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孤山上的大部分草木早以被挖矿的奴工给铲掉了,露出红褐色的岩石和土壤,给人一种光秃秃的感觉。

    张小凡指着眼前光秃秃的小山豪气的说道:“殿下,这就是我们发现的大铁矿,整座山就是一座大铁山,经过我们的勘探,方圆十里都蕴藏着丰富的铁矿,所以我们又称此地为十里铁山。”

    随后又参观了离大孤山不远的千山下丙队伐木场,丙和丁两队只有五百人,这伐木的也只有一半,另一半张小凡说去挖煤去了。

    大孤山西北面的山沟里有一个大型煤矿,分了丙队一半人手过去采煤。

    唐代炼铁大多还是用木炭,使用煤炼铁也只是用来造些农具,直到宋代才普遍使用煤炭来炼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煤炭中的杂质太多,硫磷元素含量高,直接用来炼铁,只会得到一堆硫磷元素含量高的劣质铁。

    李煜前世虽不是工科生,但好歹看那些穿越小说里讲用煤炼铁,后感兴趣查了下具体情况,也算是对用煤炼铁有了套理论知识。

    用煤炼铁最好是先将煤炼焦成焦碳,焦炭在炼铁中的作用:1、还原剂2、骨架作用3、热源,这些性质是煤所不具备的。还原剂焦炭的碳含量达85%以上,另外在高炉炼铁过程中焦炭因为强度高可以起到骨架作用,而煤炭就不行,被压碎后造成高炉透气性下降。

    将这套理论知识传授给经验老道的匠人去试验,这几年功夫,焦碳技术早被李煜手下的工匠们搞出来了,毕竟这又不是啥超越时代生产力的技术。

    当然啦,焦碳的秘密同样被封锁。

    遥望城的东门不远处正好有一个在建的大型炼焦窑,外面以经堆了一堆黑糊糊的煤矿了。

    将大孤山附近的工地逛了个遍,李煜甚是满意,照这个工程进度,最长再过半个月就能生产铁了。

    从南门出,饶了个圈从东门进。

    城门口张小凡请求道:“殿下,我们的人手还是很不足,能否再加派些奴工来?”

    经过一番视察,李煜注意到铁矿所需的人手却实显现出不足的一面,像挖煤伐木的各只有250人,进度明显落后于其他三队。

    铁矿之事事关重大,李煜心中早有计较,张小凡既然提出了便回道:“放心,待吾回去后就会先加派五千奴工过来,如果人手还不足,再奏报于吾也不迟。”

    张小凡、张根生和几个工匠领头人听后兴奋不已,人手增加了他们手上的工程进度就可以加快。

    李煜要进城时无意抬头看了下城门,发现城门上居然没城池名字。

    “此城难道还未取名吗?”

    “回殿下,此城却没有起名,还请殿下赐名。”张世、张根生等人拱手奏请道。

    “此城是炼铁坊所在,名为铸铁城吧!”

    从此,辽东大地上提前一千三百多年诞生了一座钢铁大城。

    入城后,张小凡被李煜房中单独召见,张根生望着儿子进去的背影,脸色越发忧愁。

    张世与薛讷等人相互神密的看一眼,心照不宣的离去。

    不久,铸铁城中流传一条小道消息,这让后来的李煜得知后大怒不已。

第44章 讨伐吐番() 
安东风起云涌之际,大唐西部却因吐蕃40万大军大举攻陷安西四镇,致使西北局势骤然紧张。

    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领兵5万经鄯州讨伐吐蕃。

    数万装备精良的大军沉默的跟随着前面的队伍,艰难的穿越眼前的大非岭。除了一万五千的辎重兵外,战兵人人双骑,辎重全部由马车驮运。

    远方的雪山,眼看很近,实则很远。数万将士从鄯州出发,走了两百多里路,这一路来见到的雪山何其多,可他们从未从一座雪山下经过。

    若是在中原大地,这会哪怕穿件单衣爬山都能热的满头大汗,可自大军上赤岭后,爬山过草原穿着冬装,每天早晚都能感到刺骨的寒意,偶尔天上还飘雪花。

    有不少将士在这数日的急行军中病倒,出现头痛,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身体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军中大夫说是受此地瘴疠所至。

