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宋君偃任命黄庸为相国的时候,在鲁国的都城曲阜,一场叛乱正如期而至。

    “君上!君上!大事不妙了!”一个披甲宫卫穿过走道,疾呼着进入灯火通明的议事殿里,跪在鲁公姬仇的面前,说道,“季氏忽然举兵,现在已经将城门封锁了,一支大约五千人的军队正在季氏家主季孙光的带领下,向着禁宫这边而来!”

    “什么?!”姬仇被震撼住了。

    他是第一次碰上这种棘手的情况,一个不慎,他就要被放逐了。

    姬仇心急如焚地在议事殿里踱着步,心里的焦虑都写到脸上去了。在他的身边的,是他们鲁国的世子姬旅,还有相邦韩魄,博士公仪休、子柳、子思等大臣。

    韩魄皱着眉头说道:“三桓果然抢先一步动手了。”

    韩魄是宋人,才干出众,是宋君偃上位之后提拔的第一批臣子中的一个。至于韩魄为什么会出任鲁国的相邦,位及人臣,想必不用多说了吧?

    没错,根据睢阳之会的盟约,宋、鲁、滕、卫、薛五国之间形同一体,互惠互利,休戚与共,五国之间可以交换臣子。

    宋国的话对于其余四国的臣子是来者不拒,有能者居之,至于没什么才干的也会供起来养着。而宋国派出去的大臣和将领,多半都身居高位,譬如韩魄,鲁公姬仇为了讨好宋君偃,又见到韩魄的确是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于是委任他做了鲁国的相邦。

    当然了,鲁国之前并不比宋国逊色多少,所以也不必太讨好宋国。只不过现在鲁国的权柄都在三桓那里,姬仇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所以他想要得到宋国的支持,铲除毒瘤一般把持了鲁国的朝政两百多年的季孙、叔孙和孟孙三桓。

    于是姬仇便接受了韩魄的谏言,巧立名目,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三桓的军队里,试图收回国君的兵权。可是三桓怎么会让姬仇得逞呢?

    没有了祖上传承下来的兵权,鲁国三桓不过是待宰的羔羊,是一点反抗的气力都没有了。

    当然了,鲁公姬仇也不傻,知道欲速则不达,所以他联合了叔孙和孟孙这两家,打算扳倒势力最为强大的季孙氏,看来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岔子了。

    季孙光已经察觉到了什么,所以想要先下手为强。

    “相邦啊,为今之计,我们当如何是好?”姬仇没了主意,于是向着相邦韩魄垂询道。

    “君上莫慌。”韩魄倒是显得很镇定,暗自思衬了一下,说道,“季氏已经叛乱了,如昭公之时一般。三桓当中的孟孙和叔孙并没有附逆,但是按兵不动,显然是想袖手旁观,我们已经不能寄希望于孟孙氏与叔孙氏出兵援救了!”

    “相邦的意思是行猎(出逃)别的国家?”

    “是的。”韩魄郑重其事地点头道,“季氏势大,宫中卫士效忠于君上的不过三四千人,就算再加上臣等公卿大夫带来的私兵,兵力也不过六千,实在是不能抵抗季氏军队的攻击。”

    “君上,宋君偃乃是方伯,名义上宋国还是我们鲁国的盟国,我们可以出奔到商丘,请求宋君主持公道。宋君仁义,而宋国的军队都是久经战阵,骁勇善战的锐士,三桓的军队不能比之,若是君上能得到宋国的鼎力支持,则必然能破而后立,将三桓的权柄收归于公室!”

