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那还要许以何利才能使流民下山加入安东开拓团呢?”

    “不是还要许以何利,许再多的好处我们也给不起啊!所以就要用骗。以各种美好的愿景、好处诱骗流民加入安东开拓团,当这些流民在到达安东发现后,又能给予合理的解释令他们无法反驳。”

    李煜的奇思怪论令在坐的一众安东都护府文官武将脑子有点跟不上结奏。崔余庆等人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茫然的看着李煜。

    李煜淡淡的笑道:“所谓诱骗,即许以厚利,说的真实而不显夸张,手法就像断章取义。”

    “殿下,那具体该如何做?”崔余庆关切的问道。

    “宣传,将加入安东开拓团前往安东定居的利好消息宣传出去,让世人皆知。派人到流民聚集地展开宣传攻势,给他们灌输迁往安东的美好未来。”

    “凡是加入安东开拓团定居安东者,免除十恶不赦外以往一切罪责,路上包吃住。到达安东有田分、有布发、有家住、有粮吃、不纳税,都护府还送耕牛农具。孩子免费入官学,男子都护府分娘子。”

    “吾就不信,在山里有了上顿没下顿的苦哈哈流民,少田甚至无田百姓会经的住这个诱惑不加入安东开拓团?”

    李煜信誓旦旦的说道,世间无论谁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开出如此好的条件,只要是个正常人就没有不动心的。

    虽然有大半的许诺是骗人的,但整天为生存奔波的底层百姓、流民又有几个能分的清呢?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易迷惑众人。

    诺是底层百姓能分得清,历史上也就不会常常成为野心家以邪教为手段被蛊惑去造反了。

    李元素不确定的问道:“殿下,你真的要对移入安东的百姓实行不纳税,孩子有学上等惠及百姓之策?”

    “是两年不纳税。”李煜摸了摸鼻子有些讪笑道:“田是划一块荒地移民开荒,家要移民自己建。布、粮、耕牛农具由都护府租借给移民,地里产粮了是要用粮食来还的。至于孩子入官学嘛,这个看当地情况,有条件上,没条件就等个几年吧!寡男没媳妇,都护府可以组织丧夫的寡妇和一些高句丽、靺鞨、新罗、百济等族的年轻女人予与婚配。当然啦,都护府帮忙找女子婚配也是要算钱的,没钱可以先赊账,未来拿粮食偿就行。”

    李元素满额黑线,原来殿下所说用来招揽移民的好处一多半都是哄人的,说的比唱的好听,实则就是为了哄人来安东,能怎么吹就怎么吹。

    安置待遇方面都比年初移的十六万多灾民还差了不止一筹,三年免税变成了两年,也就路上包吃住,到安东后分田没有哄人。

    想想年初十六万多的移民,从关中、河南各受灾州县集中起来到安置于安东各地,直至春耕种下的粮食获得收获后,前后历时近十个月。期间粮食、船运、农具、布匹等供给花了李煜三十余万贯家财。往后诺还按这个标准移民,李煜创办的产业再能赚钱也经不起这么消耗。

    自然,从今往后,除了军队将士的家眷迁移仍按以往优厚的标准外,普通移民的安置待遇大幅下调以节省开支。

    “原来如此!”崔余庆惊喜道,连连拍起马屁称赞:“殿下此计甚妙!属下回到中原后,定当教开拓团的部下们按殿下的方略招募移民。”

    “记住,宣传时讲安东条件要多好有多好,有人提起民间传闻安东的缺点也要巧妙的一笔带过。对于移民到安东的安置政策,只需按吾刚才所说的有田分、有布发、有家住、有粮吃、不纳税。孩子免费入官学,都护府还送耕牛农具,男子无妻都护府分娘子的说辞宣传,切莫将实情透露一个字。”

    “殿下放心好了,属下定将此事办的妥妥的!”崔余庆拱着手自信满满的打包票道。

    “崔玄,王府各商行位于各州县的分号需紧密配合安东开拓团招募移民,为开拓团提供人手和资金,配合开拓团进行宣传。”