    在夜晚宿营时准备给患病的士兵熬个药,却发现不论怎么熬这水就是不开。

    至于饭?至上了赤岭后煮饭那基本上是夹生饭,怎么都不能像在大唐一样把火烧了一会功夫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菜。

    登上路边一处小山,望着行进中的大军,薛仁贵久经风霜的脸上略显忧愁。

    “行军速度太慢了,必需加快速度才行。”

    “总管,眼下是我军的最快速度,再快辎重就跟不上了。”郭待封听到薛仁贵不满,眉毛一皱,面无表情的说道。

    “哎!”薛仁贵也知道,眼下是不可能再让军队加快速度了,吐谷浑旧地有些邪门。上了赤岭,哪怕他这样久经沙场身强体壮的大将有时都感到呼吸不畅。见到军中一些身子骨较弱者,在山中行军时,那更是全身乏力,头痛难耐。

    这个时代,除了李煜知道是因为高原反映,常年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突然到高海拔地区因氧气不足导致身体缺痒出现身体不适外,无人可知。天下人只把唐人进入青藏高原身体产生不良反映归于当地的瘴疠,可他们却说不出个由来。

    当夜幕将临,全军终于翻越大非岭在山下筑营修整,具探马来报,此地往东就是黄河九曲,往南就是积石山。

    唐军宿营地就是大非岭南的大非川,大非川呈西北…东南走向,属于一马平川的山谷平原地形,唐军的正南面就是大非川的最宽处,达一百二十多里就可进入积石山。

    薛仁贵想了几天,按现在这个行军速度,穿越比大非岭、赤岭更加宽广险峻的积石山赶到乌海,切断吐蕃军的后路打败吐蕃简直是痴心妄想。

    此战自接到朝廷任命领军伐吐蕃,薛仁贵就等待筹备的粮草调兵遣将的空闲,对着地图研究了十数日,制定了好几条作战计划。

    吐蕃大相钦陵号称40万大军攻入安西,此次伐吐蕃看似可乘吐蕃主力军队在安西,所驻吐谷浑地兵力空虚可打他个措手不及。

    可薛仁贵并没有想得如此轻松,两个现实的问题摆在薛仁贵面前:一、所出征军队只有五万,而吐蕃在吐谷浑经营数年,可谓根基深厚,现兵力空虚可所留驻兵马仍不下五六万。钦陵得知我率军入吐谷浑断其后路,必会领主力回援,五万兵马战钦陵四十万大军可不轻松。

    其二、薛仁贵自己对吐蕃大相钦陵不了解,更不熟悉吐谷浑地形地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此战可是长途奔袭路途艰险,没有援军,辎重都是随军带着。

    想来想去,若想取胜,唯速战速决!

    在钦陵率领大军回援之际,迅速消灭吐蕃驻于吐谷浑地的军队,并占领面向吐蕃本土的险要关隘阻绝吐蕃北上增援部队,以逸待劳歼灭钦陵军的目的。

    为此,薛仁贵制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在吐蕃没反映过来前,南下占领吐蕃北上吐谷浑的屯兵要道乌海城。

    可现实,大军带着辎重行军速度缓慢,达不到出其不意速战速决的目的。

    今夜为此,薛仁贵招来军中将领,宣布他新的作战计划。

    “鉴于大军携带辎重行军缓慢易丧失战机,我以决议。明日,由副总管郭待封领辎重兵和五千战兵计两万人马,守护辎重、粮草,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以做随时接应我军的准备。我与副总管阿史那道真率主力,轻装奔袭乌海。待钦陵领军东归之际,两军在合击其军,必可大败吐蕃。”

    “总管,乌海险远,此去可就是深入吐蕃腹地,分兵之策是不是太过于冒险?”

