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霸途-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典韦继续侃侃而谈,声音洪亮,周围的将士与百姓俱都清晰可闻:“上古时期有姜姓部落首领炎帝,号神农氏,他亲尝百草,采药救人,刀耕火种,发明农具,制造陶器,造福世人”

    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称号,类似与皇帝。历史上的炎帝自神农氏开始,先后传了九代,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姜榆罔。

    “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榆罔在位时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冲突日益激烈,榆罔遂联合黄帝部落姬轩辕与蚩尤决战于涿鹿,并大破之”

    典韦声如洪钟,配上魁梧雄壮的身躯,诉说着上古的事迹,平添一股神秘色彩,娓娓道来,直让周围众人凝神静听,无不肃然起敬。

    “炎黄两族战胜蚩尤后爆发矛盾,姜榆罔与姬轩辕率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决战于阪泉,炎帝部落战败,姜榆罔不知所踪,从此世上再无炎帝。

    姜榆罔有子姜雷,因功被封于方山,故自称方雷氏,后世子孙分别以雷、方为姓。

    姜榆罔战败后姜雷从炎帝部落中挑选武艺高强之人组建‘圣火门’,负责护卫炎帝部落中资质佼佼者长大成人,并辅佐他振兴部落,打败黄帝,一血炎帝部落的耻辱。

    只是人力有限,终难逆天下大势,炎帝后人历经千年努力,依然难挽颓势,圣火门的门徒日渐稀疏,炎帝部落复兴无望。

    但神农子孙其志不泯,炎炎圣火,终不熄灭。我圣火门徒虽寡,纵有一人,亦要扶持炎帝直系后裔中最有资质的少主,重振炎帝雄风。

    历经两千五百年传承,圣火门传至典韦这一代,而我们炎帝部落长老推举的上代主公为雷衡,可惜其于十年前感染重症,不治而亡。

    雷衡辞世,部落长老推举神农氏后裔中资质最为出众的方伯辅为炎帝族人新主公,接替雷衡,以振兴炎帝族人为己任。

    不料,当夜我们炎帝后裔聚集地发生大火,长老烧死十之七八,新主公方伯辅不知所踪。劫后余生的族中长老遂遣我等圣火门徒四处寻访少主的踪迹。

    典韦跋山涉水,苦寻十年,于一月前得知虞国新任大将军名唤方离,表字伯辅,遂来寻访。经过这些日子验证,确认阁下便是我炎帝的新任主公方离方伯辅!”

    典韦说到这里再次纳头便拜:“少主在上,请受典韦一拜!”

    “哇哦原来大将军是炎帝的直系后裔,怪不得看起来如此高贵不凡,如此出尘脱俗!”

    “我的大将军厉害了,原来是神农氏的后裔,这血统简直比周王还要尊贵呢!”

    听着典韦如讲故事一般把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方离竟然有些如梦似幻的感觉,一时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到底这故事是典韦虚构的,还是系统给典韦植入的记忆?或者是系统先给自己植入了身份,然后又把自己的身份植入了典韦的记忆之中?

    “想来一定是后者了,我方离植入的身份就是神农氏直系后裔,而典韦所言全部是真,这样前后就吻合了。既然这些身份是真,我就得全部承认,不能前后矛盾露出破绽,以免引起典韦的怀疑。”

    方离一边在心中暗自沉吟,一边弯腰扶起典韦:“典壮士快快请起,你说的这些我方离无时无刻不铭记在心,虽然旷日久远,但从未遗忘自己炎帝后裔的身份。只是那场大火过于蹊跷,所以方离才隐姓埋名,等将来出人头地之时再调查原委”

    典韦霍然起身,高兴的道:“发生这场大火时少主不过十二三岁,庆幸你还记得过去的事迹,实乃炎帝后人之幸也!一别十年,少主从顽皮少年成长为器宇轩昂的大将,并建立唐国,我炎帝后裔知道了定然欢欣鼓舞!”

    在方离的印象中,自从阪泉之战结束后,炎黄两族就合二为一,经过数千年发展,早就融为一体,现在的百姓普遍自称炎黄子孙,早已分不清谁是炎帝后人谁是黄帝后人?

    典韦所说的这些立志复兴炎帝部落的长老既要钦佩他们传承了三千年的精神,也可以说这些人近乎于偏执狂。炎黄两族早就融为一体,为何还要分个彼此,争个长短?

    在方离的印象之中,炎帝后人主要有吕、姜、谢、邹、崔、贺、齐等近百个姓氏,而黄帝后裔的主要姓氏分别有姬、姚、任、荀、滕、祁等姓氏,尔后发展到赵、冯、卫、邓、高、程等等皆是由黄帝子孙传承而来。

    三千年的历史,黄帝与炎帝的子孙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还能分的清自己到底是黄帝的子孙还是炎帝的子孙?

    方离收了思绪,肃声道:“时间有些久远,我当时尚且年幼,对这些长老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不知他们现在何处?是何身份?”

    典韦摇摇头,一脸遗憾的说道:“那场大火把立志复兴的长老烧死了十之八九,剩下的俱都隐姓埋名,藏匿于各国,从此再无联系。唯有我等几个圣火门徒,依旧在苦苦寻找少主你的踪迹,立志光复炎帝部落,压倒黄帝后人。”

    顿了一顿,典韦又想起了一些:“哦我还记得其中有一个长老的名字叫做王诩,他的弟子听说各个本事不俗。还有一个八荀老者名唤姜尚,行踪神秘,背景雄厚,据说与东方的齐国有关,也不知道和齐国的先祖姜子牙有没有关系”

    听典韦说到这里,方离不由得身躯为之一振,心中暗自嘀咕:“这王诩不就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吗,难道他是炎帝后裔的长老?还有这个姜尚是个什么鬼,但既然这是个完全不同于正史的世界,既然老子、孔子、孟子能够活在同一时期,那么这个世上还有一个姜子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典韦说到这里不由得嚎啕大哭起来:“我炎帝部落以火立世,靠火造福百姓,最终却被这场大火烧得支离破碎。各位长老因为这场大火隐姓埋名,重振炎帝部落的大业可能就此烟消云散,典韦心有不甘,寻访十年,终于得见少主,实乃炎帝之幸,典韦之幸也!”

