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霸途-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国在吴越边境布有重兵,且轻易不能调动,能调来伐楚的军队包括水军也不到十万人。

    郑、陈、蔡撮尔小国,倾举国之力伐楚,国内已是空虚不堪。如果魏晋残兵不能把唐国死死牵制住,让唐军空出手来攻打三国,则五国之盟瞬间只会剩下秦吴两国。

    越王勾践自从夫椒大败后卧薪尝胆数年,对吴国恨之入骨,如果伐楚之战不能速战速决,等越国缓过劲来攻吴,吴国很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犹豫再三,阖闾看向一旁低头沉思的伍子胥:“大夫觉得呢?”

    伍子胥沉吟半晌,也点点头:“唐国猛将谋臣如云,看出臣等的计策也不是没有可能。”

    阖闾苦笑:“悔不听先生之言啊,若不是寡人坚持让先生赴唐,而是直接发兵的话,方离也没有机会看穿先生的孙将军的计划。”

    却原来,在伍子胥和孙武原本的计划当中,是没有与唐结盟这一想法的。

    秦国派张仪使吴,劝说阖闾联合诸国同时进攻楚国后院,打他个措手不及,伍子胥和孙武赞同,魏晋陈蔡等国也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阖闾却觉得如果能够劝说唐国加入,对楚国四面合围会更有把握取胜,这才有了伍子胥的荥阳之行。

    阖闾悔之不及,伍子胥却安慰道:“王上不必自责,我大吴使的是明谋,唐国的疑兵之计也被孙武将军一眼看穿。大周天子对我军实际部署一无所知,因此,就算是方离威逼天子,对灭楚之战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孙武也抱拳道:“王上,臣请立刻发兵楚国,趁越国还没喘过气来,赶在入冬之前灭楚!”

    阖闾想了想,最终决定听从孙武和伍子胥的建议。

    十月中旬,吴国以孙武为帅,集全国五万带甲精锐以及三万水师,共八万之众沿长江向西直扑安庆。

    与此同时,郑国国君郑忽派子产、子展二将率兵三万越过鱼齿山进军城父。陈、蔡两国联军共五万进攻楚国繁阳。

    另一方面,魏国集齐举国上下所有兵力,再次拜尉缭为帅,领兵六万意图直接进犯唐都荥阳。

    晋国诡诸在得到齐国一定会拖住燕国的保证后,决定大赌一把,召集各处兵力、以及从唐国遣返的俘虏共计三万西进,试图夺回清原,剑指少梁。

    早早接到方离警告的曹操反应迅速,果断放弃易攻难守的清原,命清原守军撤回少梁与大军汇合,预备利用唐军善野战的优势在少梁城外与晋军一战定胜负。

    停战盟约生效未及半月,三国便重燃战火,贾诩的缓兵之计未能生效,楚、唐两国告急。

    楚王熊侣急得直跳脚,急忙命景缺、景翠、逢侯丑三将兵分三路救火,并命传令兵催促项燕速速解决秦军。

    方离从姬郑口中得知吴国计划,冷汗登时流遍全身。

    晋国残兵不足为惧,魏国虽然麻烦,也还不至于将唐国逼到灭国的境地,但如果楚国真被秦吴所灭,下一个就该是他的唐国了。

    贾诩出使赵国、荀彧出使宋国、法正出使魏国,俱都还在路上,就算成功也还需一段时日。

    方离命曹仁严密控制洛阳,然后亲自连夜赶回荥阳坐镇,吕布、刘封、徐晃三将得知消息后果断收拢兵力北上回援国都。

    魏国大军还有不出十日便能兵至荥阳城下,城内守军不足三万,粮草器械充足,可以一战。

    但如果法正使魏事成,唐国就可以不需要打这一仗。方离登上城墙远远眺望着魏国的方向,心中暗暗祈祷:

    “就算能够击败魏军,那时的唐国也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怕是无力参与列国争霸了。孝直,你可千万不要辜负寡人的期待”

