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弃子-第6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豫州除了东南之外的边界安定,其他四处都是烽火连天。汝南的司马懿带领四万大军杀出,一日之内攻破多处防御工事,兵锋直指寿春。要不是曹操之前安排了夏侯渊和夏侯惇在重点防御汝南方向的刘军,可能现在司马懿就已经在寿春城下喝着小酒了。

    司马懿是想到会遭遇到狙击,但曹军的顽强出乎他的意料之中,领军的居然是夏侯渊和夏侯惇,这两大武将配合默契,司马懿一时间无法攻破他们的防线,无法实现自己杀入寿春的既定目标。

    夏侯渊和夏侯惇就是只有一个心思,即便是全军覆没,都不能让一个刘军成功攻破他们的防线。因为除了他们这道防线,直到寿春几乎没有其他能够阻拦刘军的防守。也就意味着他们失败了,整个豫州也就完了。

    但夏侯渊和夏侯惇的压力也很大。司马懿聪明过人,不会一味的攻击,他采用了攻心为上的计策,不断地用语言攻击着曹军,还不断地把曹操的损失宣扬出去。而刘玉很早之前发明的大喇叭在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姑且算是刘玉发明的吧。司马懿让一大堆嗓门大的士兵拿着有扩音作用的大喇叭,不断地在曹军阵地一箭的范围之外喊话,说的无外就是寿春的损失巨大,曹操已经无力抵抗刘玉,现在做这无谓的抵抗是没有必要,还是乖乖地从了王师。如此这般,让曹军颇为苦恼。

    如果不是夏侯渊和夏侯惇在军中的威望甚高,不怕出现军心涣散,可能曹军现在都人心惶惶了。主将意志是坚定的,但一些士兵就不是那么想的了。他们也有自己的小道消息,寿春的情况并没有曹操公开说的那么轻松,实际情况很是严重。加上司马懿没日没夜都安排士兵在阵地之外宣扬,士兵们的士气在一点点的下降。

    对于这样的情况,夏侯渊和夏侯惇只能不断地游走在士兵之中,利用自己的威望还有对士兵的关爱来提升士兵的士气,除了这个办法之外就没有了。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士兵们都是夏侯渊和夏侯惇带出来的,对他们二人十分敬重,他们两人就是士兵们的主心骨。相比于其他武将,夏侯渊和夏侯惇是能够知道更多的真相,他们两个都知道对面司马懿说的是真的,想要辩解也是很无力,干脆就不去辩解,只对下面的人说不要听对面瞎说。夏侯渊和夏侯惇也想过在刘军喊话的时候派出军队出击好好地教训司马懿一番,但是司马懿比蚊子还精明,曹军还没有动作,他就把喊话的士兵给撤了,派出了进攻的部队,来一个先下手为强。夏侯渊和夏侯惇不得不进行防御。

    由于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差无几,以至于两方一直在僵持着,谁也奈何不了谁。

    汝南防线是僵持了,但是北面的防线就不是那么乐观了。

    贾诩在得到刘玉戴罪立功的旨意之后,开始不断地对曹操所在的向城防线进行了攻击。窝在虹县的贾诩、高览所部刘军全部出击,大有攻破曹操防线的意图。曹操坐镇向城,根本不怕贾诩来攻,他的兵力是少了点,但是曹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坚固的城防,刘军想要拿下一座城池,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更何况曹操根本就没有想要放弃任何一座城池。曹操的在豫州背部的防线经营了许久,下了巨大的功夫,之前的虹县只不过是一个游离在主要防线之外的据点,没有了就没有了,对曹操的防御影响不大。但是偏偏贾诩就是抓了这一点,利用曹操疏忽大意的一瞬间,派出精锐小队把寿春给淹没了。如今曹操不会放弃任何一座城池,他不在给贾诩或者说刘军任何的机会了。

