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种成就,已经使得张城感到非常的满足和自豪了。

    至于红四方面军的命运,扪心自问,他连主力师都派遣过去了,也算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他们的命运,从这一点来看张城感觉自己问心无愧。

    其实历史上统帅的“北上”获得胜利,中央红军从6500人发展到解放全国;张帼滔的“南下”却遭到惨败,四方面军由十万锐减到四万,都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从表面看,统帅的“北上”并不是一个好战略,西北的陕北不仅贫穷,敌人的实力还非常强大。张学良、阎锡山、杨虎城合计约有五十万大军的兵力,这些部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

    反观张帼滔“南下”川省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南方的川省不仅富裕,敌人的实力也较弱,川军加起来只有二三十万的兵力,这些部队训练很差、武器破旧。

    即使在张城生活的后世里,仍有很多专家从上面的表象出发,认定张帼滔的“南下”是正确的,统帅的“北上”是错误的。

    而之所以统帅“北上”成功,张帼滔“南下”失败皆是因为“运气”之故。真是“运气”造成的结果吗?张城完全对此嗤之以鼻。

    北上后,中央红军意外得知陕北有红军的根据地,更坚定了继续北上的决心,最后率军与陕北的刘志单会师。会师之后,统帅便开始着手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他连续向张学良、阎锡山、杨虎城发动进攻,连战连胜。

    然而统帅发动这些进攻并非要打垮对方,而是要打痛对方,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实力,打痛对方后,他派人跟军阀谈判,要军阀给地盘、给钱粮。

    被打痛之后,北方的军阀们明白了红军的实力,割地赔款虽然肉痛,但毕竟没伤根本,于是,张学良、阎锡山、杨虎城都纷纷答应给红军让地盘、送钱粮。

    常凯申的中央军很快追来了,虽然他们与红军咫尺之遥,但却打不到红军。由于担心常凯申玩“假途灭虢”的把戏,军阀们全都拒绝中央军过境,这样,中央红军在军阀的几十万大军包围中过上了悠哉游哉的好日子。

    反观南下后的四方面军,张帼滔信心十足地喊出了“赤化全川”的口号,红军近十万大军进抵百丈关,在那里与川军的三十万大军展开了决战。

    川省军阀们平时勾心斗角,但是,意识到红四方面军的目的是要夺取全川后,担心老窝不保的军阀们团结起来了。

    在战斗中,他们第一次倾尽全力地战斗,与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展开决战并大败红四方面军,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川省。

    百丈关战役,红四方面军的失败是注定了的,即使红四方面军能够击败川军的三十万大军,薛岳的中央军也会立即投入战斗,红四方面军绝对没有能力同时击败川军和中央军。

    在张城看来,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统帅“北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北方敌人的力量强大,无论是张学良还是阎锡山,他们都有实力拒绝中央军的北进。

    而川省的军阀地处南方,中央军的势力远远大于川省军阀的实力,刘湘们根本没能力阻***军的进入。

    后来,常凯申不停地劝说阎锡山、杨虎城、张学良,让他们允许中央军过境打红军。然并卵,军阀们宁愿让红军抢走他们的地盘,也不愿中央军进入北方。

    更可笑的是,在无可奈何之下,常凯申想来硬的,强行命令张学良、杨虎城让出地盘,让中央军进去打红军,结果却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造成了扭转中国历史大局的“西安事变”。

    知道历史“北上”“南下”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即使张城身为穿越者,也不得不给统帅点三十二个赞,伟人就是伟人,其目光之深远,格局之宽大,是凡夫俗子们远远无法想像的。

    想到这里,张城更坚定了跟随和拥护统帅的决心,随后他便拿着中央的电文召开了少纵的全体干部扩大会议,向全军干部宣讲中央北上陕北的命令,要求全军干部统一思想,坚决拥护并贯彻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

    会上,张城还要求全军尽快做好北上的各项准备。如作战物资的贮备,以及粮草的筹集等等具体问题,要求各负责单位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其中最令张城头痛的是重伤员的安置问题,虽然少纵连续几次大战都获得完胜,但无可避免的还是出现了大量的伤员。

    这些伤员中,只是轻伤的还算好办,只要能走就行了,但是那些必须由担架抬着的重伤员就不好办了。会上好些同志建议仿石城及乐山旧例,将重伤病员就地安置在百姓家中,但张城仔细思量之后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因为这里和石城、乐山不同,这里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少民,红军在这里没有群众基础,生活环境也极为恶劣,再加之那些反动土司的凶残,张城如果将重伤员留在这里就地安置无异于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这一点是张城万万不能接受的。

    而且这些伤员恢复健康之后很容易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所以张城最后决心将他们全都带上,对他们承诺不抛弃不放弃,把他们全都带上陕北。

    消息传开之后,重伤员们无不欢呼起来,甚至还有人流下了喜悦的眼泪。全军军心也大为振奋,对张城的领导更加拥护了。

第一五五章 俄界之会() 
就在少纵夺取包座高歌猛进之际,远在的重庆的常凯申却越发烦躁了。

    这十几年来,常凯申一直犹如游戏开挂般顺风顺水。

    自从他担任原本并不愿意屈就的黄埔军校校长并迎娶了宋三小姐之后,竟意外地接收了孙文遗留下来的政治及军事遗产,一跃成为执掌民党军政大权的委员长。

    之后无论是东征陈炯明还是北伐中原,常凯申靠着民工两党的精诚合作以及自己的黄埔子弟兵,屡屡以弱胜强,竟打下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所以常凯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这是常凯申意图实行军事独裁,完全控制民党内部并彻底摆脱工农党影响所采取的一种激烈手段。

