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新气象-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是惯常的聚将议事,黄巢面无表情的看着大帐内的众多武将,想知道这么多天了,大家伙是否有了答案,能够解决城中秘密武器的谜题。

    尚让捻着短须,看着身旁的矮案上的几枚铁球,这些铁球都不甚大,不过有成人的拳头大小,但是从那黑筒子里发射出来后,威力十分惊人,基本可以打死打伤四五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

    另外那种武器发射的同时还会夹杂着巨响,仿似晴天雷霆一般。

    这等诡异的武器他们都没有见过,所以至今他们也整不出个所以然来。手下的士卒都很迷信,他们怕被鬼神责罚,所以面对长安城中他们实在是头疼不已。

    黄巢盯了半晌愣是没人说话,他无奈只好转向尚让道:“军师有什么要说的吗?”

    尚让想了想,咳嗽了一声,“如今之计,咱们想要再攻打长安城怕是不行了。马上要过年了,军心不可用了。另外军中的存粮也不多了,派去各镇催粮的人都还没有回来,不知道何时能够带回军粮。”

    尚让如此说已经很明显了,他要劝黄巢退兵了。这个时候,别人不敢说,尚让却不能不说。

    毕竟随着时间的久耗,长安城势必会越耗越虚弱,但是他们更加耗不起,一旦被观望形势的藩镇围困在关中,他们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黄巢一听尚让如此说,他心中的火气再也憋不住了,“岂有此理,某起兵到如今,纵横万里全无敌手,大唐各路将领咱们都打了个遍,不想到了这长安城下,咱们却被一个小小的宗室所阻拦,某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黄王息怒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咱们久攻不下长安非战之罪,乃是那个吉王小儿仗着长安城高墙坚,咱们又不擅攻城拔寨。是以,,不若咱们暂时退却,等到士气军心齐备后再行攻取长安,黄王以为如何?”

    尚让的话,让很多人不服气,但是此时的形势十分诡异,那些口中说着投降的大唐官吏其实都是墙头草,一旦黄巢在长安城下损失惨重,那么他们必然会再次转投唐室,届时业已残破的农民军就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面对这样险峻的形势,黄巢也不得不三思而行了。最终,他长叹一声道:“依军师之意,咱们转向哪里?”

    尚让拿出一张简易地图放在黄巢面前,“黄王请看洛阳也是帝京,洛阳地处大河(黄河)中游南岸,跨伊、洛、涧几条河流,北倚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西有崤坂,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

    如今洛阳已是咱们手中,既然长安一时久攻不下,不如咱们暂且退兵洛阳,长安留一个大将围困即可,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咱们再来攻破这长安帝都坚城。”

    尚让的建议十分可行,毕竟大唐的半壁江山基本都已经被黄巢军打的残破不堪,洛阳距离长安不远,快马几日就到,等到来年春暖后,届时再坚固的长安城都将不在话下了。

    既然计议已定,接下来的就是谁要留下来在这里挨冻了,众将一时都有些躲闪,开玩笑打打杀杀一年多了,谁不想去洛阳那个花花世界放纵潇洒几天,若是被命令在此围困长安城,那岂不是得无聊死。

    黄巢看了看堂下的众将领,他开口道:“谁愿请缨留在长安城下?”

    众将领齐齐低头,黄巢一看,心中明白,不过此时他也知道这留守的活计不是好活。不过再不是好活也得有人干不是。

    于是他转向尚让,“军师认为何人适合?”

    尚让脸上一白,这等得罪人的话,某怎么能干?“此事还需黄王做主,某想众位将军必定不会违逆黄王的令旨的。”

    尚让不肯得罪人,却也把话说绝了,黄王点到谁,谁就认了吧。

    黄巢一听,心中踌躇,他看向孟楷,这个昔日的同乡,刚要开口,不想孟楷却先开口了,他道:“黄王容禀,某部在大军初来那日就在城下伤亡惨重,前几日某率军在城西面也是身先士卒,不料城中神秘武器厉害,某部又是惨败而归。”

    孟楷这话一说,黄巢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不过这个同乡最善拍他马屁。所以他也为孟楷找到了开脱的理由。

    其他将领一听孟楷如此说,他们心中齐齐痛骂这个马屁精,但是也没办法反驳他,他的手下两次受创,这是事实不容辩驳。

    孟楷心中得意,脸上自然带了笑意。他看了看其他的人,当看到朱温的时候,他立刻有了主意,于是他开口道:“黄王容禀,某想举荐一人,可为黄王解忧。”

    “哦。孟将军举荐何人啊?”黄巢问道。

    “此人就是朱温朱军使了,此公军功卓著,且最善治军,若是留下朱将军再次围困,长安城中必然是脱不了困的。”孟楷说着,还不忘给朱温使眼色。

    黄巢一听,孟楷如此说,再一细想朱温往日的战绩,他也觉得此人合适,于是他道:“朱将军此次就让你留下吧,如何?”

    黄巢虽是问他的意思,但是却没有给他回绝的机会,朱温无奈,只得低头领命,“诺!”

