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孝景皇后传-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朝历代都是同样的话,只不过是说话的人不同罢了。

    这万里江山,便在一代代传承着。

    想来天家威仪,到底是与金玉满堂繁华富贵无关,如此巍巍之态,岂是寻常的金银财宝可相比拟?

    王娡看着白玉砖面,那玉色温润如云雾,映出人不甚清晰的容颜,越发显出迷离之态。

    而今太子大愿得偿,前途如锦,只差一道登基仪式。他终究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罢,王娡闭上眼睛,将眼泪埋在眼底。

    如今昭告以下,只待三日后的登基大典。

    夜间王娡去陪皇后说话,如今她已有了自己的封号,便是昭成明睿端礼孝文皇太后。

    如今太后的情绪已是慢慢平复下来,一日之中总是安静的时候多些。

    王娡慢慢走进未央宫,只见得宫内烛光微弱,影影绰绰。

    她恭敬地俯身请了安,起身温言道:“太后可是在读书?这样烛光微弱,想必是伤眼睛的,妾身吩咐她们再多点几只蜡烛罢。”。

    太后摇了摇头,拍一拍身边的香蒲软垫:“过来哀家身边坐。”。

    王娡依言过去坐好,看见竹榻上散落着几张香茅纸,似乎是极久远的旧物了,纸张已是微微泛黄,边缘有了不甚清晰的褶皱。

    王娡微微扫了一眼便明白过来,这是尚在代国时的先帝写与太后的信笺。

    如今斯人已逝,独留太后良苦此身。

    往日情意绵绵的信笺,也成了伤心之物。

    太后凝视着她,微微笑道:“哀家如今眼睛不大好使了,翻出先帝的旧物竟是怎么也看不清楚,当真是不中用了。你年纪轻又识字,就由你来读给哀家听。”。

    王娡惊闻太后的眼疾,仔细一看果然已是有了浅浅的白雾,心知太后必是这几日流泪过多,伤了眼睛。

    想着明日也该请太医院的太医过来看看才好。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信笺,唯恐摔碎了它。

    信笺字迹清俊,已是积年之物仍旧有着浅淡的芬芳。

    她仿佛透过这信笺,看见多年前一往情深的先帝,带着怎样爱护又细腻的心,执笔慢慢书写。

    “漪房:展信如见人。自蝉月一别,三月有余。吾滞留烟苦雾障之地,每每思之念之,久久难安。想来离人之苦,如今初尝,彻痛心扉。欲以大鹏为骑,一日万里,往返不得复。

    今寒暑交替,时气不定。念及汝多年旧疾,愈发难安。虽是代地非苦寒之地,平日亦是多加保养,以活经脉,以静身心。

    稚子年幼,每每淘气。虽是教之要严,亦不可矫枉过正,以废根本。孩提天性,当劝之督之。教之以礼,谓之以仁,方可长存。

    至于雾月,吾当归家。青草初长,陌上花开。吾与汝携手共赏,相思两地,久久念轻,各相保重,以待来日。”。

    短短百余字,王娡读得心中感怀,昔年两人当真情深似海,此间一字一句,莫不是涓涓叮嘱,道尽一个男儿的如水情怀。

    侧头去看太后,却发现她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王娡慌忙解下腰间的蚕丝手帕:“太后节哀。”。