    双方用尽了各种计谋,激将法、声东击西等等,你来我往,各自算计着,军队也是相互火并着,但曹操面对贾诩十分从容,靠着本土作战的优势地位不断地削弱着贾诩,贾诩这边的损失变得很大了。

    一直以来,贾诩从来没有失算过,有他出现的战斗,几乎就是贾诩这边占尽了好处。可面对曹操,贾诩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无论贾诩如何用计,曹操就是采用一个办法,防守!防得你怀疑人生。同时刘军要是一个不注意,还可能被曹操给抓住机会给教训一番。贾诩现在终于明白刘玉为何一直在他的面前说曹操是他这辈子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能够把贾诩挡住这么久,曹操的能力可见一斑。

    一直没有打开局面,贾诩也是下了狠心,他什么计谋都不用,就是利用自己人多势众的绝对优势,和你曹操来拼消耗。贾诩觉得曹操的兵力有限,只要不考虑自己这边的损失,曹操能够撑得住就奇怪了。虽然这个办法在贾诩看来是有点无耻,堂堂毒士居然用这么简单的计策,贾诩都觉得自己越活越回去了。

    曹操会害怕贾诩这种人海战术么?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曹操的兵力是不多,但是他其他的准备多啊。像火油、擂木、弓箭等人守城消耗品早就堆满了军备仓库了,贾诩要用人海战术,曹操心里觉得贾诩肯定会后悔得要死。

    事实证明贾诩的人海战术是没有奏效,大量的刘军士兵被曹军屠戮。贾诩没有因为看到这样的损失惨重而心软,他铁了心要继续下去了。

    最后还是在高览的请求下,贾诩还暂时停止不前了攻击。

    高览清点了损失,没有想到贾诩不要命地利用人海战术攻击,却让刘军整整损失是了两千多士兵。高览看到这个数字,,心里是在滴血啊。

    同贾诩这边不计代价进攻曹操不同,兖州牧赵云赵子龙的攻击就看起来温和许多。

    不是赵云不给力,而是兖州现在能够拿出来的兵力已经不多了。司马懿在汝南的兵马可是大部分都是兖州带过去的。赵云现在手头上能够拿出来攻击曹操的部队,也堪堪一万余人。

    赵云本以为曹操的准备不够充分,在三面打击的情势下,曹操一定会失败的。可从贾诩和司马懿两边传来的消息,曹操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狼狈,反而应对起来十分从容。这种态势表明曹操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刘军想要快速击破曹操是不可能的。有鉴于此,赵云果断地采用不断削弱的战术,慢慢地消耗曹操的实力。

    做了这个决定以后,赵云还派人通知了司马懿和贾诩,希望他们也是利用价值这样的办法来对付曹操。

    司马懿没有任何的犹豫,他感觉赵云的想法是对的,只要把曹操慢慢耗死,到了曹操山穷水尽的时候,还不是任由他们鱼肉?

    贾诩就有犹豫,他不是不知道赵云的计策是可行的,他之前也曾考虑过。只不过这样的办法太慢,贾诩的喜欢的是那种快速见效的计策,所以就没有实行。

    贾诩委婉地对赵云表示了感谢,但凡同时也觉得自己这边要是如同赵云一样的攻击模式,恐怕曹操可以得到喘息的时间,贾诩表示把曹操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方便司马懿和赵云能够抓住曹操的破绽,一举拿下豫州。

    。

第九百一十二章 曹操向江东求援() 
以贾诩的智商不会那么短见的,伤亡要是太大的话,刘玉那边他也不好交代。赵云和司马懿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老狐狸又在算计了一个十分阴险的计划了。

    别说赵云和司马懿,就连曹操这个防守的一方都是这样想的。

    曹操之前就疏忽大意了,以为贾诩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没有想要小小的一个纰漏,就让寿春变成一片汪洋,粮草物资毁之一旦,生灵涂炭。这要多狠的心才能做出来啊。现在曹操是不会相信贾诩这人会按照正常出牌了。

