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扬天下-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公!”那边开封府的官吏差役们还未认清楚新任府尹大人时,薛纵率先冲了上去。

    皮肤黝黑的中年官员转身看着薛纵,目光炯炯问道:“你认识本官?”

    废话,大名鼎鼎的包龙图谁不认识?包公真是过谦了。

    薛纵当即道:“包公大名,如雷贯耳,晚生早有所闻。”

    狐疑,没错,是狐疑!

    包拯满脸狐疑地看着薛纵,开封府的差役们同样一脸懵逼,眼前这位脸色黑如碳的新府尹真的很有名吗?

    他们也只是听到消息之后才开始打听,知道这位新府尹是监察御史里行,突然之间就被皇帝陛下看中,调任开封府尹。

    怎么说呢?

    自打金明池出事之后,开封府尹会换人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换成谁没有人说得好。

    至少谁都没想到会是籍籍无名的包拯,是的,可以说是籍籍无名,监察御史里行这样的级别在东京汴梁算不上高官,更算不上出名。

    包拯突然高升,出任看似级别不那么高,却至关重要的开封府尹,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这个道理,除了少数熟悉内情之人,大部分是不懂的,差役们甚至还不是很清楚保证到底是何许人也。

    这个黑脸的汉子便已经来到开封府,要接任府尹之位。更为惊诧的是号称东京消息最灵通的他们尚且不是很清楚,一个少年却说包公大名如雷贯耳。

    这是什么情况?

    保证本人似乎也是这么想的,他并不认为自己在东京,在大宋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被一个貌似寻常百姓家的少年所知晓。

    薛纵略微沉吟道:“端砚足贡,不废民力,不交权贵,包公在端州所为学生有所耳闻,甚为敬佩。”

    包拯不禁微微错愕,他之前确实是在端州任知州,当地出品的端砚是一等一的佳品,每年都要上供给朝廷,作为皇室贡品。

    但实际上,每年端州开采的端砚不在少数,除了贡品之外,很大一部分都作为赠送给朝廷大员,勋贵们的礼物。

    这个过程少不得有以权谋私,巴结显贵的意味,还无形中给端州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了压力。

    包拯到任之后,端州每年只需要生产出可以供给朝廷需要的贡品即可,杜绝了给显贵们赠送的风气。

    这件事在民间得到了好评,朝廷某些人也是看在眼里的。

    庆历三年,包拯从端州调任东京,出任殿中丞。

    御史中丞王拱辰十分看中包拯的品行,推荐其出任监察御史里行,也就是大宋御史台的一名普通官员。

    在御史台这个需要熬资历或者拼气节的地方没待多久,包拯便被皇帝陛下看中,直接出任开封府尹。

    某种程度上真的算是籍籍无名之人突然间一鸣惊人,以至于很多不熟悉,或者消息不那么灵通之人根本不知道包拯的履历经历。

    但是在开封府门口,一个普通的少年郎开口便道出了他在端州的举措,貌似十分熟悉,甚是敬佩。

    这事多多少少有那么些许不合常理,到底是这个少年消息格外灵通?还是……差役们不免都在想,是不是自己真的孤陋寡闻?

    至于先前为难过薛纵的那些差役不禁都有些许担心,原本没有把一个从八品的承奉郎放在眼里,但现在看来……难不成他与新任的府尹大人有关系?

    “些许小事而已,当不得少年郎如此夸奖?”包拯谦虚一句,问道:“端州距离东京千里之遥,少年郎缘何知晓本官事迹?”

    “包公您忠直无私,乃天下学子仰慕之人,学生偶尔听闻甚是荣幸。”

    包拯问道:“少年郎是太学学子?不知如何称呼?”

    听薛纵一口一个学生自称,包拯下意识想到了太学,也唯有太学之中的学生才能接触到很多事情,才能消息灵通,通过师长或者家中长辈知晓自己的一些情况。

    薛纵笑道:“在下并非太学学子,是四门馆尚未入学的新生薛纵,偶然听闻过包公您的事迹。”

    “薛纵,是你?”显而易见,保证是听说过这个名字的,而且那个表情也相当惊讶,还有些许复杂。

    好似在他眼中,薛纵不简简单单是个优秀的学生,好似还有许多其他因素。

    “正是学生。”薛纵自己心中也生出些许疑问,难不成包拯知道自己在金明池的作为了?倒不是没有可能,作为新任开封府尹,少不得要调查相关事情,皇帝告知他此等机密倒也不足为奇。

    “原来如此。”包拯点点头,好像虽有的事情顺理成章一般,也不再觉得奇怪,旋即问道:“你来开封府所为何事?”

    显然,薛纵在这个时候呼喊,叫住自己肯定不是为了认识寒暄几句,所以包拯下意识猜想起他的来意。

    “不瞒包公,学生有一邻居因冤被抓进了开封府……”薛纵沉声道:“就是金明池生乱那日,这位邻居大叔正好在我家店铺帮工,被开封府的差役大哥们误会……”

第三十七章 读书郎() 
庆历三年的夏天,比以往时候更热一些。

    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是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年代,大宋人民只能靠折扇、沐浴等屈指可数的方式纳凉。

    勋贵富豪之家则好一些,可以用冰纳凉,不管是食用冰饮,还是用冰块降温,多少能舒坦一些。

    其实这些本来普通百姓也是可以享受到的,至少往年如是,但因为去年东京汴梁异常暖和,存冰很少。

    今年天气有过早炎热,以至于大部分靠贩卖存冰的商户提前开售,早早便被抢购一空。

    如今汴梁城里,除了皇室贵胄,勋贵高官家中,市面上已经没有冰块售卖。

    不过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那就是州桥附近刘家铺子,“果子刘”如今在汴梁城里很出名,就是因为冰块。

