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下任命为炼铁坊坊主。

    看着次子提笔洋洋洒洒的在白纸上写奏书,张根生叹气,自幼聪惠才华横溢的次子不按他的想法考科举做那官人,却甘心与一帮匠人厮混在一起学那贱业而暗然神伤。

    张小凡忙完炼铁坊的事再次回到自己的那座试验型坩埚高炉处,三名负责照看高炉的助手一脸惊喜的跑过来说道:“二郞出钢了。”

    “什么?”张小凡刚忙完炼铁坊的事,脑子有些迷糊。

    “就是你昨天离开前炼的那一炉铁水啊,浇筑冷却后是钢而不再是铁水。”

    张小凡面露惊容道:“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助手肯定的回答道。

    “走,快带我去看看。”

    张小凡来铁水浇筑处,定睛一看,果然在用观音土制成的磨具里

    未写完,待会修改:

    早就出现在了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汉朝最为兴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却渐渐没落可能是因为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消耗一空,用坩埚冶炼出来的钢,质量无保证,成本又高,因此被渐渐淘汰。不过在山西某些地方却有坩埚炼铁的工艺,许多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怎么制作坩埚。而陈德兴给他们的帮助,也不过是用耐火的高岭土制造坩埚和坩埚炉而已。这样就能让坩埚炼钢达到更高的温度。

    后世的亨兹曼坩埚钢需要1600度的高温熔炼,用普通粘土制成的坩埚根本无法承受。当然,炉温不够也不等于不能炼钢,古人是非常能够理解凑合一下的概念的。

    1740年,英国亨茨曼(B。Hunsman)发明坩埚炼钢法,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炼得了液态钢水;这一发明的关键是制造出一种可耐1600℃高曙的耐火材料,以制作坩埚。从此,各种优质钢如工具钢均采用坩埚法冶炼。

    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

第168章 灾民的新天地() 
安东的春耕在三月至四月的中旬开展,经过都护府督促,各地方官吏抓紧组织当地百姓开展开荒耕种,基本完成了春耕播种的年度大计。

    时间就这么在百姓忙碌中迈入五月,天气逐渐转热,意味着酷热的夏季不再遥远。

    安东开拓团半年的努力,现累计往辽东运送了十六万之多的中原灾民,为此在整个安东黄渤海沿岸平原新设置了十五个县用于管辖移民至此的灾民。

    在粮食未收获的这几个月里,十六万之众全靠安东都护府接济渡日。由此造成都护府粮食压力从年初起一直居高不下,李煜的大量钱财用来在江南购粮,还得花不少钱雇佣江南海商将粮食北运。

    幸亏大唐有载两万石的海上巨舰,不然李煜非得吐血不可。

    安东冬季虽苦寒,可春夏秋却是风景秀丽风调雨顺,很少发生干旱、洪涝等造成粮食减产的自然灾害。

    更因此地地广人稀,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百姓们想从野外获取食物并不是难事。后世形容北大荒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同样适用当下的安东沿海一带。

    官府只向移民提供每日口粮,还是经过细算,只保证青壮男子每顿饭能吃保,老幼妇孺则只能吃个半饱。随着春耕结束,青壮男子每顿口粮也降低到半饱的程度。

    对这一变化,一些百姓心中虽有埋怨却并无闹事之举,比起在家乡经历两年天灾,有一日没一日的苟活,现在的生活可以称的上是幸福安康了。

    在老家没灾的平常年景,一日两餐饭就不错了,跟着安东开拓团移民安东,官府还给一日三餐呢。虽只是吃个半饱,但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民来说,这样的生活使他们对安东都护府可谓感恩戴德。

    至于想吃个饱,吃个菜,离村不过几里地的山林里有的是各类能吃的野菜、菌类,量大不愁人采摘。会设陷井、打猎的百姓还可在丛林里弄点野味回来改善下伙食。

    移民们在安东这片广袤的新天地里度过了最初的不适应,在官府得力的组织和安排下过上比家乡生活更好更有前景的新生活。

    当然,李煜也没少利用此大好时机收取民心,令安东开拓团和各地官方在给移民分田地、发农具、发赈济粮时,大肆宣传此乃安东都护府大都护燕王的惠民仁政。

    以至于现在安东新设的十五个县,在春耕一结束,清闲下来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了报答李煜的恩德,以经给李煜建了六座生祠,建庙廊,塑其像,永享当地民众的供奉,还未建好的有五座!

    当这消息传到李煜耳朵里,不由笑道:“这个时代的百姓就是淳朴!”

    建生祠虽是自发行为,李煜考虑到百姓生活艰难,不宜浪费民力,下令紧急叫停了百姓正在给他建的生祠。

    小时候,郑成跟着他爹学过在山林里设个小陷井抓兔子的本事。随着春耕忙碌结束,幼子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郑成便每过两三日便进一次北面的山林,在兔子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小陷井,只待兔子经过定会被缠住,每二次去就能逮回来吃顿肉。

    “郑兄弟在家吗?”

    “在呢。”郑成放下手上的活计,招呼来串门的邻居王良。

    王良走进门来哈哈笑道:“郑兄弟,山林里有不少长的壮硕的野猪。哥哥想啊,咱们这么隔三差五的往山里跑逆是累人,倒不妨干票大的,杀只野猪回来吃肉得了,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到县城卖掉,或买盐腌制起来。最近从县城那听说,一家百货铺在咱县开了业,铺里的盐比在老家的盐的还便宜两成……”

    移民先前都是灾民,没有钱,所以像盐也是由官府暂时供给,但诺要多用,则只能去县城的商铺里自己购买。

    “捕野猪?”郑成有些迟疑,山林里的野猪他也是见过,成年公猪个头硕大无比,眼测足有四百多斤重,比之家乡的野猪大多了。

    郑成在丛林里只要一看到野猪,距离不是足够远的情况下就赶紧爬上树等野猪走远再下来。

    “王兄,这安东的野猪可是非常危险,就凭咱俩人能行?”

