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臣风流-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桃胶,不就是桃树上凝成的油脂吗,能吃吗?”

    王若虚听史知县解释了半天,感叹:“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凡事莫不可以果腹啊!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老夫还是不会吃这种希奇古怪之物的。我说史大人,你不住请菜,本官又不是三岁小儿,吃什么不吃什么还用人教?”王主事淡淡说。

    “这个,这个”史知县被这句话咽住了,面上带着青气,凝在半空的筷子微微发颤。

    王若虚笑了笑,道:“史大人,我就是这臭脾气,毕竟是做过言官的,得罪之处莫怪。”

    “不怪,不怪,老大人请自便。”

    王若虚就端起一碗米饭,夹起面前那份清炒油麦菜,三口两口扒拉完,才舒了一口气。点头:“不错,厨娘手艺很好,甚得我心。”

    史知县恍然大悟:“原来老大人茹素吃斋的,都怪本官,都怪本官考虑不周。”

    “不是,老夫不禁荤腥的。”见史知县不解,王若虚淡淡道:“只是,本官没月才三两银子俸禄,又要养活一家老小,只初一十五才吃一顿肉。对了,算一算这顿多少钱?”他指了指眼前的那份素菜,又指了指饭碗。

    一个随从高声应道:“回大老爷的话,按照淮安府的物价,这份炒油麦菜二十文,米饭三文。”说罢,就将一把铜钱拍在桌上。

    “还有,今天史大人请了歌妓,也算一算要多少钱?”

    随从继续高声道:“今日史大人请了三个歌妓,按照淮安府的物价,每人二两银子,一同六两。今日在座的一共六十六人。老大人和小的四个随同,总共五人,应出六十文。”

    说完,又将一串铜钱扔在桌上。

    王若虚此举已经不是不给地方官面子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打脸。

    顿时,大花厅里人人都面上变色,却不敢说一句话。

    史知县就算做官再糊涂,也知道王主事这是在给自己找茬。心中有怒气涌起:“王主事这是何意?下官接待上司,着地方缙绅安排饮食乃是应尽之务。若有招呼不周的地方,老大人尽管说话,何须如此?”

    “呵呵,圣人有云,不教而诛是为虐。既然史大人问起,本官就跟你把话说分明。”王若需冷笑道:“朝廷自有制度,官员迎来接往都有一定之规,吃住都必须在当地驿站、公馆,你帮本官弄这里,又如此盛情款待想做什么?是不是想在改田为桑,岁考外察上让老夫高抬贵手给你一个卓异的考评?老夫看今日这一餐所费至少万钱,太祖有云:尔俸尔禄皆民脂民膏,生民可虐,上天难欺。今日也就罢了,暂时住在这里。明日一早,算了房钱,本官搬进县里公馆。送史大人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掩耳盗铃就是你。”

    门口,听到他这句话,周楠忍不住扑哧一声:这老头真是太能恶心人了。

    不过,明朝的所谓清流不都这德行。你给了别人好处,别人都会记你的情。可碰上这种所谓的清流君子,好处要你的,面子却一点不给,非要站在道德高度上把你批得狗屎不如。遇到这么个人,史知县有罪受了。

    “这个王主事就是个属疯狗的,见人就咬,辱我太甚,辱我太甚!此仇不报非君子!”宴席不还而散,在简家大院的一间精舍中,史知县猛地一拍桌子满面铁青。

    天色已晚,城门已关,大家也只能在这里住上一夜。

    史知县气愤难平,召集手下几个师爷商议。

    好好儿地请人吃饭,结果姓王的却将饭钱算还给你。几十文钱扔在桌上,让他好象吞了一颗苍蝇。

    还把太祖语录给搬了出来,说什么都是民脂民膏,你姓王的就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包龙图?

    也只能哄三岁小儿,看你和随从一身上好的松江棉、沔阳青袍子,随意一件都是一两银子以上。你每月才多少俸禄,还要养活这么多随从,可能吗?

    “大老爷,王主事今天分明就是来找茬的,接下来几日咱们可都小心应付,别叫他挑出错来。”周楠凑上去说。心中却翻了个白眼,人家可是吏部主事,位虽不高,权力却大得离谱。你史杰人凭什么报仇,真惹了他,说不好这县令立即就当不成了。

    “对对对,县尊休要和王老大人置气,免得乱了自家阵脚。”几个师爷都在劝告。

    发泄了一通,史知县才平静了些,道:“归县丞刚从南京购买桑苗回来,得抓紧时间种下去,好歹弄几亩装装样子,到时候领王主事去看看。明天就做,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若有人不肯,直接把青苗拔了,这事谁去做?”

    归县丞这次回来购买了十几船桑树苗,大约可以种上一百亩的样子。不过,这种得罪人的活,大家可不愿意去干,几个师爷面露为难之色。

    周楠突然道:“大老爷,拔苗倒没什么,须防备改桑的人家不服气,告到王主事那里去就麻烦了。还请大老爷下一道拘牌,若有人胆敢不从,直接索拿下到大牢里。”

    史知县点头:“可。”

    周楠:“此事周楠愿意一肩担了。”今天晚宴翁春实在可恶,大丈夫当以牙还牙。他家不是还有几十亩地吗,正好借这个机会给他点颜色瞧瞧。

    几个师爷都松了一口气,同声道:“周典吏精明能干,勇于任事,乃我辈楷模,此事非他不可。”

    史杰人点点头:“很好,周楠,从明日开始你就随侍在王主事身边,一刻不停地跟着,休要叫他和他的随从到处乱走乱看。至于种桑树一事,户房贾典吏负责。”

    “啊!”周楠一阵头大,这王若虚就是疯的,鬼知道他还会怎么乱咬,二十四小时监视这个人事干部,岂不是时刻置身于危险中?