    太后拿过她的帕子,微微擦拭了一下眼睛,低头浅笑了一下:“如今不知怎么的,动不动就爱流眼泪,倒叫你看了笑话。”。

    王娡慌忙道:“妾身不敢。太后与先帝如斯情深,妾身心里实在是羡慕的紧。”。

    太后似乎沉浸在极久远的回忆里,连那笑容也是迷蒙的:“先帝的确待我极好,此间数十年未曾改变,这样的情深意重,当真是我的福气。”。

    王娡温言劝慰:“如今太后得以颐养天年,更要保重身体,不让先帝牵挂。”。

    两人正在絮絮交谈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嘈杂之声,似乎还有侍卫们的喊叫。

第六十三章 死士() 
太后立刻站起身来,动作之快让王娡几乎措手不及,她惊讶地发觉太后竟在微微颤抖,面色也是雪白。

    太后心急如焚:“尔雅,宫外出了什么事?”。

    叫尔雅的宫女急匆匆跑进来,满面惊惶:“奴婢不知,只是听说有人擅闯长乐宫。”。

    长乐宫?王娡心头陡然一跳,那正是太子所居之地。

    太后想来也是意识到这点,立时便向门外走去。

    王娡见状只得快步跟上,她身子笨重走得又急,几乎踉跄了一下,多亏尔雅眼疾手快,搀扶住她:“姑娘担心,奴婢扶姑娘过去罢。”。

    一路上只见的南北二军的赤红色盔甲匆匆奔跑,似乎是出了极要紧的事。

    王娡暗自觉得不对,因着丧仪,宫内外侍卫比平常多了几倍,兼之各诸侯亲王也有随从,可谓是众目睽睽,竟然有人敢擅闯长乐宫。

    恐怕不是一句无心之失就能掩盖得了的了。

    长乐宫门口立着数百侍卫,灯火通明。

    太子立于阶前,身边是一脸惊慌的太子妃,尚且穿着白日里的宫服,火把映的她清秀的脸如雪色苍白,整个人似乎瑟瑟发抖。

    见到太后来了,太子三步并作两步走下台阶,扶住太后:“夜深露重,道路湿滑难行,母后怎么过来了?”。

    太后扫视一眼诸人:“哀家听得人声嘈杂,又闻事出长乐宫,关系新帝,便不能不来看一看。”。

    太子陪笑道:“母后放心,儿臣已处置妥当。”。

    太后面色威严:“如今三更灯火,是何人擅闯长乐宫?又是所谓何故?侍卫首领何在?”。

    一个身量挺拔的男子走上前来跪下:“微臣在此。侍卫不周惊扰太后,还请太后降罪。”

    太后皱眉道:“擅闯之人何在?”。

    首领见她动气,不敢耽误,向太子看了一眼,见他微微点头方才带上三名身着褐色粗布衣袍的男子。

    王娡略略看了一眼就发现这三人有不妥之处。

    虽是衣着简陋,可是三人皆是眉目清亮,身姿挺拔,想来必定身手极好,而非寻常奴仆。

    太后问道:“三人是何人?又是从何处而来?为何漏夜擅闯长乐宫?”。

    三人只是垂首不言,似是没有听到太后的问话一般。

    太子上前道:“母后无需再问。”。

    说罢他示意首领强行扳开三人的下颌。

    王娡定睛一看,浑身一凉。

    只见三人的舌头早已被齐根割取,且伤口陈旧,想来是积年旧伤,使得他们再不能言。

    这是死士啊,她不是没有过耳闻。

    各诸侯国为了征战讨伐,扩张领土,时常明争暗斗。若是一方兵将不力,弱小贫困,无法堂堂正正战胜敌人。便会派遣死士,暗中取人性命。

    所谓死士者,五六岁便被圈养在各个诸侯府邸,多是穷苦人家养育不了的男孩方才送给教头训练为死士,成人后为各诸侯卖命。

    这些人从小被训练征战,身手个个不凡,忠心无比。且为了事败之后没有一丝机会不供出主使,往往年幼之时便被拔除舌头,使之不能言。

    骤然看见这样从小被当作工具训练的男人,王娡心中更多的是怜悯和悲凉。

    太后也意识到不对,颤声道:“宫中何来死士?太子可有彻查?”。

    王娡清楚地看见太子眼中掠过一道犹豫的光,稍瞬便恭敬道:“儿臣尚未彻查。如今夜色深重,众人皆已安睡。且诸位皇亲国戚皆在宫内,如果深夜大肆喧哗此事,合宫惊动。不仅有损皇家颜面,亦是置诸位宗亲于尴尬之地。不若明日天亮派人细细审问三人,再见机行事。”。