    他被释放了,因为薛纵的缘故,包拯入主开封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审理金明池失火案,蒙冤者被陆续释放,首先一个便是果子刘。

    回来修养了几日,果子刘便立即开始忙生意。得知了来龙去脉之后,对薛纵他没有任何怨言,毕竟事出意外,薛纵自己也受了重伤,且不知情。

    生意还是要做的,赚钱是一方面,果子刘更是在薛纵身上看到了希望。四门馆高居榜首的才子,小小年纪还得了承奉郎的官职,往后进公门,入朝为官不在话下。

    别的且不说,单说薛纵在开封府与府尹大人相谈甚欢,那可是自己亲眼所见。

    自己一家跟着他,将来少不得有好处,自己年纪大也没什么指望,但自家儿子和薛纵年岁相当,将来肯定大有好处。

    因为要入学,且有了官身之故,生意上的事情薛纵自然不方便出面,自己少不得需要多担待。

    果子刘自然是义不容辞,大块的制冰送过来,很快便销售一空,门口甚至排起了长队。如此火爆的场面,让不少人都好奇,薛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冰块?

    “真是奇怪,绝对不可能是存冰,如今东京,即便是宫里恐怕都没有这么厚实的冰块,难不成是现冻的?”

    “怎么可能,炎炎夏日,水怎可能凝固结冰?除非是有神仙手段。”

    “马汉,你这么说就不对了,事实就在眼前啊!”

    “包公,您怎么看?”

    汴河畔,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微微一笑,正是便装巡访的新任开封府尹包拯。

    “也许那个少年确实凝水为冰的手段!”包拯轻声说道,目光里似乎有些许沉思。

    “那天在开封府前阻拦包公您的那个少年,他有这么大能耐?”

    “不错,是他!”包拯道:“王朝、马汉,你们或许有所不知,近几个月,这几个月东京城里出现了不少新鲜玩意,都与那个名叫薛纵的少年有关。”

    “哦,卑下只知他是四门馆的学子,没想到他还有这许多稀奇……”名曰王朝的汉子笑了笑,看向刘家铺子的目光也多了些许好奇。

    包拯道:“你们和本官一样初到东京,很多事情尚不熟悉,但往后……本官主持开封府,你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是!”一左一右,两个扈从当即点头。

    沉默了片刻,马汉轻声道:“包公,您把金明池岸有关的人员全部释放,这样会不会……”

    “都是些无关之人,继续关押又能如何?”包拯显然对此不以为然。

    马汉道:“可是我们如今的调查毫无进展,您新官上任,各方都盯着呢,要是……”

    “不必担心,此事…朝廷自会有论断的。”

    包拯似乎对此信心满满,王朝与马汉见状,也便不好在多说什么。

    ……

    果然,朝廷的圣旨很快下达,对此事有个明确的定论——沂州逆贼所为。

    事情很凑巧,沂州虎毅卒王伦起兵谋反,闹出的动静有点大,于是乎这桩行刺皇帝的惊天大案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弑君和谋反都是天大的罪过,枢密院立即下达了调兵军令,京东路的大军随即调动,齐州和淄州驻军,以及平卢节度使郭中和麾下人马,前去平叛。

    一场小叛乱而已,大宋每隔三五年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只要大军调动,很快就会结束,重归安定。

    所以在东京城里,没有人当回事,依旧开开心心地过端午节。

    挂艾草,裹粽子,龙舟比赛也有,往年本来是在金明池的,但除了前几日的事情后,改到了铁塔湖。

    很多东京百姓都暗暗猜想,也许今后皇家不会再开放金明池了,但谁也没想到,皇帝赵祯却格外大方。

    从今往后,不仅仅是水军校阅之日,从三月开始到了四月初春光明媚的时候,金明池开门迎客,供百姓踏春游玩。

    消息一出,皇帝赵祯顿时赢得一片赞誉之声。

    ……

    “金明池,往后还是不要再去了。”端午家宴上,薛孟氏不免碎碎念。

    这次在金明池虽然赚了不少钱,也闯出了名头,但是孙子遭遇生命危险,果子刘牢狱之灾,让她心有余悸。

    “好,我们以后不去了。”薛纵点头答应,笑道:“来,祖母,尝尝孙儿包的粽子。”

    “纵哥哥,我也要!”本来已经满嘴美食的芸儿伸手讨要,俨然一个小吃货。

    薛孟氏宠溺地看了一眼孙子孙女,笑道:“纵儿,往后这些庖厨之事你就不要亲自动手了。”

    君子远庖厨,是这个年代固有的观念,尤其是薛纵现在已经是官身,所以老祖母对此颇为在意。

    “祖母,在家里没关系的。”

    “纵哥儿,薛婶说得对,今时不同往日,以后你就说法子,具体进厨房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做。”五柳巷相熟的邻里们聚在一起,几位婶子连声劝说。

    好似自打得了承奉郎的官职,所有人看自己的眼光都不同了,八品芝麻官而已,有必要认真吗?说到底,自己不过是个四门馆的学生,而且还尚未入学……

    想到这里,老祖母随即便道:“纵儿初十就要去四门馆,给先生的束脩还得劳你们准备一下。”

    果子刘笑道:“薛婶放心,纵哥儿的束脩已经在置办了,肯定妥妥当当。”

    “纵儿啊,去了四门馆,定要好好读书……”老祖母连声叮嘱,满眼期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