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抗风抗沉的能力,即使遇险船上也有救生艇。

    比起历史王勃北返时乘坐的渔船强了不知哪里去,可以不用靠近海岸线走。

    谢衡直接驾船不走历史上王勃坠海而亡,风高、浪急、礁多的交趾郡北防城海域,直接横穿北部湾通过琼州海峡。因正处夏秋之季,南海多台风,船依次在广州、泉州短暂停留以避台风,再向北至登州东渡辽东。

    历时三个多月的航行,谢衡终于将王勃安全的送到平壤,向其族兄谢越汇报此行时问起锦囊里出了何妙计促使王勃来平壤?

    谢越直接回道:“锦囊是殿下给某的,要问你去问殿下吧。”

    谢衡明智的闭了嘴,燕王岂是他一个小小商船长能去问的?

    见到大名鼎鼎的王勃出现在眼前,李煜高兴坏了,初唐四大才子已入他麾下有二。

    另一大才子卢照邻,李煜早早将其召入麾下任用。现任星州都督府都督,官职不高也不低,主掌海中的星州岛,不用担心有敌来袭。安抚教化岛上儋罗人,安置从中原移居的百姓,开垦荒地鼓励农桑搞得有声有色。

    历史上卢照邻离蜀后,寓居洛阳期间被横祸下狱,后染风疾药石难治,便隐居于终南山中自练丹药服食中毒,致手足残废。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有了李煜在卢照邻的人生轨迹上横插一杠,至今未闻卢照邻有染风疾而服丹药的事发生,想必他能活更久。

    本该在今年坠海而亡的王勃在李煜的干预下也未亡,反而来到了平壤。

    历史轨迹变得让李煜都觉得有些生趣了。

第477章 倭国贵金属大开发() 
    见到王勃李煜是分外高兴,当即令膳房准备了一桌好菜。鲍鱼、鱼刺在燕王府以经是很平常的菜肴了,膳房做出来的是只有在安东才吃的到的特色招牌菜,如鲑鱼卵做出来的鱼子酱,新鲜鹿茸、辽东千年老山参炖野鸡,清真比人脸还大的灰熊熊掌,东北虎骨汤,鲑鱼脍……

    王勃看着案几上九道仅闻其名未曾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过,犹如艺术杰作的九道佳肴不知如何下筷。

    “子安兄,这些菜肴莫非不合胃口?”

    李煜见他迟迟不下筷关切道。

    “久闻殿下府中有善作美食的大厨,天下间无人可比,今日一见方知名不虚传。色香味俱全,让臣实难动筷破坏这些精美的菜品啊!”

    王勃颇为感慨,想尝尝熊掌嘛,卖相实在太好了,他又不想破坏这份美感。

    “菜做出来就是供人品尝的,子安兄欲食而不食,放凉了反而口感不佳,白费了大厨的一番心血。”

    在李煜劝说下,王勃动筷品尝了下,美味的口感让他胃口大开,至于破坏了佳肴精致的卖相?吃完再来感慨吧。

    大快朵颐之时,王勃才真切的感受到朝野传闻燕王生活奢侈,靡费甚重果不虚传,案几上的九道在大唐连权贵人家都难以尝到的美味。

    为了招待王勃,李煜特地拿出珍藏十年之久,酱香浓郁的飞花雪月,泥封一开,整个大厅都弥漫着浓郁的酒香。

    自古文人哪个不爱酒?王勃不待侍女给他斟好酒,便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连说三声好字。

    一番痛饮,王勃脸色微红,李煜怅然:“子安兄之才天下能比肩者无非三人,诺非遭奸人嫉贤妒能所陷害,今日恐怕已官居朝中高位。”

    王勃红着脸,摆着手无奈的笑了起来。

    “吾掌安东,四处征讨不服王化的蛮夷,新拓之地为能长久控制而移民实边设置州县管理,急需天下俊杰辅佐。子安兄可愿辅助贤弟开疆拓土,闯下一片新天地?”

