翼,小翼等各种战船类型。同时在造船数量上较前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公元前468年,越国自会稽迁都山东琅邪,出戈船300艘航海北上,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从巴蜀发船万艘,载米六百万斗,顺江而下攻击楚国。

    这一数字既作大幅度的低估,也足见当时造船能力之盛。早于春秋,迟至战国,初期的三、四层型制的楼船已经形成。

    宋王偃又问道:“逍遥子,既然宝船已经营造完毕,不知何时可以出海?”

    看样子,宋王偃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让他们出海航行,到蓬莱、瀛洲和扶桑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岛上寻找不死药。

    逍遥子当即道:“大王,一切已经准备妥当。此番东渡三仙岛,有方士一百二十七人,战士五百人,杂役大约一千二百人。”

    “善。不知道是何人带队出海?”

    “臣的弟子樊举可以。不过带队之人,还请大王自择之。”

    “不必了。便让樊举自己带队出海吧。”

第561章 东渡() 
对于东渡三仙岛之事,宋王偃显得格外地重视,在五艘宝船出船舶司的时候,宋王偃亲自驾临,目送五艘宝船以及船上的一干人员离去。

    此番,东渡的船队将在方士樊举的带领之下,出朝歌,经淇水转入黄河,而后船队由黄河东出,进入东海,在琅琊台举行过盛大的航行仪式之后,随即东渡三仙岛。

    这将是华夏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航海盛事!对于宋国,对于华夏而言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世人只知道宋王偃派船队出海,是为了到三仙岛求取仙药,为此没少有人抨击宋王偃,说他滥用民力,为了一己之私让这么多的人为他出海航行,九死一生。

    但是宋王偃都不在乎这些言论。

    难道宋王偃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什么三仙岛求取仙药吗?

    或许真有这种心理,不过都是次要的。宋王偃毕竟是从后世重生来的,他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也曾派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和百工东渡三仙岛,即后来的倭国。

    但是一无所得,甚至于徐福找不到什么仙药,又害怕秦始皇的责罚,故而不敢回国。还有一种可能性,便是徐福早已打算好,东渡扶桑之后,便一去不复还!

    这也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徐福东渡的时候,非要带上五百童男童女和百工了。带上五百童男童女,说是进献给岛上的神仙,这还说得过去,但是带上百工做甚?

    难道神仙还要靠这些工匠给他建造宫殿吗?

    此番东渡,拉开了华夏人航海的帷幕。

    宋王偃相信,不论此行船队是否能如愿以偿地找到仙药,但是一定能登陆蓬莱、瀛洲和扶桑三仙岛,而后就跟发现新大陆一般,届时宋王偃就会将一些囚徒流放到那里去,将那里,并入华夏的疆域之中!

    这才是宋王偃的根本目的!

    至于后世的倭国,对不起,应该是没有出现的可能性了。

    每个人都有着冒险精神,尤其是在这个人人尚武的时代,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宋王偃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对于这一点,他无疑是最孤独的。

    譬如他此番派人东渡,又譬如上一回派出八千锐士征辟西域诸胡一般,其意义都是为了开阔华夏人的视野。

    将来,无论是哪一国一统天下,相信有了一张完善的地图,有了先辈的诸多事迹,在这种冒险精神的鼓舞之下,他们必定会继承先辈的意志,向四方扩张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倭国还处于绳文时代末期,大概还有十年,将进入弥生时代。

    绳文时代,日本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金属器尚未出现。人们驯养狗以捕获鹿和野猪,同时发明了弓箭,增加了猎物捕获量。除捕鱼外,人们也采集七叶树籽、橡实、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

    人们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从而有空闲时间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又因为开始食用熟食而扩大了食物范围。这样,人类可以长期定居一地,建造竖穴住居。

    竖穴住居以广场为中心,几家聚居一起,周围因丢弃贝壳和食物碎屑,形成贝冢。但这类食物不能被长期保存,而且也很难把剩余产品积累于某个人手中,当时尚处于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因此未发现反映特定人们的财富与权力的遗址和遗物。

    在当时生产力很低的条件下,自然生产的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集团内部制定严格的规约以保护自然,同时盛行巫术,出现石棒、土偶,并有拔齿等习惯。人们还祈求自然丰盈。

    到这一时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现企图突破狩猎、捕捞和采集经济的趋势。

    总而言之,现在的倭国,还是一个地广人稀,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

    在华夏进入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时候,东方的倭国,还处于绳文时代,连奴隶制国家都没有出现,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原始社会!