    大约是喝了浓茶,这一晚上周楠睡得很不塌实。他已经有些明白,这个王若虚以前是言官。言官是做什么,专门整日的。估计这鸟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到些风声,感觉安东县的改农为桑有猫腻,想要搞事。只要办出这么一个案子,对他王某人而言就是政绩到手了,说不定还得升上一级做郎中、员外郎甚至侍郎什么的。

    换我周楠,如果碰到这么个机会也不可能放过。

    第二天,一大早,周楠顶着个熊猫眼起来,一看,史知县也有黑眼圈。

    这个史知县习惯熬夜看书,加上心情沉重失眠一夜,今天起这么早,整个人都显得萎靡不振。

    今天的早饭很简单,简员外不敢造次,就叫厨娘给大伙分别上了一碗米粥两个馒头,照例被王主事恶心了一通,看着手中的一把嘉靖通宝,死的心都有。

    吃完饭,一行人进了城,将王主事安置在县公馆里。

    然后,王主事就召集众人议事。

    来的人有史知县、归县丞、孙主薄,几人坐在一起还是核实本县田亩和改桑的数字。

    这事挺枯燥的,和周楠也没有关系。他今天担任的角色就是一个接待员,跑进跑出给各位官员添茶倒水,上点心,遇到需要资料的时候还得跑到旁边县衙户房去取。

    累不说,心中也发愁自己接下来的差事。这次王若虚一行共有五人,自己如何盯得过来。这事还得请人帮忙,实在不行就问史知县再要四个衙役换了便装,来一个人盯战术。不对,四个人不够,还得有一个腿脚快的传递消息。一旦王大人等人要微服私访,立即回通报,也好带人去拦。

    正琢磨中,里面又让换茶。传来王主事爽朗的笑声:“这绿茶不错,可是今年新摘的。”

    周楠忙将一杯茶送进去,回答说:“正是今年的新茶。”

    “不错,淡雅清新,又有回甘。想不到这淮北也有这样的好货色,本官正好此道。不知道这公馆里还有吗,可否赠我一两斤带回京城。”

    周楠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你不是清官吗,怎么现在问我们要起东西来了?

    “对了,昨天的那个桃胶烧肉看起来不错,随便给本官弄点桃胶,我也带回家试着做一做。”

    这人果然是疯了,做事没有个原则,但凭心意,想一出是一出。

    所有人心中都这么想。

    “对了,方才已经清丈完本县的田亩和改造的桑园。本官这次出京外察,除了山东兖州,你们安东县之外,还要去徐州,不克久留。三天,我只在你们这里呆三天。今日时辰已晚,明天一大早我就下去察看。”王主事问:“从哪一家开始?”

    “回主事,明日去羊寨乡缙绅李家。李家乃是我县望族,几代人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对于朝廷这次改田为桑积极响应。”史知县回答说。

第46章 归县丞的报复() 
听到王若虚只在安东呆三天,众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三天时间不长,大伙儿提起精神,也能小心应付过去。

    反正王主事每天只能看一处地方,很容易把时辰给消磨掉了。

    这次归县丞购回的十几船桑苗已经分别种在五六个地方,倒也能应付过去。如果王大人在安东呆个十天半月,每天去一处,还真没那么地方给他看。

    “羊寨乡李家,老夫以前也听人说过。李家是不是有个叫李平的中了嘉靖二年进士,后来点了贵州做过一任知县?说起来,这位进士郎和家师同科,倒要去拜望一下这位老前辈。”

    史知县:“正是,可惜这位李知县已经去世多年了。”

    “倒是遗憾,好吧,过去看看也好。”王主事点头。

    正事说完,几人就坐在屋中品茶闲聊,谈了一番乡风民俗。当然,男男女女风花雪月的事儿,大家也不敢说。不然,谁也不知道这个王大人会在哪根筋出问题,翻脸给你上一堂仁义道德的大课,那就坏心情了。

    昨夜宴会史知县被王若虚一通恶心,加上没睡好,话也少。倒是归县丞表现得很热络,估计他和王若虚年龄相当,彼此都没有代沟的缘故吧!

    喝了几口茶,归县丞装出随口一说的样子,道:“王老大人,去羊寨乡也好,除了可以看看故人之后,那边的风光也是不错,却是别的地方难得一见的奇景。”

    王主事奇问:“又有什么奇景可看,难不成你叫本官去看盐田?”

    “老大人果然了得,连这都猜得出来。”归县丞笑道:“正是,我县东面有一半的土地都是盐道衙门的盐田。那地方因为都是盐碱地,可说是寸草不生,惟独用来晒盐却是极好的。青天白云下,万亩盐田,置身其中,直如幻景一般,倒是不可错过。”

    原来,在明朝嘉靖年间,安东距离大海也就几十公里路程,不像后来变成了一个内陆县。后来经过几百年黄河、淮河所带来的泥沙的堆积,海岸线才向东延伸了百里。在这个年代,响水县、滨海市和射阳市还是一片茫茫大海。

    因此,明朝的两淮盐场指得就是北到安东南至如皋这一片区域。盐场为了方便运盐甚至开凿了一条运河,谓之盐运河。

    听到归县丞这句话,周楠心中一紧,暗叫一声:要糟,王若虚精明得很,如何听不出话中的意思?

    想要说话,可自己身份实在太低,这里又哪里有自己插话的余地。

    果然,王主事就皱了一下眉头:“盐场啊,寸草不生?即便有桑田,估计成活率也不高,跑上一遭也看不出什么来,平白浪费一日时光,要不换个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