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雁姐,你这次可是给煜弟大放血啊!”李煜无比悲痛的长嚎道。

    那张雪狐披风还是在辽东时,李煜令几个猎户出身的将士特地到野外打的雪狐制成,上饰珍珠、钻石,价值千贯,交给馨香殿负责售卖,准备赚一笔呢,给果免费进了杨诗雁手里。

    杨诗雁嬉笑道:“煜弟,男子汉大丈夫,心胸要宽广。何况姐姐就拿你几样俗物罢了,你的眼光应该放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

    杨诗雁笑着扭着小蛮腰上了自己的马车,在车上冲一脸苦相的李煜招手道:“煜弟我先回去了,改日登门,记得准备好姐姐我爱吃的佳肴……”

    “走吧!”李煜悲苦的上了自己的马车,就看见馨儿四女见到自己颇有些不好意思。

    李煜瞧她们手里都拿着好几样好东西呢,价值最低的都在百贯以上。

    “也算自产自销吧!”李煜苦笑了一声。

    除了人造的是由燕王府所制,成本不高。可馨儿四女是李煜身边亲近之人,怎么可能会挑王府里自产的呢?拿的可是燕王府收购来贩卖的名贵珠宝。李煜只能自我安慰。

    回到了阔别近一年之久的长安燕王府,调戏了下好久没见的漂亮侍女们。一路奔波,吃过晚饭的李煜倒头便睡,要知明日还有早朝呢。

    唐朝早朝时间为辰时,即早上七点开始。

    睡眼朦胧的李煜被值班侍女叫醒,早早用过早饭后骑着一直留在王府里自己的小黑马,带着十位侍卫出了王府。

    李煜做为二圣的爱子,燕王府自然建在离大明宫近的永兴坊,周围邻居不是朝中高官就是开国功臣之家,离二哥李贤的沛王府,三哥李显的周王府仅隔通化门大街。

    上早朝时间,七点的天空才蒙蒙亮,整个丹凤门大街上都是打着火把灯笼急着上朝的在京文武百官。

    李煜带着侍从加入了这一上班队伍,一路上少不得一些官员见到李煜要行礼,遇到位列朝中宰相及六部尚书的老臣也少不得李煜上前打招呼,拉近双方的关系,给人家留下贤王的好映像。

    幸好今日不是元日和冬至日的大朝会、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参,不然那套繁琐的礼仪制度就得烦死李煜了。

    常参只有在京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没有那些排场、礼仪之类的烦规。

    唐朝并没有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的尊卑关系,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上朝除非大臣奏事、议论国事出班站立于大殿之中外,上至皇帝坐于上首,下至大臣分坐于大殿左右,以品级高低前往后排。

    李煜做为亲王正一品,坐在首列,右手往殿中方向依次是三哥李显、二哥李贤和做为太子的大哥李弘。

    非母后所生的其他四位同父异母的长兄,李煜表示,他压根就没见过。

    那位大哥李忠更是因麟德元年父皇与母后闹别扭搞出的废后风波波及给赐死了。另外三位兄长更是早早被母后贬到地方担任一个没实权的官职,还压着他们不准进京。

    李煜只能默默的为四位兄长默哀,表示投胎是个技术活,哪怕投成皇子也是一样。

    待会修改:

第121章 撒娇的李煜() 
下朝之后,李煜在小宦官的引领下来到紫宸殿,父皇母后早以端坐于上首。

    “大父、娘亲……”李煜天真无邪的纯真少年面容,见到李治与武后显得极为兴奋,小跑着凑到了李治武后身边,举止亲昵无比。

    让人一看,这就是一个离开父母久了再回到到父母身边,心中极为思念父母之情而真情流露的孩子。

    实在令人无法想像将此时偎依在武后怀里的李煜与几月前在安东杀伐果断,冷血的将俘虏的高句丽、新罗青壮贬为奴工,没日没夜的用鞭子抽打着他们干活,直到累死为止的那位凶人联系起来。

