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4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当然是因为太多富人带着财产逃了,也是因为许多人把暂时用不到的银子存入了“华夏大钱庄”。

    李自成疯狂了,拷饷,他还制定了三六九等标准,反正官越大必须掏出的钱财越多,也有大官不贪腐拿不出钱财,被活活打死不在少数。

    厚颜求月票、推荐票,请正版阅读,谢谢书友们,谢谢。

第七百三十一章:跟清军死磕() 
    即便如此,闯贼收获也十分有限,因为诸多达官贵人手里真的没有现银。

    诸位贼头又不肯以土地、房产作价,最后死于非命的地主官僚成百上千。

    闯贼惯匪穷凶极恶的做派被无限放大,有些是确有其事有些属于莫须有,“南明”特工和宣传队当然不管什么莫须有,不仅仅宣讲闯贼暴行,还找出幸存者参与控诉坐实闯贼所有的罪行。

    宣传很到位,得知闯贼来了,不但银子、美妾、家产、良田会充公,自己的命十之八九也留不下,内地有钱人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许多富人低价脱手田产、房产也卖不掉,后来他们干脆不要了,带着现银和股票逃往“南明”国土保命要紧……。

    正月底,福王和几个堂兄弟罹难的消息传到京师,皇帝嚎啕大哭。

    次日大朝会,皇帝无计可施,唯有拆东墙补西墙,早日抽身辽东战局是首选。

    崇祯派遣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麟前往宁远监军,令他把类似于最后通牒的诏书送达洪承畴军中,并且监督辽东文武即刻行动。

    已经在宁前道位置上镀金两年回到中枢高升为正三品兵部右侍郎的高智谋对辽东战局比较上心,他了解明军和清军的兵力对比,觉得不妥,出班谏道:

    “陛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洪大人在宁远前线熟知军情,陛下当给予其自主决策的权力,催促大军决战非明智之举,请三思。”

    皇帝也知道利害,可惜他每天在丢失中原城池的痛苦中煎熬,已经接近精神崩溃。

    他道:“高爱卿,朕知道主将临战之时当心无旁骛,可是中原战局等不起啊!爱卿可有良策退闯贼之兵?”

    高智谋一时语塞,他其实很担心在南阳府任同知的弟弟高智勇的安危,也期望中原有强军在握,可是内地官军不堪一战是不争的事实,他哪里有什么良策。

    挂兵部尚书衔入阁的张凤翼和高第交好,他早就把自己定位到了“战神”系铁杆之一,见高智谋难堪,当然要出面打圆场。

    张凤翼出班道:“陛下稍安勿躁,兵部尚书陈大人已经发文调集各路人马严防死守,湖广驻军也已经北上,遏制住流寇势头应该能够做到。”

    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见自己被阁老抬出来了,只能出班奏道:“陛下请宽心,总兵官贺人龙、虎大威、黄得功等等将领也并非泛泛之辈,流寇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也难以撼动。”

    崇祯道:“流寇不灭国将不国,没有边军参与剿寇恐怕无济于事,张爱卿,再发六百里加急催促洪大人早做决断。”

    朝廷上上下下都仰仗着洪承畴率领的十几万人马当救火队员,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曾经担任过辽东经略的王之臣、高第两位重臣都摇头叹息,二人根本不看好这一任辽东经略,认为洪承畴麻烦大了,有可能不得善终。

    洪承畴顶住了压力终于挨到了春暖花开,流寇肆掠中原,连福王都死于非命可见事态何其严重。

    本来还算团结的辽西领导班子现如今掺进了沙子,监军张若麟只要求遵旨办事,至于将士们是否危险根本不管不问。

    没办法,洪承畴再也不能拖拖踏踏,清军不来宁远明军只能选择去锦州决战。

    早春二月,十五万余明军徐徐往东推进,洪承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采取步步为营抱团取暖的战术,他不分兵每天前进二十里就安营扎寨。

    看着明军集中在一起无法下手,红歹是也无计可施,他需要最少四万人马凭借已经完成的工事围困锦州,还得留两万铁骑为机动以防不测。

    能够集中出击的人马只有七万,面对十五万严防死守的明军,确实没有什么破敌之策。

    此次消耗如此多的钱粮再如上次围锦州般败北,以后大清国何去何从?

    撼山易憾“杀神”人马难,八旗将士和蒙古诸军都感同身受,上一次败在“杀神”手上大家无话可说。

    如今“杀神”远在天边,明国主将是个进士出身的文官洪承畴,如果此次围攻锦州无果再次铩羽而归,对大清国、蒙古诸部上上下下如何交代?

    屡次吃亏的蒙古诸部又不傻,他们还会听从大清国调遣吗?红歹是急眼了,他再次派遣阿济格回“新京”调兵遣将。

    满清发动了全民总动员,又赶来了三万人马其中有三成是八旗子弟兵,驱赶了五万强壮些的阿哈武装他们前来守卫围困锦州的壕堑。

    四月下旬,洪承畴部推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打响阵地攻防战。

    由于明军修建的营寨比较坚固,战士们凭借工事打枪放铳,清人兵马死伤甚多,多次发动冲锋皆失利。

    庆格尔泰和姚善守、周放、马世虎率领人马进行防守反击,突然杀出的明军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清军差一点形成溃败,还好太子豪格亲自压阵当场砍了两个带头撤退的牛录额真才遏制了颓势。

