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袁使君、柏县尉……经某数日观查发现,石狩河正处于鲑鱼群洄游时段,咱们只需派人追寻河道上游水浅区设网围捕,短时间内可获得数之不尽的鲜鱼。”

    水阳兴致冲冲跑来禀报,出身于卑沙城渔民的他对鲑鱼等海中洄游型鱼类的习性异常了解。本抱着看看北海道石狩河内在秋季会不会有鲑鱼洄游的心态于河畔查看了数日。没想竟让他撞着了鲑鱼群洄游的主力,诺飞渔民出身,常人还真难在河宽水深的石狩河下游河段发现鲑鱼群洄游的迹像。

    “鲑鱼洄游?”出身江东吴郡的袁佐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不明所以。

    柏水衡等一众土生土长的辽东人则大喜,鲑鱼洄游意味着食之不尽、捕之不竭的鱼群正在向自己招手。

    柏水衡为袁佐讲解了一番鲑鱼洄游的自然现像,辽东居住于河畔的百姓在鱼郡洄游的这段时间庆祝到来的捕鱼旺季。

    袁佐一听,顿时大喜,拍手道:“水阳,某给你权责,立即组织五百人沿石狩河北上,寻水浅之处设网围捕。能捕多少就捕多少,吃不完的晒成鱼干储存。”

    “喏!”水阳心中大喜过旺,没想禀报一件可获鱼货的事就受重用。

    水阳带着人经过几天勘察,确定了几处石狩河浅滩及有鲑鱼洄游的支流浅水区。五百人分成好几波于各处浅滩手持几日赶制出来的渔网围捕。

    鲑鱼急于洄游到河流上游,它们的出身地去产卵,即使前面再坚难险阻危险重重也一头扎进去而不回头。

    此时又正处于鲑鱼群集中洄游期,在河流浅滩处拥挤着密密麻麻普遍在七斤左右的鲑鱼,人徒手扑进水里都能捉住一条,一网下去往往是数十上百条往岸上拉。仅第一天,水阳等人就捕得七百余斤鲑鱼,有了足够的网后,捕得的鱼更多,每天都能捕获千斤以上。

    随着捕获大量鲑鱼,草创下的石狩县军民赢来了难得一遇的好子日,每天每人都能分到半条鱼。

    捕获量如此巨大,袁佐等县官高兴坏了,又增加了三百人去捕鱼,而每天吃不完的鱼则全部制成鱼干储存。

    待鲑鱼渔汛结束,水阳等人足足捕捞了数万斤鲑鱼,大部分无法及时食用制成了鱼干。

    水阳还嫌发现的太晚,没能捕得更多鲑鱼。

    不过鲑鱼所产的卵则是一种比鱼肉更为珍贵的美味,每枚卵的个头直径约7毫米,营养价值极高,7粒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大。

    当水阳将这个消息告知袁佐后,袁佐高兴的都不能自给,没想北海道仅鲑鱼洄游就能带来两样丰富的食物来源。

    再令水阳探察鲑鱼群产卵情况,待其产卵完毕,立即组织人手打捞鱼籽。

    时间在袁佐率领众人披襟斩棘的忙碌中快速流逝,寒冷的北风悄然中带着漫天雪花降临石狩平原。

    一月前石狩河南岸还是广袤的丛林,如今却空出了一块足有一万五千多亩空地,空地的中央则矗立着一坐拥有18尺高城墙的正方形城池,城下则是壕沟环绕。城楼上的木匾则书写着苍劲有力的“石狩县”三个大字。

    犯人们经历一月开垦出来的空地上到处堆集着一根根粗壮的圆木,不时有人冒着大雪出城将堆集在城外的枯枝托进城内。

    城内一排排十字布局的房屋正冒着滚滚炊烟,饭香从每栋小屋内撩撩传出。

    诺不是这些房屋实在太简陋,毫无美感,仅是在地上挖坑,上搭木外敷泥赶制出来类似靺鞨人居住的地穴似小屋,还真有一股中原繁荣小城的景像。

第206章 悄然出现的海外奇闻录() 
咸亨二年走到了末尾,长安百姓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的年货和节日庆典。