    “臣只是略有微才,得殿下看重,实在令臣惶恐。”

    王勃言语间有拒绝之意,不过李煜并不是就此放弃的主。

    当下王勃不愿出仕,只是因恃才傲物被同僚嫉妒而设计陷害差点丢了性命,连累其父,对官场有了心理阴影,并非对当官有抗拒心理。

    李煜耐着酒性跟王勃大谈在安东为官治民的大道理,再上升到华夏炎黄子孙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到上古三皇五帝披荆斩棘创下华夏神州才有今日乐土,又有美酒助威,把王勃灌的七晕八素,稀里糊涂的就在告身上签字画押成了安东都护府记室参军事,负责起草都护府表、启、书、疏,正好发挥他斐然的文才。

    第二天一早,酒醒了的王勃看着侍女拿来的官服,不解的寻问他又没接受燕王的召用,给他官服干嘛?

    侍女道:“王参军昨日以应殿下征召为都护府记室参军事一职,殿下怕您来日反悔不承认,特让奴婢带来昨日王参军应下的官职告身。”

    王勃看着侍女递上来的官方告身,上面自己的笔迹,顿觉被燕王坑了。现在反悔?告身上可是他亲笔写着:“某诺反悔,不为君子,妄为人臣,不忠不义,不仁不信的无耻小人,死后必堕九幽……”

    ……

    寻金左卫郞将李来亨亲自带队下,组织精干人手历时半月基本探清了石见、因幡、但马三国内银矿的具体位置,储量评估为大型银矿。

    相关探矿资料李来亨将其移交给专门负责采矿的寻金右卫郞将谢迁。

    谢迁此时以派人从黄海舰队指挥使王傲珂手中接手了佐渡岛金银山开采权,并向各银矿储地驻军将领递交了燕王准许寻金右卫从当地征发倭人劳役采矿的命令。

    佐渡岛金银山开采以进入正轨,当地倭人又十分配合倒不需谢迁过多关心,重点放在探明储量最大,也是李煜重点关照的石见银山。

    率军驻守石见的是苏明秀,谢迁拿出燕王的命令表明来意,苏明秀召来石见国安浓、迩摩、那贺、邑知、鹿足、美浓六郡暂时委任当地投降的倭国权贵的郡守,下达先期征发两千青壮服劳役。

    由于燕王下令恢复占领倭国土地上的部民制,普通倭人成了权贵占有的奴隶集体,专门生产供权贵所用的各项生活物资。

    六郡守听到苏明秀要征发劳役心里不太乐意,但也不敢违背苏明秀的命令阳奉阴违,毕竟石见国可是苏明秀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而不是像周防、安芸等国内保守势力举兵助唐军攻下的。

    “出银了,谢郞将出银了……”

    在寻金右卫多年的老采矿匠人高兴的手舞足蹈跑来禀告一直在矿场上的谢迁。

    听到消息,谢迁丢下手头上的工作跑到冶炼场,冶炼银的炉子炉口银白的银溶液缓缓流入三寸长两寸宽的模具,一枚枚银淀逐渐成型。

    初步估计第一次出银就能得一百枚银淀,每枚是十两,那就是一千两白银,这还仅仅是试炼。

    成果斐然,谢迁止不住心头的兴奋,下令所有劳役全部投入到采挖矿石中去,建造更多用吹灰法炼银的高炉。

    久经时日,石见银山所处的大森山下炼银的炉火日夜不熄,矿洞里,挖矿的劳役如同机器一般麻木而有序、满身泥土,将一篓篓矿石背出矿洞,在水力碎石锤下锤成碎石块再投入到高炉内冶炼。

