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桀宋-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宋君偃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国的势力渗透进了中原,已经与魏国、赵国的腹地接壤了,而且这些新得的城邑距离赵魏两国的的都城并不远,他们都可以趁机大举进攻朝歌、邺城等地。

    考虑到这一点,李敖认为想要彻底地占有魏国北地,就必须要往这个地方驻扎五万以上的常备军。

    因为赵国和魏国都是动辄十几万兵马的大国,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的话,只怕很容易就被魏国收复了失地,或者是被赵国大举进攻,夺取了这个刚刚到手的疆土。

    对此,宋君偃沉吟了半晌,说出了一个已经在他的心里酝酿了很久的想法。

    “寡人想,我们宋国是不是可以迁都朝歌,恢复商朝故都?“

    闻言,李敖和苏贺都被宋君偃这个大胆而危险的想法给震撼了。两位重臣显然是不愿意宋国迁都朝歌的,所以都一脸的激动之色。

    李敖反对地道:“不可,万万不可啊君上!我们宋国虽然是前朝殷商的后裔,现在宋人也大多感念大商国,引以为荣,而且迁都朝歌的话,的确能让我们宋国在中原的三晋之地站稳脚跟,但是这太危险了!”

    “朝歌虽有屏障,山道险阻,可是朝歌夹在魏国的大梁和赵国的邯郸两大都城的中间,犹如过独木桥,一个不慎,赵国和魏国的兵马随时都有可能包围我们的朝歌国都的!”

    “况且,朝歌已经跟一座普通的城邑差不多了。前朝的宫室数百年没有人打理过了,已经是一片荒芜了,修筑宫殿,不知道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宋国根本就吃不消!且不说迁都要耗费巨大了,光是君上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也会遭到众多臣民的反对!”

    听到这些话,宋君偃沉默了一阵子。

    旁边的苏贺也跟着道:“君上,相国大人说的没错。迁都朝歌的做法太大胆也太危险了,等于是把我们宋国的国运葬送在了朝歌,这是不能被我们大宋国的臣民所接受的!”

    “商丘被我们宋国作为国都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源远流长。而且在我们宋国的东部,陶邑、彭城和商丘都是天下重镇,都是富庶膏腴之地,且具有一定的悠久的文化意义。宋人故土难离,若是君上执意舍弃宋国旧地,而去朝歌建立都城的话,先不说朝歌的地理位置有多么危险,光是我们大宋国的臣民也不会愿意背井离乡地跟着君上你跑到朝歌去的。”

    宋君偃有些不甘心地道:“相国、苏卿,你们两个都是这样的想法吗?”

    “请君上万勿迁都朝歌。”李敖和苏贺异口同声地道。

第143章 河内郡() 
宋君偃道:“寡人希望你们能明白寡人的良苦用心啊。迁都朝歌,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寡人跟你们看到的不一样,你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坏的弊的一方面,而寡人所看到的,更多的却是好的利的一方面。”

    子偃幽幽地道:“迁都朝歌,固然置身于赵国、魏国两大强国的攻伐的危险之中,随时都可能被敌军兵临城下。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商丘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供给我们宋国腾飞了!”

    “朝歌不一样,朝歌位于中原,北临邯郸,南邻大梁,是我们宋国进军中原的一块重要的踏板。若是迁都朝歌的话,我们也不必揪心派遣太多的兵力驻守魏地了,因为有国都的常备军就足够了!迁都朝歌,也能让天下人看到我们大宋国的决心啊!”

    李敖闻言,沉默了一下,忽而道:“君上,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宋国的绝大部分疆土都是在东南半壁的,而中原之地只不过十几座城池,现在宋国的疆域成了一个瓢子状,若是被敌国拦腰砍断,我们宋国将首尾不能兼顾。”

    “寡人要的就是这种决心!这种意志!”宋君偃沉声道,“恢复旧都,这个想法已经在寡人的心里酝酿了很久了。我们宋国想要成为真正的天下霸主,想要跟秦齐楚这些大国一决高下,就不能龟缩在商丘城里。”

    “商丘城太弱了,已经承载不起我们大宋国的国运了。若是困守一隅的话,继续以商丘为国都没问题,但是寡人想要的是争霸天下,想要的是蚕食三晋,而壮我大宋国啊!”

    李敖听到这些话,有些无奈了,却还是暗自思衬了一下,说道:“君上,迁都朝歌的确可行。但是现在万万不能迁都啊,连这个提议都不能有,迁都的想法必须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来。”

    “什么才是恰当的时机?”

    “君上,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可以派出一位心腹大臣前往朝歌查探,看看建都于此,需要什么,随后等我们大宋国缓过劲来了,有了足够跟赵国魏国抗衡的国力,再行迁都之事。你看可好?”

    李敖的这个建议是不错的,宋君偃这个时候也认为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于是他诚恳地道:“善。去朝歌查探的事情就由苏卿你代劳吧,可以先一步将朝歌作为军事重镇,以此抵御来自大梁和邯郸的威胁。”

    “诺!”

    宋君偃又道:“既然战事即将结束了,那我们宋国答应给出兵联军的鲁、薛、滕、卫四国的城邑,该如何划分?”

    闻言,李敖心里早有了主意,随即道:“此番伐魏的战事,各国的军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过真正的大仗、硬仗还是我们宋军打的,所以我们宋国完全可以独占鳌头!至于划分城邑的事情,臣以为可以根据各国出兵的比例,划分所得城邑。”

    “鲁国出兵一万五千人,可以得到东郡的平陆、亢父两座大的上等城邑。薛国出兵一万人,可以得到我们宋国淮北郡的方与、小沛一个大的上等城邑,一个小的下等城邑。”

    “滕国出兵五千,就把淮北郡的中等城邑寿城划给滕国。至于卫国,出兵一万,又抽调了许多民夫,消耗颇多,而且卫侯姬劲对于君上可谓是信服,君上可以将魏国北地的繁阳,还有我们宋国东郡的安邑,将这两座大的上等城池划归给卫国。”

    闻言,宋君偃也觉得李敖处理得很妥当,没有异议。

    在他们的谋划当中,宋国是要以思想、文化、人口等“软实力”去蚕食各小国的,所以现在将这些宋国的城邑划给各国,以地异地,宋君偃并不心疼,这只是寄居在别人手里的东西而已,迟早是要拿回来的!

