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唐曲-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没想到不需他出手,另有主动扛枪的傻子——真正耿直的门下侍中韩休,本着凡是‘权臣萧嵩’赞成的都是错的、他必定反对的原则,从另一侧出班奏陈:“徐国公此言差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微臣不是信不过信安郡王,为万千将士性命计,微臣毛遂自荐愿出任监军使火速赶往营州,请陛下恩准。”

    萧嵩虎目圆瞪,只恨自己怎么会提拔这个白眼狼,冰冷的说:“真有什么事儿,等你赶过去也晚了”

    立刻换来韩休机敏的回敬:“总比坐这里干等着强”

    “够了刚刚还说要朕分清主次,你们又开始吵闹”李隆基突然拍了桌子,顿时朝堂上一片寂静。这是积压了这几个月的烦躁忍不住了,两个宰相各有优点,偏偏不能凑到一起,总是为反对而反对也要反对,李隆基有些生厌了,要不也不会大老远掉一个广州都督张九龄进京。

    “臣有罪……”几人同时退开,没敢往上看。若是往上看了就会发现,皇帝的眼神充满了厌烦。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充满了前人的智慧,说的俗一点儿,比羊圈外流口水的狼危害更大的,是厨房内的老鼠。

    李隆基的心思已经大部分从遥远的冰天雪地转回了这个朝堂,看着下面一个个的能臣、忠臣、直臣,心底默默叹气,每一个都能独挡一面啊,放为一州刺史都能建设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偏偏凑在金銮殿上就都满脸的阴险狡诈。

    又是片刻的冷场,李隆基突然想起什么,伸着脖子在人群中踅摸,终于看到了低眉顺目的裴耀卿,浮起笑容道:“裴卿家,你就没什么事儿要禀奏的吗?”

    裴耀卿众目睽睽下被点名了,艰难的挪动脚步就像当年曹植七步诗似的,缓慢的走三步退两步就是耗时间想对策,但距离实在有限,一共就五步远就到了殿中央,只好犹豫着说:“臣……臣没把握的事儿不敢在陛下跟前妄言,”偷眼看到李隆基给他个‘恕你无罪’的示意,这才道:“臣督造的三千颗五雷天罚十日前完工已经运往幽州,想必此刻应该到了,臣暗自揣测信安郡王是在等待这宗大杀器才迟迟没有发兵的。另外……”

    “还有什么别吞吐,裴大人尽管实话实说,陛下断不会怪你。”高力士在侧也点点头,胖乎乎的脸上写满了和善。裴耀卿深吸口气再次躬身道:“谢高将军。臣上次从淮南临回返前,仪王殿下嘱托臣,无论谁领兵出征,务必使裴家绸缎庄印染各色鲜艳布匹,第一批一千匹布随军携带了,第二批两千匹布在七日前也凑齐了运去了。”

    随军携带鲜艳绸布做什么?大殿上众人面面相觑,更有不安好心眼儿的人在揣度,难道李祎未战先怯、胆敢在战败后向蛮夷朝贡乞和不成?那可是丧权辱国的重罪,裴耀卿再实诚也不会说出来吧

    唐玄宗也瞪大了眼睛,灼热的目光都能把玉阶烫个洞,裴耀卿其实也不明白,幸好有左威卫大将军覃睿反应快,猛地大叫一声“雪盲症陛下,是雪盲症”赶紧给唐玄宗解释了雪地行军最忌讳没有参照物的迷途问题,这是当年在仪王府聊天时李璲教授过的,沿途让哨探不断悬挂大幅的彩旗,还可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形,是从简的办法。

    “甚好,裴卿,甚好……”唐玄宗展颜一笑,也不知是夸裴耀卿办事稳妥的风格甚好,还是对李祎可能是计划毕其功于一役的把握甚好,又或是又让仪王璲露了脸?反正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就好。反正唐玄宗挥手对高力士道:“再有战报来随时呈上就是了。”

    皇帝说完就斜卧御座闭目养神起来,也就是没说散朝这可苦了底下的众臣,不能走,还没地方歇着……当然这点苦算不得苦,比起两千里外的抱白山战场来,那里才是正在经历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

