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巨宼逆袭-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李元利在那块突出的岩石上坐了下来,不理旁边兴奋异常废话奇多的铜头,自已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大兴军的士兵们打扫战场。

    战斗结果已经统计出来了,大兴军伤亡一百四十二人,其中死亡二十三人,有十七个是被南明军的火枪兵放冷枪打死的,其余六个是在正面拼杀中牺牲。

    剩下的一百一十九人全是轻伤!其中有几个是在冲锋的时候被山谷中的石头绊倒扭伤了脚。而南明军则被歼灭达七百多人,俘虏三千人以上,没有一个士卒逃脱。

    大兴军欢声雷动,以如此小的伤亡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虽然在经过严格的军训过后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强军,但只有经过战斗检验才是最好的证明。

    李元利表面上看起来很冷静,其实心里却非常高兴。作为大兴军的统帅,虽然在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将士们的认可,但要想让将士们完全归心,带领他们获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战斗才是最好的方法。

    今天这场战斗就是一个完美的开始!

    特勤大队的人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他们早就分散到四周准备捉拿漏网之鱼和无意中碰到的山民,现在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李元利要斩断一切有可能走漏风声的源头。

第63章 贪功() 
将士们押着俘虏和缴获的物资回了梓潼,参谋处和孩儿兵们又有了新任务,那就是登记、甄别俘虏,所有将领全部先关押起来,确定不会对大兴军造成威胁的士卒才分批打散放到军中。

    这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直到参谋处的人在这些士卒中发现了很多以前大顺军的老卒,这事情才变得简单起来。

    其实也是李元利的疏忽,张光萃作为李自成的部将,他投靠南明朝廷,又哪里会是孤家寡人的去?不说其他,他自己营中的将士是肯定全部带去了的。

    李元利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先前在战场上打死了张光萃,不然到现在还真不好处置,如果收纳张光萃,他随时有可能反水,如果杀了他,他手下那些跟了他多年的将士势必会怀恨在心,要想平稳收编这些人肯定是困难重重。

    李元利觉得要把这事情跟他麾下的将领们都说一下,以后的战斗中,一定要优先把敌人主将解决掉,这对于大兴军以后的发展绝对有好处。

    现在这种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张光萃死在乱军当中,那是他自己命不好,谁都说不出什么怨言。那些大顺军老卒一听这支名叫大兴军的军队竟然是原来的忠贞营,一下子都欣喜异常。

    他们虽然被张光萃带着投靠了南明,但与大兴军同出一脉,如今张光萃战死,这些人一下没了靠头,加入大兴军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这些老卒带头,短短三天内,所有俘虏的甄别就已经完成,根据这些俘虏的互相检举和揭发,砍了一百多个奸银妇女、残忍嗜杀或者作恶多端的将领和士卒,军中一下就平稳下来。

    今天已经是十月初一,两天前特勤大队的人就发现了刘文秀的大军,他们已经快要到西充,离阆中不过两百里,最迟明天就会到达保宁。

    李元利把特勤大队的人全都派了出去,一面严密监视刘文秀大军和吴三桂在保宁的动静,一面去联络高信部,至于王拙率领的中路军,有保宁隔在中间,派人去很有可能失手,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王拙身上。

    就算刘文秀明天赶到保宁,也还有好几天过后他才会展开进攻,现在李元利要做的事情只有等待!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任何多余的动作,都有可能会招致刘文秀的疑心,导致功亏一篑!这可不是李元利想要的结果。

    嘉陵江在保宁城外绕了一圈,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几”字形,刘文秀站在这个“几”字头顶的锦屏山上,隔着嘉陵江看向对岸的保宁。

    是谁说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天下第一等的精兵,所向披靡?如今还不是一样被咱老子撵得屁滚尿流?龟缩在保宁城内连头也不敢冒?

    刘文秀意气风发,只要攻破保宁,擒斩吴三桂,整个四川就尽入掌中!有此奇功在手,再把巴蜀之地好生经营几年,未尝没有和孙可望分庭抗礼的实力。

    想到孙可望,刘文秀眼中闪过一丝恨意,大家同为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的义子,同为大西军“四将军”之一,就因为他年纪大,还认得几个字,就做了所有兄弟们的大哥。难道咱老子不是诗书传家、知书达礼?做大哥也就算了,他还想骑到大伙头上作威作福,甚至还想当皇帝!这是想让咱老子们见了他就磕头么?

    做你娘的千秋大梦!别说定国哥不答应,咱老子也不会答应!以前忍气吞声,只是因为他手中有数万精兵,可话说回来,这数万精兵,不也全是大西军的老底子?凭啥被他一把全抓在手里?

    等老子收了四川,这数万士卒全是老子的!到时看你能奈我何?刘文秀只觉得热血上涌,对身旁的亲兵喝道:“传令下去,埋锅造饭,饱食之后,渡河围城!”

    一旁的王复臣连忙说道:“王爷,还是不要围城吧!咱们现在只有几万人马,一旦围城,势必就要分散兵力,到时吴三桂冲将出来强行突破,怕是要抵敌不住!”

    叙州大胜之后,孙可望得到消息非常高兴,以朝廷的名义册封刘文秀为南康王,故而王复臣的称呼也跟着改了一下。

    刘文秀“哼”了一声道:“吴三桂被咱们一路撵到保宁,早已是损兵折将,如今只能困守空城,咱们围城猛攻,不消几日就能攻破。却不知道东宁侯是在害怕什么?”

