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余宋-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弟明白。”

    年长的道士稽首应道。

    那年轻的道士也不再啰嗦,转身登上车马。

    车仗缓缓启动,沿着狭窄巷道行走。只是,在通过白虎桥的时候,坐在车里的道士突然心中一动,挑起车帘向外观看。湿涔涔的街道上,行人川流不息,却看不出什么异状。

    “天师,有什么吩咐?”

    驾驭车马的道士,回头询问道。

    那年轻道士却眉头紧蹙,摇摇头,复又坐了回去。

    “没事,咱们继续走。”

    就这样,车马驶过了白虎桥后,自固子门行出。

    也就是在车马消失在固子门外后,从白虎桥的东面街道上,高余和马大壮缓缓行来。

    “前面就是老李家店了。”

    高余说着,手指白虎桥畔码头对面的一家客栈,笑着对马大壮说道:“估计常都头也等的急了,咱们赶快过去吧。”

    他已经向高俅推荐了常小六,但常小六最终如何选择,还要问过才好。

    在殿前司,有高俅关照,自然方便。

    可一旦入了殿前司,就等于是入了军籍。这年月,军籍可不怎么吃香,更不要说,入了军籍,还要刺面。哪怕现如今,军士刺面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但社会地位……

    虽说此前常小六只是一个没品级的衙役。

    可让他入军籍,他也未必愿意。

    一入军籍,这社会地位低下。就说那陈广吧,以他的身手武艺,在殿前司做不得都指挥使,但做个指挥使却绰绰有余。可他就不愿意入军籍,所以虽有心亲近高俅,却宁愿做个教头。说一千道一万,只怪在这个时代,军人的社会地位太低下。

    这是社会形态决定,高余也没有办法改变。

    他曾在边塞见过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也感觉着,军人是这个时代的保障。

    但大环境如此,莫说他一个小小的迪功郎,就算是他爹高俅,也无力改变这个现实。

    “敢问,这里可有一位名叫常书欣的客人吗?”

    他走进店里,询问店小二。

    那店小二倒是个脑筋灵光的人,立刻回答道:“客人说的,可是从须城来的常大官人?”

    “正是!”

    “小底知道,客人可要小底通禀?”

    “那就通禀一下吧。”

    说着话,他就取出了十文钱,放在那小二的手里。

    在汴梁城里,金钱的力量巨大……这是一个商业极其发达的城市,万事已金钱开道,即便不能真的是一帆风顺,也会方便许多。那小二得了钱,立刻眉开眼笑,把高余两人引到了一处安静的位置坐下。

    正当晌午后,店里的客人不多。

    高余轻车熟路的点了几样老李家店的特色酒菜,就一边等人,一边欣赏外面的景色。

    常书欣到汴梁,已有五日。

    他是在高余抵达汴梁的前一天抵达,之后一直在等待高余的出现。

    三天前,他听人说高太尉失踪多年的儿子已经返回,就知道是高余到了。可一连三天,高余却没有出现,也让他有心紧张焦虑。他不知道高余是否忘记了他的事情,也不清楚,高余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安排。总之,这三天里,他可说是望眼欲穿。

    想要去外面散心,又害怕错过了高余。

    同时,这汴梁的消费,比须城高了数倍。

    不到汴梁,你就不知道这钱有多么不经花。本以为自己的钱已经足够,可是没想到……

    妻子,也有些急了,和他争吵了两次。

    就在常小六等的快忍不住时,小二却突然出现,对他说外面有人找。

    “听见没有,听见没有!”

    已经被妻子唠叨的快要爆发的常小六,立刻挺直了腰杆,大声道:“俺就知道,衙内不会忘记。”

    妻子脸色,有些难看。

    但是,她却没有反驳,而是急不可耐道:“既然如此,你还不赶快过去,莫让衙内等待。”

    “哼,说衙内不是的是你;现在有催着俺去见衙内。

    妇道人家,懂个甚事?以后再啰嗦的话,俺就把你赶回须城去,省的让俺闹心。”

    有了高余出现,常小六的底气就足了。

    见妻子不敢还口,他才哼了一声,整理一下衣冠,迈步走出客房。

    看到不少人说光阴蝉这个设定,那说两句吧。

    光阴蝉绝非纯粹的系统,还有其他的用途。至于它的来历,包括春秋龙虎二符的来历,都有很大的用途,恕我这里卖个关子吧。

    光阴蝉。春秋符,还有张继先,天师道,在本书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嗯,关于光阴蝉的事情,不想再解释了,如果不习惯这个设定可以弃书,如果愿意,请随我一起步入余宋这部画卷之中吧。

    鞠躬,感谢!!!!

第六十八章 安置() 
白虎桥下,沿河有一条堤岸。

    堤岸上杨柳低垂,随风摇曳。

    已经快到酉时,天色已变得昏暗。堤岸上却在这时候亮起了灯火,原本空荡荡的堤岸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就见一个个背着筐,挑着担,衣装各异的人陆陆续续出现。

    “小鱼儿,怎地这时候,来这许多人?”

    在须城,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收摊了。

    哪怕是须城东街的夜市会持续到天黑,但大多数商贩,会早早进行规整。可是似汴梁这般,天快黑了反而变得热闹起来,马大壮还是第一次见到,也不太能明白。

    高余,笑了!

    “大壮,你倒汴梁的繁华入夜便没了吗?

