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勾践复国时,毕竟年纪已经很大,积劳成疾没多久就去世了。勾践生于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73年迫使吴王夫差自杀,公元465年勾践去世。也就是说他灭了吴国,七八年后勾践就死了。

    他死后儿子鹿郢即位,鹿郢刚刚接手之时依旧是霸主,但鹿郢只做了六年国君就去世。然后是儿子不寿即位,不寿做了七年国君被太子朱勾杀死。

    在不寿做国王期间,越国的影响力和国力开始衰退,已经变得默默无闻了,并没有什么表现。

    朱勾即位后,在他的治理下,越国的国力开始恢复,尤其是武力方面,成为勾践后最显赫的君王。

    这时期,越国与齐晋楚并称四强,朱勾派兵吞并了滕国和郯国,在东南一方,成为一方列强。

    可以说,这时候越国还是有一席之地,多极化的战国,自己还能成为一级。

    朱勾死后,王翳即位,可能是头脑有些代昏,出兵攻打刚刚由田家代姜称王的齐国。

    在此之前,他已经灭掉了齐国的附属国缯国。面对齐国强大,加上吴国贵族的复仇,越国被迫放弃首都琅琊。从此,越国彻底失去了一方地位。

    之后就真的是默默无闻了,其它国家连提都懒得提越国的名字。

    越王无疆心里还是有些顾虑地道:“可是旧吴地乃是膏腴之地,盛产水稻,没有旧吴地的支持,我们越国何以生养?无法生养,这国力又当如何恢复?”

    无疆还是有着不错的眼光的,他知道旧吴地对于越国的重要性,就像后来的巴蜀之地和关中平原的肥沃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一样。

    旧吴地堪称是越国的粮仓!

    旧吴地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开化了,耕地极多,后来吴王阖闾得到齐人孙武和楚人伍子胥的辅佐,又得到晋国的帮助,才能依靠一个不是很大的吴国,以精兵三万伐楚,最后五战五胜,捣破楚国郢都,差点让楚国亡国了!

    要不是伍子胥挖掘了楚平王的陵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拉出来鞭尸示众,再加上他纵容吴国将士在郢都和楚国各地烧杀抢掠的行为,激起民愤,使得各地的楚国黔首纷纷反抗,楚国可能就此灭亡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国有重臣,好像是一个叫做申包胥的大臣,在秦国禁宫之外,跪了整整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眼泪都流干了,最后感动了秦君,使他出动大军帮助楚国人驱逐吴军,收复失地。

    以前的越国,除了旧吴地还算富庶,盛产水稻之外,其余的地方真的是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啊,当年越王勾践能凭借这些地方励精图治,十年生养,十年教训也是不容易的。

    若不是吴国穷兵黩武,夫差的所作所为又丧失了民心的话,可能吴国不会灭亡。其实吴国的灭亡根本就是自己作死的。

    艾陵之战,吴国的国势达到鼎盛,吴国也在夫差的手里变成了国力最强的一个国家,连齐国、晋国都不敢与之争锋,最后要不是越军趁着吴国的主力北上会盟诸侯的时候,趁机长驱直入,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的话,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更让人感到无语的是,夫差也是够作死的,你特么太膨胀,太自负了,竟然只带着少数的战车大军回国,主力大军还在北方跟齐晋两国的军队对峙。

    所以,最后夫差被围困在姑苏山,被迫向越王勾践投降。勾践是一个卑鄙的人,他忍辱负重,自然容不得自己的敌人也忍辱负重,他不想养虎为患,于是处死了夫差。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啊,越国跟当年的西周一般,都是趁着对方的主力大军不在国内,而大举进攻的。都是捡漏来的,偏偏都得手了!

    听到这话,韩凭不由得作揖道:“大王,眼下形势比人强。我们需要宋国这么一位盟友,若无战事,我们越国也可以效仿先王勾践,励精图治,开垦荒地,与民生养!这天下本来就是没有多少耕地的,世人都说我们越国的疆土是蛮夷之地,不服王化之地,不适合居住之地,但是这又如何?蛮夷可以经过教化改变,不服王化也可以通过武力改变,不适合居住同样能够通过人力去改变!”

    “我们越人有着双手双脚,有着工具,我们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没有耕地,我们便去开垦,不适合居住,我们便去改造,虽然这样要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光阴,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臣请大王迁移南方各越人部落的黔首,聚拢各地,建立城邑,开垦荒地,制定礼法,约束臣民。如果大王肯给我十年的时间,我一定还给大王一个国势愈盛,强于昔日大越国的越国!”

    “好!”听到了韩凭这么慷慨激昂的话语,越王无疆也为之感动,拍着扶手高声道,“与宋国盟好的事情寡人应允了。即刻撤回在边境的重兵,只留下两万人驻守刊邑、吠子,严防宋军或者楚军南下!同时,派出使者去商丘跟宋君偃签订盟好的国书!不得有误!”

