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抽调现在还不能成为合格射手已经参加训练超过一年的火枪手一共三十七人全部改行做炮手。

    这些年轻人已经跟着黄胜一年多了,他们训练打枪不可谓不努力,而成绩始终不如人意。

    黄胜的判断可能是他们没有射击天赋,他们每天读书识字以后都是知识青年,给他们换一个兵种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炮兵总旗的炮手达到六十人,这还不算上军官,其他二十三人都是老炮手,跟炮兵总旗配套的辅兵总旗一个工程兵总旗一个,也是各六十人,配套马车夫也是一个总旗六十人,马车有六磅炮车十辆,运输车二十辆。

    黄胜考虑先带六磅滑膛炮和线膛炮跟随陆战部队行动,十二磅炮太笨重会影响机动性,暂时不装备陆军,而是作为训练用炮,以后让学习炮兵的二百少年子弟兵实弹射击。

    黄家湾岛的学校已经贴出了招生简章,从子弟中招收二百炮手,不限年龄,军属优先,文化基础好优先,家属是兵工厂工人优先,正月初五考试录取,学期半年实习半年,毕业后立刻享受正兵待遇。

    黄家人口有了近七万,特点是年轻化,由于辽东兵荒马乱能够活着逃出来的老人太少。

    建奴抓阿哈都不肯留着老人大多数是直接斩杀,所以黄家人马几次解救阿哈发现超过四十岁的汉人阿哈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岁的都不多。

    黄家的学校可不是什么六年制九年制,只教学生读书识字两年而已,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教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

    普通人不需要会方程式,也不需要知道一个大水管进水的同时一个小水管排水,需要多久能够把水池注满。

    黄家教育是实用主义,课程就是识字,简单的算术,知道卖了二十八斤白菜,每斤三文半自己该收多少钱就行。

    然后就是加强政治教育和军训,素质养成就是背诵民族英雄的诗篇。

    因为黄家不断增加人口,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贫下中农,他们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现如今形势不一样了,到了黄家不识字只有力气可不行,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和孩子的前途,连家里的女孩子都是如此,她们不识字会嫁不到好人家。

    所以亲人们都尽可能让家里孩子去学校读书,大人抽时间晚上去读夜校。来读书的孩子们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七八男女都有。

    黄家鼓励人民接受教育,学校不仅免费还赠送书本,成绩优异的还发放奖学金,而且不分年龄,哪怕四五十岁只要你肯学,黄家就愿意教,不但不歧视还给予鼓励,学得好还表彰给许多实质奖品。

    对那些家里还有三十岁以内文盲的家庭,不但批评教育,以后考评升职都会成为障碍。

    这些大孩子学习了写字和算术,经过考试选拔后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就是培养专业人才了。

    比如这一次招收炮兵就是如此,招收燧发枪装填手也会从这些孩子里选已经能写会算经常参加军训的。

    有了还不算正规的速成学校,黄家从这里招募已经学习并且军训了一年以上的年轻人效果太好了。

    现在面临一个问题,老师是阴盛阳衰,因为男孩子能够成为战士的备选,所以人人争取被选拔上,没有人愿意留下做孩子王。

    女孩子读书以后还是做工,所以她们纷纷争取成为老师,获得这个体面的工作教书育人,每一次赵蕊负责招考教书先生时都是莺莺燕燕一大群。

    现在的教师可不全是黄家的女人,有许多女人通过考试获得了这个工作,黑虎的一个小妾也实打实一路考过关成为了教师。

    黑虎现在最得意的就是此事,平时跟老弟兄一起时已经不显摆他的品级高了,而是显摆他的大妇。

    他的爱妾成为教师的当天,黑虎就大宴宾客把这个小妾扶成了正室,对这个老婆无比疼爱,平时经常跟着爱妻舞文弄墨。

    被黑虎刺激到的那帮老弟兄也对爱妾提了要求,考上教师就会考虑扶为正妻大妇,现在黄家人民的学习热情可想而知。

    黄东山和黄明理这些军官早就不去学校兼职了,只有黄胜一旦有空就去学校能够容纳七八百人的礼堂上一两节课。

    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每一次家主来到学校上课,大礼堂都是济济一堂,不仅仅是学生们趋之若鹜,所有的老师都拿着笔记本来取经。

    黄胜很认真对待每一次来和这些孩子面对面的机会,尽量寓教于乐,力争把课讲得生动,黄胜在后世就有好口才,又有太多见识,每一次上课都能给那些孩子启蒙。

    他们从家主的课堂上知道了民族英雄宋末三杰: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知道了颁发杀胡令的汉家好儿郎冉闵,知道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知道了横扫匈奴的卫青、霍去病……。

    学会了文天祥的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会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学生们还知道了大海的南边有一个没有什么人居住的好大一片土地,那里有特大号的老鼠跟羊一样,专门吃草,还随身带着一个大口袋可以把它的孩子装在里面。

    如此新鲜的故事如果别人来讲,好多孩子和老师根本不会相信,但是家主讲了他们都确信不疑,都在幻想着跟随黄家的船队去那里看一看,逮几只那个只会一蹦一蹦跳着走路的大老鼠回来让大家瞧一瞧。

    本书起点首发,如果各位看官觉得本书还行,请到起点中文网给本书投一下免费的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一定有更加精彩的情节回报给书友们!