    “殿下放心,各商行的分号以扩展至大唐各道繁华州县,只要安东开拓团所需,定当全力以赴。”掌管燕王府商业的崔玄掷地有声道,言语间充满了豪迈之情。

    纵论古今,有谁像自家燕王殿下建立起了遍布各繁华之地的商业网络?将各个商行的分店开遍天下。而自己,这个长安曾经的落魄商人成了这个巨无霸般的商业网络总管,总掌一切事谊。大唐各地豪商见了自己都得以礼相待,热情结交,各地都督、刺史见了也得礼让三分。

    做商人能做到如此,崔玄自认以极至荣耀了,胸中自是充满了豪迈之情。

    “除了各商行配合开拓团外,吾还会令《皇家周刊》在今后发行的报纸上对安东开拓团招募移民至安东进行连续宣传。”

    细想了下,仅靠《皇家周刊》还不足以形成更大的社会宣传作用。李煜又对崔玄吩咐道:“崔玄你回长安后,花一笔钱在长安、洛阳等以开办的各类大小报纸上投递安东开拓团招募移民的广告,实现广而告之!”

    闻此,崔余庆脸上的喜色更盛,李元素等人表情怪异,心底冒出:报纸还可以这么用?

    自李煜在年初与众兄弟合办《皇家周刊》后,见识到报纸的利处,长安各界人士争先恐后的创办报纸,报道的内容什么稀奇古怪的都有。

    趴豪门恩怨,爆朝中局势,街头巷尾邻里之间鸡毛涮皮的小事都能在报纸上添油加醋的报道一番。

    为了吸引百姓眼球购买报纸,还出现了标题党。

    办报之风从长安迅速蔓延至东都洛阳,进而在大半年里扩展至天下各繁华州县。

    久居安东的李元素等人也从中原各地送至安东的报纸给狠狠震惊了一下,知晓了报纸的用处。

    “此外,崔玄汝回去后,当立即组织人手收购燕麦、大麦、黑麦、黍米、菽(豆)种子,越多越好,在明年春季到来前运到安东。”李煜嘱咐道,这五种粮食作物都是典型的耐寒性作物,可种植的纬度直达西伯利亚,作为明年三江地区移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进行耕种。

第198章 棠溪冶铁城() 
在外游猎两天的李煜回到平壤不久,决定再度视察炼铁坊。

    炼铁坊坊主张根生先前上奏称炼铁坊匠人不足,兵器铠甲打造量难以按李煜的要求在年末完成。

    四个月来,每个月都不能产足规定的数额。因此,李煜需要再度去了解下炼铁坊的实际情况。

    奏书中还称其子张小凡专研出一种新的坩埚炼钢法,可小批量生产,所产钢的材质比灌钢法所冶炼出来的钢质地更优。

    这引起了李煜极大的兴趣,须知真正的坩埚炼钢法在后世直到1740年,英国亨茨曼发明坩埚炼钢法,成为人类首次得到液态钢水。

    咚咚咚的马蹄声由南至北,旗帜的中央秀着燕字的玄底白龙旗旌旗招展,一千装备精良士气隆盛的玄甲骑兵纵横驰骋朝铸铁城而来。

    远处的大孤山下,处处竖立的炼铁高炉火红的炉火犹如照耀天地一般震慑人心。高炉中冒出的滚滚的浓烟,使空气中充斥着一股浓重的煤灰味,李煜闻着皱了皱眉头。

    钢铁行业历来是高污染行业,后世科技那么发达尚不能解决,仅以唐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对于发展钢铁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只能放任自流了。

    铸铁城因是李煜的钢铁和兵器制造中心,便在去年的安东都护府州县建置中设为铸州,以破虏军郞将刘滔为刺史,率破虏军镇守。

    距铸铁城尚有两里,刘滔率领铸州文官武将出城来迎。

    “臣铸州刺史刘滔拜见燕王殿下。”

    铸州一众文官武将下马,纷纷向李煜行礼。

    李煜微笑着挥手示意道:“诸位请起!”