    一块块冶炼好的银淀打包装箱,由寻金右卫派专人押送回平壤验明无误后再入龙吟钱庄铸成千万枚银钱投入市场。

    随着石见、因幡和但马国境内琵琶湖边上的生野银山相继开采投产,加上佐渡的金银山,每月为李煜带来白银四万两,黄金三千余两,付征倭军费绰绰有余。

    李煜实现了他向安东文武所声称的那样,战争也是能发财的,而不仅仅只是徒耗粮响、消耗国力。

    忘战必亡,好战不一定会亡。

    这得看发动战争的主帅,如何将一场战争变成于国于民有利可图,不但不消耗国力,反而随着战争的推进使国力愈加雄厚。

第478章 大海人东逃() 
    攻克淡路岛的薛讷所部休整五日,后挥军两万渡海于对岸的和泉国登陆,击败前来阻击的万余倭军向倭国朝廷所在地大和国飞鸟进发。

    北路军李尚旦集唐军五千,归附倭军两万八千众,七日尽取播磨国全境进入五畿西部的摄津国。前来增援的新罗、百济两万援军亦赶到,归李尚旦节制。

    黑齿常之所率三千援军并佐渡岛上王傲珂所部四千兵作为征倭东路军,在越后国登陆,依次攻拔九座水城斩首万级,进取越中,能登、越前二国司不战而降。黑齿常之所部得以与早前归附,目前联军围攻近江的丹后、若狭、加贺三国联成一片。

    从三国国司口中得知,只要攻克了近江就可以通过不破道东取美浓、伊势二国,切断飞鸟朝廷与东部诸国的联系,身处大和国飞鸟净御原宫的大海人将插翅难逃。

    黑齿常之思滤片刻,觉得此策可行,便更改出发前燕王制定的作战计划,领军四千增援包围近江国治所滋贺的三国联军。

    丹后、若狭、加贺三国联军围攻近江两月余,近江近期又得飞鸟朝廷的三千援军,双方互攻各有胜负。

    黑齿常之领军来援,无疑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双方在近江治所滋贺城外列阵而战,近江倭军观唐军到来,素闻唐军骁勇善战勇不可挡,至今未尝一败,人人皆露惧色。

    近江国司自知此战难以取胜,早早安排人手将其家人送往美浓国,带着为天皇尽忠的一腔热血主动进攻唐军大阵。

    七千近江倭军被黑齿常之一战而溃,乘胜席卷近江全境,驻守大津京的大海人长子高市皇子兵败东逃美浓,唐军展开追击,一日克东进要隘不破关,夺取了关原盆地,攻入伊势国北部。

    面领唐中路军薛讷所部两万,北路军李尚旦五万三千联军的进逼,北面门户近江失守,山城国危在旦夕的飞鸟朝廷此刻以是君臣惊惧惶恐,不少大臣以携家眷出逃。

    大海人召来心腹文武大臣寻问对策。

    在壬申之乱中为大海人夺得皇位立下大功的村国男依建议:“陛下,五畿有三畿已沦为战场即将陷落,飞鸟将面临七万多的唐军进攻,以不足两万的兵力是守不住飞鸟的。不破关陷落,北路唐军正猛攻伊势,其意在切断我们与东部诸国的联系。当下应速做决断,领军东退东海道,集东海、东山二道兵马依山川地利抵御唐军进攻。”

    “我们诺是能守住东海、东山二道,使唐军久攻不下,或许能迫使燕王与我们议和,向唐称臣纳贡换取平安。”

    阿昙连稻撇了一眼参议身毛广不无讥讽道:“东海、东山二道本就百姓稀寡,先后征调了六万余人,哪还有多余可征调之兵。”

    众臣一下子沉默了,从东部诸国征来的六万余众兵马几场败仗下来已不到一万,北陆道又全境失陷。只剩下东海、东山二道,咬咬牙顶天了能征个两万人。凭这群新募之兵能顶住虎狼一般的唐军?

    不论是大海人还是众亲信大臣看来,即使能成功退到东海道,亦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父亲,诸位大臣,还是依村国将军所言东退吧,至少还有一份希望不是吗?”大海人次子草壁皇子带着凄凉的声音沉声道。

    四年前举兵击败大友人皇子取得皇位的大海人,曾经雄心壮志意欲将大化改新深入下去,将日本打造成国富民强的东方强国,先后废除了氏上民部、家部(部曲)制,进行服制改革、八色之姓、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