    是什么原因促使倭国直接越过奴隶制,进入封建时代的呢?宋王偃想了想,觉得还是后来的方士徐福的缘故。

    这个大忽悠不可谓不厉害,就连英明神武,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被他骗得团团转。所以说,徐福到了倭国的地盘上后,忽悠了随行的军士和一干童男童女都不足为奇。

    事实证明,后来徐福成为了倭国的第一代天皇,即神武天皇。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华夏还是倭国的爸爸。

    现在宋王偃派遣这么一支船队过去,想要征服后世的倭国,根本不成问题!

    “大王!”

    “何事?”

    “张仪与魏章已经进入朝歌的地界,距离朝歌城不足十里。”

    闻言,宋王偃颔首道:“好!备驾!寡人要出城三里相迎二位大才!”

    宋王偃之求贤若渴,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管是当年弱小的宋国,还是现如今强盛而不可一世的霸宋,宋王偃都一如既往地厚待贤能,这个没什么好诟病的。

    很快,宋王偃便乘车赶到三里之外的大桥那里。

    看见属于宋王室的天命玄鸟的旌旗,在马车上的张仪与魏章对视了一眼,都下了马车,匆匆走到宋王偃的面前行了一礼。

    “见过宋王!”

    “哈哈!寡人可是仰慕二位贤才久矣!”宋王偃的兴致勃勃,直接上去双手扶了张仪、魏章二人一把,声情并茂地道,“张子、魏子,汝二人怎么到现在才至朝歌?寡人盼望你二人入宋,期盼多时呀!”

    “宋王盛情,在下感激不尽。”

    宋王偃又颔首道:“张子,多日不见,汝一向可好?”

    “多谢宋王的挂念,张仪还好。只是这一路走来,鞍马劳顿,风餐露宿的,着实有些难以适应。”

    闻言,宋王偃不由得蹙眉道:“沿途的郡县没人接应你们吗?”

    魏章和张仪相视一笑,说道:“非也。宋王,这是吾等自己行事的!若是被沿途的官吏奉为上宾,又如何体察民情,一观宋国之乡土气息,大国气概呢?”

    “应当的,应当的。”

    宋王偃又道:“张子、魏子,寡人已经在宫中设宴,要为你们接风洗尘。”

    “多谢宋王!”

第562章 志在天下() 
宋王偃爱才之名人尽皆知,这不,张仪与魏章一道入宋,便被宋王偃奉为上宾,专门在沙丘宫设宴,又召群臣款待。

    席间歌舞升平,推杯换盏,真是好不痛快。

    苏秦笑容满面地道:“哈哈!大王,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张子、魏子入宋,是千里马也,而大王你用之,是为伯乐也!秦王、魏王有千里马不识之,当真是有眼无珠耳!”

    有了苏秦的铺垫,宋王偃才能更好地说服张仪与魏章仕宋。

    宋国并不缺少人才,各方面的人才那是应有尽有,但是宋王偃依旧认为,人才这种东西,就跟金银财宝一般,那是多多益善的。

    故而宋王偃大老远地将张仪和魏章二人从大梁忽悠过来,可不仅仅是让人家来游玩,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拉拢他们仕宋的。

    宋王偃随即举起了手中的酒爵道:“张子、魏子,寡人不才,便先干为敬!”

    宋王偃一饮而尽,而魏章和张仪都不敢怠慢,随即端起了酒爵,都一口气喝下去了。

    “秦王粗鄙,魏王昏庸,皆没有识人之明也。似张子,巧言令色,一张嘴抵得上十万大军,可使山河变色,诸侯惊惧!似魏子,武功盖世,百战不殆,自领兵以来罕有败绩,汉中一战,若无魏子统兵击楚,恐秦国的汉中已失,丹阳之战秦国早已败北!”

    宋王偃赞不绝口地道:“汝二人皆是当世之能臣,天下之贤才,又对秦国有着泼天之功,没成想今日竟然遭到如此的冷遇!真是可悲可叹也!”

    在原来的历史上,张仪欺楚后,楚怀王大怒,派屈丐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带兵十万由天柱山西北攻打秦国的蓝田。

    秦惠文王任命魏章为主将、甘茂为副将迎战楚军,齐湣王也派匡章率军助战,秦、齐大败楚军于丹阳。

    屈丐聚集残兵再战,被甘茂斩杀。此战楚军被斩首八万,逢侯丑等七十余名楚国将领战死。秦武王继位后设置丞相一职,任命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魏章因没有得到相位,一怒之下投奔魏国。

    而现在,张仪与魏章是被秦王荡一同驱逐出境的。

    看着宋王偃唏嘘不已的模样,魏章有些羞愧难当,说道:“宋王,我二人非是恃才傲物之人,只不过秦王一向与我不和,秦惠文王在世时,虽然重重的封赏于我,但是恩主不在,魏章一时之间无法适从啊。”

    宋王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