    “谢殿下!”

    “大半年没来,铸铁城方圆数十里到是大变样了啊!”李煜望着眼前一番感慨道。

    滚滚的浓烟配上声传数里叮叮梆梆的打铁声,八十余丈的大孤山变得光秃秃,山上尽是辛勤劳做的奴工疲惫的身影。

    杨柳河岸,数十座水车吱吱做响的在水流的推动下转动,通过轴承带动高炉旁的鼓风机呼呼的给高炉内鼓着风。

    围绕着大孤山劳作的匠人、奴工、监军人数众多,劳碌的身影在道路上川流不息。

    劳作的人群停下来好奇的看着一队队骑兵从身边穿过进入铸铁城,还看到了铸铁城刺史等一干大员亲自给一个年轻俊美的少年郞做陪。

    “来的人是谁啊?护卫的骑兵这么多,刺史还亲自出城相迎。”

    “肯定是都护府来的大官,不是长史就应该是都护。”

    瞧见李煜随行队伍的铸铁城匠人、守卫的军士相互间谈论今日来的大人物。

    进入铸铁城刺史府,李煜坐在上首,笑望着分坐于两列的铸铁城一众文官武将和炼铁坊主事们。

    “本王此次来铸铁城,主要是为炼铁坊一事。”李煜笑着说道:“张坊主,你上奏言炼铁坊人手不足,目前的兵器铠甲产量每月都不能按任务要求供给,在年末也无法完成都护府下达的任务,具体如何你讲讲吧!”

    “喏!”

    张根生四十好几的脸上略显紧张,捏着手出列禀道:“殿下,炼铁坊下属的制造部打造兵器铠甲需要熟练的匠人。目前制造部仅有一千余精通兵器铠甲打制的熟匠,而打好一把横刀快也需要三天时间,陌刀、马槊的槊头需要的时间往往要五至十天不等,明光铠打制所需的时间也相差不了多少。这还是以熟练匠人的速度来算,诺是那些刚刚接触打制兵器的匠人来算,所需要的时间则要加一倍以上。”

    “以目前制造部的实力,实难每月提供两千套铁甲的甲叶,万把横刀,两万杆长枪枪头和五千杆槊的槊头的任务量。”

    “不论是煤矿还是铁矿,都因炼铁坊各高炉的全面投产,对矿石的需求量大增,出现煤炭和铁矿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增加更多的矿奴开采煤铁。”

    李煜摸着下巴思索道:“张坊主不坊说下,炼铁坊现在需要补充多少人?”

    “需要拥有打制兵器经验的熟练匠人两千人,矿奴需要再增加一万人。”

    “这么多?”

    率一千燕云铁骑右卫军护卫而来的张世惊叹道:“当下除了朝廷的将作监,上哪去找这么多拥有熟练打制兵器以验的匠人?”

    “天下之中,除了将作监管辖的各类匠人外,分散于各地铁匠铺的铁匠之中倒也有不少精通打制兵器的铁匠。只是要从各州县找齐两千铁匠,所需的时间和金钱都不在少数。何况开起铁匠铺能打制兵器的铁匠基本都不缺钱,没有足够的好处,他们凭什么放下自己悠闲的生活万里迢迢来安东给王府打造兵器呢?”王府典签薛达悠悠道。

    众人肯定的点点头,精通打铁的铁匠就没有穷人,穷的都是技艺不精。

    打铁什么最赚钱?自然是打制兵器。

    朝廷又不禁民间拥有刀枪,一个铁匠打出一把好刀卖出去往往能赚一大笔,平时还打点没技术含量的农具赚钱。谁会放弃自己悠闲的生活给官府做事?

    朝廷需要的匠人不足时,往往只能强制征招这些匠人才行。

    兵器的打制又不能随便找个会打铁的铁匠来干,不然打出来的兵器能用几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