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悍爹-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氏和杨氏一脸的不快,但让她们闭嘴是不可能的。

    “阿耶,媳妇也是为了这个家好,咱家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上下九张嘴,若退了这门亲事,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娃的入学、夫君科考,这一桩桩事,都要钱啊!”刘氏拿捏了分寸,继续开口道。

    见老爷子阴着脸,杨氏也在旁道:“阿耶、阿娘,媳妇和大嫂还想将三个娃送到上河村村学进学,将来也好光耀咱高家的门楣,但三个娃进学需纳师礼,咱家那点积蓄和存粮那里拿得出手啊?”

    看到老爷子不吱声,老太太只在一旁愁苦沉默。

    见杨氏帮着自己,刘氏的脸色又变得嚣张了,道:“张屠夫可说了,只要丫丫成为他们家的童养媳,那么老二家不仅是他的姻亲,阿耶就是他亲爹,高平和二叔就是他亲兄弟,老爷子的孙子也是他的后辈子侄,一切进学、科考、生活用度包在他身上了。”

    大唐建立后不久,参照隋代成法开科取士,广纳国家栋梁,寒门士子皆有机会入仕。

    唐太宗即位之后,增加了科考的录取人数,以此平衡士族、门阀名仕举荐官员,避免士族、门阀派系做大。

    到了高宗时期科举制改革更为深入,县学、镇学完全普及,甚至有些大村落有了村学,让广大寒门子弟都有了向学入仕的途径,也网罗了天下人才,以此来削弱士族和门阀对其统治的影响。

    大唐的科举经历高祖、太宗和高宗三朝,科考入仕之途已深入民心。

    上河村是个大村子,比邻下河村,属于郑王食千户的封邑范围内。

    郑王府在上河村设有别院,还设有村学,临近几个村庄的娃娃都可以免费进学。

    可是娃娃要进学堂,都要象征性的俸上先生一份拜师礼,也就是纳师礼。

    和现在社会的家长一样,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惜给学校几万、几十万赞助费一样,大唐的老百姓为了孩子能有出息也是倾其所有,在孩子进学的时候,给先生送上一份厚礼,希望先生对自家的孩子另眼看待、倾囊相授,好让孩子在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在古代,子嗣香火、光宗耀祖面前,一切都不叫事,这也是刘氏、杨氏在高家能张牙舞爪的主要依托。

    没有子嗣的高升自然就低人一等,而他的兄嫂将一切问题上升到子嗣有没有出息的高度,高老爷子妥协也是情理之中。

    拜师礼送寻常物事,肯定淹没在一堆寻常礼物中,石沉大海,先生岂能拿正眼瞧你?

    要送上点让先生记忆深刻的拜师礼,高家这种只能混个温饱的家庭,就算倾家荡产也拿不出来。

    这回高升听明白了,为了高家男性能“光宗耀祖”,他女儿高悦就成了牺牲品。

    老爷子邹眉,一张满是风霜的脸颊上满脸严肃,却一言不发,这事儿也让他左右为难。

    老爷子在乎外人对他的评说,又想让高家男性光耀门楣,一时间两难。

    旁边的老太太叹了一口气,脸色显得更为没落了,眼巴巴的看了一眼高升,欲言又止,那意思居然有让他妥协的意思。

    高升的心跌到了低谷,这个家没甚留恋了,连母亲周氏居然也会露出这种表情恳求他妥协的神情。

    难道你们平步青云,就一定要牺牲我的女儿么?

    他清楚,再纠葛下去也是无用,封建礼教荼毒的家庭里,他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利。

    当年前身不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强取陈氏进门,从那一刻起,这个家除了母亲周氏已经容不下他了。

    “阿耶、阿娘丫丫独自在家,升儿回去了。”高升愤怒的表情尽去,似乎放下了心头的重担,朝老爷子、老太甜一拱手,转身就走。

    上一世的他是孤儿,从小到大心中虽渴望亲情,但对亲情也从不敢奢求,没有便没有,没甚大不了的。

    “穷嘚瑟个什么劲,有你肚饿的时候,可别再灰溜溜的回这个家借粮!”。

    “穷得叮当响,还装硬气,迟早会后悔!”

    高升嘴角一列,冷哼一声,脚步依旧矫健,刘氏、杨氏的讽刺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他更不想做无谓之争,实力才是还以颜色的根本。

    “够了,还能不能消停了?明日把张屠夫送来的彩礼全部退回去,都给老汉记住,三郎已经不是高家的人了,俺也做不了他的主!”

    身后,传来了老爷子暴跳如雷的吼声。

    高升头也不回、大步流星的走出院子,迎面夜风一吹,让他有种如释重负之感,心中更狠狠发誓,今天所遭遇的一切,将是他混迹大唐的动力

第11章 章11 养家糊口的营生() 
回到家中,张大柱一家还守在屋中,高悦已经睡着。

    高家遭遇的一切高升没有说,这么晚了先让张大柱,和田氏带张石回去休息。

    临走的时候,田氏看他脸色阴沉,知道他在高家定是遇上了糟心事,将正要询问经过的丈夫直接拽回了家。

    等到张大柱一家走远,高升睡不着,索性将灶台里的草木灰全部收集起来,而后过滤加热做成了碱水。

    看着满满一桶碱水,忙到深夜的高升嘴角微翘,漏出一个心满意足的微笑。

    翌日。

    天刚蒙蒙亮,高升起身穿戴整齐,见高悦依旧在睡着,呼吸平稳,这才放心洗漱。

    而后,他将昨夜剩下的馒头,用豆油一煎,喷香的煎馒头出炉。

    他正准备吃过早饭就准备准备,去上河村走一趟,就在这时,茅草房的破烂木门被人敲得咚咚响。

    高升心里纳闷,这么早谁会那么急来找他?

