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岳闻言顿时冷静下来,他自己个也琢磨出来了,红军虽然跑了,但军阀部队多死上一些也能向委员长交代了,而且不管怎么说,贵阳不是已经到手了吗,怎么地也是一件功劳啊。

    想通了的薛岳立即命令中央军按兵不动,直到滇军和川军的军官反应过来后,派上督战队镇压,这才将两军的战斗平息下来。

    结果事后统计,在这场内讧中,滇军伤亡3千人,川军伤亡两千人,消息传到薛岳耳朵里,薛岳也忍不住暗地偷笑。

    而滇军的孙渡和川军的潘文华却恨死了对方,如果不是有中央军镇场子,怕薛岳渔翁得利,两人说不定发兵再战一场。

    随后薛岳向常凯申发报,说是在一场激烈的战斗后,成功光复贵阳。还一共打死打伤五千名红匪,红匪残部现已北逃,我军伤亡虽大,仍然牢记委座教导,对红军穷追不舍云云。

    在昆明的常凯申当晚接到薛岳的电文,自然是大喜过望。

    于是乎,他立即命令民党的大大小小的喉舌报纸连夜加刊,将民党军光复贵阳的消息大肆吹捧,把薛岳报上来的红军伤亡多加一个零,说是在委员长的英明指挥下,薛岳将军英勇剿匪,三军用命,歼灭红军五万人云云。

    第二天报纸铺天盖天大肆宣传中央军的这一伟大胜利,盛赞常凯申委员长的英明指挥,薛岳将军勇冠三军。

    然而,在高兴之余,常凯申感觉到有些不对头。

    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手下将领的鸟性,战功都是虚报十倍的,薛岳说剿匪5000你就不能真的认为当真剿匪5000,而是除于十倍结果等于5百。(常凯申不知道,薛岳竟敢无中生有,实际上一个红军他都没见着)

    想到5百这个剿匪数字,常凯申气得牙疼。

    红匪不是说要在贵阳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吗?不是说要誓死保卫胜利果实吗?怎么只伤亡500人就放弃政府首都贵阳了呢?

    突然,常凯申脑子灵光一闪,蓦然想道:“难道说红匪早就跑了!遭了,还有红匪的少共国际纵队,那支部队才是红匪的王牌,现在他们哪儿去了?”

    想到屡屡给民党军造成巨大杀伤的少纵,常凯申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

    常凯申绝不甘心放生朱毛红军。

    他走进作战室,在作战地图前来回踱步,盯着西南方位的川省不断审视,当他看见长江渡口这样的字眼,顿时恍然大悟:“泸州!少共国际纵队一定在泸州。娘希皮,我又上了老毛的大当了!”(。)

第一二十章 北渡长江() 
4月12日,如梦方醒的常凯申急忙召集陈诚、陈布雷等智囊班底重新制订追堵计划。

    同时,常凯申急忙电令川军剿匪总司令刘湘,要他立刻增强防守泸州一带长江北岸的兵力。

    刘湘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他也决不想红军北渡长江,进入川省地盘。

    于是,他马上增派三个旅加强泸州一带长江北岸渡口的防守。

    常凯申随后严令云集在贵阳周边的三十万追剿大军迅速北上,立即赶往川南继续追剿中央红军。

    这些民党军队日夜兼程一个星期,好不容易才赶到贵阳。

    结果气都还来不及喘上一口,又被常凯申调去几百里外的川南。

    早已疲惫已极的他们自然是怨声载道,出工不出力,慢慢悠悠地北上了。

    驻守在叙永和古蔺的川军两个旅,是潘文华故意留在两地用来接应主力的后备部队。

    潘文华4月12日中午接到常凯申的电令后,立即派他们作为先头部队先行赶赴泸州,尽量咬上红军的尾巴。

    孰料,刚离开叙永和古蔺,就分别遭到红一、三军团的伏击,几乎被全歼,只剩下残部逃回驻地。

    此时,已经接到中革军委命令的红军各部,以每日一百二十里的速度全速向泸州挺进,由于春季阴雨绵绵,民党不敢派出飞机轰炸,部队的行军速度比往日快了不少。

    距离泸州渡口最远的是罗丙辉的红九军团,由于其部一直担任诱敌任务,直到12日才摆脱向其追击的滇军。

    为了赶上大部队,红九军团丢掉一切不必要的物资,日夜兼程,一日一夜间就赶了1百公里,把一向擅长行军的滇军远远甩在后面。

    13日中午十二时左右,张城的少纵除了要接应红军大部队的一师一旅外,全军渡过了长江北岸。

    与此同时,飞到重庆就近指挥围剿红军的常凯申得到消息,曾经给予民党中央军大量杀伤的少共国际纵队果然占领了泸州渡口。

    常凯申顿时大发雷霆,恼怒异常。

    自己千算万算,就是算漏了一个少共国际纵队,导致自己三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耗费无数钱粮,终于才把元气大伤的红匪逼进黔省的穷山恶水之中,本以为可以轻易将其围剿歼灭,永绝后患。

    可就是这么一个微小的疏漏,导致所有努力都付诸流水,叫自己如何心甘。

    可恨自己的手下太不争气,而黄埔学子还未成长起来,导致自己无人可用,这才让红匪屡屡逃出掌控,真是可恨之极。

    然而,常凯申脑海中再次想起杨永泰在南京的进言,继而想道:“让红匪过江未必不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啊。红匪入川之后,极度排外的川省军阀必定会联手和红匪拼个你死我活。