    “可是……”鲁公姬仇还是有些疑虑的。

    以敢谏、正直而闻名鲁国的博士公仪休听到韩魄的谏言,不由得出声道:“君上,相邦大人说的没错。三桓瓜分了我们鲁国的兵权,而季氏有其二,现在叔孙氏和孟孙氏已经了无音信,显然是想袖手旁观,不再支持公室了。季氏作乱,依靠着忠于公室的军队,和各大公卿家里的私兵不过数千人,力单势孤,已经不能抵抗季氏的进攻了。”

    “不过季氏此番叛乱,乃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想要将臣和相邦大人驱逐出鲁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现在的情况一如昭公之时的季氏之乱,政令多自季氏而出,黔首只知我鲁国有三桓而不知道有国君,而今三桓势大,我公室不能比之,所以臣附议相邦大人行猎他国的谏言。”

    鲁昭公时候的内乱是鲁国公室永远的痛。

    大约在西元前517年的时候,鲁国爆发了内乱,而起因则是很荒谬,三桓之中的季平子和郈昭伯斗鸡,一个给鸡套上护甲,一个给鸡套上了金属爪子,这样一来,大肯定闹了一个不欢而散啊。

    后来季氏又得罪了臧昭伯,于是叔孙氏、孟孙氏向鲁昭公告难。

    那个时候公室还是有着一定的力量的,除了宫中的宿卫之外,鲁公还可以召集一些忠于公室的卿大夫的私兵,于是大家一起讨伐季氏。

    好嘛,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天赐良机!

    季氏可是鲁国三桓当中最强大的,掌握了鲁国三分之二的兵力,权柄很大。本来鲁昭公可以趁此机会一举驱逐季氏,夺回权柄的,没想到鲁昭公够“仁义”的,季平子想要回到自己的封地,不允许,请求他囚禁自己,不允许,请求带着五辆战车逃亡,还是不允许。

    最后还是叔孙氏和孟孙氏反应过来,击败了忠于国君的军队,三家共同讨伐鲁昭公,鲁昭公于是出逃了。

    好吧,鲁昭公还是值得一笑,泯然众人的。

    鲁昭公先后出逃到齐国、晋国,都被供养起来了,逃亡了十几年,本来是有机会回国的,可是屡屡丧失良机,最后只能客死他乡了。

    鲁昭公在位时期,曾先后四次前往晋国欲朝拜晋君,多遭晋国谢绝,无功而返。后又推说有病而不参加楚国主持的诸侯会盟。

    楚灵王造章华台,鲁昭公前往祝贺,楚灵王赐他宝器,过后反悔又将宝器骗回。

    嗯,看样子春秋时代的国君不是一般的浪,在现代人看来是很逗逼的人,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是显得十分的不平凡,至少鲁昭公的流亡之路就很有意思。

    跟历史上的宋襄公差不多,鲁昭公也成了一个昏庸的君主的典范。

    “要行猎于哪国?”姬仇有些害怕了。

    昭公的事情历历在目,他可不像成为昭公那样的国君,到死都不能回国,客死他乡,不得不说是极大的悲哀。

    韩魄想要让鲁公姬仇出奔到宋国,但是他不好直言不讳,毕竟做臣子的,是给君上出谋划策的,而不是替君上做裁决的,拿主意的事情还是君上自己来,而他只能通过一些语言影响姬仇而已。

    “君上,眼下我们能行猎的国家,有楚国、宋国和齐国。楚齐宋三国都强于三桓,可为臂助!”韩魄侃侃而谈地道,“先说楚国,楚国与我鲁国比邻,楚人却并不友善,自君上上位以来,三番五次地派兵在边境骚扰,寻衅滋事,有伐我鲁国之心!”