    洪承畴将庆格尔泰列为首功,姚善守、周放次之,杨国柱、马世虎等人皆获得嘉奖,唯有太子太保大同总兵王朴率部消极怠战,被训斥。

    洪承畴犯了错误,既然发现王朴是猪一样的队友应该把他拿下,又或者撤下这一路人马。

    大会战之时少一路人马不重要,要是有一路主将是个怕死鬼,他带领人马逃跑势必会让全军崩溃。

    首战失利,驻扎在锦州城北戚家堡的红歹是急得上了火,身体出了大毛病,鼻血不止,有得了白血病的征兆。

    洪承畴如此难缠,出乎红歹是预料,再加上松锦地带狭长,大规模骑兵奔袭无法展开,如今清军也不得不下马步战,消耗太大,让奴酋心疼不已。

    两军接近三十万鏖战松山一线,双方你来我往攻伐不断。

    洪承畴已经没有退路,再观望不前无法面对天子,现在唯有跟清军死磕,期望他们知难而退。

    厚颜求月票、推荐票,请正版阅读,谢谢书友们,谢谢。

第七百三十二章:松锦大会战() 
    红歹是同样不能退兵,此次相当于举国前来,再次败北政治影响太大。

    为了大清国的将来唯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锅夹生饭有没有好牙口也要硬吃下。

    双方一直较量到了七月底,战场上留下了一万多具尸体,明军没有太过吃亏,建奴没有讨到太多便宜,两军伤亡比差不离,明军略微多一些。

    久战不下,红歹是不止一次动摇了信心,就在他把仗打成鸡肋之时,得到大明奸细送来密保。

    奴酋知道了洪承畴决战心情之所以如此迫切,是因为大明中原腹地流寇再起,朝廷已经难以招架,急于解决辽东战事抽调兵力剿寇。

    得知明军很急,红歹是不着急了,他暗叫侥幸,心里祝愿在大明中原造反的那个姓李的兄弟要挺住、要闹腾的更欢实些。

    他即刻调整方略,分兵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等要地就地挖壕结寨坚守。

    清军对松山一线的洪承畴部形成半包围,并且利用骑兵优势不时出击截断松山要路,使得明军给养补充困难。

    这一招很高明,本来清军和明军死磕正合洪承畴心意,红歹是忽然不打了,由攻变守择机骚扰粮道,明军就完全不一样了。

    清军来攻打明军营盘,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坚守,因为营寨被攻破大家都要完蛋。

    明军主动去攻打清军营盘,出工不出力的将士们太多了,他们磨磨蹭蹭出发,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掉头就回,根本不愿意卖力。

    连姚善守和周放都不敢全力进攻清军营寨,因为万一他们不顾伤亡打进去,友军根本不跟进,他们势必会被清军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当然会搭上所有英勇作战的袍泽。

    “战神”系的兵将都在哀叹,此时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家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洪承畴见攻击无果徒增伤亡一筹莫展,清军不断反击导致明军损失加大,伤亡比已经变成了一比三,他知道速战速决已经不可能。

    清军三面下寨,明军只能以三个大营分守三方来应对。洪承畴以左翼、右翼、中军为三个指挥枢纽安营下寨。

    他下令各部严防死守,不能让清军得到偷袭的机会,三营互相策应,如果清军出动一定争取把他们在营地外歼灭。

    成大事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让姚善守发挥善守特长,结硬寨打呆仗,注意粮草物资的储备,以防不时之需。

    庆格尔泰自认为是坚定的“战神”系将领,和成大事、姚善守等等“战神”系文武关系融洽。

    他也看不惯唐通、白广恩、王朴几个总兵官吊儿郎当一副怕死的模样,干脆和姚善守他们合用营寨,共同防守一起反击。

    很快马世虎和马世龙部也决定跟姚善守营寨相连,因为他们信任“战神”系将领,对自己麾下有信心,认为只要有了敢战的领头人,麾下儿郎们绝不是孬种。

    介于人马十几万需要分守三面,洪承畴在中军指挥全局身边有杨国柱、马科、王廷臣几个总兵官的人马,还有他自己的嫡系“洪军”一万。

    成大事主动请缨来到右翼指挥,右翼当然是姚善守、庆格尔泰、马世虎、马世龙的人马所在,这里有四万余将士。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右翼集中了诸多“战神”系兵将,马世虎、马世龙两个总兵官的人马虽然不是但也以“战神”马首是瞻,虽然人马少了,但是排除了猪一样队友带来的隐患。

    中军和左翼兵将都在混日子的时候,右翼上上下下都在忙忙碌碌,他们挥汗如雨齐动手加固营盘,庆格尔泰带领全部骑兵押运粮食集中储备。

    成大事有才能,他还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每一处防守要点他都亲自检查,具体到百总军官甚至总旗官的名字他都能记住。

    辽东巡抚来视察防务之时能够直接叫出一个百总小军官的名字,对激励士气大有帮助。

    右翼文官武将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当然能够获得认同感,战士自然会奋勇杀敌。

    左翼的统兵文官当然是后来列入二臣传的监军张若麟,这小子哪里会带兵打仗,他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懂。

    他运气还不好,麾下有个靠杀良冒功上位山西商人出身的总兵官王朴,还有软骨头总兵官唐通和白广恩。

    清军龟缩在营寨里据险死守,明军三个大营人多势众,短时间互有攻伐,战果寥寥,貌似陷入僵局。

    红歹是等了三个月终于发现了明军布防漏洞,洪承畴为了以防不测,中军屯粮有限,左翼根本没有危机意识,军中存粮也不多,只有右翼庆格尔泰不辞劳苦,把粮食运来营地存储。

    清军斥候不断探查,终于发现了明军的屯粮地在锦州西渤海边的笔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