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骑之虎啸狼骑-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周如今的日子过的赛过神仙。整个卧牛镇以他为尊,那是跺跺脚都要颤三颤的人物。他家就祖孙俩,又和天赐一家亲厚,所以两家人和成一家,周如海这才真正享受到了儿孙绕膝下的幸福。

    天赐和小贤规规矩矩的拜见周如海。在家里就没那么正式了,俩孩子都管周如海叫祖父,这样更显得像一家人。

    “天赐呀,如今你已经毕业。你的那些同年,进学的进学,为官的为官。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周如海放下筷子对天赐说。

    “祖父,天赐还小,为官从政还早。况且如今大燕朝堂混乱,百姓苦不堪言,乱象已现。我那些同年每次来信都是一腔郁闷,都有壮志难酬的感叹。祖父,我觉得还是应该立足眼前,静观其变为好。”

    周如海赞许的点点头说:“你说的不错,朝局的确如你所说的一样,乱相已现啊。也只有这苍山县和阜陵县还算是安定。这卧牛镇更是如世外桃源一般。一定要保住这块净土。你去告诉你师尊,今后赋税多用银钱缴纳,广设仓廪贮备粮食和日常用品,以不变应万变。老夫昨日一算,大燕怕是要有一场大灾啦。唉。”

    “祖父放心,我一定告诉师尊还有苗伯父。让他们再和附近几县沟通一下,一起采用祖父的办法做好防灾准备。”

    周如海点点头,放心的继续吃饭。

    春娘摸着天赐的头说:“儿呀,今天你去见县尊以后,记得把媛儿接来咱家住。好几天没见了,娘想她了。还有路过锦云绣庄的时候,记得把娘准备的野味给你楚姨送去。从县城回来的时候娘在绣庄等你们,顺便给媛儿试试做好的衣裳。你楚姨的手艺放在京城都是拔尖的。娘选的料子颜色也好,跟媛儿的肤色最配了。记住啦,千万别忘了呀。”

    “记住啦,娘,我都记住了,我大哥肯定也记住啦。娘,您啥时候也给我上上心呀。我哥有袁姐姐,我可还一个人呢。您可不能厚此薄彼。”周孝贤抱着饭碗靠着春娘来回的蹭。

    “哎呀,娘怎么会忘记小贤呢?不过你还小不着急的。我家小贤这模样,必须得找个般配的好人家的女子。娘可不能委屈了我家小贤。”

    “嘻嘻,娘还是您疼我。谢谢娘。”

    “小贤,都多大了。还跟咱娘撒娇,就你这样还找媳妇呀。我看给你找个奶妈比较合适。”天赐说完顺势敲了周孝贤的脑袋一下。

    “娘,大哥欺负我,您帮我打他。”

    春娘笑着在俩儿子之间左右逢源。俩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又都那么出色,她才舍不得打呢。周如海和牛大壮爷俩看着这娘仨逗趣,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们都希望这舒心的好日子永远过下去才好。

    天赐自己套好马车,把小贤扔进车里,冲爹娘和祖父挥挥手,自己赶着马车去苍山县城。家里不是没有赶车的佣人,这是书院的规矩,凡事必须亲力亲为。这个规矩书院弟子全都严格遵守,一丝不苟,即便离开书院,书院弟子也始终自觉遵守这个规矩。

    每月六次,这是天赐和袁崇定好的。一是看望师尊一家。二是向师尊求教。三是协助师尊处理政务。袁崇说得好,一定要知行合一。想要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除了读书之外,还要从基层做起。熟悉朝廷政务的流程,熟悉民生百态,懂得各业规矩。将来为官才能有的放矢,不胡乱发号施令。

    平整的大街上,人来人往。路面上的花瓣依然还在,不是人们懒,而是书院的老先生们不让清扫。老先生们说就喜欢这脚踏粉雪的意境。一路上行人和买卖家热情的和牛天赐打招呼,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牛天赐就没有这卧牛镇。天赐虽小,但在大家心中却是卧牛镇的灵魂人物。