    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等人瞧了一眼这名提出异议的将领便继续坐在自己位子上,因为两人内心都清楚,薛仁贵做出决策是不会更改的,也就没那个反对的心思。更何况,郭待封心里巴不得薛仁贵分兵,自己独领一军。

    薛仁贵撇了一眼这名将领,神色严肃道:“常言富贵险中求,战争也一样!正因乌海险远,吐蕃才不会想到我军会长途奔袭此地,若不能出其不意速取之,断吐蕃后路,于我军则不利。”

    “明日,全军按本将军令即行出发!”

    “诺!”无人再提异议,薛仁贵与诸将就分兵之事的细节商议后,各将便各自回营准备。

    诸将中唯有郭待封最为兴奋,但他却掩藏的很好,没人看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二日唐军分兵完毕后,薛仁贵与阿史那道真领三万精锐轻装简行,快马加鞭穿过大非川挺进雪山连绵的积石山。

    经过五日的艰难跋涉,唐军早以翻过积石山,行进四百多里,数万骑兵奔弛于高原草地。

    一路上,众多正在草原放牧的吐谷浑、吐蕃牧民突然见到大股唐军冲来,万马奔腾的天地隆隆作响。

    唐军用来辨识指挥军队的旌旗,在这些没见过世面的牧民眼里五颜六色,旌旗招展威风凛凛。吓的这帮牧民从坐着的草地上一屁股翻起身,快速爬上不远处的马匹不停的抽马狂奔,免的不明不白的成为唐军刀下鬼。

    洛桑本为噶尔氏家族的一奴仆,但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屡立战功。由其是其多次率领小股人马乘唐军不备掳掠唐陇右诸州乡村,不仅掳回来大量的唐奴和粮食,更是从唐国在陇右地区设的牧马监处掳来大量骏马而得到主人钦陵赞赏。十年功夫下来,被钦陵升任成为两万大军的统帅,这次更是被委以重任,镇守要地乌海城。

    在洛桑眼里,像乌海城这种位于吐蕃腹地的城池根本不用担心唐人来攻,不论唐人从北面还是东而来,路途都异常险远。

    自镇守乌海以来,晚上与手下诸将聊天打屁,喝得醉熏熏再上那些女奴,白天领着手下人马出去打猎,日子过的好不逍遥。

    昨晚与诸将聊起大相领军攻唐国安西战事,洛桑扬言,大相必调我等北上作战。

    没想,没过两天,大相钦陵调兵令就到乌海,洛桑对自己的未仆先知得意不已,立即下令集结兵马。

    吐蕃是军民一体,军事长官即地方长官,兵制参考唐府兵制与自己传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兵民一体的制度。

    由于没有战事,洛桑又不担忧乌海城会被袭,故只留了一支两千人的骑兵和一支三千人的步兵守乌海城。

    调兵令发来时,洛桑才开始集结在乌海周边放牧的部下,鉴于集结需要两日时间,干脆把集结兵马的地点定在了乌海城南的河口。那里水草丰美野物又多,在集结军队这段时间即可继续放牧不必浪费粮食给战马又可以打猎,简直是一举两得。

    大唐在陇右集结兵马准备讨伐吐蕃,领军在安西的吐蕃大相钦陵自是从细作那得知唐军调动。由于主力大军分散到广大的安西各地,难于极时回援应对唐军南下。留守吐谷浑的吐蕃本部兵力不足,只能先下令留守乌海城的洛桑领军北上,同时命令吐谷浑各部集结兵马迎战唐军。

第45 进军乌海() 
洛桑还在河口集结兵马时,唐军大队人马在吐蕃军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从乌海城东面的积石山南北走向的山谷绕过乌海城,直接插入乌海城与河口之间广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