    “大王英明!”群臣山呼道。

    让无疆感到庆幸的是,他这一回没信错人。越国在韩凭的治理之下,开垦荒地,奖励生育,制定礼法,建立城邑,让更多的桀骜不驯的越人学习中原的礼法,继而征服他们。

    光是这几条政策,就让越国变得富强起来。但是无疆不知道的是,后来强大起来的越国反而便宜了已经成为了霸主国的宋国,当然,这是后话了。

第187章 旱灾() 
已经是秋末,但是天气格外的炎热,一轮火红的烈日高悬天穹。西元前325年的齐国南部,宋国的北部的淮北郡、睢阳郡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

    赤地千里,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

    在一片枯槁干涸的土地上,几个面色枯黄,身材瘦弱的黔首趴在地上,跟热极了的小狗一般伸着舌头在哈气,他们衣衫褴褛,衣不蔽体,就这样爬着在干涸的河床上。

    “我的!是……是我的!”一个找到了一滩混浊的水的汉子,伸出舌头在那里舔舐着,不料后来又有一个男人把他踹开了,然后争抢着过去捧起了那所剩无几的浑水,不管不顾地喝到了肚子里。

    被踹开的汉子起了杀心,他手臂哆嗦着,抢了地上的一块石头,然后向着那个男人的后脑勺砸了过去。

    “去死吧!”砰的一声,男人被砸的头破血流,但是还没有就这样死去,他愤怒的掐着汉子的脖颈,青筋直跳。

    “死啊,你给我死啊!”

    那个汉子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掐死了!

    这个时候,男人也没有得意多久,当他刚刚把水喝光的时候,还意犹未尽地舔了一个干净,但是他忽然感到后背一阵刺痛。

    “呃……”他的嗓子里发出了一声惨叫,缓缓的扭过头,看到的是一张恐怖的、狞笑着的干枯的脸。

    最后的胜利者还是那个手持铜器的男子,他把一柄似剑非剑的青铜器插入了男人的身子里,然后血流如注,他就跟野兽一般,割断了男人的咽喉,咬了上去,就跟禽兽一般吸着对方的鲜血……解渴!

    赤地千里,池塘都已经干涸了,小溪已经断流,河床也早已没了作为生命之源的水。

    野草枯黄,随风飘逝,枯木斑驳,摇摇欲坠。

    就在苏秦回到商丘不久,便看到了大批来自睢阳郡、淮北郡,乃至于齐国南部的受灾的黔首在商丘徘徊,接受宋国的救济。

    大朝会上。

    “淮北、睢阳两郡遭逢大旱,颗粒无收,赤地千里!受灾的黔首多达五十万,现在灾民都争相涌入我宋国腹地和陶郡、东郡、吴郡,各地的官吏叫苦不迭,粮食无以为继。每天都有人被饿死、热死,因为争抢水源和口粮死于非命!诸位,我们宋国现在真是多事之秋啊!”宋君偃悲痛万分地道。

    宋国今年真的是多灾多难,彭城等地发生地震,灾民不少,现在就连淮北郡、睢阳郡都出现了恐怖的旱灾,颗粒无收,河床都干涸了,渴死、热死和死于非命的黔首都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大旱灾里丧生的黔首就多达五万人!

    虽然说宋国有吴郡这个盛产水稻的大粮仓,去年又从公卿大夫的家里搜刮了不少米粟,仓禀里的粮秣堆积如山,但是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去!

    作为宋国的相国,又主管民生大事,黄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宋国真的是多灾多难,因为地震、大旱这样的自然灾害受灾的黔首就多达七十多万,差不多是整个宋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了!

    这是一个恐怖的比例。

    因此黄庸也是一脸沉痛地道:“君上,天灾无情,虽然睢阳、淮北两郡的旱灾的事情早有征兆,但是臣没有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臣有罪!”

    宋君偃摆了摆手道:“现在不是问罪的时候。若说有罪,寡人也有罪,朝堂诸公亦有罪,我等都是肉食者,不能远谋,何以治理国家?但是天灾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地把损失降低,不能让更多的受灾的黔首就这样死去!”

    “君上,为了挽救更多的黔首的生命,臣请你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仓禀里的米粟还有差不多一百万石,除去维持常备军的日常消耗,兵马所需的粮秣,应该能接济各地的灾民三个月,如此,可解燃眉之急!”黄庸说道。

    宋君偃闻言,皱着眉头道:“只能维持三个月?黄庸,你想想看,能否向各地的粮商征集米粟,花费多少财帛寡人都不在乎,只要能得到所需的口粮就可以了。”

    我的君上啊,这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即便是富可敌国的粮商,这个时候也拿不出这么多的口粮啊。

    黄庸苦笑着道:“在我宋国的粮商不少,但是一时半会也拿不出这么多的米粟供给灾民的。而且他们商贾的本性都是逐利的,碰上这种大灾荒的年月,恐怕各地的粮食会奇货可居,将粮食囤积起来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哄抬价物,他们里面很多人是宁愿米粟烂在仓库里,也不愿意拿出来买给国家赈灾的。毕竟这样获利不是很高。”

    子偃也想到了这一点,气得不行,不过他知道这个时候再怎么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都是没用的。

    赈灾的事情太重要了,乃是国本,让这么多受灾的黔首忍饥挨饿,最后死去,先不说会让他宋君偃失了国中臣民的心,也会让宋国的国力受挫,在日后的争霸战争当中无以为继的!

    睢阳郡、淮北郡的黎民百姓可都是老宋人,心向公室的。他们若是死光了,那么宋君偃仅凭剩下几个郡的人口,再加上其中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民心未附呢,这样他拿什么去跟列国一决高下?

    “哼!这些该死的商贾,一股子铜臭味,活该千刀万剐!”宋君偃冷哼了一声,随即他又不得不问道,“能收购多少口粮就收购多少口粮!寡人即刻草拟诏书,让我宋国境内都张贴告示,举国上下,不管谁的家中有余粮的,寡人统统收购了!而且出的钱币翻倍,有不满意的,可以跟当地的官吏商榷!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征集足够的口粮给予灾民!”

    “君上爱民之心,臣等不胜戚戚。”黄庸心里也很欣慰,旋即又想起了几个办法,不由得说道,“但这样一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灾民最根本的口粮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