    太后看着跪倒在地的三人良久,无声地叹了一口气:“便就按照你的意思办吧。”。

    她转头嘱咐侍卫首领:“带下去关进庭狱司。”。

    眼见的侍卫都散了,太子转头对静静立在一旁的太子妃道:“母后受惊,今夜你去陪伴她,好生安慰母后,断断不可再让她生气动怒。”。

    太子妃温柔地轻轻颔首,搀扶起太后:“儿臣陪伴母后聊天说话,今夜便宿在未央宫可好?”。

    太后看着太子,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终究是叹了一口气,慢慢地走了。

    太子见她们走远了,方才搀起王娡的手道:“夜这样深,你如今月份也大了,怎么的还要跟着来?”。

    王娡皱一皱眉:“娡儿原先在陪太后娘娘说话,听的嘈杂之声娘娘便要赶来看一看。妾身不放心便也跟着来了。”。

    太子点点头感慨道:“难得你一片孝心。”。

    说罢携着王娡的手一同走进长乐宫。

    与宫外的清寒不同,宫内红烛罗帐,倒是一片温暖澄明。

    王娡替太子卸了发带,温言道:“镇明今夜受惊了,明日里必得好生审问那些刺客。”。

    太子摇一摇头:“不必。他们必定活不过今晚,明日无需费心审问。”。

    王娡大惊:“为何必死无疑?”。

    太子轻轻一笑:“早在太后来前,我便知会了夏天强,这三人带下去后立时处死,不必送往庭狱司。”。

    王娡不解:“那镇明便无法知道刺客是何人所派遣的,岂不是蒙在鼓里?”。

    太子慢慢地端过紫云英塌上的浓茶喝了一口,目光如炬:“这三人,是吴王刘濞的手下。我昨日安在刘濞宫中的宫女早早便来知会于我。”。

    “刘濞?”王娡皱眉思索着,似乎是今日所见一个极沉默严肃的男子,倒是有几分狷介之相。“他为何以此下作手段来取太子的性命?”。

    太子轻轻一笑,似是嘲讽:“幼时我还是代王之子,曾与他的长子对弈。他的长子从小娇惯无度,性情暴烈,不学无术。屡屡输给我后口出恶言,对我拳脚相向。彼时孩子气性,我便用棋盘将他打死,致使吴王失了爱子。”。

    王娡听得惊心动魄,太子喝了一口茶水复又道:“父皇后来为了安抚他,不知费了多少银钱心思,对他也格外宽容,使得他无法假借丧子之痛兴兵于中央。只是今日,”,他慢慢放下茶杯,目光中是冷冽的恨意:“父皇甫一驾崩,他倒是先忍不住了。”。

    王娡倒抽一口冷气,终究是不解:“既是知道吴王所为,太子何不借此兴兵,以意图弑君之罪讨伐吴国?”。

    太子目光黯淡了几分:“父皇在世对刘濞多加安抚,他因此积蓄了极强的兵士之力。且吴国富强,远胜中央。如今若是借此兴兵讨伐,胜算极低,且刘濞生性残暴无度,必会使百姓生灵涂炭。因此我此时不能,也不愿对吴国用兵。”。

    王娡静静地听着,已是身为一国之君了,他仍旧有着自己的无奈。

    如此刺杀之辱,却不得不生生忍受下来。

    甚至明日仍旧要对吴王以礼相待,不能不说是奇耻大辱。

    她抚摸着太子的宫绦:“那么镇明预备以后如何处置吴王?”。

    太子眼中闪过一道冷冽的光:“欲诛其人,使其得意,而后忘形,子姑待之。”。

    王娡心下了然,好一个子姑待之!她自然是明白,若是想一击取人性命,必是要趁此人最无防备之时,方可一击即中。

    她慢慢露出一点清淡的笑意,看着烛光下皱眉思考的太子,此人当真会是一代明君罢。

    古来成大事者,皆有不可揣测之容人量。

    她徐徐微笑出来,静静靠在太子的胸膛前。

    此生当与他共进退,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