    拉开给人敲得快散架的房门,就看见了一张熟悉的国字脸。

    “你小子是踩着饭点过来的么?”

    “三哥,昨夜里俺回去想想,俺还是跟你去一趟上河村为妙,免得你一个人忙不开。”

    张大柱提着一个沉重的袋子,里面不知道装的是啥,在门外尴尬的笑着。

    高升微微一怔,心里奇怪就张大柱缺根弦的脑瓜子,一夜之间居然能改变主意,要跟自己去上河村根本就不可能,一定是田氏的主意。

    他并没有对张大柱刨根问底,招呼张大柱进来一同吃早餐。

    张大柱进门坐定之后,将口袋递给高升,脸色有些为难的对他道:“三哥,俺娘子让俺给你和丫丫带点黍米面,可别嫌少。”

    张大柱将鼓囊囊的袋子递给他。

    “我就当这袋黍米面,是你入伙凑的份子。”

    高升没有拒绝张大柱带来的这袋黍米面,倒不是他现在揭不开锅的原因。

    二人这是从小同穿开裆裤的情谊,就像高升要做什么营生,第一个想着让张大柱入伙一样。

    张大柱虽然不知道高升要做什么营生,可是从小他对高升都是马首是瞻,又有田氏的支持,他觉得高升的营生就算不能发家致富,高升也一定不会坑了他。

    当吃到外焦里嫩的煎馒头,张大柱更确定了心中的想法,高升做的馒头那么好吃,就算卖馒头那也是一门养家糊口的营生。

    将高悦拜托给田氏之后,准备妥当的高升和张大柱,在清晨骄阳的沐浴下赶往上河村。

    今日正好是上河村赶圩的日子,十里八乡老百姓,和附近村庄的货郎、工匠之流都会云集在上河村。

    上河村顾名思义,和下河村一样,都是河畔的村庄,还是同一条河,只不过上河村在河的上游,下河村在下游。

    上河村原来已有三百多户庄户,自从朝廷将上河村划归郑王食户范围,郑王府又遣来了一百父母庄户。

    现在的上河村,一共有五百多庄户,在唐朝都赶上小县城的规模了,属镇以上的级别,若不是上河村属于郑王食户范围内,恐怕官府早就设镇来管辖。

    村里就有各式做小买卖的,还有铁匠、瓦匠诸多工匠云集,甚至还有酒肆、食庄这些消费娱乐场所。

    临近几个村子的货郎,十有八九来这里贩卖各式商品。

    当然也可以去京城长安营生,可长安城路途遥远,而且长安城内买卖营生,也不准你满大街贩卖。

    长安城内贩卖商品只能在东市、西市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是长安城的两个cbd中央商业区。

    但这两个市场,不到日中午后,市鼓不响,谁也不敢开张做买卖?

    城外郊区农村的一个货郎,辛辛苦苦赶到长安城,中午开市之后,日落之前就闭市,还得往家里赶回,否则错过时辰,连市坊都出不来,更别说出城了。

    这是做买卖还是比脚力?

    所以临近几个村子的货郎,宁可一早来到上河村摆摊做小买卖,也不去长安城东、西两市凑热闹,免得天色晚了归不了家。

    附近货郎这种心态,也间接繁荣了上河的的村市。

    高升和张大柱来到上河村,许多货郎已经抵达上河村的村市摆摊设位,开张营业。

    高升并没有与这些货郎抢黄金地段,直接带着张大柱来到了位于上河村村市后的郑王别院大门前,在一颗大树下安营扎寨,而后让张大柱挑来的物品一一摆出设摊。

    “三哥,做营生不是在村市里,跑这地儿谁来买咱的馒头?”张大柱一脸疑惑的问。

    “谁告诉你我要卖馒头了?”

    高升不满的看了一眼张大柱,心道,在村子里卖馒头有几个钱?

    “你不卖馒头啊!”

    张大柱一愣,他挑来了一发黍米面、能让老面不发酸的汤,以及柴河、各种锅碗瓢盆蒸笼,他还以为高升带着他,在上河村现场蒸馒头卖呢。

    “少问,多看。”

    高升对张大柱翻翻白眼,也不想跟一个古代田舍汉解释,问道:“昨日三哥做馒头,你都看见了,可学会了?”

    张大柱点点头。

    “那你来架锅做馒头,今日的馒头做得比昨日小一半即可。”

    张大柱又傻了,这还是准备卖馒头啊。

    虽然疑惑,张大柱还是按照高升的交代开始支摊、架锅、和面。

    高升默默的看着张大柱忙碌,一言不发,对于空空荡荡的摊位,他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对了,是广告。

    “大柱,身上带钱没?”高升问正在忙碌的张大柱。

    “带了。”张大柱急忙从衣袍里掏出一个用麻布手巾,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钱袋,一层层打开来,再递给高升。

    “早上出门,俺媳妇塞给俺的,还说三哥手头紧,咱和三哥做营生,三哥出手艺,这本钱咱得出。”

    钱袋在手中挺沉,打开钱袋,里面有三十多枚铜钱,高升微微邹眉,这田氏好大的手笔。

    平日里接触的田氏对张大柱都是扣扣索索的,恨不得从牙缝里省钱,今日如此大方,还鼓励张大柱跟着他做营生,哪里是寻常的为人?

    “大柱,看着摊子,我去去就来。”

    现在不是纠结田氏变得大方的时候,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正在和面的张大柱头也不抬的应了一声,高升笑笑,转身走向村市的时候,幽幽的瞥了一眼不远处的郑王别院大门,嘴角上翘,漏出了一个志在必得的笑容。

    此刻天色还早,村市里的货郎比行人还多,高升寻了个代写书信、对联、祭文营生的书铺,径直走了进去

第12章 章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