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绕是如此,宋王偃还是不由得摆了摆手,笑着道:“邹爱卿谬赞了!平身!”

    “哈哈哈哈!寡人怎敢言自己的功绩连三皇五帝都不及也?每一种发明,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道理,和必然的需求!寡人只不过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让这些东西应运而生罢了!”

    看着宋王偃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哪像是在谦虚?分明是在洋洋自得!

    群臣不由得为之汗颜,不过都跪下来山呼“大王英明”。

第442章 名言警句() 
宋王偃的确不敢说自己的功绩盖过了三皇五帝。

    尧舜禹且不说,因为宋王偃在内心已经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盖过了他们,至于除了炎帝和黄帝之外的三皇五帝,宋王偃扪心自问,自己跟他们一比,还是略胜一筹的!

    华夏人常常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帝是他们民族的始祖。

    在历史上,炎、黄二帝的记载实在太多,有人认为他们是远古时期的帝王,有人认为他们是两个部落,也有人把他们当作神来看待。

    那么到底是人还是神?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习惯上人们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而炎、黄是列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二位。《国语·晋语》,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为氏族名还是父名,则众说不一。

    炎帝的事迹,书中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一般把炎帝与神农氏说成是一个人。

    过去将炎帝和黄帝,说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汉以后的皇帝那样远古时期的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国语》的说法有所不同,说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

    《史记集解》说黄帝号有熊氏,可能是以熊为图腾而得名。

    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

    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为什么称他为“黄”帝?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皋,其佐句芒,执规则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也就是说,黄帝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

    关于炎帝,人们认为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

    汉高诱注《淮南子》,说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号神农,南方火德之帝。或说炎帝是生活在姜子一带的部落首领。

    《世本·帝系篇》把炎帝和神农氏连到了一起,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一种传说认为最初炎帝做了华夏族的帝王,黄帝只是炎帝属下的诸侯。

    炎帝的事迹,古书中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一般常常把炎帝与神农氏说成是一个人,如《帝王世纪》即说“炎帝神农氏”,因此,像教民食五谷、创制耒耜等农业发明的功绩,也就自然归于炎帝身上了。

    据说炎帝一族传了八代,共五百三十年,“无制令而民从”,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传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时期,“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可是榆罔却不能阻止,而且后来榆罔也开始不断“侵凌诸侯”,于是,诸侯纷纷脱离榆罔,归顺于黄帝。

    黄帝修明政治,整顿兵力,鼓励生产,安抚百姓。

    经过一番准备,率领诸侯在阪泉相传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山西运城与炎帝榆罔交战,经过三次大战,终于打败了榆罔,黄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

    也有人说黄帝与炎帝本是兄弟,所以双方的部落联盟很快融合为一,后世称炎黄子孙即来源于此。

    之后,黄帝又经过一系列南征北讨,制服了不顺从的诸侯,天下复归于太平。

    黄帝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传说黄帝还创造发明了舟楫、杵臼、弓箭、房屋、门、棺椁、文字,为华夏文明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有关黄帝神话传说的主要部分,莫过于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了。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黄帝“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图腾的部落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战争的规模显而易见。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则异常惨烈,“血流漂杵”。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术,即刻大雾弥漫,人马相对而人影莫辨。黄帝便令风后制造出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将蚩尤打败。

    随后,蚩尤又请来了风伯、雨师,一时间,风雨大作,急风暴雨把黄帝的人马搅得人仰马翻。黄帝又请来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挥大军以雷霆闪电之势,冲乱了蚩尤部下的阵形,乘胜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杀掉,将其头颅埋在涿鹿。

    炎帝、黄帝作为功绩卓著的贤明帝王,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炎帝、黄帝死后,黄帝的一些后代子孙如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等,又先后做了帝王,他们不忘炎帝、黄帝对于华夏文明的开创之功,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率领臣民依时节祭祀、供奉。

    这样,炎帝和黄帝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了。

    后来,由华夏族发展而成的汉族、中华民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一直尊奉炎帝、黄帝为始祖,于是也就自称为“炎黄子孙”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一日宋王偃在外面微服私访,听见了书院里的这阵阵的读书声,不由得站在那里发怔。

    不错不错,就是这个味道!小小年纪读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干嘛?

    “邹衍,各地的书院都修建完毕了吗?”