    “杀啊……”赵含章正要自裁的时候,又一股生力军的影迹添加进入战场,副将一把拦住惊喜道:“大人,你听,喊杀声是汉语啊”

    “噢?果然……”赵含章顿时从雪地中爬起来,抹一把眼睫毛上的冰雪,果然看到契丹军后阵大乱,啸音急促中战鼓都停歇了,战场上无数契丹武士转回头的工夫被幽州兵趁机枭首,几名偏将都赶到赵含章身边,几乎激动的哭出来嘶喊:“咱们的援军不用死了啊大人”

    正是李祎终于率唐军主力赶到了

    契丹主将倒是处变不惊,仗着己方人多势众又是迅速判断出天时地利,一边吩咐手下大将分兵抗敌,一边叽里呱啦的向空旷的山谷中契丹勇士们喊话鼓劲儿,猜也能猜到无外乎就是说唐军耐不住冰雪、胜利必将属于我们、狼神鹰神保佑云云……若没有那个穿越者,狼神鹰神原本是应该显灵的。

    还不错,信安郡王李祎耐着性子等契丹人喊完了口号,这才在高头大马上轻舞鲜艳的令旗,山脊上一队又一队的生力军露头,分别在铠甲外围裹着不同颜色的绸布,却不急着俯冲,而是形成半包围远远散开。

    契丹人一头雾水,怎么唐军的增援这么孬种?还是按照汉人的一贯窝里斗、这些增援和阵中被围的唐军有仇、静等着让我们螳螂捕蝉而他们黄雀在后?可惜契丹主将猜错了,李祎很快给了他答案……铺天盖地的铁疙瘩被投掷过来,不等落地,半空的轨迹中就化作了火光

    “轰隆、噼啪、轰隆、喀喇”接连不断的巨响在契丹外围武士间爆炸,没被炸到的人也被崩飞的土石撞击了胸腹、幸免肢体健全的人也被近在咫尺的巨响震裂了心脉眼瞅着硝烟弥漫掩盖不住血浆迸溅、不断荡漾的回声在谷地上肆虐出无形的恶龙吞噬生灵。

    “快跑啊”这句可不像契丹语了,大概全世界除了‘妈妈’二字就属这句发音类似。弯刀都被丢弃了,契丹武士胆小的已经跪地等候天神降怒,不信邪的只恨少生了两条腿而身上皮甲太累赘……

    看書小说首发本書

    :

第233章 世家奔走急站队() 
……“报东北大捷”长安城沉寂一个月后又迎来了八百里加急的骏马,这次却不是唐玄宗安排的了,而是真真正正李祎的奏报。

    “快呈上来”唐玄宗说着呈上来却根本等不及,自己已经迈开腿跳下御座,亲手抢过那奏报信筒打开来。李隆基在金殿上一边踱步一边亲自朗诵,什么‘奋勇追击,穷寇末路,大破契丹,俘斩甚众’云云,念到高兴处竟然从未有过的和高力士击掌相庆,把满殿的臣子都看傻了。

    有人窃窃私语着:“喂,记得上次陛下这样举动,好像还是剿灭太平公主的时候吧?”旁边人赶紧掐他腰眼儿,用眼神制止后蚊子声说:“闭嘴陪着皇上高兴就是了。”

    李隆基确实高兴,捣乱了好几年的契丹人啊,信安郡王前后只用了三个月就凯旋而归,可谓一战而胜早知道李祎出手这么神奇,悔不该以前用薛丁山那些废物。李隆基满口称赞的同时还不忘轻蔑的扫视那些赔笑脸的人,颇有表扬他就等于批评你的意味。

    其实这是李隆基不太懂军事了,好比一个人饿了,连吃了六个包子还没饱,吃第七个时感觉饱了,于是就感慨‘早知道吃第七个能饱,何必吃前六个呢’同样道理。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倍,薛家将在东北和契丹拉锯好几年,虽然败多胜少,但也消耗了契丹的有生力量。