    馨香殿做为唯一的综合性大商场,无疑成为年关长安生意最火爆的商业场所。殿内每日人流不息,商场内驻场的各家商铺收钱收到手软,还不用担心恶吏、地痞来敲诈勒索,各商号的掌柜们不由感叹生意还从来没有像当今这么好做过。

    从馨香殿购物出来的不少人会在在殿门口报刊亭选一份自己喜欢的报社出版的最新一期报刊,或边走翻阅,或带回家看,而皇家周刊则是大多数购报者必选报刊。

    这是因为皇家周刊是报道时事刊物中真实性最高,最值得阅览的报刊。

    年初自皇家周刊开办以来,长安城内出了不少跟风办报的报社。

    不过像报纸这一新鲜事物刚出现还不满一年,突然间冒出这么多报社难免会出现不少乱像。

    除了像道家、佛家创办的“道学、登仙、佛光”等宣扬宗教学说和刊载诗词作品的报刊外,其余刊登时事的报刊大多报道不实、捕风捉影,甚至标题党,广告泛滥,只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提高销售量。

    皇家周刊虽是李煜与几兄弟和小妹合资创办,但他们基本不管经营如何,有需要时就亲自或令人撰写一篇文章、诗词刊登。如太子监国时,有何涉及百姓的政令,就令皇家周刊刊登。

    正因皇家周刊代表着皇家喉舌,又有李煜严令不得刊登言不符实的内容,才有了皇家周刊如今的口碑。

    口碑好了,所刊登的内容就有更多的人信,自然而然吸引众多读者购买,使得皇家周刊成为大唐刚刚兴起的报界大哥。

    旗下又有报刊亭助攻,令众多跟风创办的报社为了自家报纸能有更大范围的销售渠道,不得不仰皇家周刊的鼻息存活。

    只是今天长安城中的百姓按例去报刊亭买最新一期报纸时,在报刊亭摆放的诸多报纸中发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报纸。

    确却的说不叫报纸,因为它的尺寸仅有报纸一半大,但却比报纸厚,足有十页,更像一本薄装书。

    封面还是蓝彩色的海天一景,一座绿油油的小岛矗立海天之中。五个紫色大字《海外奇闻录》赫然排列在封面的上首正中,右下角小字注大唐首份杂志《海外奇闻录》正式开售。

    不论是以前的书卷还是现在燕王府搞出的线装书、报纸,都是白底黑字,可这份杂志《海外奇闻录》封面和字体却用上了彩色,放在一堆白纸黑字的报纸中无疑显的惹人眼球。

    不少买报的顾客好奇的拿起一份《海外奇闻录》来翻看,一翻纷纷惊叹不已,这份杂志不仅封面是彩色的,连里面页码上印刷的字用的都是彩色。看起来显得极其新奇,彩色的字迹刺激者读者的视觉,激起读者翻阅的兴趣,久读之下而不显得视觉疲劳。

    当然,更加吸引读者翻阅《海外奇闻录》的动力是其所刊登的内容。

    不论放在哪个时代,人们普遍对自己所不了解的外界充满好奇,诺是有人向他们传递这些外界信息就会吸引众人驻足倾听。

    现在《海外奇闻录》无疑就充当了长安百姓了解海外之事的媒介,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所刊登的内容又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相关联的话,无疑将起到非凡反响。

    普罗大众,他们最关心什么?国事?海外诸番之事?

    NO!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生活的好不好,有什么好途径能让自己生活过的更美好。

    海外之事再新奇,那也只是满足下自己的猎奇心理,不能改变自己眼前的生活状况又有何用?

    可众人手中看的津津有味的《海外奇闻录》所刊登的海外之事却牢牢的抓住了普罗大众的眼球。众人在杂志中看到的不是海外奇闻,而是改变当前不得意的生活状况的机会,一个发财致富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

    “亭长,这《海外奇闻录》多少钱一本?”