    卧牛镇买卖作坊不少,各行各业种类齐全。唯独没有青楼和赌坊这两样生意。这既是牛天赐的主意,也是书院先生们的意愿。卧牛镇人文之地,岂能容纳那些肮脏的勾当,所以,在卧牛镇是没有青楼和赌坊的。就算有暗中干这两个营生的人,也早就被驱逐出去了。

    万通钱庄还是那般热闹,天赐的马车刚一停稳,万通就跑过来,他比从前更胖了,但那身手依然利索。

    “哎呦,我的小爷,你可算是来啦。我这等的都火上房了。”万通一边说一边把周孝贤从马车上抱下来。

    “贤侄,你是要去见县尊吗?把这个送给县尊,这可是湖州的文房四宝,县尊想了有阵子了。贤侄,我们这就去商议开分号的事,等你回来再和你说结果。”

    “万叔,您和小贤就商议着办,您办事我放心。我先去绣庄找楚姨。”

    “好好,你先忙。”万通夹着周孝贤跑进钱庄。这俩人办事,天赐还是很放心的。周孝贤办正事的时候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可谓算计的面面俱到,谈判的手法也很老道。这种协商都是周孝贤和万通相互配合,一个唱红一个唱白,无往而不利。这一对老少组合,就是牛天赐手中的如意钱耙子,用着顺手,使着放心。

    “楚姨我来了,我娘让我给您送来这些野味。”牛天赐拿着大包的东西走进锦云绣庄。

第二十章 师徒定策() 
三人进入书房坐下,牛天赐先是向袁崇问安,随后又问师母是否康健。袁崇特别讲究礼仪,所以牛天赐每次见他不管有没有急事,都要首先问安。直到这一套程序做完,天赐才开始说正题。

    “师尊,弟子见您愁眉不展,是在为赋税加重的事情心忧吗?”

    “天赐,为师正是为这件事烦恼。想必正清也告诉你了,难呐。春种秋收也是要按照规律来的。秋收还早,农人刚刚播种,哪里来的秋粮赋税可缴?此时催逼不是从百姓口中夺粮,从黎民袋中抢钱嘛?真不知朝中那些大人们是怎么想的。放着平戎草原和远东州当地的赋税不用,放着百战雄师不派。非要从中央地区调拨钱粮,派遣军队。如此舍近求远,劳师远征,焉能不败。为师思虑许久,也没想出好办法来。”袁崇有些恼火的喝着茶水。在自己的弟子和心腹面前,袁崇总算可以发发牢骚了。

    “师尊,师祖让我告诉您,要您赋税多用银钱缴纳,广设仓廪贮备粮食和日常用品,以不变应万变。师祖还说大燕恐怕要有一场大灾,要师尊和苗师伯早做准备。最好再和周围几县的县令沟通一下,联合做好防灾准备。”

    “什么?你师祖又有神算啦。你确定你师祖说会有大灾?”袁崇焦急的握着天赐的手问。袁崇知道,恩师的神算很准,恩师算出有大灾,那就有七八成的可能。事关百姓生死大事,宁肯信其有、不能当其无。早做防范不会出差错的。

    “可是,县里的府库也不充盈。就算用银钱缴纳,也还差的很多呀?正清,你有何良策?”

    于县丞摊开两手苦笑着摇摇头,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袁崇转头看着天赐。

    “师尊,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师尊万万不可向百姓摊派赋税。如果按照朝廷的意思办理此事,百姓积怨不说。师尊的一世清名也会毁于一旦。以弟子之见,不如先行借贷。等到秋税收上来之后,还他便是。”

    “可是就算搬空府库,再加上找满城富户借,也凑不出这么大一笔税银啊?”