    “而且楚国声威日盛,侵略性太强,胃口太大,若是请求楚王出兵护送君上与我等归国,平定三桓之乱,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割让多少城邑土地。况且楚国的朝堂上,谗臣尚多,自令尹昭阳以下,贪婪昏庸的人不胜枚举,难保季氏不会效仿昭公之时贿赂晋国六卿的事情,收买楚国的大臣,诽谤于君上。”

    “若是想得到楚国的支持,以楚王的胃口必然不满足仁义之名,和几座城邑百余里的疆土!众所周知,楚国实在是贪婪,贪得无厌,故成其方圆纵横数千里的广袤疆域,而且季氏如果贿赂了昭阳或者别的楚国大臣,则君上就会有了昭公的危险,只怕终生不得归国。”

第174章 争议() 
鲁公姬仇担心的正是这一点,他可以出逃到别的国家,请求其君主主持公道,助他铲除奸佞,匡扶公室。

    但是鲁昭公的事情实在是太让人害怕了,先是出奔到齐国,得不到齐景公的支持,又奔走到晋国,辗转几次,最后病死在了乾侯,客死他乡,死的时候都不能落叶归根,真是凄惨!

    现在姬仇若是出奔到楚国的话,楚人一定会以礼相待的,但是楚国有多大的胃口可想而知了。楚国的侵略性太强了,一直以来都觊觎鲁国南部的膏腴之地,想要让楚国出兵捍卫鲁国公室,平定三桓之乱,只怕难上加难。

    且不说鲁国为此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了,楚王熊槐会不会出兵帮助姬仇还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大家都心知肚明,楚国的谗臣太多了,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家伙,若是三桓不惜下血本都要收买楚国的公卿大夫们的话,那么姬仇多半是要跟鲁昭公一个下场了。

    就是楚王会赐给姬仇一个居住的城邑,然后让他客死他乡,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

    “若是去齐国呢?”姬仇心里没底,于是又问了入齐的事情。

    “齐国?”韩魄已经有了腹稿,于是说道,“齐国不同于楚国,不过齐国自三败于宋国之手,便开始致力于发展国力,韬光养晦,与民生息。君上忘了昭公之事乎?且不说齐国会不会出兵护送君上归国,铲除三桓,单凭齐相邹忌的为人就让人很不放心。”

    “邹忌这个人,擅于谏言,往往能提出好的治国方略,但是他有一个不好的缺点,就是贪!邹忌收受贿赂的事情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苛刻如齐王,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君上你试想一下,如果邹忌接受了季氏的重金贿赂,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闻言,姬仇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看样子寡人只能行猎于宋国了。就是不知道宋君会不会秉承大义,履行在睢阳会盟上的协议,出兵帮助寡人讨伐三桓,将权柄收归于公室。”

    姬仇有这种顾虑是没错的,毕竟这已经不是春秋战国之前的上古时代了。春秋无义仗,即便是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纷纷会盟诸侯,成为一方霸主,为周天子牧守一方。

    类似宋襄公这种堪称仁义的霸主已经灭绝了。

    成为方伯,成为一方的霸主,除了有足够强大的国力之外,自身的威望还是不容忽视的。

    宋襄公就是靠着威望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个霸主的。

    他趁着齐国内乱,联合淮泗地区的几个诸侯国,扶持了一个齐国的公子登上君位,由此得到齐国的投桃报李,宋襄公尝到了做这种“仁义之事”的甜头,于是不可自拔地插手别的国家的内政。

    你这个国君是篡位的,没有先君遗命,是不合法的。或者是,你这个国君行残暴之事,于是举兵讨伐。

    在长江以北的国家,如齐国、晋国和宋国,他们在称霸之后,都免不了要讨伐致力于侵占淮泗国家,连连灭国的楚国。

    方伯的使命就在这里,因为楚国桀骜不驯,不服王化,屡屡灭人国家,所以这些自诩正义的春秋霸主们便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连连伐楚。当然了,最后都是无功而返的。

    宋襄公时候的宋国也是春秋五霸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自身国力作为支撑,却会盟诸侯,称霸于天下的国家。

    春秋五霸,有人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也有人认为春秋五霸,乃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其实秦穆公只是大霸西戎,因为秦国东出的道路被晋国阻挡了,无法东出,只能是向西辟地千里,称霸于戎狄。

    而宋襄公,是自身的国力不足,所以屡屡会盟诸侯,会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