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银河射手-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材芰ρ顾恰

    代价就是韩遂出部将马玩,马腾出部将庞德。

    拿着朝廷的诏书,十五万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陇关之南,益州汉中郡关隘、城池,无不舔着脸夹道欢迎。

    汉中郡治南郑城下,“楚”字大旗,将城池四面围的水泄不通,南郑全城人口,包过躲避关西战乱的流民加起来,还没有城下将士这么多。

    郡太守苏固在从事陈调、主簿赵嵩的搀扶下,来到城头:“后将军!您这是作何?有什么事好好说啊!”

    城下喊话的龚都气了:“某可不是我家主公后将军!你有见过数十万大军的主将,来一座数千人把守的郡城叫门的吗?”

    “是是!这位将军别建议,是在下疏忽了,有请你们后将军!”

    在苏固道歉的时候,曹性已经策马来到了这里,一张诏书被展开:

    “光熹元年十二月初一,皇帝曰:汉中太守苏固,治理汉中期间多有平定巴夷、抵御羌族叛军……之功,特升为朝廷太常,封陈仓县伯爵!”

    曹性诏书一收,笑看着城头:

    “苏太常,出城接诏书吧!”

    苏固只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脚步都有些虚扶,挣脱搀扶他的左右,晃晃悠悠的就要下城,搀扶他的赵嵩连忙感到:“府君,小心有诈!”

    “能有何诈!给他曹性一百个胆也不敢假传诏书!陈调快快扶我!”

    九卿面前,这祖坟冒青烟的好事,而且还在家乡受爵,顿时可以将士家门第拔高几级的事,苏固哪里把持的住!

第403章 王晓守汉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中就是巴蜀的北大门,拥有了汉中,等同于掌握了艰难的蜀道,从汉中到成都之路,可好走的多。

    郡治南郑城门,刚刚在城中待不过一天的曹性,再次出城,王晓、张辽、杨修三人与之同行。

    “汉中郡南控巴蜀,北通关西,东入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关东大乱在即!司隶、荆州都会受其威胁,大军不可能在此停留太久。

    北面羌胡叛军百足之虫,又有凉州董卓十余万大军,韩马二人终会成脱缰的野马,南面刘焉早有不臣之心!

    你三人留守于此,当小心再小心,第一目标就是保住汉中,方法就是:南修关隘防备刘焉。

    北修蜀道,陈仓、傥骆、子午谷、褒斜、连云这五条蜀道都修,有此五道,可沟通三辅,与留守长安的皇甫将军,互为犄角。

    西北绕过陇山,连通凉州的祁山道,最是好走,可多设关隘,加上三辅陇山道,有两条沟通凉州的道路。

    和则作为商路,互通互惠,防止大汉最贫瘠的凉州,却又挤了几十万精锐的凉州,因为吃穿而狗急跳墙,又可换取我们需缺的奴兵!

    战则作为扎进凉州的两颗獠牙,互相咬合间,将叛军咬的粉碎!”

    曹性语重深长的交代着防守事宜,王晓将胸膛拍的砰砰响:

    “主公,我办事你放心!有杨军师、张将军,又有一万正兵在,介时招些屯兵,守汉中一郡,错错有余!

    要我说,正兵就该随主公您回洛阳,汉中五千郡兵、新募五千新卒,这些留给我就够了!”

    “啪~”

    曹性一巴掌拍在了王晓的铁盔上,嗡鸣声,让他收住了嘴。

    “就是因为你为主将,我才不放心!德祖、文远,你二人虽为副,但必要时刻,我授予你二人一个特权,在你两意志一致时,身为主将的王晓必须配合!必要时,你二人可上报军纪官,军纪长会拿下王晓!军队交于你两指挥!”

    “诺!”

    张辽恭敬的应道。

    王晓张大嘴,哭丧着脸,好不容易镇守一方,还有套上两层紧箍咒,偏偏又不能理论,不然以他对曹性的了解,连现在这镇守的机会都没有。

    曹性叹息的摇头,王晓之勇,军中难有超越者,难得可贵的是,他不只是匹夫之勇,而是有勇有谋,出身、年龄、际遇阻碍了他成为一员名将,还有一点就是他那代表勇气的好行险性格。

    曹操评价袁绍,五分把握之事不干,七分把握之事不干,九分把握之事还不干,非得等到十分把握才行动。

    曹性对王晓的评价就是,五分把握对于王晓,就已经是致命的诱饵,五成以上的把握,表现的如同恶狗扑食一般,不要命的往上冲。

    在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时候,面对一成把握,他都敢试!

    或许这就是他没有留下记载的原因,这种性格,太容易早死了,就算是能力如吕布,未成名就早死,那也最多记载,雁门有个力大的莽汉吕布,在某年某战役被杀。

    张辽静静的等待着曹性与王晓的打闹,眼中有些羡慕。

    一旁的杨修高高的扬起了脑袋:

    “后将军,某可没答应你做这什么军师!出使董卓的任务,已经完成!是去是留某自己决定!”

    杨修一脸的高傲,鼻孔朝天,一点都没给曹性这个数百万人之主,当做一回事。

    曹性尴尬的陪笑:“德祖朝廷……”

    “停停!少跟我说朝廷诏书,大汉律礼,士子有权拒绝征召!”

    曹性一下被杨修堵的哑口无言,曹性一再劝阻,杨修就是不答应,冷嘲热讽,一轱辘的往曹性身上倒。

    负责警戒的龚都咬牙切齿,哪怕是脾气控制的好的张辽,也忍不住咬牙。

    “百无一用是书生!你一介书生敢对堂堂位比九卿的无理!不给你点颜色瞧瞧,还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王晓卷起袖子,就要用拳头去理论。

    “王晓!”