    邹衍闻言,垂手道:“回大王,还有一些诸如吴郡、会稽郡的偏远地方还在修建当中,不过国家已经暂时征用了原来的私塾,想必是不会耽误学子们的上课的时间的。”

    “嗯。”宋王偃微微颔首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尤其是学子们的时间更为可贵!若是他们少壮不努力,岂不老大徒伤悲乎?”

    听到这话,邹衍不由得敬若神明地跪下来说道:“大王!您真的是出口成章啊!臣暂且记下了!”

    随后邹衍又忙不迭地向不远处的私塾先生借了狼毫和纸张,开始记录下宋王偃刚刚所说的经典的句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王,依臣看,这完全可以张贴在每个书院的过道上,和每个班级的教室里,作为名言警句使学子们日夜聆听大王的教诲,不时地对您歌功颂德!”

    “……”

    溜须拍马到这种地步,亦是奇葩。不过这样高调的做事,宋王偃表示:寡人喜欢!

    “善!”

第443章 彩头() 
“好,下课!”

    这一日,微寒,子干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课本和教案,然后站起来跟讲台下面的一群少年郎说道。

    “老师再见!”

    子干微微颔首,随即离去。

    子干现在除了是宋国的廷尉,掌刑狱之权,还当了书院的差,他的学生都是权贵子弟。

    如宋王偃还未成年的儿子,子楚、子微、子然等人,如骠骑将军干骜之子干恬、干虎,如相国黄庸之子黄权,如大都督匡章之子匡梁,这些人无不是权贵子弟,还都是极为显赫的那一种。

    故而他们的老师都是子干、万章这样的名师大儒。

    “子楚公子,今天我们去那里行侠仗义呀?”干恬见到子干离去,便急不可耐地凑上去对子楚询问道。

    子楚跟一个小大人一般,老气横秋地摆了摆手道:“今天就不行侠仗义了!咱们朝歌城实在是治安太好了,咱们管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一点意思都没有。”

    “那要去哪儿玩吗?”

    子楚闻言,想了一下,随即说道:“不如我们去下棋吧?”

    “啊,下棋?”

    干恬愣了一下,然后苦着脸说道:“公子,这下棋有谁能下得过你的?我们可不想自讨苦吃啊!”

    “切!”子楚不屑地道,“谁要跟你们这些臭棋篓子下棋了?我们去棋馆,那里自然会有棋艺精湛的棋手跟本公子下的!你们就看着吧!哼,跟你们这些臭棋篓子,毛都还没长齐的家伙下棋真没意思!”

    “我父王说过,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能坐井观天,所以要下棋,必须要找厉害的人去讨教讨教!”

    听到这话,干恬与在场的匡梁、黄权和干虎都面面相觑,随即一阵迟疑。

    干恬道:“公子,我知道城西有一家如意棋馆,生意异常火爆,人流极多,不如我们就去那里下棋吧。”

    “好!咱们走!”

    现在是西元前315年,子楚生于宋王偃二年,即西元前327年,故而子楚今年是十三岁,十三岁的年纪在这个战国时代已经不算小的,在这个岁数的时候,子昂、子启和子契都差不多上战场厮杀了。

    不过子楚不一样,子楚天生聪慧,自小就有“神童”之称,他虽然长得跟宋王偃很相似,手上也有两把子气力,看上去很壮实,但是子楚却不喜欢打打杀杀的!

    子楚自小就被自己的母亲贞姬所宠溺,可谓是顺风顺水,就连身边的人都讨好他,巴结他。

    譬如干恬、匡梁这些权贵子弟也不例外!

    虽然干恬和匡梁等人的年纪比他大一点,但是身份不够他尊贵,再加上子楚向来是唯我独尊的性格,骄纵得很,故而这些书院里的权贵子弟无不对他唯命是从的。

    这么小就懂得拉帮结派,成何体统?

    不过宋王偃已经不想多管子楚了,以前子楚还小的时候倒是倍受宋王偃的宠爱,但是近些年来不知道为什么,宋王偃渐渐疏远了子楚。

    这一切使得子楚的性格大变,变得愈发地骄纵、狠辣,这些作为父王的宋王偃都无从得知。

    俗话说得好,站的越高,摔得越疼。曾经子楚有多么受到宋王偃的宠爱,现在被冷落了,心就有多冷!

    子楚恨宋王偃,恨母亲贞姬,更恨自己的太子哥哥子恒!若不是宋王偃这些年来更在乎培养子恒,也不会使宋王偃冷落自己的!

    子楚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绕是如此,子楚还是有一些头脑的和豪气的。

    子楚平日里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带着干恬、匡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