    既然诸事议论已定,黄巢宣布散会,诸将各自退去。

    朱温闷闷不乐的独自走了,尚让走在最后,看着朱温的背影,他心中替他惋惜,但是孟楷深的黄王信任,这也是事实,自己想要在军中立足,就不得不顾忌这厮。

    不过既然退守洛阳了,黄王的心病,他得赶紧的操办起来,不然让别人抢了先,自己不就是去了这个难得的劝进机会。

    所以尚让回到他的军帐后,立刻遣人去联络黄邺、林言、孟楷等人,赶来商议大事。

    至于倒霉蛋朱温,尚让打算在他们开拔后,再给他写封信,让朱温也上封劝谏奏章,这个人情,朱温日后想必是不会忘了自己的。

    想到这里,尚让心中更加得意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援兵在行动() 
黄巢大军走后的日子,当真是心头大石终于去,新春又添好气象。,长安城中的人们的喜乐是显而易见的。

    眼下年关将近,人们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在吉王李保的守卫下,长安在黄巢贼寇五十万大军的压力下稳如泰山,这种定力和实力绝非是靠运气得来的。

    山南西道的首府兴元城内也是一片喜气,西逃的大唐皇帝暂时在此落下了脚。山南西道节度使张清平热情款待皇帝和田令孜。

    在兴元皇帝慢慢得知了李保守城的功绩,皇帝十分高兴,田令孜对此却是颇有微词,李保能够如此出色的挫败黄巢,可见自己临走时安排的那些饭桶肯定是失败了。

    不过他们如今在张清平的手底下,他也不敢太过放肆。眼下大唐的国祚和国运都还健在,这一切都是吉王李保的功劳。

    张清平最近比较忙,他每日做的最多的还是打探长安城中的消息,但是他远在山南,也得不到太过具体的消息。不过他对李保甚是放心,毕竟李保的见识可比这世上任何一个人都要高明。

    况且他对自家的性名最为看重,肯定不会逞一时之勇,而去玩命的。况且,他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渭州自从建立以来全力生产的就是火炮和火药这两种,他让张承恩专门囤积这个武器仿似就是为了这次的长安守卫战。

    战果是显赫的,吉王李保一战而名闻天下,同时他的名字成了大唐最为耀眼的存在,而曾经显赫无比的“落雕侍御”高骈恰恰成了最鲜明的对照。这个拥兵自重的军阀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同样被嘲笑的还有落榜书生“黄巢”,这厮久攻长安不下,还居然兴起了当皇帝的瘾,在心腹谋士尚让、赵璋、孟楷、黄邺、林言等将领的拥趸下,黄巢于广明元年腊月二十八在洛阳称帝。

    据说因为太过匆忙,洛阳内没有多少黄绸,农民军只得以红绸代替,缺乏礼器农民军只得以大鼓代替。黄巢称帝,建国大齐,改元金统。

    为了酬谢尚让等人的拥立之功,册封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等人为大将军,黄巢的弟弟黄邺、黄揆、黄存等也封了王爵,外甥林言同州节度使。

    这次黄巢不光大封手下的老兄弟,就连投降他的唐朝官吏也一起加封,不过这个加封只是虚职,没有俸禄可拿。

    大齐皇帝黄巢还等着他的臣子供奉给他吃食呢,于是一早投降黄巢的王处存等人被大齐皇帝勒索的快成了穷鬼,但也敢怒不敢言。

    同时从长安中逃出的大唐高官团们,仿似集体出游一般,悠悠哉哉的追到了兴元。是以一众大唐君臣齐聚兴元府中,不胜唏嘘。

    既然皇帝和高官们都在,那就按照正常程序走了,于是该上的早朝还得继续,皇帝李儇逃难了大半个月,吃的不好,睡的更不香。好不容易安心了几天,这些朝臣们又来吵闹。

    所以撅着嘴的大唐皇帝坐在高座上,面对着满堂的文武,心中满是怨气,不过此时最重要的乃是给长安城中的吉王及有功将士议功发赏钱。

    毕竟这是大唐的惯例了,军汉们以往都是出发之前就得拿到开拔费的,如今皇帝走得急,身上没带钱,国库还在长安城中。

    所以这次的封赏,具体怎么赏,就得看吉王高兴不高兴了。田令孜一想到国库中那么多的财赋,他就恨得牙痒痒,不过这也没办法谁叫他自己胆子小呢。

    大理寺卿徐安文一再上奏,言吉王之功可比补天,须得好好封赏才能酬谢他的大功。皇帝对此并无异议,倒是很多大臣很是警觉,觉得吉王可以多给钱帛,但是不宜太多封赏。毕竟祖制在哪里放着呢。

    倒是张清平很是无所谓,这个时候,就算是让李保当皇太弟他都不会在意的,这个大唐的皇位对他而言还不如一文钱来的有价值。

    张清平记得李保有一次喝多了酒,两人意兴豪发,李保当时就言:“这个狗屁皇位有什么好,要权没权要人没人的,还不如我的闲散王爷得劲呢。男儿大丈夫要做就做全天下的皇帝,这小小的长安王有什么用?”

    从那时起,张清平就把李保的话记在心底,打算陪着李保一起打拼,想同他一起打下个大大的天下来,成为那个于最伟大的王者相匹配的男人,这才不枉男儿一世。

    所以他不再理会兴元小朝廷的是是非非,只要这帮人在他的地盘里老老实实不搞小动作,不妨碍他去长安救人就行了。

    如今他就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以来,每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山南西道境内的兵力整训起来。虽然山南西道十分广大,但这里丘陵密布,耕地稀少,民力维艰。

    自然灾害繁多的地方,民众就很强劲,民风也很剽悍。所以这里的民众就成了最好的兵源地。山南西道招兵的条件十分优厚,一旦选上,每年三十贯的安家费,并且吃得好穿的暖,兵甲最齐备。

    这等好差事,谁不想干?所以山南西道一开始预定的四千人名额一度因为应募的民众太多而不得不多招了一千人。这样下来,山南西道有了五千的镇兵。

    这五千镇兵完全是张清平的心血,所有的训练全部照搬渭州新军的模式,除了火炮配备的不够,其他的兵甲和武器都是极好的。

    当然半年之间,粗炼的兵并不能保证有多大的战力,但是新兵们已经有了强军的雏形,只要上了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