    ……

    西元前326年,即宋君偃三年秋末,宋魏两国在大梁签订城下之盟。

    盟约规定,宋魏罢战,宋国归还被俘虏的数万魏军,并且撤出攻占的魏国腹地的桂陵、黄池、白马、平丘这些城池,撤出大梁附近以及魏国境内的所有军队。

    而魏国则将北部的邺城、朝歌、繁阳、中牟等整整二十座城池,方圆将近七百里的疆域统统割让给宋国。

    这个盟约一出,魏国和诸侯联军的战事也基本上宣告结束了。

    宋国撤回了在汲水、桂陵和平丘一线阻击魏国冯巩部的魏军的四万军队,魏国也解了阳平关之围,宋国的大军也撤出大梁附近的几座城池。宋军向着刚刚得到的邺城、朝歌等地进军,第一时间就跟魏人交割了城池。

    商丘这边也开始选派官吏,前往新获取的魏国城池担任县令、县丞或者是县尉、主簿这些重要的官职。

    由于魏国割让的疆土足够大,足足有二十座城池,方圆七百里的疆域,所以宋君偃跟大臣们商议过后,决定在新获得的魏国的城池设立一个郡,因其夹于大河(黄河)之间,河流众多,故名为河内郡。

    迄今为止,宋国已经有了睢阳郡、淮北郡、陶郡、吴郡、东郡和河内郡,整整六个郡,其疆域广阔,纵横东南,地跨中原,泱泱数千里,不论方圆的话,以后世的平方公里来计算,宋国现在的疆域面积多达二十万平方公里。

    这还是宋君偃自己估算的。

    天下列国,除了秦国、齐国、楚国、赵国和燕国比宋国的疆域更为辽阔之外,其余魏国、韩国的疆域面积已经略小于宋国了。

    此番获得的河内郡,宋国并没有跟获得东郡的时候那样,迁走那里的魏人。

    华夏人自古以来就是有那么一种乡土情节,故土难离啊。更何况上一次宋国迁走东郡的黔首乃是权宜之计,是宋国君臣以为他们得不到东郡的城池土地,只是想得到更多的人口而已。

    而且,河内郡的魏人很多,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日子。毕竟在哪个国家的统治下不需要缴纳赋税?不需要服劳役和服兵役的?

    更何况,说不定哪天魏国的大军就打回来收复失地了。所以河内郡的黔首根本就不担心他们被故国抛弃了!

    而宋君偃也开始命人登户造籍,根据人口普查,还有历年来的各城邑的户籍,大概统计了一下河内郡的人口。

    魏国不愧是地处中原,膏腴之地众多,而且气候跟环境适合人们居住,所以在河内郡的人口也很多。

    虽然魏国这些年来征战不休,青壮资源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可是经过这一次简单的人口普查,宋国也发现,整个河内郡竟然还有将近五十万的人口!很好,加上宋国原有的一百六十多万的人口,宋国目前在户籍的人口已经多达两百一十万!

    可以说,现在的宋国,已经具备了韩赵魏这些一流强国的疆域、人口、军力、资源等综合国力。宋国已经成为了公认的一流强国了!

第144章 狼烟又起() 
时间进入西元前326年,即宋君偃三年十月末,伐魏的战事随着魏国割让了河内郡,诸侯联军也从各地撤兵,已经完全落下了帷幕。

    又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子偃一如既往地出手很阔绰。

    毕竟上一次胁迫那些公卿大夫,加上一些抄家灭族的行为,宋国的国库再一次盈余了,粮草、财帛是堆积如山,至于什么良田、宅邸、食邑那就不必多说了,宋国连年征战,开疆拓土,夺取的城邑那么多,别说是七八万的将士,即便是二十万的兵马现在财大气粗的宋君偃都能一一封赏。

    到了入冬时节,匡章、张烈这些人就统率着一部分宋军回到商丘的获水大营,接受宋君偃的封赏。

    匡章作为大都督,作为此次伐魏军队的统帅,居功至伟,所以宋君偃将他封侯。

    匡章被封为阳侯,封地是陶郡的阳邑,这是一块非常富庶的地方。不仅如此,宋君偃还赏赐了匡章三千顷的良田,赐五千金,布帛两千匹,这个封赏在宋国可是前所未有的丰厚了!

    张烈作为军师祭酒,随军作战,给匡章出谋划策,一样是立下大功的,所以宋君偃也打算给张烈封侯,但是被众多的大臣的阻拦。

    他们认为张烈是有功于社稷,但是不足以封侯。好吧,看来他们还是不怎么喜欢这个张烈,主使坑杀四万齐军降卒的事情,将成为张烈一生的污点。

    于是子偃退而求其次,将张烈封为上大夫,食邑彭城两千户,并赏赐三千金,良田千顷,田宅布帛不计其数。

    干骜、熊子丹在此次大战中也是屡立战功,战绩斐然,于是宋君偃就将干骜和熊子丹都升为左更的功爵,并各自增加食邑一千户,赏赐的财帛良田亦是不计其数。

    其余诸将士也一一得到了封赏,稍后在大典上,宋君偃会召集伐魏大军当中卒长、百人将以上的低级将领聚集到宫外的校场,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