    “你这孩子,一到为娘这就往怀里钻!”武后看着把脑袋埋在自己怀里的李煜没好气道。

    “娘亲怀里温暖啊!”李煜翁声翁气的撒娇道,露出一双灵动纯真的双眼。

    “哎……”武后有些拿李煜没办法,这孩子都十三岁了一点都不像他的三位哥哥,从小都一直依恋在自己身边,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埋在武后怀里的李煜要是知晓自己的娘亲心里所想的话,一定会仰天长嚎:我的娘亲哎!我要是不依恋在您身边,成为您最亲爱最心疼的儿子,那日后我可咋活啊?真跟那四位兄弟般,从小到大对您只有孝顺与恭敬,而没有极为亲呢而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那您还如历史一般当上了皇帝,那我岂不还得跟历史上的两位哥哥和四弟一样活的极为憋屈?

    自李煜出生以来,明晓了自己身处环境之后,就打定了主意要成为武后最疼爱的儿子,在李治面前只要是个赞赏有加的儿子就可以了。

    只有从小被武后捧在手心里的儿子,李煜日后才有安全感。只有从小表现对娘亲的依赖、卷恋而又不失才华,成为武后眼里舍不得放下的好儿子。

    正如李煜对自己所说:会撒娇会卖萌才有奶吃!

    只要李煜所做的不出格,被朝臣举报,那也只是无伤大雅之举。

    何况武后眼下在朝中除了个以退休的许敬宗外,竟无一个亲信。曾经帮助她扳倒长孙无忌为首的辅政大臣的几个亲信不是被李治贬死就是贬到远离长安的偏远地方为官。

    对于从小到大依赖在自己身边,与自己最亲呢的儿子在遥远的安东发展势力,心里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感。

    李煜将对娘亲的依赖亲呢不以年龄增长而长此以往的维系下去,才能尽力保证在往后娘亲与哥哥的权利争夺中安然处之,且不遭娘亲的猜忌,从而得以有足够的权势施展自己的计化。

    李煜的计划在安东,他的根基也将安在安东。之所以选在安东,除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外,就是大唐上下对安东的不重视,李煜在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尽最大限度的避开朝廷的注意力。

    大唐对安东的不重视,不论从历史还是李煜所接触的现实都看的出来。从高句丽灭亡后,设置的安东都护府除了一级行政机构都护府全是华人外,都督府、州县的地方行政机构的主官尽全是原高句丽投效大唐的降官降将,安排华官担任这些高句丽人主官的长史、司马辅助之职。

    历史上咸亨元年高句丽遗民剑牟岑举起反旗,高句丽各地掀起大叛乱,整个安东烽火遍地。唐高宗李治派兵镇压高句丽遗民叛乱,可镇压了叛乱后对安东的处治比灭高句丽后的处置更为失当。

    竟为了安抚高句丽遗民将安东地区所有的华官全部撤回,彻底实行对高句丽人的羁縻统治。还把原高句丽王高藏放了回去重立为王,一并将一批先前强制移入中原的高句丽人也给移回去,期待以高句丽人来对抗蠢蠢欲动的新罗人。结果人家高藏回去没多久就勾结靺鞨人准备反唐,若不是事泄,安东局势就彻底糜烂。

    可将华官全部撤回,安东都护府治所不断北迁,造成了大唐对安东统治权利不可挽回的流失。

    到唐玄宗时期,大唐对安东实际上只剩名义上的统治权,安东都护府的治所都移到辽西的营州去了。安东地区的都督府州县不是被后来崛起的渤海国所占就是完全处于自治,或称臣于渤海。直到唐末渤海衰落,失去对辽河以东、辽南的控制而轻易被东进的契丹夺取。

    李治面前卷恋爹娘的四郞无疑令其大感心慰,和颜悦色道:“四郞你违令出兵安东可是令吾与你娘亲好一阵担心。再加上你在安东所做之事,经由司平太常伯杨昉绥禀奏朝廷,可是令朝中大臣参了你好几回了。你是不是得向大父好好交代下?”