    我告诉你,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开始呢。”

    这是一座不夜城,一座可以彻夜狂欢的城市,与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夜晚,都不一样。

    汴梁的夜晚,是开放的,狂欢的。

    高余上次随师父来汴梁的时候,就已经领略过不夜城的风采。

    当然,那时候的师徒二人不过是匆匆路过,并没有真真正正的体会过汴梁的夜晚。

    “天都黑了,不睡觉却跑出来,汴梁人真是古怪。”

    马大壮对此却不以为然,更没有什么兴趣。

    他现在,倒是想早点回家去,毕竟出门的时候,四娘叮嘱过他,要他照顾好高余,不要回去的太晚。别人的话,马大壮不会放在心上,可四娘的吩咐,他要牢记。

    而这时候,常小六正匆匆走来。

    正如高余所猜想的那样,常小六对他的提议很纠结。

    去殿前司做个都头?亦或者是听从安排,找一个别的差事?

    都头再不好听,也是军官,是个小使臣。而且在殿前司,有高余关照,常小六相信,他的日子过得不会太差;可是一入军籍,在想要脱身,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有宋以来,除了开国的那些功勋元老之外,又见哪个入了军籍的人有好下场?

    别说狄青,他是入了枢密院,但到了最后,还不是忧惧而死,过的要多窝囊有多窝囊。

    “衙内,小底可以不入军中吗?”

    “当然可以!”

    高余早有准备,笑着道:“其实我也猜到,你可能不愿入军籍。但是不入军籍,便只能做个小吏。而且,一时间我也想不出合适的职务,需要等一等才可以确定。”

    “小底,愿意等。”

    做小吏又如何?他当初在须城,也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罢了。

    常小六就怕会惹得高余生气,有些紧张。但是听了高余的话,他也算是放下心来。

    衙内,并未生气!

    “我如今住在外城,有些不太方便。

    不过过些时候,我家的老宅子修好了,就能搬进城里。在此之前,你先忍一忍,若是有合适的差事,我会让大壮通知你。再过两日,我着人在城里,为你寻个住所。”

    汴梁,寸土寸金。

    别说常小六这样的外乡人,就算是蔡京那等人物,也无法居住在内城之中。

    这里的房价很贵,而且汴梁人轻易不会变卖。要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有房子也就意味着生活的保障。有宋以来,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伴随着商业繁荣,科举兴盛,也使得汴梁城一跃成为今世人口最多的城市。买不得房子,买不起房子,也就孕育出另一个行业,便是租赁。宋代的房屋租赁,其规模和程度都非前朝可比。

    既然是租赁房屋,也就有好有坏,有贵有贱。

    在汴梁城,有一个店宅务的部门,是由朝廷把控,对外以低价租赁房屋,类似于后世的公租房。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开封府收取年租134629贯,租赁业之发达可见一斑。

    店宅务,又名楼店务,所辖房屋共计26000多间,根据其房屋的好坏,贵则月租一两贯的有,便宜的月租一两百文的也有,平均下来,一间房舍月租大约在450文

    听上去很便宜,但是并不容易租到。

    这么便宜的房舍,早就有人排着队租赁,若没有些手段,哪怕是等一辈子都困难。

    高余也是到了汴梁后,才知道这些情况。

    “都头,你家一共多少人?”

    “算上浑家,一共五口人。”

    “很好,那我就知道了……你先在这里住下,有什么急事,可以去大相国寺的菜园子,找一位智深长老,他会设法和我联系。等房子有了消息,你一家先搬过去。”

    说着话,高余就逃出几张钱引,共计二百贯,放在常小六手中。

    钱引,在外乡一贯折合18文,在汴梁情况好一些,一贯大约在二十文。二百贯,也就是四贯钱。

    “衙内,使不得!”

    “有甚使不得,你来投奔我,我便不能不管。

    这老李家店虽说便宜,可也是以汴梁而言。你虽说有些积蓄,可是在汴梁这城市……坐吃山空终归不成,先拿去使用。等房子找好,就安顿下来,然后等我消息。”

    “衙内如此仁义,小底……”

    常小六眼睛红了,颤声道:“若衙内为难,便是入了军籍也无妨。”

    “再说,再说,那不过是备用之法,你就等着吧。”

    说实话,常小六的确是有些囊中羞涩了。

    他从须城过来,拖家带口,一路少不得要使钱。而到了汴梁之后,这老李家店,一日也要五六十文钱,加上每日吃食,钱就如同流水一般花销,让他心里颇有些恐惧。

    有了高余这资助,他这心里也算是有了底气。

    四贯钱不算多,却代表着高余的态度。这也说明,高余绝不会对他一家,不闻不问。

    “好了,天已不早,我和大壮去土市转转,便要准备回去了。

    你这两日,先静下心来,等我消息……对了,莫要担心钱两,若有难处便与我知晓。”

    “小底,省得。”

    高余和常小六又说了两句,便起身告辞。

    他说的土市,就是堤岸上的那个简陋集市。

    这也是汴梁的特色,每到晚上,莫说这堤岸上,便是御街两侧,都摆满了摊贩……

    朝廷一开始也进行了官制,但后来发现,用处不大。

    没办法,只好在御街两侧做了两道长廊,也就是你摆摊可以,但是不能侵占御街的道路。

    为此,在沿河之所,还增设军铺,加强治安。

    土市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那些货物,有新有旧,价格大都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