    方离安抚典韦道:“典壮士莫哭,你放心,我方离一定会呕心沥血,为天下百姓,炎黄子孙结束这乱世。让不管炎帝还是黄帝的子孙,都统统过上太平盛世!”

    “我典韦不仇恨黄帝的后人,只是想辅佐炎帝的后裔登上帝位。”典韦抬起袖子擦拭了眼泪,“只要能让神农氏的后裔做天下之主,我典韦此生无憾!”

    方离又问道:“不知圣火门徒除了典壮士之外还有何人?”

    典韦拱手道:“小人表字‘子满’,少主直呼我的字便可。圣火门徒选择标准宁缺毋滥,因此都是武艺超群之人,到了某这一代已经所剩无几。我认识的还有四人,分别是吕布、许褚、杨再兴、常遇春,只是大火之后各自寻找少主而去,彼此之间已无联系。”

    “吕布、许褚、杨再兴、常遇春?”

    方离闻言精神为之一振,“厉害了我的圣火门,难道要赠送一个英雄大礼包吗?可惜典韦联络不上他们,岂不等于白说,估计是系统先行植入身份,等我以后抽选到了这几人,才能召唤出世。”

    方离使劲抬起胳膊拍了拍典韦的肩膀:“子满啊,从今以后你就跟在我身边辅佐,咱们并肩驰骋沙场,共创大业!”

    “韦愿为少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典韦再次跪倒在地,稽首顿拜。

    等方离把典韦拉起来之后,周瑜这才上前施礼道:“伯辅啊,我早就看你非同凡响,没想到你竟然是神农氏直系后裔。如此说来,你建国号为唐,效仿先圣唐尧并非无的放矢。如今两位主公既有禅让之意,伯辅何不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公?以安黎民社稷!”

一百零五 顺天应命() 


半夜开个单章求票() 


一百零六 御将之道() 
听了方离的邀请,吴起报以哂笑:“哈哈多谢唐公抬爱,某岂是如此没有节操,朝秦暮楚之人?”

    方离同样以大笑回应:“寡人也知道吴起将军乃是忠义之人,特出言相戏耳!”

    虽然这年头朝秦暮楚见怪不怪,但大多数都是在遭到冷落甚至被迫害之后才会改换门庭,以吴起的心智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跳槽,即便有心弃鲁归唐,也需要一个契机。

    更何况现在的鲁国依然比唐国强大的多,全国上下有两百八十万人口,军队十五万,自身又是公爵国之一,境内资源丰富,水土肥沃,东南面朝大海,地理位置优越。

    这些条件都不是刚刚成立,还没有得到周王室及各路诸侯认可的唐国所能相比的。而且吴起发展的也不错,才加入鲁国不过半年左右,就已经被拜为中将军,算得上平步青云。

    想来但凡稍有智商之人,都不会冒险跳槽,更何况是吴起这种深谋远虑的帅才。方离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和吴起开个玩笑,对此并没有抱任何奢望。

    但还有句话叫做“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只要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吴起这朵名将之花迟早会落在大唐家中。

    吴起命随从拿来一封竹简,郑重的交给方离:“唐公,这是我们鲁公派某送来的贺信,承认唐国的主权与地位,并愿与唐国建交,友好往来!”

    方离接过竹简仔细浏览了一遍,颔首道:“多谢鲁公的盛情,寡人定会亲自回信致谢。也劳烦吴将军归国后替我大唐美言几句,唐国愿与鲁国结为盟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方离与两国使者寒暄完毕,吉时也差不多到了,在陈登的主持下登基仪式正式开始。

    方离先率文武百官在丹凤殿外面的广场上焚香祷告,祭拜天地,并对着匠人日夜赶工雕塑出来的炎帝神农氏、先圣唐尧、虞舜的三座雕塑三跪九叩,以此证明唐国的正统地位。最后方离重新返回丹阳殿接受群臣的参拜。

    “主公在上,请受臣等一拜!”

    大殿上参拜声如春雷般响起,文武百官在周瑜、荀彧的带领下各个手捧笏板,齐刷刷的对着高高在上的方离作揖参拜。

    方离坐在镶金的椅子上接受文武百官的参拜,意气风发的伸手召唤:“众卿家平身!”

    待众文武施礼完毕,方离用威严霸气的目光扫了一圈脚下的群臣,朗声道:“诸位卿家,如今我大唐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必须先改革吏治。寡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决定推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

    满朝文武几乎都是第一次听见这个词汇,俱都勾起了好奇心,无不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所谓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发布檄文,最高官员为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驳正纠错,检举过失,最高官员为侍中。

    尚书省负责执行朝廷政令,推广国策,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尚书仆射各一人,并统领六部。简而言之便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协同合作,维护大唐社稷!”

    三省尚书相互制约,分工明确,效率远远高于现在各诸侯国的官僚制度,韩非与吴起站在下面听着方离的侃侃而谈,不由得频频颔首,在心中暗自惊叹:“唐公果然胸怀韬略,不仅精通兵法,而且长于治国,真是个能文能武的奇才!”

    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