    在八国各自调兵遣将,大战一触即发之时,荀彧的车马终于抵达宋国都城商丘。

    宋国虽不属于一流强国,但在鲁陈蔡郑卫诸小国中实力也属上乘,国内有带甲十万,时常恃强干涉陈郑鲁等国内政,因此周边邦交十分恶劣。

    现任国君子冯曾被迫流亡郑国,受到郑忽照顾才幸免于难,回到宋国继位后与郑国缓和关系,两国邦交趋于平等,郑国也是因此才敢倾举国之兵伐楚。

    但子冯其人有个极大的弱点——贪财,见钱眼开到六亲不认的地步,曾多次仗着强大向郑国、陈国讨要财物,郑忽对此是厌恶至极却又不能不给。

    荀彧此行的目的,正是从子冯贪财的弱点处入手,设法诱惑宋国出兵伐郑。

    到了商丘,荀彧没有第一时间求见宋公子冯,而是着人先在市井中收集各种消息,看有没有可以利用之处。

    这一打探,还真被荀彧打探出了点问题。

    原来,现任郑国国君郑忽的亲弟公子突的母亲,乃是宋国世家大族雍氏之女,名为雍姞。

    雍氏在宋国世代为官,甚得宋国历代国君欢心,公子突又生于宋国,自幼和子冯亲近,子冯原本是想帮助公子突主事郑国,却又碍于郑忽的救命之恩,这才一直拖着。

    既然如此,荀彧便决定拉这公子突一把,帮子冯下定决心。

    荀彧先是连夜拜访了宋国相国子罕,子罕喜好美玉,荀彧就投其所好献上了从晋国得来的宝玉一双,子罕大喜,亲自将荀彧迎到了书房。

    子罕一边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宝玉,一边漫不经心地问:“在下听闻唐国告急,文若先生不留在荥阳为唐公分忧,来我宋国何事啊?”

    荀彧此时还不知道魏晋进兵唐国的消息,闻言端着茶盏的手一滞,挑眉道:“相国的消息很快嘛。”

    “哪里哪里。”子罕小心翼翼地把宝玉放在书房的宝物架上,回身给自己倒了杯茶,“郑、陈两国都在我主眼皮子底下,他们的一举一动在下当然知道。”

    荀彧微笑:“相国就打算坐视郑、陈坐大?”

    “不然能如何?”子罕浅抿一口杯中热茶,悠然叹道,“郑忽仗着对我主有救命之恩,一年比一年不听话,我主也很是无奈啊。”

    一双宝玉的威力果然很大,荀彧还没问出口,子罕这个人精已经主动透露出宋公的不满了。

    荀彧暗暗注意着子罕的表情,果断试探道:“既然郑忽不听话,为何不换一个听话的?”

    子罕一顿,面上带出了几分警惕:“先生此言何意?”

    “正是相国所想的意思。”荀彧笑得温润如玉,“听说宋公对公子突很是中意,为何不”

    子罕静静地注视荀彧半晌,见对方目光坦然,从表情上看不出任何破绽,才稍稍软下口气:“先生以为我主不想吗?谁叫郑忽命硬,到现在无病无灾的,总不能干掉他吧?”

    荀彧静静品尝着杯中上好的茶水,但笑不语。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到底是子罕先破了功,深深地叹了口气:“好吧,看先生也是有诚意之人,在下就实话实说我主早有帮郑国换个国君的意思,但苦于没有借口啊。”

    子罕看起来十分头疼:“郑忽为人谨慎,在下至今也没抓到他的把柄,郑国毕竟不是我大宋属国,不好办呐。”

    “在下来了,不就好办了吗?”荀彧轻笑,“这世上还有什么借口,比天子令谕更加名正言顺?”

    子罕双眼一亮:“先生是说?”

    话说到这里,荀彧突然站起身来,换上了一副郑重模样:“我主派在下使宋,本就是想与宋国盟好,盟友之忧,我主当然是要帮上一把的,相国说呢?”