    而愚蠢的契丹人又觉得自己总能打胜,胆子就越来越大了,以前都是骚扰战、侵袭战,灵活快速的特长尽情的发挥,掌握主动当然能赢。但这次大举集结各部落意图攻城夺关就是自不量力了契丹人狂妄的打这场集团冲锋型的阵地战,不得不说是李祎的天大幸运否则,深入白山黑水去搜寻千百股契丹小队的话,未必比薛家将强。

    “天佑我大唐,兵锋所向势如破竹,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之功,拨散奸人胡言之迷雾,选贤任能才使信安郡王建功”萧嵩头一个唱赞歌,自己也是洋洋得意,毕竟有仪王璲这条线可以说自己和李祎是一头儿的。

    但听在李隆基耳朵里就别扭了你拍马屁就拍前半句就好了,提什么奸人、贤能的茬儿?李隆基仅仅“嗯”了一声算是搭理他,好不容易的喜悦都打了折扣。

    这个细节顿时被韩休抓住了,立即上前,也连批带讲却板着脸道:“东北大捷乃是皇上厚德、将士用命、我朝鼎盛、上下齐心岂是信安郡王一人之功?”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萧嵩把态度摆端正。

    可李隆基回给他的连那个“嗯”都匮乏了你也同样啊,前面那四个词组就够了,用得着特意贬损主帅么?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起码李祎还是我李隆基的堂兄呢好不,给点儿面子行不行?

    这还不算完,更有那长孙览满怀嫉愤,冒出来道:“信安郡王之功当然不能抹杀,所以奖功罚过才能彰显陛下圣明契丹跳梁小丑,原本不值一提,最后弄得大动干戈浪费钱粮啊,臣参奏幽州刺史赵含章轻敌冒进,致使损兵折将、并扰乱主帅战略构局之罪”这个时候泼冷水、开水、脏水太不合时宜了

    他刚开口背后就被杨思勖一脚踹在腿肚子上,呱蹬跪在地上还想转头骂街,被杨思勖狠狠的瞪了回去。李隆基真的厌烦透了,大好的心情消失殚尽,这帮人这是在互相争权夺利吗?分明就是合伙儿给朕难堪李隆基一甩袍袖冰冷的说:“就没有一个陪朕痛饮几杯的臣子吗?”

    这话不但是冰冷,甚至是凄凉了……众人赶紧躬身齐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唐必胜,所向披靡”

    “赐宴吧”李隆基忍着火吐出三个字,转身就往后殿走了。剩下这些重臣战战兢兢的不知所措,犹豫中才挪动脚步跟上去,于是在尴尬的气氛里陪着皇帝花园宴会,那些歌舞谁也没心思看了,奏的什么曲子都没听清,每个人心里都在算计着小九九。

    整整一晚上的宴会,竟然少有人出声说话,皇帝面无表情坐在上面看歌舞,竟然都没吃几口菜。两侧宴席上众人更是不敢动筷子,直到皓月当空鼓打三梆,欢快的歌舞在周围这些泥塑木雕般观众围拢中好似个大笑话,所有人饿着肚子咕咕叫才各自回府。

    但萧嵩没走,干坐了一整晚已经想明白了很多事,从张九龄千里调入京城到裴耀卿获得‘甚好’的评价,从前面几十位宰相的下场到自己为官五十年的沉浮……歌舞散尽所有人退场了,皇帝没走,就像商量好一样。

    萧嵩来到御座前,平静的躬身行礼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更领风骚三五年,呵呵,臣启陛下,此次东北大捷裴监丞有萧何之功,信安王有韩信之力,老臣年事已高愿意让出宰相之位,以提拔后人,还请陛下恩准。”

    萧嵩突然请求致仕,虽然出乎李隆基的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一愣神后就明白萧嵩是真心辞官的,能放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令之职,非大智慧大气魄者不可得唐玄宗叹口气安慰道:“朕并没有讨厌卿家,老国公何必要走呢?”

    四下无人,萧嵩干脆实话实说:“我担任宰相,爵位已到极点,幸好圣上没有讨厌我,老臣才能自己辞官。如果等到皇帝讨厌了臣,老臣脑袋不保,又怎么能够自己选择去留呢?”言罢泪流不止。

    唐玄宗几步奔下御座,扶起叩拜的老国公,也是感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