    “放心好了,我还在村里找了四个好手。咱们只需在野猪将要过的路上挖个深坑,保证让野猪有进无出。”

    王良自信满满的拍着厚实的胸部肌肉保证道,叫郑成赶紧带上家伙跟他上山。

    王良是村里唯一的铁匠,虽不怎么会打制兵器,但打个简单的矛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一行五人就拿着长矛带上绳索朝野猪常出没的山林里摸去。

    王良轻车熟路的带着众人来到一个小河沟处,发现一群野猪正在喝水的野猪。

    “快,待会那些野猪喝完了水就会从这经过,咱们在这挖个大坑,让那群野猪往里跳……”

    王良唤着郑成他们四个在离野猪喝水四十余丈远处,由野猪走出来的路中间挖起了大坑。他可是观察这群野猪好几日了,每天都会来小河边喝水拱泥,然后再慢慢悠悠的从这条路离开。

    一个深达一丈的大坑就此挖成,上面铺上落叶掩盖痕迹,王良等人随即离开去打其它猎物,只待回来时查看陷井里有没有即可。

    “哼哼……”一个多时辰过去,野猪群哼哼唧唧的离开河沟往回走,一头硕大的公猪傲然的走向陷井所在的位置。

    “嘭”的一声,四百多斤重的野猪一脚踩空,嘶鸣一声率在洞里就卡住了。

    “有猪叫声!”

    “哈,有野猪掉进陷井里啦。”

    打了些兔子山鸡回来的王良、郑成一行人隔老远就听到野猪被困的嘶叫声,一个个大喜过望,快步跑向陷井。

    “哇!好大一头野猪!”众人倒吸一口凉气,竟然捕获一头硕大无比的公猪,它的身躯足有六尺长,宽也有两尺,卡在陷井里动都动不得,此外还有一头不大的母猪。

    “赶紧宰了抗回去,还有一个时辰天就要黑了。”王良看了下天色说道。

    王良、郑成举着长矛给两只野猪的脖颈一矛刺下,过了好一会儿野猪才停止呼吸。

    六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野猪拖上来,极其艰难的将两头野猪抗回村里。

    郑成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回到家里,妻子张氏慌乱道:“当家的不好了,官府下午来人要征你去当兵……”

第170章 村里来的尉官() 
对于一个妇道人家来说,合家幸福莫过于全家吃饱饭安安生生的过一辈子。

    可当官府差人来说全村青壮都在都护府新编军队序列,军官进驻村里核实青壮体格人数,合格者征集为兵,后日开赴县城整编训练。

    张氏当天下午得知消息后整个人都慌神了,以当家的身体条件被征集去是板上钉钉的。如此紧急的征集到县城去,那肯定是要打仗了啊!

    这战场上刀枪无眼,普通士兵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运气好,另一种是武艺高强。

    当家的要是战死沙场,这个家可就塌了。张氏可是清晰的记得自己爹上了战场再没回来后,一家人的艰辛渡日。

    两头野猪加起来五百多斤,出了380多斤骨肉,六人每人分了六十多斤加一些下水(内脏)。

    郑成背着七十多斤的野猪肉疲惫不堪的刚打开家门,妻子张氏就慌慌张张的告知他官府来征他为兵的事。

    这事在他们抬着野猪回到村里时就听说了,郑成不在意道:“不就是当兵吗,打了胜仗还可以领赏,战场缴获还归自己,也不算坏事。”

    “当家的你?”张氏抹着眼泪哭诉道:“你要是死了,咱娘俩可怎么活?还有敏娘、淋娘到现在都不知道过的怎么样。”

    郑成叹气道:“我又何尝不知战场险恶,可官府来征兵,我还能躲过不成?逃了这兵役,咱一家还能好好的在这安东过下去吗?”

    第二天天一亮,村正就带着几个小伙子敲着啰通知各家各户到村中央的广场集合。

    郑杰然神气的站在以前村正说话的土台上,身旁还有五名部下。

    全村男女老少都到齐后,郑杰然扯着嗓子喊道:“奉安东都护府大都护命,居住于安东的华人青壮体质达标者均要响应都护府服兵役。吾乃安东都护府新编赤凤卫都尉,孤山县以被列为赤凤卫征兵县,特奉程郞将之命前来选拔合格者为兵。明日出发到孤山县赤凤卫大营整编训练,训练时间定为每年的农闲时节。在役期间,都护府给士兵每月一百钱军响,包口粮、兵器铠甲,衣被自带。战事爆发,则随时听候都护府调遣出征……”

    “现在,除青壮者留在广场中央外,其余人等靠于两边或自行离去,凡是发现故意逃离兵役者,全家贬为官奴。”

    村广场中的老幼妇孺自行与青壮分开,郑杰然挥手,身边的部下将青壮们列为三队,埃个检查身体状况寻问年龄。都护府的命令是年满十八岁,四十五岁以下者才能服兵役,过矮过瘦属于被剔除之列。

    郑杰然寻示一遍在接受检查的青壮后,颇为满意,这个村里的一百多号青壮并无不符号要求的人,足以编成一个旅。

    过个几日征兵结束后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赤凤卫都尉了,郑杰然心情显得颇为高兴。现在他只是空挂个都尉名头,手下不过二十八名同样顶着个名头的校尉至队正的军官。

    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