    贾诩是不是有阴谋,别人是不知道的,即便是高览都在猜测着贾诩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目的,而具体的真相只有贾诩自己清楚。

    贾诩也意识到了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别说攻城了,士兵们不造反都已经算好了。

    曹操看似十分的从容,其实他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刘玉方面的军队三面对他进行攻击,能够保持着这样的对峙的局面,算是曹操牛逼哄哄了。曹操目前唯一希望就是保持着这样的对峙,只要御敌于国外,豫州内部就可以争取时间恢复。

    夏侯渊和夏侯惇给曹操传来将汝南的司马懿所部兵马挡住了,双方势均力敌,曹操不由得安下心来。

    曹操唯一要担心就是汝南的司马懿,他知道司马懿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是一个十分厉害的角色,从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那里,曹操就知道司马懿的恐怖了。曹操可以断定,假以时日,大汉天下能够克制司马懿的人几乎很少。而曹操也从自己的情报组织黑冰台那里得知,刘玉现在最器重的年轻人之中就有司马懿。司马懿还只是其中一个,其他的还有名号为卧龙凤雏的诸葛亮和庞统,庞统的厉害,曹操就见识过了,是一个智谋十分高超的存在。庞统出征兖州的时候,可是把兖州祸害得不轻啊。能够和庞统齐名的诸葛亮一定也是很厉害的。刘玉那边一下子就有了三个十分厉害的年轻人,反观曹操这边,能够拿的出手的年轻人才实在太少了。曹操不由得羡慕嫉妒恨,觉得刘玉麾下年轻人才本来就是他曹操的,要不是刘玉抢占了那么多的领地,他能够有那么多的人才?

    其实曹操是谦虚了,他麾下的郭嘉、荀彧、荀攸都是刘玉想着都流口水的存在有哪个诸侯会嫌弃自己手底下的人才多啊。要是这样算的话,益州的刘璋岂不是要哭死在厕所?

    曹操心中吐槽了一下刘玉之后,就开始自己的布置。首先他写了一封求援的书信给江东孙策。

    曹操是没办法了,如果不向孙策求贤若渴点支援,以他现在的情况,能够挡住刘军多久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曹操最担心就是刘玉这个家伙。和刘玉相处相争了那么多年,曹操知道刘玉这厮最喜欢的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如果刘玉调转枪头,先把曹操给弄了,曹操这边的压力就大了。

    虽然曹操觉得刘玉要是把主要的兵力拿来对付他,荆州方面就空虚了,白白便宜了江东的孙策小儿。这样不符合逻辑的事情,要是曹操是刘玉,肯定是不会干的。一旦出现了万一,刘玉偏偏不走寻常路,宁可给孙策占便宜,也要做了曹操,曹操就只能哭了。

    所以呢,曹操一定要孙策那边给点支援,毕竟都是盟友不是?

    曹操寻思了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策一定不会给自己多少支援的,可豫州的确需要孙策的支援,不派出一个辩才了得的手下过去,恐怕是无法建功的。同时派出去的人在曹操这里的身份和地位不能太低了,要不然孙策这个毛头小子可能会觉得曹操看不起他,造成没必要的误会。思考了很久之后,曹操叫来了自己的主薄。

    曹操的主薄是太原人温恢温曼基。此人乃是河北士人出身,但是在袁绍败亡之后就南下投靠了曹操,跟随曹操也是有一段日子的。只不过温恢可不是那种靠熬资历才做到曹操主薄这个位置的,他可有着真才实学的。

    温恢精达事机,威恩兼著,在军略和治政方面都很强,经过多次的立功,得到了曹操的认可。到了现在,温恢成为曹操身边的主薄,专门掌管军中军法。用赏罚分明,令行禁止,但却充满人情味,得到曹军上下的认可。要是曹操像历史上有那么大的地盘,温恢少说也是一个刺史的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