    子罕闻言兴奋不已,拉着荀彧彻夜长谈一整晚,问清楚唐国所图之后,也不管自己一夜未睡,登上马车直奔宫城觐见宋公。

    此时天刚蒙蒙亮,宋公子冯刚刚从暖和的被褥中爬起来,还未洗漱,就听到宫人来报,说相国有要事求见。

    子冯一头雾水地让人把子罕偏殿等候,洗漱穿戴完毕后才慢悠悠晃进去,见向来沉稳的子罕像个没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不由稀奇道:“相国这是怎么了?”

二百五十六 鼠目寸光() 
    子罕已过知天命之年,激动起来胡须直颤颇为可笑,然而其嘴里说出的话却让子冯半点笑不出来。

    “天子手谕?”子冯皱紧眉头,“唐使真这么说?”

    “回禀主公,正是。”子罕笑眯眯地弯下腰,“唐使荀文若所言,唐公主动替主公分忧,以示永结盟好的诚意。”

    出乎子罕意料的是,子冯闻言并没有喜出望外,反而面色阴沉了下来:“相国答应他了?”

    嗅出子冯话中一些不同寻常的意味,子罕赶紧否认道:“没有主公发话,臣不敢自作主张答应,只是让唐使回驿馆等候消息去了。”

    子冯点点头,目光移到插满各色小旗的地图之上,半晌没有说话。

    明明前日还在抱怨郑忽越来越不听话,怎么今日有了把人撸下来的借口态度反而大变了呢?

    以为自己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子罕静悄悄走到子冯身边,小声试探道:“主公,要不。。。臣去回绝了唐使?”

    “此事不急。”子冯手指移向陈楚、蔡楚边境,“郑忽与秦、吴结盟之后胆子大了不少,竟然都敢摸楚国虎须了,看来野心不小啊。。。”

    子罕眼珠转了转,明白过来子冯在担忧什么,嘴角扯出一丝了然的微笑,顺势推波助澜道:“郑忽今日联合陈蔡就敢攻楚,真要给他打赢了,怕是会更不把我大宋放在眼里啊。”

    “哼,绝不能让他称心如意!”子冯一拳砸在地图上,回首问道,“唐国要与我大宋结盟,就没有什么要求?”

    “自然是有的。”子罕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唐公希望主公重新把郑国握在手里之后,能顺便打打陈蔡两国的主意。”

    陈、蔡两国夹在宋国和郑国中间,国力不强,两国加起来带甲也不超过六万,为求自保一直抱团,向来是个随风倒的墙头草。

    以前宋国势强的时候对子冯点头哈腰,俨然一副“大宋属国”的模样,后来看郑国攀上了秦吴两棵大树之后,立马就换上了另一张面孔,主动要跟着郑国一起伐楚,把子冯气得是七窍生烟,早就想找机会收拾收拾这两个东西。

    “听起来都是与我大宋有利的事情嘛。”子冯揉揉有些发痛的拳头,问道,“他方离就没想着让我大宋发兵攻魏,好解了他的荥阳之危?”

    “这。。。荀彧倒是没提起。”子罕想了想,“主公若是感兴趣,不如当面询问唐使?”

    子冯沉默半晌,点了头:“也好,相国安排,午后寡人要单独会会这个荀彧。”

    宋国不像齐楚秦燕之类的大国人才济济,也不如赵魏韩等国励精图治。国内人才凋零,偶尔出几个有出息的也单独都去了其他地方寻求出路,朝堂上大多都是混吃等死之辈,是以比起诸多所谓的“重臣”,子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另一边,在子罕着急忙慌地入宫去见宋公同时,荀彧也紧赶慢赶地回了驿馆,当头便碰上了等他等得焦头烂额的属官。

    见属官面色青白急得浑身冒汗,荀彧想起子罕所说的话,登时一惊:“可是主公有消息传来?”

    那年轻属官急得连行礼都没来得及,见着荀彧,慌忙将七国同时发兵,魏军将要兵临荥阳城下的消息说了出来。

    荀彧沉默着听完,也不顾属官焦急的心情把人赶了出去,然后紧闭屋门,把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