    杨昉绥此人随李谨行、高侃到安东后,刚开始李煜一直没时间见此人,安排他跟着李元素处理地方政务,或来干脆将这号人给忘了。大父提起此人,李煜费了老大功夫才想起他。

    爹娘寻问的目光下,李煜傻傻一笑:“大父、娘亲,孩儿这也是为国着想啊!”

    李煜无比委屈道:“那群高句丽蛮不服王化,整天想着造反,人又多势众,孩儿去辽东时可只带了三千家将,侥幸打败安市的叛军。可高句丽叛军太多,又有一万新罗兵支援高句丽叛军。孩儿只得听部下建议招纳辽东汉民与大唐前往辽东经商的商队护卫组成军队打败高句丽叛军与新罗联军,定鼎辽东局势。后来的扩大招兵也是被新罗与高句丽叛军剑牟岑与安舜所逼的无奈之举,可不是那帮整天待在长安,就只知道在平康坊找漂亮娘子谈情的御史、朝公所说孩儿举兵图谋不轨之举。”

    “孩儿年级轻轻,一番赤子之心,竟招那帮老混蛋污蔑。他们这是赤裸裸的嫉妒孩儿年少就立下此等功勋,反衬出他们在孩儿此时年龄的庸碌无为而脸上无光。”

    李煜捏着小拳头愤恨不已的声讨朝中那些参他的大臣,滑稽的模样惹得武后与李治大笑不已。

第122章 移民之策() 
对于在安东所做的一切,李煜主动交待远比父皇与母后追问起对自己更为有利。

    凸显李煜的少年纯真与心思单纯,毕竟李煜才年仅十三岁,年龄是他内心最大的掩护。

    李煜孩子般表情丰富的鄙视那些参他的大臣,说他们嫉贤妒能,又绘声绘色的向李治与武后阐述了他在率军平定高句丽人叛乱,打击不臣的新罗人后对安东的治理。

    着重夸奖了王府长史李元素、司马薛俊等一众燕王府文官的出谋划策,筹措粮响治理地方有方;薛讷、李尚旦等将领能征善战,骁勇无匹。

    “孩儿正是在这些文臣们将的辅佐下才平定高句丽叛军,震慑新罗,否则以儿臣幼小的身躯万万不敢进安东。”

    李煜眼巴巴的肯请道:“大父,平定安东,李元素、薛讷等一众文武功不可没。眼看新春将近,因安东刚定,新罗还虎视眈眈,他们为了稳定局势都没有回家过年,还请大父按功给予为国有功之臣封赏。”

    “哈哈哈,四郞放心,此等有功于国的良臣,吾早以令中书省依你先前送来的报捷文书按功勋大小议定封赏,年后就遣使往安东宣旨,赏赐有功将士。”

    李煜心中大喜,父皇此举就是认可了跟随他征战安东的一众王府文武之臣及招募的军士。

    “不知大父对孩儿上的‘论治安东表’有何看法?”李煜依旧偎依在武后怀里,期待的看着父皇问道。

    李治沉思,就四郞在表中所说,从中原人多地少的地区移无地少地之民往安东实边以固安东之策。心中虽赞同,但奈何隋末大乱,天下百姓损失惨重,自先帝修养生息以来,鼓励天下生聚至今,全天下不过三千多万口。诺大的国土上尚有广大地区地广人稀。

    四郞之策虽内心想同意,可现实与朝廷诸公都不会应允。

    四郞的安东开拓团招募四十余州的灾民前往安东,李治是基于受灾两年以来,当时百姓难以存活,朝廷救灾不及,故默认了四郞之举,满朝文武虽有微词却也没太多干涉。

    李治对李煜的‘论治安东表’犹豫中无奈的摇摇头。

    李煜有些失望,不过也在意料之中。

    武后见怀中的四郞心情低落,笑道:“安东原华夏之地,虽为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