    “二十文。”亭长伸出三个指头,面无表情道。

    “这么贵!”问价格一幅穷书生打扮的年轻人不由皱眉,右手在袖兜里掏了掏,摸出一把开元通宝在手心里数了二十个铜板肉疼的丢在亭长面前,拿起手中的杂志气恼的走了。

    更多翻阅了《海外奇闻录》的人向亭长寻问价格,但一听二十文的高价,富家郞君自是不在乎这点钱,放下钱拿起杂志在一旁手中不宽裕筹措要不要买的人眼里潇洒的走了。

    但一想到杂志中所刊登的内容,不少筹措的人一咬牙买了,钱不够者,几个同伴就凑了凑买了份。

    当《海外奇闻录》杂志的消息从一些购买者口中传出后,吸引了更多慕名而来的人求购。其中不乏逃避饥荒入城的灾民,一人凑一个铜板买一份,再去街上找一个识字的好心人给他们念来听。

    当好心人逐字逐句念完并解释一遍后,这伙灾民们双眼放光,胸膛起伏不定,心中止不住的感叹海外竟还有比大唐还富庶之地。

    “大哥,你觉的煜弟令皇家周刊出的这份《海外奇闻录》上所说属实吗?”李显挺好奇的问起了一旁的大哥李弘。

    长安自从冒出众多报社,每日都有不同报社出的期刊后,李显渐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

    正经报是没兴趣的,看的都是些报道民间趣闻、名家大族的家丑之类等娱乐、捕风捉影、志怪小说的报刊,娱乐己身而以。像一本正经的皇家周刊,李显看过一两回就没再令侍从买了,无趣!

    今日去买报的侍从回来说皇家周刊出版了一份杂志,刊登的内容极其新颖。

    李显一听就来了兴致,长期看那些志怪小说、灵异事件、民间趣闻的报刊也显得乏味。等侍从将《海外奇闻录》买回来,李显当即就被杂志的封面吸引了,翻开更是看的津津有味,回过头来,极忙跑进东宫去寻问大哥。

    《海外奇闻录》李弘也看了,凭感觉里面的内容半真半假,关于刊登的海外消息应该都是煜弟派出去的探险船队带回来的。煜弟在安东做了些什么,朝廷虽不是十分清楚,但也不是两眼一摸黑。只是西北吐蕃犯边,大唐重兵云集陇右、河西一带,无暇顾及安东,大父和朝中有明智的诸位相公才放任煜弟在安东经营。

    今年从安东传回来的消息看,煜弟对海外的兴趣好像过盛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海外奇闻录》上传刊登的台湾、北海道、星州、琉球四地,俱可靠消息,自然环境不错,资源丰富,确实是一处待开垦经营的好地方。”李弘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却面带微笑一本正经的忽悠道。

    李显闻之,面色大喜:“那我立即向煜弟书信一封,让他给我在台湾留块万亩之地。我得赶紧组织人手去台湾垦荒种甘蔗挖金矿。”

    李弘和颜悦色的脸颊有些发僵,一本正经的胡说好像坑了三弟,台湾,东吴、前隋都派人探过,好像不是啥好地方呢。金矿好像是真的吧!

第207章 风传的海外发财之机() 
“北海道每年夏秋,大海之中就会有数之清捕之不竭的鲑鱼等鱼类成群结队沿河逆流而上,塞满河道。一张网撒下去,少则数十斤,多则上百斤。每条鱼大多是七斤重,一户人家每年渔汛光捕鱼就能捕两三千斤制成鱼干,一年不愁吃食。鱼群在逆流而上后,于河道水草中产卵,密密麻麻数以千万计,而七枚鱼卵就有一枚鸡蛋大。且鱼籽乃天下稀珍,常食拥有延年益寿之效,故当地毛人多百岁长者……”

    一众酒客闻之一阵唏嘘,感叹世间有此等佳肴却不在中土!

    “你个憨货,北海道在尔眼中竟只有吃食!”酒客中有人取笑道。

    众酒客听闻一阵哈哈大笑,刚才那人略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