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新气象-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汹牢镂抻迷ⅲ捞薄P绿剖榫硪涣赂将n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唐代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垂足而坐成为一种趋势,高型家具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新式高型家具的完整组合。偷母咝图揖撸缫巍5省19赖龋谏喜闵缁嶂蟹浅a餍小?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家具的装饰风格也摆脱了以往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所创制的月牙凳,月牙凳在唐画中屡屡可见,它是唐代上层人家的常用家具,也是贵族妇女的闺房必备。月牙凳腿部作大的弧线弯曲,配以精雕的花纹,华美的彩穗,以及编织的坐垫等等,既美观又舒适,与体态丰腴的贵族妇女形象浑为一体,风格情调极为谐和。是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家具。

    唐代画家周昉宫乐图。画中的餐桌体大浑厚,装饰华丽。贵妇们座下是月芽凳,又称腰圆凳,凳面略有弧度,符合人体工学。

    板足案:案面为长方形,四边有拦水线,下有两足板状腿,是一种进餐用的食案。

    曲足香案:案面两端卷翘,两只板状腿弯成一个s形的流畅曲线,在板腿的下端,前后各有一条横枨托住板腿,好似托泥的形式,以此加固板腿。此种弯曲的板腿形式比较少见,是由板足案变化发展而成。

    撇脚案:造型极为特殊,案面两端卷起上翘,有束腰,四条腿上端彭出,顺势而下,形成四只向外撇的撇脚,腿的上端有牙条,前后有拱形画枨。

    翘头案:板状腿,从其造型来看是一种书桌。

    曲足案:案面长方形,曲腿之下有横木承托,比较矮。

    平台床:这种四面平的造型是传统床的式样,从整体看造型古老,但局部的精心雕饰却也显得华丽不凡。

    箱式床:床座为一箱形,四周镂出扁圆形图案为饰。

    屏风床:床上左右无屏,仅在后部设四扇高屏,光洁无饰。

    独坐榻:正方形,下有托泥,共有八只腿,腿间为壶门轮廓,是魏晋的古制。

    方凳:座面是正方形,但边缘是曲线形,四条直腿的里面内缘是曲线。

    三彩柜:有四只较细的兽面腿,柜顶盖已经加大为整个柜盖,身有花饰,很秀气,这是汉以来柜子的发展。

    唐代有了较大的柜,能放置多件物品。杜阳杂编:唐武宗会昌初,渤海贡“玛瑙柜,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已有了专门存放书籍的书柜。唐五代时期的柜子从形式看与汉代的柜子区别不大,西安王家坟村90号唐墓出土的三彩柜,有粗壮的四足,柜身较高,周身饰乳钉儿。上部前面正中,有可以开启的柜盖,同时都装有暗锁。

    在唐代,有关箱子的记载很多。明皇杂录:“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这类箱子,也有称为巾箱的。同书载:“张果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之巾箱中,乘则以水之,还成驴矣。”这个故事虽系神话传说,然已出现“巾箱”之名,由此可知,箱子在当时已是常见之物。

    唐代漆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特征,造型华美,宽大舒展,许多家具仍喜用壶门式结构;装饰常采用螺钿、金银平脱、金银绘、木雕、雕漆等高档装饰工艺。唐代家具对日本家具产生过重要影响。当时日本大阪盛产中国式家具。江户时代仿中国家具已在日本广为流行。至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珍藏有唐代金银平脱漆箱、螺钿棋案、金银绘(日本称高莳绘)八角镜箱和大量仿唐漆家具。唐代家具用材讲究,家具上的漆饰光亮滑、润。

    唐代家具在造型上独具一格,大都是宽大厚重,显得浑圆丰满,具有博大的气势,稳定的感觉。高元珪的座椅,四脚粗大,牢牢地钉在地上,安定牢固;六尊者的禅椅,经桌,更是宽大庄重,周身雕以花饰,极为精美。另外如箱式床榻,高大的立屏,板式腿的大案等,都体现出胜唐时代那种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五代时,家具造型向简练方向发展,许多家具在结构上借鉴了中国建筑大木构架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结构;构件采用圆形断面,线条流畅明快;腿与面之间加有牙子和矛头。这种法式在日后成为中国家具的传统结构形式。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完整简洁的形式也向我们预示了明式家具前期形态,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五姓七家”中国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

    崔、李均有两支,所以唐时“四姓”中的崔、李到底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就崔氏而言,曹魏前,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低于博陵崔氏,但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因至北魏时出现崔宏、崔浩、崔鸿这样的人物而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当时,清河崔Ф苑堆袈魉担骸疤煜率⒚盼ㄎ矣攵辏┐蓿ㄊ希⒄裕ǹぃ├睿ㄊ希┖问抡咴眨浚 钡搅颂瞥┝甏奘嫌跋烊丈睿俅纬搅饲搴哟奘稀L瞥踝魇献逯荆猿錾聿┝甑幕泼攀汤纱廾窀晌煜碌谝幻呕В艺鎏瞥醋圆┝甑脑紫嘁渤搅死醋郧搴拥脑紫啵┝甏奘纤毂弧疤煜峦莆孔逯凇薄V劣诼の骼钍虾驼钥だ钍希诒蔽菏保罢叩牡匚灰哂诤笳撸堑搅颂瞥笳咭喾闯罢摺T诒蔽菏保钥だ钍虾筒┝甏奘喜⒓缜敖骸埃ǖ郏┠陕の骼畛迮蛉耍纱蕖⒙⒅!⑼酢男铡浜蠊U钥だ钍先宋镉榷啵魇⒓曳纭J姥愿呋晕逍瘴住!庇刑埔淮钥だ钍细院眨鲈紫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