    曹性厉声大喝,王晓脸色再有不甘,也只得停了下来,失落的曹性,不失礼貌的对杨修拱手作揖:

    “王晓粗鄙!我替他向德祖你道歉!”

    “主公!他……”

    “闭嘴!”

    杨修高傲丝毫不减,对挥舞拳头的王晓浑然不在意,认定了曹性会阻止一般,事实还证明他对了,让他脸上的傲气更浓。

    守住汉中,就等于避免了一个蜀国衍生,且更好的将自己掌控的荆州、交州、司隶这三地,串联在一起。

    乱起之时,西可吞并益州,尽得天府之国,还拥有了一个大后方,哪怕前线失败,还能关起门来做一个蜀国。

    东可吞并江东,尽得南方,建立南朝北伐。

    由此可以看出,汉中又是四战之地,董卓、贾诩、刘焉都不是什么好相处的邻居。

    张辽年轻,离顶级统帅、名将,还有一段历程,王晓更是能力远低于张辽,只是张辽初来乍到,加上三位老部将,也就王晓一个顶点用,张雷、曹勇那普通二流的水平,已经不堪重用了。

    真到了危机时刻,只有军纪长拿密令支持张辽掌权。

    三十年后的张辽留守汉中绝对是够了,但如今他还需更多的经验积累,留下一位得力谋主辅佐,成了必然。

    李儒在洛阳、陈杨在北海、王修在东莱、蒋琬在九真、桓阶在日南,五大谋主都来不了。

    眼前有一位一流谋主,却根本瞧不起自己。

    曹性垂头丧气的,就要放弃了,这时杨修突然道:“王都尉!我杨家三世三公,列卿我还真见多了!”

    就在王晓气的脑袋冒烟的时候,杨修用他那聛睨一切的眼神看向曹性:

    “后将军,有一点我不解!你为何肯定关东会乱?既然关东会乱,你又何苦放任与自己不对付的袁绍等士人去关东!”

    有的谈就有希望,曹性立马打起了精神,挥了挥衣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大汉混乱五十年!顽疾已经根深蒂固!治好了黄巾、叛军癣疥之疾,心腹之患也该浮出水面了!”

第404章 盲点() 
席卷天下的黄巾,只是癣疥之疾,如今也治愈的差不多了,那大汉的病根在哪里?

    天下有大智慧者,都知道,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这只是大汉,华夏历朝历代朝代之末都是如此。

    封建皇朝贵族阶级的人数在几何似的往上涨。

    被剥削的贫民人数在几何似的往上涨。

    而耕地却只有那么多。

    和平的久了,人数涨了,慢慢出现了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贵族阶级人数再是增多,也不可能去省吃俭用受苦受难的,为了供给自己的奢靡挥霍,兼并土地、加剧剥削贫民成了必然。

    贫民人数也在上涨,剥削又越来越严重,到最后,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一有天灾,成片成片的饿死,不想死的就只能造反。

    有时候造反不是为了推翻朝廷,大字不识一个,连村都没出过几次的他们,是没有这么高的报负的,很多时候,为的就是接受招安,招安的东西就是一口吃的。

    可封建皇朝的贵族阶级会给吗?给了你,那他还怎么管理下面没造反的贫民,而且贫民人数也增长到土地难以供养的地步了。

    比如他只有百亩地,他家身为地主有三口,家中有十口佃农,一人种十亩,佃农一半的收益上交给地主,由于人均十亩地种,加上家中有老有少,劳动力还有些不足。

    地多,上交了一半租金,还可以丰衣足食,繁衍后代自然不能少。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时过三十年,新一代成年了,而因为人口的繁衍,地主家有老婆有小妾,三口变成了十五口,佃农家丰衣足食,十口变成了三十口,但土地还是百亩。

    地主家十五口是不干活的,从小奢侈惯了,节俭也是不可能。

    佃农变成了三十口,如此以来人均变成了三亩三,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没有了,丰衣足食也没有了,但还算温饱。

    第三阶段到来:又是三十年过去,在汉族人强大的繁衍能力下,占据妻妾的地主家成了六十五口,佃农家成了百口,人均成了一亩,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供给六十五口主人挥霍。

    丰衣足食没有了,佃农只能起早贪黑,精耕精种但求多些收成,为了果腹,不得不去吃野菜、野果,打猎、捕鱼挣外快。

    而地主阶级,一百亩一半的租金,供养六十五口,是无法纸醉金迷的,那让他们吃苦?不可能!

    为了继续过好日子,两条路成了当时都能看到的选择,一条就是加租,反正劳动力泛滥,不怕没人帮忙种地,另一条,大地主吞小地主,小地主吞自耕农,土地多了,租金自然多了。

    第四阶段,又是三十年,如此等同于九十年过去,百亩通过吞并变成了百五十亩。

    至于开荒?从炎黄开始,中原开发上千年,能开荒的都早已开的差不多了,南方倒是很多,但想让这些地主背井离乡那是不可能的。

    地主家保持着生养者多的优势,繁衍成了两百口,佃农更多,除了自家再加吞并自耕农,致使自耕农沦为佃农,人数到达了三百口。

    一百五十亩地,供养两百口地主阶级,都成了困难,何况还有佃农三百,我是地主,苦了谁能哭了我自己吗?

    加租!五成太少,不够自己糊口,七成不多,最好九成!什么你活不下去?那是你的事,地是我的,你不种有人种,佃农不种,有家中庶子种!

    吞并!所有没有势力的自耕农,统统吞并,而且吞并了你,还不需要你来做佃农,吃空气去吧!

    自耕农活不了了,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