    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我再调遣中央军入川,将两大后患都统统收拾掉,必能收一举两得之效。”

    于是,想通了的常凯申积极督促川省军阀刘湘、邓锡侯、孙震、杨森、刘文辉等部,调集兵力,联起手来对过江入川的红匪围剿堵截。

    4月13日晚上,中央纵队和红一军团率先到达泸州渡口,此时少纵早已备好船只,中央纵队一到渡口,马上就可以登船过江。

    4月14日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三军团及随后相继赶到的红五,九军团在少纵的保卫之下纷纷渡过长江。

    下午两点钟,一直担任南岸警戒任务的少纵一旅也渡过了长江。

    至此,红军全军统统顺利地渡过长江。

    下午三点钟,匆匆追到渡口的几十万民党军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消失的红军,望江兴叹!

    渡过长江的所有红军官兵,都长长地出了口气,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般。

    自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以来,我军就步步落入常凯申的算计之中,广昌战败,放弃苏区,湘江惨败这苦难仿佛没有尽头。

    直到今天,将民党三十万大军甩在长江以南,红军战士们都觉得可以歇一歇了。

    中革军委也顺应民意,当即决定全军在泸州的北城休整一天,以恢复这些天来强行军带来的疲惫。

    接到休整命令的红军官兵格外高兴,这下心情是真的可以放松了下来,许多人倒头便睡,连睡在冰凉的地上都不在乎了。

    而创造了我军行军速度纪录的红九军团后来几乎所有人睡了整整一天一夜,使得前来看望他们的中央首长都感慨不已,又是心疼又是可怜,一些感性的女战士还不自觉地落下眼泪来。

    红九军团一直脱离红军主力部队担任诱敌任务,不断地在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周围兜兜转转,无论是军团长还是下面的小兵,心理压力之沉重是旁人绝无法想像的。

    后来接到赶往泸州渡江的任务后又是日夜兼程一连急行军近四百余里,这才及时赶到泸州渡口。

    其实他们的体力早已经透支了,之所以能赶到泸州渡口完全是凭着坚强的意志硬生生挺下来的。

    疲惫至极的红军战士们经过一整夜的睡眠之后,第二天便神采奕奕地恢复过来了。

    这时红军政治部宣布给红军全体将士每人发三块大洋,顿时让战士们欢呼起来,从供给部领到大洋之后,战士们三五成群便结伴上街购物去了,一路上都是战士们的欢声笑语。

    少纵不断的连续行军作战,全体官兵都感到非常的疲惫,尤其是泸州北岸一战,还出现了二千人以上的重大伤亡,同样亟需休整补充。

    这次夺取泸州的战斗,少纵共歼灭川军近15000人,其中俘虏达8000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及库存的战略物资。

    另外,由于沪州是川黔两省边境上的经济中心,又是川盐的集散港口,这里的达官贵人、土豪劣绅大部分都非常的“壕”。

    少纵对其中一部分民愤非常的官僚、豪绅及恶霸实行了抄没,因此,这次占领泸州的收获非常之丰厚。

    张城命令后勤处的同志利用这批缴获来的部分银元,大肆购买泸州城的食盐、药品、棉花、粮食等物资,使得部队得到大量补充。

    同时,政委还通过谈心诉苦运动,从俘虏中动员了2000余人加入少纵,将此次战斗伤亡的兵员补充完整,保持了部队的满员编制。

    至于大量伤亡的各基层干部的补充,政治部的冯主任为此特地主持了一场表彰大会,会后从立功受奖的同志提拔一批补充上去。

    这样,部队的战斗力只要稍经磨合,很快就能得到恢复。(。)

第一二一章 进军川西() 
红军北渡长江之后,真正使红军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将民党几十万大军甩在长江以南,摆脱了长征以来我军一直被围剿堵截的局面。

    统帅凭借他那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从容不迫地调动敌我双方的态势,四渡赤水更是神来之笔。

    在后世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形容: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同样,统帅也把它引为人生之中最得意的一笔。

    战士们休整的这一天,中央政冶局在一座小楼里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主要研究决定我军下一步的去向。

    此时的统帅已经成竹在胸,中央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在张城的暗中提示下已经非常明确。

    张城手下的特战队员也发回了确认陕北有红军的消息,统帅心中对北上陕北其实已经有了清晰的谋划。

    只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其他的同志,同志们大多是南方人,想要一步到位将他们带到荒芜、贫穷的陕北是极不现实的,也很难说服同志们服从自己的意志。

    所以统帅只是抛出了他的第一步设想,他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敌我形势,指出川西南地区的敌人力量薄弱,而且这里地广人密,资源丰富,非常便于我军休整,在那儿可以建立临时苏维埃政府,得到兵员与物资上的补充。

    大家对统帅的分析都十分认可,而且川西南离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更近了,只要北上就可以和四方面军会师,这对漂泊已久极度渴望拥有一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来说,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大家一致通过了统帅的建议。

    会上还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就是派遣陈耘同志代表中国工农党中央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工农党的实际情况,并努力赢得共产国际对现任中国工农党中央领导的认可。

    此时的中国工农党还远未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党,有许多中央的同志都是从苏联学习归来后迅速成为中央领导的。

    他们还习惯于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没有共产国际的领导,他们感到非常的彷徨、不踏实。

    而且,工农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更换了党中央的领导,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