    “师尊是当局者迷,苍山县凑不出这笔银子。弟子却知道有一个地方存着大把的银子。”

    “在哪里?”袁崇和于正清一起发问。

    “万通钱庄。”天赐自信的说出这四个字。

    袁崇的眼睛亮了:“哈哈哈,果然是当局者迷。怎么把这个聚宝盆给忘了呢?不过天赐呀,官府和民间钱庄借贷,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很简单,师尊只需向钱庄提供借贷的准确数量。再由师尊出具官文,说明以秋税为抵押即可。卧牛镇万通钱庄总号就会开具密押本票。师尊就可以派人持此本票,到冀州府城万通钱庄分号,提取现银交纳赋税。”

    “此法甚妙,既方便,又省去了押送钱粮的危险和靡费。正清以为如何?”袁崇笑着问于县丞。

    “此法甚好,县尊我们就按天赐说的办吧。嗯,以卑职之见,不如多借一些,春耕时节各处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府库里的那些肯定不够用。再说按照天赐说的,我们还得多建仓廪,收购粮食和其他日用物资,这没钱可不行啊。”于县丞必将是管这些事的,想的也比较细。

    “天赐这样可以吗?还有你苗师伯那里也可以这么办吗?”

    “可以,一次借贷两下使用,不妨碍的。只是还贷的时候要收些利息。肃州也有分号,苗师伯可以派人到卧牛镇总号开具本票,到肃州提现银,方便得很。”

    “这是应该的,料也无妨。这件事就这么办。”袁县令一锤定音,于县丞终于松了口气。话说这万通钱庄也有他们俩的份子在里面,当然不会忘记自家的收益。

    难题解决了,又解决的这么圆满,没扰民也没影响春耕。袁崇一脸轻松和天赐聊了起来。

    “师尊,弟子这次来,是想把师母和妹妹接到卧牛镇住几天。弟子进城的时候,看到街上的情况,觉得人心不稳。所以弟子自作主张想让师母和妹妹住到卧牛镇去,大家也有个照应。师尊也可以安心操持政务。不知师尊意下如何?”

    “你想的周到。即便你不说,为师也是这么打算的。值此多事之秋,理应先把家人安顿好。只是卧牛镇富甲一方,难免会招来歹人的觊觎。不知天赐你有何良策?”

    “按照朝廷规制,郡兵是不可以为一个城镇担任守卫任务的。弟子想从肃州招募一些解甲归田的老兵,带领和训练卧牛镇青壮,并组成团练。其职责是协助官府维持地方安定,必要时可参与救灾、缉盗和剿匪的行动。如果师尊觉得可行,可在本县全面推广这个做法,村设小队,镇设一团。忙时务农,闲时操练。平时维持本村平安,必要时各团集中在一起,统一归师尊调遣。这样一来免得遇事临时抓伕,不好用还麻烦。若是师尊首肯,还要麻烦师尊在刺史大人和守将大人那里登记报备,也好解决兵械弓弩等问题。”

    大燕尚武,允许民间拥有非制式武器。也就是说经报备批准后,你可以自己打制刀枪盾牌和弓箭非制式武器。但是绝对不可以拥有制式军械。即使对自己打制的兵器也有严格的限制规定。比如,刀不可百炼,长不过五尺,也就是一米左右。长枪不过丈二,也就是枪的长度不可超过两米。弓不过两石,也就是自制的弓推动力不能超过一百斤。还有就是对甲胄的限制。除勋贵之外,普通百姓不可以拥有铁质甲胄。归田老兵有功勋者可以拥有皮甲,但平时不能穿戴,只有在帝国重大纪念日和帝**队打了胜仗时才可以穿。总之种种限制有很多。

    组建团练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大燕开国之初,在十二边州就施行过组建团练的政策。其目的一是做为各军后备;二是当时像肃州、幽州、沧州、青州、金州、云州等等这些州府都是边疆地带,随时会遭受北戎狼骑的骚扰。为了使百姓少受损失,受到攻击的时候能够支撑到大军前来援救,这才同意各地组建团练自保。而且那时候组建团练限制不多,甚至可以拥有制式军械。其成员也多是由百战余生的伤残老兵和青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