第二百六十四章:天启七年() 
黄胜特意把教师的基本工资和正兵战士同等就是希望有多一些优秀少年能够选择这个职业,谁知事与愿违。

    男孩子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没有,几个男教师还是负伤的战士归队后,黄胜命令他们来学校工作的。

    这个时代想封妻荫子的大有人在,人人都知道自己不可能考功名以进士入朝为官,黄家人马每年都在打仗,以军功当上了武将一样可以改换门庭,当教书先生有什么盼头?

    黄胜毫不担心这样的结果,黄家的战士以后会面临一个恶战接着一个恶战,以黄家战甲的防护力和黄家医务兵的战场救治能力,伤亡比跟大明军队截然相反。

    大明一场战斗结束,如果战败丢了一万就是实打实一万人,侥幸两败俱伤或者建奴退了,伤亡三千,最后活下来的都不到两成。

    而黄家出现一百人的伤亡,最后死亡人数不会超过两成,由此可见以后会有大量致残的伤兵需要安置,学校是他们不错的归宿。

    他们为国家流了血,黄家当然不会让他们再流泪,给这些英雄令人尊敬的工作,让他们继续培养民族主义战士。

    不用怀疑伤残军人的忠诚度,他们已经用鲜血证明了。

    黄家如此善待为国征战而光荣伤退的战士,又会激励学生们成为军人,这些热血少年在拯救汉民族的战场上会更加奋不顾身。

    区区建奴有多愚蠢,红歹是能有多大的见识,只会愚弄奴才的满清殖民者的水平太差。

    黄胜以领先近四百年的阅历玩死通古斯野蛮人当然不费吹灰之力,这根本不是公平竞争,起跑线根本不一样。

    腊月二十六荷香才从京师回来了,小姑娘出差回来很开心,带了许多礼物给姐妹们,当然也有主母带给公子的好东西。

    楚儿姑娘见到了荷香喜出望外,每天都是和她在一起,晚上也是留着荷香住在家里,两个美人大被同眠,有的时候能聊天到半夜。

    话题当然是公子如何如何,王恭厂的主建筑工程已经完成了,现在都是在做内装饰,天太冷工匠们担心影响质量,都在室内点燃蜂窝煤炉工作,楚儿带着荷香亲眼看了那些工程完成的情况,表态明年四月一定能够使用。

    楚儿来了信,告诉情郎明年春天一定要来京师,因为王恭厂的商铺如何运作要黄胜亲临现场。

    还告诉情郎,已经按照吩咐早早的给所有劳工发放了月钱,福利也会在腊月二十七发下去。如今替黄家工作的人们都在念佛,保佑黄家蒸蒸日上呢!

    黄胜没想到一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看来在大明只要不差钱,什么劳动密集型工作都会找到大量的人工来完成。

    这样很好,建设王恭厂新区的大工匠们完成了工作,这些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可以接着去胶奥修建浮山所城,先在那里建一座能够容纳三千户的城池,利用海贸带来的发达商业不愁浮山港不繁荣。

    以后来投靠的辽东汉民就可以往那里移民,在浮山湾修建港口,把周边的田地多买一些让大家屯垦,加大农业设施投入,修建水库蓄住崂山山脉流下的雨水进行小流域治理。

    那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土地形成大多数是棕壤又名棕色森林土,特别适合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

    明朝已经开始引种玉米和甘薯,黄家也要不遗余力培育高产品种。大力种植这些不太挑土地,而且容易生长,产量高的农作物,以这些粗粮渡过小冰河极端天气带来的粮荒应该不成问题。

    三年五载下来,一个拥有屯田几十万亩生产粮食百十万石甚至更多的基地黄家值得拥有。这个目标太小,后世青岛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七八百万亩,黄家才弄半成不会太难吧!

    忙忙碌碌的天启六年过去了,迎来了大明皇帝的换届年天启七年,让文官武将轮着玩的老实孩子崇祯皇帝朱由检要在今年秋天继位。

    他一上位就把皇家鹰犬逼死了,还大力限制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约等于自废武功。

    完全倚重那些成天不琢磨事,专门琢磨人的东林党人,国事每况愈下,盗寇四起,后金居然两年后打进关内围了京师。

    该来的总要来,由他去吧,黄胜大人一个小小从五品赞画将军可没办法左右朝政,他只能自强不息。

    正月初五开始招募火器部队预备军人,黄家所有在年龄段的青少年都主动报名接受挑选,报名人数不下五千,黄家湾岛的军营门口如同赶庙会,许多老百姓都是全家出动来给自己家中的子弟助长声势。

    黄家的先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体系里的人民都知道唯有跟着军队走,光耀门楣才会成为可能,因为连民事官的录用和升迁都跟军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百姓如此思想认识,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好事也会有不好的一面。

    有许多已经满师的年轻工匠不满足于做技术工人也报名参加挑选,他们都是学习了一年以上的年轻人,文化考试大多数轻轻松松过关了。

    赵时敏发现情况不妙,军队如此搞法,岂不是把他手下的后备高级技工都弄走了,他急急忙忙来找恩师反映了这个事情。

    这怎么行?培养一个技术工人比训练一个火枪手难多了,黄胜自然不肯做涸泽而渔的傻事,立刻颁布命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不接受满师并且在职的工匠从军。

    为此黄胜和赵时敏特地把那些通过考试的年轻工匠找来开茶话会嘉勉一番,肯定了他们的从军热情。

    并且把他们的这一次行为定性为积极主动报效黄家,档案会留下这个闪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