    虽然“四一二政变”意外使得工农党觉醒过来并促成了工农红军的诞生,但常凯申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分胜利果实,此后他一人独掌民党中央的党、政、军三项大权。

    在后来围剿红军的过程中,虽然常凯申也偶有挫折,但总体来看还是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迈进的。

    前几个月,常凯申得知自己心中最为忌惮的死敌一一朱毛红军已被围困在川西北的偏僻之地,他马上就想起了历史上太平军大将石达开远走西南随即覆灭的故事,认为这非常有象征意义,冥冥中感觉朱毛红军必将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川西北是少数民族居住的高原地区,地疲民乏,而且气候恶劣。所以常凯申也不急于动手一举覆灭红匪,而是坐等红匪陷入绝境。

    在此期间,前线围剿红匪的诸多将领也报喜不报忧,不断向常凯申发出红匪日食野莱,久缺食盐,饥寒交迫,行将瓦解的喜讯。

    这令常凯申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近十年来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的“剿匪”大业行将成功,而定国安邦、统一国家的丰功伟业正向他招手。

    与此同时,在各路将领“行将困死红匪,红匪覆灭在即”不断传回喜讯的时候,常凯申“一石二鸟,统一川军”的行动也取得重大进展。

    在薛岳、陈诚所谓的“军官训练团”的洗脑之下,原本大批为旧军阀效忠的中上级军官们纷纷向常凯申宣誓效忠,直乐得他喜笑颜开、心花怒放。

    随后,常凯申又将川军进行了大整编,裁减了三分之一,由原来的三百多个团消减为两百多个团。

    常凯申认为这样一来,川军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刘湘这些旧军阀的影响力也会进一步革除。

    只要下一步将川军全部调离成都、重庆等腹心地区,命令他们离境前去追剿红匪,就可以一箭双雕,坐收渔利,中央军便可以顺势接管川省,进而统治大西南,完成全国统一之大业。

    然而就在常凯申坐等红匪覆灭、一统西南之际,一道晴天霹雳几乎将常凯申打得呕血。

    他倚为国器干城,视为全军王牌的胡宗南第一师竟传来了全军覆没的噩耗,这令常凯申几乎痛不欲生,第一师可是他起家的部队,他的半壁江山几乎都是这支部队打下来的。

    第一师覆灭还不止,常凯申很快又接到了包座失守,第49师中计被歼的坏消息,红军进而打通了北上要道,从此天高任鸟飞了。

    常凯申眼看红军山穷水尽就要穷途末路之际,谁知柳暗花明又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他当然感到十分震怒,又接连骂了好几十声“娘希皮”才平息怒火。

    常凯申绝对不会甘心放生红军的,随即电令新编第十四师紧守腊子口,第三军北上防守渭河,又电令三十七军确保封锁两宁、定西的道路,务必将红军堵截在川西北。

    常凯申调遣如此多军队堵截红军仍感到不放心,最后又命陈诚率中央军精锐部队迅速北上,对红军进行围剿。

    与此同时,工农党中央则在准备全军北上的事宜。

    北上在即,虽然明知没有用,但中央的同志们并不甘心就此放四方面军离开,又给张帼滔发去一份电报,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然并卵,张帼滔早已被野心支配,完全无视中央的命令,拒不执行北上路线,仍一门心思带领四方面军南下川西南。

    6月25日,党中央向全党全军公布了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向全军提出,应该继续北上,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南下川省是没有出路的。

    可张帼滔率四方面军南下已成定局,统帅想起陈昌昊与徐帅曾经在政治局会议上支持过自己的北上决议,便想去找陈昌昊、徐帅两人再做做工作,希望他们能带领部队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

    然而陈昌昊却不知何故,改变了之前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表态,说他只执行红军总政委张帼滔南下的命令。徐帅则出于不舍四方面军这支部队分成两半的心态,亦决定跟随张帼滔南下,就此铸成大错。

    统帅见事已如此,就没再多费口舌,只淡淡说了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你们吧。”遂跨上战马,告别了四方面军的同志。

    这些天来,张城正带领部队积极地做着北上陕甘的准备。根据中革军委的最新命令,中央再次点将,由张城的少纵担任北上开路先锋的重任。

    随后几天,张城带领部队从包座出发,一路挺进,沿途那些土司番兵、民团及少数民党的守备军队皆被打得落荒而逃,红军势不可挡地向甘南挺进。

    6月28日,张城率部少纵抵达俄界,两天之后,党中央决定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世史称“俄界会议”。

    参加会议的由党中央、中革军委的诸位领导及各军级单位的主官等人。

    会上,统帅回顾了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前后,尤其是和张帼滔关于路线之争所产生的问题。

    对张帼滔提出了严厉的指责以及批评,再次重申中央红军北上甘南、陕北,建立陕甘宁根据地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容动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