    不用说,王复臣也是升了官,就是刘文秀所称呼的东宁侯。

    “王爷,不如等重庆的白将军来了,咱们合兵一处再行攻城?”张先璧看似豪迈,实则胆小,他向刘文秀进这一言,却不是担心战事不利,而是想等白文选自重庆来后合兵一处,到时人一多,攻城之时自己就好虚张声势,从而保存实力。

    “吴三桂已成惊弓之鸟,何需再等白文选部?况且他现在还没有从重庆出来,咱们要等到什么时候?大军在此驻扎一日,便要耗费粮草无数,若是再等些时日,东虏从汉中再派兵来,到时敌长我消,岂不要深悔今日坐失良机?谁又来负这个责任?”刘文秀转头对张先璧怒斥了一通,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些话表面上看上去是骂张先璧,其实是在警告王复臣,如果耽误战机,到时出了意外,就要拿他去顶罪。

    王复臣果然不再说话,只是站在一旁面沉似水。这一路追击过来,虽说是连胜几战,但吴三桂还根本没有伤筋动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逃回汉中,却为何要困守保宁等死?

    刘文秀屡胜轻敌、贪功冒进,此战多半是要失利,奈何他是大军主帅,不采纳谏言,自己也是无可奈何!

    一旁亲兵正要去传令,刘文秀却又叫住了他:“今日天色已晚,大军先扎营歇息,明日再渡江围城!”

    这倒不是他听进去了王、张二人的话,而是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要阻断清军的退路,彻底将吴三桂、李国翰和李国英麾下兵马一网打尽,就必须先布置一个大的包围圈!

第64章 围城() 
虽然刘文秀已经派出人马去封锁梓潼和剑门关,但从保宁到汉中却还有一条路可以行走,那就是经保宁东面的梁山关和土地关,沿东河直上嘉川,再经南江,便可踏上著名的米仓道,返回汉中!

    刘文秀对保宁周围的地势如此熟悉,却是因为当年跟随义父张献忠在四川的征战。

    顺治元年,也就是崇祯皇帝上吊那一年,张献忠率领四十万大西军挺进四川,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重庆、泸州在内的四十七州县,接着又攻破蓉城、绵州,张献忠亲率大西军主力与大顺军争夺川北地区,大顺军守将马科被迫率军退往汉中,李定国(当时还叫张定国)随即进驻保宁,刘文秀也是在这段时间内驻扎于保宁。

    所以说,保宁周边的地图就在刘文秀心中,他知道如果要想完全断了吴三桂的后路,就必须要把通往汉中的道路全部封锁。梓潼、剑门关、葭荫关和天雄关都已经派了前锋部队去封锁,现在还有梁山关和土地关!

    熬了半宿,刘文秀终于把围攻保宁的计划想了个通透,天刚一亮,他就命令擂鼓聚将,数十名将领顾不得擦眼角的眼屎,恍恍惚惚地进了帅帐,再分两列左右站好,强打精神听主帅有何要事吩咐。

    刘文秀见众将站定,也站了起来说道:“保宁蕞尔小城,如今我军乘破竹之势,定可一举荡平,众将官无须过虑。”

    他十多岁就跟随张献忠征战南北,算得上是一员带兵十多年的沙场老将,但直到如今,却仍然只能看到敌我双方表面上的形式。

    叙州之战以前,他还只有四万人马,叙州大捷之后,陆续又有各地乡绅武装和山贼流宼来投,随着一路北上追击吴三桂,他手下的人马也逐渐增加,如今已经有六万大军,在人数上已经将近比吴三桂多出了一半。

    可他也不想想自己这六万人马都是些什么人!近半是地方武装和山贼流宼,还有一些南明军兵痞,只有少量大西军余部才可以称得上是精兵。

    要是人多就能打赢的话,李自成数十万人马就不会被吴三桂几万人撵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诸将或许是还没睡醒,都是一言不发,刘文秀看了一眼,见没人提出异议,又接着说道:“况且保宁乃是清军屯粮之处,所屯粮草足以支撑半年,而我军只有一月粮草,必须速战速决,一战而定。”

    这时王复臣却出列抱拳对刘文秀说道:“王爷所说正是!不过我军连战连胜,将士都存了骄横轻敌之心。所谓骄兵必败,不可冒进!不如先派兵占据四处山头,断绝清兵从汉中来的援军。围城三面,留出生路,吴贼必然领兵逃窜,到时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收复川中。”

    刘文秀摆了摆手,沉声说道:“吴三桂乱臣贼子,投靠东虏,认贼为父,坏我大明大好江山!这一战正要生擒这老贼,哪儿能放虎归山,让他逃回汉中?”

    王复臣无言以对,刘文秀却厉喝道:“众将听令!”

    两旁诸将一听这一声吼,立时睡意全无,全都伸长了脖子看向刘文秀。军令之下若有懈怠,轻则杖责,重则砍头,谁敢拿自已的脑袋来冒这个险?

    “张先璧!”

    “标下在!”

    “令你领本部兵马,沿江上行至沙沟子一带,搭桥过江,在沙沟子至蟠龙山一线列阵以待,封锁保宁西北面,等全军布置妥当,再一同发起攻城!”

    “标下领命!”

    “王王复臣!”刘文秀本来想叫王自奇,但这人是个草包,没有什么能力,要是让他带兵前往,多半要坏了大事,于是临时改口叫了王复臣。

    王复臣这人确实有些本事,虽然处处和他唱反调,但军令之下,哪怕他阳奉阴违?

    “标下在!”

    “令你引本部兵马,从保宁城顺嘉陵江下行三十里后搭浮桥过江,然后逆江而上,在锦屏山至沙沟子一线结阵,与张先璧部首尾相连,断不可放纵吴贼逃窜!”

    刘文秀知道王复臣不赞成四面围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